• 沒有找到結果。

教材內容有關事件敘述之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材內容有關事件敘述之探討 "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

教材內容有關事件敘述之探討

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國內政局穩定,以維持有利於統治者政權運作的政治體 系。要達成這個目的,必須這體系的成員都能具備共同的政治認識、價值與態度,

亦即政治意識、政治取向。成員學習或獲取這種政治取向的過程,稱為「政治社 會化」。因政治社會化對於政治體系具有穩定的功能,所以政府希望國民學習共 同的政治意識、政治取向。而學校是影響政治社會化,學習政治意識重要媒介之 一,以其有計劃、有組織,易受控制的特性,是塑造國民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最 有效的孔道。

1

在學校政治社會化過程中,教科書無疑是一項很重要的工具,為 了達到政治整合的目的,有些更不避諱地將特定的政治意識型態加諸其中,如:

中國大陸的馬列主義思想、臺灣的三民主義課程等。

歷史的發展以時間為主,以事為綱。歷史教學不外是政治變遷、經濟狀況,

社會動態與文化價值等重要內容,而這些往往透過人物和事件來反應其變化。張 玉法說: 「就史事的研究而論,歷史包括人類生活的全部,人類生活有四個等級,

第一級是經濟生活,第二級是社會生活,第三級是政治生活,第四級是文化生 活」 。大陸學者李存武也說: 「在通史和斷代史中,無論是國別的或世界的,作者 往往通過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幾個方面的內容來體現歷史原貌的」 。

2

然而歷 史教育有其主體性,對於這些內容的取材也會隨著國家性質而不同、時間遞嬗而 改變。兩岸五十多年來的教育發展,受到政治權力的支配影響深遠,使得課程內 容充滿泛政治化與泛道德化,本章共三節,即針對雙方十年來高中歷史教科書中 有關「國民政府時期」的事件選擇與事件解釋來討論,分成北伐統一、剿共戰爭、

對日抗戰和國共內戰四大時期,同時受限於兩岸教科書編寫排列的差異,對「歷 史事件」所使用的標題也有些許不同,為求敘述和研究方便,一般以臺灣教科書 所用的標題為主。

1 徐雪霞,《光復以來中學歷史教科書變遷及意識型態分析系列之一:國初中本國史》,台南:供 學出版社,1991 年 6 月,頁 324。

2 黃家彬,《中共史學理論與中學歷史教科書編寫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 年 6 月,頁 169。

(2)

第一節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以民國 82 年 國編版和民國 93 年康熙版為例

民國 34 年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一面進行接收,一面也努力於革除日本教 育、文化思想。為了因應臺灣當時的需要,在學校教育上改以具中國民族意識的 三民主義、國語、本國史、本國地理等課程,來取代原有日本色彩濃厚的教材。

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政權遷退臺灣後,「歷史」、「地理」、「公民」 、「國文」四 學科更肩負著「反共抗俄」時代下民族精神教育的使命,教育部亦從 42 學年度 起在高級中學增列「三民主義」一科,企望以黨化教育來塑造臺灣人民的歸屬感。

於是在民族情感和國家認同的大旗下,歷史教育被僵化成一定的體制與目標,直 至民國 70 年代以後,隨著臺灣解嚴與政治民主化的進展,臺灣的歷史教科書才 有一番的改變。

本節將延續上一章節的內容安排,仍以民國 82 年(1993 年)國立編譯館主 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歷史(第三冊) 》 (以下簡稱「國編版」 )和民國 93 年(2004 年)由王仲孚編、康熙圖書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高級中學歷史(下冊)》

(以下簡稱「康熙版」 )為研究樣本。此兩個版本最大的差異在民國 93 年的「康 熙版」採取「專題式」方式來編排,以避免過去高、國中歷史教科書常有重複的 缺失,其所依據的課程標準變化已於第二章第一節說明,本節主要就「國編版」

與「康熙版」高中歷史教材有關「國民政府時期」之事件選擇與解釋進行比較分 析。

壹、民國82年國編版

一、就教材中的事件選擇而言

民國 82 年「國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係依據民國 72 年所頒佈的課 程標準,雖然此歷史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與前面幾期相較並未更動,不過歷史教 材大綱在課標要求「本國史的編寫,則增加現代史、社會經濟史等比重,略減上 古史、政治史等之比例」

3

下,確實增加了現代史、社會經濟史、臺灣史的比重,

但從章節分配來看(見附錄四) ,對中國現代史的敘述依舊環繞在政治與軍事的

3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3 年 7 月,頁 108。

(3)

主題。 「國編版」中國現代史

4

共七章二十一節,有關「國民政府時期」佔了四章 十一節,以下就教科書中此時期出現的事件與類別作更深入的介紹。有關教材中 的事件分類統計如下表。

表 4-1-1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及字數統計 分析表(民國 82 年國編版)

事 件 名 稱 字數統計 政治 類

軍事 類

社會 經濟 類

學術 文教 類

其 他

五卅慘案 151 ◆

省港大罷工 123 ◆

沙基慘案 63 ◆

兩廣底定(國民政府成立) 195 ◆

南京事件 128 ◆

清黨 318 ◆

武漢分共 37 ◆

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 60 ◆

龍潭之役 75 ◆

濟南事件 177 ◆

廢除不平等條約 265 ◆ 北

伐 統 一 時 期

東三省易幟 114 ◆

中原大戰 301 ◆

中東路事件 142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的制訂 176 ◆

萬寶山事件 75 ◆

中村事件 38 ◆

九一八事變和偽滿州國建立 190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40 ◆

一二八事變 107 ◆

華北事件 112 ◆

剿 共 戰 爭 時 期

西安事變 309 ◆

4 本研究將兩岸「中國現代史」的範圍界定在中華民國建立後迄今的發展。

(4)

七七事變 236 ◆

淞滬會戰 119 ◆

太原會戰 63 ◆

南京大屠殺 33 ◆

臺兒莊大捷 34 ◆

南京汪偽政權的建立 282 ◆

新四軍事件 255 ◆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 337 ◆

新疆政變 95 ◆

平等新約的簽訂 131 ◆

開羅會議 147 ◆

豫湘桂會戰 285

伊寧事變 78 ◆

雅爾達會議和密約 235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 245 ◆

日本投降 257 ◆

對 日 抗 戰 時 期

臺灣光復 299 ◆

重慶會談 221 ◆

馬歇爾調處 384 ◆

政治協商會議 92 ◆

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 680 ◆

反美運動 69 ◆

二二八事件 186 ◆

三大會戰 169 ◆

國共和談 207 ◆

國 共 內 戰 時 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90 ◆

小 計 34 14 0 0 0 總 計 8425(字)

48(件)

註:事件時間順序排列。

(5)

表 4-1-2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總表 (民國 82 年國編版)

類別

分期

政 治

軍 事

社會 經濟

學術 文教

其 他

計 %

北伐統一 11 1 0 0 0 12 25.0

剿共戰爭 6 4 0 0 0 10 20.8

對日抗戰 9 8 0 0 0 17 35.4

國共內戰 8 1 0 0 0 9 18.8

件 34 14 0 0 0 48

計 % 70.8 29.2 0 0 0 100

(一)就歷史事件的數量分析:

「國編版」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所敘述之歷史事件總數量為 48 件。 「對 日抗戰時期」以 17 件,佔總件數的 35.4%,位居第一;「北伐統一時期」以 12 件,佔總件數的 25.0%,排名第二;再依序是「剿共戰爭時期」的 10 件,佔 20.8%;

「國共內戰時期」的 9 件,佔 18.8%。

(二)就歷史事件的類別分析:

「政治類」事件以 34 件,佔總類的 70.8%居於首位;「軍事類」事件以 14 件,佔總類的 29.2%,位為第二;「社會經濟類」、「學術文教類」及「其他類」

無。

(三)就歷史事件的字數分析:

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所敘述的歷史事件總數字數共為 8425 字,包括

「北伐統一時期」的 1706 字、 「剿共戰爭時期」的 1490 字、 「對日抗戰時期」的 3131 字,以及「國共內戰時期」的 2098 字。而敘述字數最多的事件前五名分別 為「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680 字、「馬歇爾調處」384 字、「珍珠港事件和太平 洋戰爭」337 字、「清黨」318 字和「西安事變」309 字。

從表 4-1-1 和表 4-1-2 的分析可知,民國 82 年「國編版」對於「國民政府時

(6)

期」歷史事件的選擇,集中在政治史與軍事史兩大類別。教科書花了相當大的篇 幅來敘述「對日抗戰」的過程,長達 28 頁的內容不止在總字數上以 3131 字遙遙 領先各時期總字數,在事件件數上也以 17 件、佔 35.4%位居冠軍,此時期主要是 基於國家民族的立場與國民政府的觀點來敘述日本侵華的過程,包括各大會戰、

南京大屠殺、汪偽政權的建立、蘇俄的野心、中共坐大…等,除了藉由抗日事蹟 來激發民族情感外,最重要還是在形塑國民政府領導抗戰的正統性,發現課文特 別著墨於「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 ,用了 337 字來彰顯中國與同盟國家同等 的國際地位,除了激憤學生的民族自信與自尊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欲使學生認同 領導抗戰的國民黨政權。在政治轉型、社會變動的民國 80 年代,如此處理對於 凝聚學生政治意識有著潛移默化的效用。

「北伐統一時期」的教材內容是以「反帝國」 、 「反軍閥」 、 「反共黨」為闡述 重點,「反帝國」主要針對日本和俄國,而蘇俄又往往與中共脫離不了關係,似 乎沒有蘇聯的幫助,中共是不可能壯大起來,蘇聯的援助才是大陸失陷的真正原 因。故將「反俄」與「反共」劃上等號,課文也以 318 字來說明國民政府「清黨」

原委,光是「清黨」 、 「武漢分共」 、 「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三事件就佔了此時期 字數 1/4(24.3%)的比例

5

,可見國、共間久存的敵意態度,而聲討軍閥在張學良 宣布東三省服從國民政府後告一段落,最後將北伐統一的原因歸結於革命軍「服 膺三民主義」、有「 蔣總司令之卓越領導,紀律嚴明,深得人民之愛戴」(第 111 頁)。

「剿共戰爭時期」的描述主軸在國民政府如何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 「內 憂」指的是軍閥和中共的問題,「外患」則是蘇俄與日本覬覦中國的行動,蔣中 正當時所決定「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後因「西安事變」導致對日抗戰提前爆 發, 「西安事變」對現代中國歷史的影響性也從課文花了 309 字來闡述可知。

「國共內戰時期」所佔的事件比例最低,僅 9 件、佔總件數的 18.8%,重點 在「行憲」和「戡亂」兩大方向。 「行憲」部分看見「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以 680 字成為敘述字數最多的事件,課文不斷強化中華民國憲法制訂、內容,和實 行的過程,並經由國家憲政的程序選出蔣中正為行憲後第一任總統,一再傳達國 民黨政府政權合法性的主張,同時也襯托出共政權的非正當性;「戡亂」部分則 強調國民政府對戰後和平的努力,但因蘇聯的扶植、美國的貽誤、 「馬歇爾調處」

失敗,以致中共取得有利地位,最後大陸淪陷、退守臺灣,不過對於關鍵性的「三 大戰役」只是簡單的帶過,並未詳述過程,似乎有意淡化此階段的史實。

二、就教材中的事件解釋而言

5 「北伐統一時期」共 1706 字,「清黨」318 字、「武漢分共」37 字、「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60 字,合計 415 字,佔 24.3%。

(7)

以字數而言,「國編版」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敘述字數最多的前五名 分別為「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680 字、「馬歇爾調處」384 字、「珍珠港事件和 太平洋戰爭」337 字、「清黨」318 字和「西安事變」309 字,其中與國共關係相 關的有 4 件,且都屬於政治類事件,只有「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屬於軍事 類事件。

有關「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一事分成憲法的制訂、憲法的要旨與憲法的實 行三個部分作介紹。首先聲明「結束訓政,實施憲政,是國民黨之既定政策」。

民國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國民政府早已公布〈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定期召集國 民大會, 「因抗戰發生,未能集會」 ,直到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五日國民政府還都南 京時,才召集制憲國民大會。不過「因中共抵制,延至十一月十五日始行集會。…

中共及附共之民主同盟拒派代表出席」,而大會的目的是在審議與討論先前五五 憲草所擬定的修正案, 「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完成三讀程序,中華民國憲法的制訂,

遂告完成」 ,國民政府並於三十六年一月一日明令公布,且定十二月二十五日為 行憲日;再以「憲法的要旨」一標題來解釋中華民國憲法的意義,包括中華民國 憲法是一部進步的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任何法令不得與憲法相抵觸。中華民 國是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以及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制訂的目的是因應戡亂時期的需要,以保障國家安全與憲政運作等三個敘述重 點;最後說明憲政施行的內容,強調蔣中正與李宗仁是國民大會代表經由憲政程 序,合法選出的行憲後第一任總統與副總統(第 168~170 頁)。

對「馬歇爾調處」的陳述為:美國方面「…受蘇俄及中共宣傳所惑,誤信蘇 俄與中共無密切關係,以為中共為農村改革者,…復受左傾份子的影響,希望國 民政府容納中共,組成『聯合政府』…」,抗戰後又懼怕中共倒向蘇俄,故派馬 歇爾來華調處中共的問題,以「停戰、整編」和「聯合政府」為二大任務。最後 因美國貽誤,未能認清中共真面目,導致調處失敗;國民政府面對美國的要求是

「切實履行」;但中共與蘇俄方面則毫無誠意,只是「借此為統戰手段,利用和 談,牽制國軍行動,爭取準備叛亂的時機」 ,對於美國的調解方案「視同具文」。

後來在蘇俄的供應下,開始對美攻奸,拒絕馬歇爾的調處,趁勢擴大叛亂(第 176~177 頁)。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的一個很重要的焦點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

我國即於十二月九日正式對日宣戰…」成為同盟國家的一員,而「 蔣委員長接

受同盟國家的推舉,擔任同盟國中國戰區(含越南及泰國)最高統帥,指揮本戰

區的盟軍,共同對敵作戰。自是中國由單獨對日本作戰,終至與同盟國家國家並

肩作戰」,課文藉此敘述來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並形塑蔣中正領導者的威信與

風範。雖然中、美、英、蘇同列為反侵略國家,但書中也特別指出蘇俄在珍珠港

事件前曾和「日本成立協定,鼓勵日軍南進」 ,戰爭發生後「直到日本投降前六

天,始對日宣戰」 ,顯見教材對蘇俄貶抑的態度(第 146~148 頁)。

(8)

在敘述「清黨」一事件時,課文先將「聯俄容共」的背景作一說明,指稱「民 國六年(西元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俄國共產黨革命,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 國聯邦(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簡稱蘇俄或蘇聯。為赤 化世界,宣傳『世界革命』,十年,派人來華,組成中國共產黨。表示贊成三民 主義,參加國民革命,反對軍閥及帝國主義。 孫中山先生為防患未然,期以主 義感化,在改組國民黨時,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共同致力於國 民革命」。進而強調「清黨」原因是「中共言行不一,甘作蘇俄工具。 孫中山 先生逝世後,汪兆銘主持黨政,縱容共黨,引起糾紛。十五年三月,共黨勾結汪 氏,圖謀不軌,未能得逞,反受制裁,汪亦出國。北伐期間,共黨假國民黨名義,

把持中央,操縱群眾團體;滲透軍隊,誣詆統帥,陰謀篡竊」。故蔣中正為了救 黨救國在「十六年四月,…接受中央監察委員會之檢舉和中央的決議,斷然清黨,

清除軍中及黨部之中共份子」 (第 106、107 頁)。

解釋「西安事變」時,強調張學良與楊虎城受到中共蠱惑,認同中共「停止 剿共,聯合抗日」的主張。蔣中正「為穩定軍心,不使剿共功虧一簣,親臨西安。…

竟遭張、楊劫持…」。西安事變的發生「震驚中外,舉國憤慨,一致譴責張、楊 叛逆行為」 。最後是因為「南京中央緊急應變,討撫並用,一面維護國家綱紀,

一面予叛逆以自新之路。張亦深悟中央抗日確有準備,乃親送 蔣委員長回京,

願受國法制裁」。顯見課文將此事定位為「劫持」事件,並以「西安事變舉國憤 慨」為標題來評價此一事件(第 129、130 頁)。

從以上得陳述內容明顯看得出「國編版」教材完全以國民黨的觀點來解釋歷 史事件。除了塑造蔣中正領袖的權威與地位外,當然也不斷地重申並闡釋中國國 民黨在台灣政權之正統性的主張,以強化臺灣人民政治意識的認同感。

三、民國 82 年「國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事件論述的特色

從「國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此時期的教材有下列 幾項特點:

(一)以中國國民黨的觀點來呈現中國現代史的發展

首先,以章節目錄的安排明顯看出「國編版」教材對於中國現代史的敘述,

從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建立、軍閥割據、南北政治分裂、護法運動、北伐統一、

艱苦建國十年、八年抗戰、行憲、戡亂到復興基地的建設,完全站在中國國民黨

的角度來詮釋(附錄四) 。再者,課文沿襲了戒嚴時期民族主義的教育思想,也

就是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政治認同信仰,並藉由政策性地介入標準化教科

書灌輸給學生,除了形塑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黨政權之法統性(見第三章第一節) ,

教材中亦隨處可見「三民主義」黨化教育的印記,如:

(9)

「民國六年(西元 1917 年)十一月,俄國共產黨革命,建立蘇維埃社會主 義共和國聯邦(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簡稱蘇俄或蘇聯。

為赤化世界,宣傳『世界革命』 ,十年,派人來華,組成中國共產黨。表示贊成 三民主義,參加國民革命,反對軍閥及帝國主義。 孫中山先生為防患未然,期 以主義感化,在改組國民黨時,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共同致力 於國民革命。」 (第 106、107 頁)

「革命軍自廣州出師北伐,至克復北京,完成北伐;及東三省易幟,全國統 一,…綜其原因,在革命軍方面,服膺三民主義,救國救民;…復有 蔣總司令 之卓越領導,紀律嚴明,深得人民之愛戴…」 (第 111 頁)

「我為實施持久戰略,民國二十七年四月,中國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 過抗戰建國綱領,一面抗戰,一面建國。以三民主義為最高原則,在外交、軍事、

政治、經濟、民眾運動、教育等方面,加緊建設與動員,…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

(第 142 頁)

「竄往陝北的殘共,為求生存,一再向政府表示輸誠。抗戰開始,宣言共赴 國難,向政府提出保證:一、實行三民主義;二、停止暴動政策;三、取消『蘇 維埃政府』 ;四、改編『紅軍』為國民革命軍,服從指揮,對日作戰。政府為團 結抗日,允其所請,將陝北之殘共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旋改稱第十八集團 軍) ;潛伏江南之殘共,編為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 (第 144、145 頁)

「戰後民主統一的最大障礙,卻為中共問題。…故自日本投降之後, 蔣主 席即電邀延安中共首領毛澤東到重慶會談。…於民國三十四年十月十日發表會談 紀要。重要項目有:一、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為實行三民主義;二、政治民主 化,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三,召集國民大會,制定憲法;四、軍隊國家化,整編 全國軍隊;五、日軍受降地區的畫分。…但在實際行動上,中共並不遵守,自由 行動如故。」 (第 167、168 頁)

「…中華民國憲法的要旨含:一、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

民享之民主共和國;…這是一部進步的憲法。惟在戡亂時期,國民大會有戡亂時 期臨時條款之制定,以適應非常時期的需要,保障國家安全與憲政之不墜。」 (第 169 頁)

(二)透過俄、日侵略及中共問題來激盪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教育一直是歷史教育所重視的目標之一,歷次修訂的課程標準莫不

(10)

要求透過歷史教育來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感與責任心,尤其在戒 嚴以前,歷史教育更肩負「啟示復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

6

的任務。在 以歷史學科激發愛國精神的教育宗旨下,對「國民政府」時期的論述產生兩條發 展動線:一條為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過程;另一條為國民政府領導的民族復興 運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國編版」教材不斷強調俄國和日本侵略中國的史事;

中共如何在蘇俄的扶植與八年抗戰的時機趁勢崛起;國民政府如何在「內憂外患」

中北伐統一中國、如何抵禦俄國和日本的入侵、如何剿共戡亂、又如何在「復興 基地」的台灣為反共復國奠下基石。不止藉由民族存亡危機來激勵學生國家情 操、認同領導復興的國民政府,也在民族大義的前提下對中共大肆抨擊,以表述 國民黨政權的法統性。

(三)課文編寫呈現「親美」的外交原則

自國民黨政府遷退臺灣後,面對國內外不穩定的局勢,其外交政策便採取「親 美」的路線,而民國 40、50 年代臺灣的經濟發展也確實受惠於美國長期的金援。

其後因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展與國際情勢的丕變,迫使國民黨政府在民國 68 年 與美國斷交,然而在現實利益與務實外交的政策考量之下,教科書依舊呈現「親 美」的色彩。如:將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背景解釋成「民國三十年…太平洋形勢緊 張,美國派中國援助加強。八月,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組織美國志 願空軍隊(又名飛虎隊)來華助戰,美國軍事代表團亦在十月到達重慶。日本為 阻止美國對華的援助,對美談判決裂。十二月八日,日海空軍襲擊美海軍基地夏 威夷的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因此爆發。」 (第 146、147 頁);抗戰期間「中美聯 合反攻」的盟友關係表現有「…民國三十一年二月,美貸我五億美元,有助我財 政穩定。翌年三月,美第十四航空隊在華成立,制空權轉入我手。我精選官兵,

成立遠征軍,空運至印度東部藍伽(Ramgarh)接受美國的訓練和裝備;…三十 三年,中、美軍自印反攻緬甸,…翌年一月克芒友。…中印公路從此打通。美國 戰略物資源源供應。…」 (第 153~155 頁) ;日本投降的關鍵在「…美兩顆原子彈 先後投於廣島及長崎,…日皇宣告投降。」 (第 157 頁) ,另外,課文雖然將大陸 淪陷的主因之一歸咎在「美國的貽誤」 ,但鋪陳上卻以「受蘇俄及中共的虛偽宣 傳所惑」 、 「誤信中共」 、 「被中共所誣」 、 「中共拒絕調處」…等理由,來替友邦的 袖手旁觀解套(第 175~177 頁)。

(四)事件的選擇以政治、軍事為主要類別

從表 4-1-1 和表 4-1-2 的分析與統計得知「國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在「國民 政府時期」的事件選擇上,全部集中在政治類和軍事類兩個項目。「政治類」事 件以 34 件,佔總類的 70.8%, 「軍事類」事件則以 14 件,佔總類的 29.2%,兩個

6 見歷次修訂《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之「目標」。

(11)

類別合併計算達總比例的 100%。之所以如此除了與傳統史學偏重以政治興替為 書寫重心的特性有關,當然仍然在「國民政府時期」是一個以政治、軍事、戰爭 為背景的時代,歷經北伐統一、剿共戰爭、對日抗戰以及國共內戰等階段,教材 編寫實在難以脫離政治與軍事史的範疇。

(五)歷史事件的闡釋充滿道德批判性的用詞

由於民國 82 年「國編版」教科書的編寫依據是民國 72 年修訂的課程標準,

在政治轉型劇變的七0年代,面對兩岸分立的事實,透過歷史教育來發揚民族精 神,啟迪學生「復興民族之途徑與應有之努力」,以增加人民對國家的認同感,

可謂為穩定政黨政權的重要手段。因此,教科書在字彙的使用上,明顯看出中國 國民黨法統的政權思想,如:以迎擊「叛軍」 、回師「靖亂」、下令「討伐」、反 受「制裁」 、 「陰謀篡竊」等語詞來描敘與軍閥之間的戰事;用「『偽』滿州國」、

「 『偽』蒙古人民共和國」 、 「 『偽』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 、 「汪『偽』政權」 、 「漢 奸」等字眼來形容日本和俄國在中國所扶植的政權組織;在處理國共關係上則以

「『國』軍」和「共軍」來做分野。而對於歷史事件的敘述也充滿道德判斷的形 容詞,如:

「…第二、三、四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均抗命反對,興 兵作亂。中央不得已,下令討伐。…」 (第 120 頁)

「…汪竟接受賣國契約,二十九年三月在南京組織偽政權,僭稱『國民政 府』,…汪偽政權沒有絲毫自主的權力,只是日本以華制華的工具,受到國人的 唾棄。…」 (第 144 頁)

「…華僑分布全球,熱愛祖國,致力國民外交,踴躍捐輸。…陷區同胞,不 甘奴役,大量移向後方,參與聖戰工作。…使民族精神益為激昂,…同仇敵愾,

萬眾一心,艱苦卓絕,奮勉精進。當時後方所表現出的『重慶精神』 ,至今猶為 國人所津津樂道。…」 (第 161~163 頁)

「美國調處失敗,歸罪國民黨之不妥協,斷絕對華援助。中共得俄助,瘋狂 叛亂。副總統李宗仁…即派代表與中共和談,希求以長江為界。中共則顯出猙獰 面目,提出苛刻條件,…共軍大舉渡江。數月之間,長江以南及西南、西北各地 盡失。…徒為親痛仇快。」 (第 179 頁)

另從「西安事變舉國憤慨」 、 「中共擾亂抗戰」 、 「共軍阻撓受降」 、 「中共擴大

叛亂與政府戡亂」 、 「李宗仁唱和與大陸淪陷」…等內文標題,都可窺其鮮明的政

(12)

治色彩。

貳、民國93年康熙版

一、就教材中的事件選擇而言

民國 93 年「國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乃根據民國 84 年頒佈的課程標準編纂 而來,此次課程標準呼應了解嚴後多元化社會對於教育改革的要求,其教學目標 與教學大綱的編訂可說是國民黨政府遷台以來變動最大的一次,強調以學生為主 體的教學內容使得歷史教育較能跳脫政治意識型態的框架、展現專業知識的特 色。而政治與軍事史依舊是中國現代史主要傳述的內容。 「康熙版」中國現代史 共六章十五節(見附錄五) ,有關「國民政府時期」佔了四章八節,以下就教材 中出現的事件與類別作進一步分析。有關教材中的事件分類統計如下表。

表 4-1-3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及字數統計 分析表(民國 93 年康熙版)

事 件 名 稱 字數統計 政治 類

軍事 類

社會 經濟 類

學術 文教 類

其 他

五卅慘案 50 ◆

省港大罷工 43 ◆

沙基慘案 43 ◆

國民政府成立 68 ◆

中山艦事件 33 ◆

清黨 101 ◆

武漢分共 29 ◆

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 132 ◆ 中共井崗山根據地 52 ◆ 廢除不平等條約 32 ◆ 北

伐 統 一 時 期

東北易幟 242 ◆

中原大戰 243 ◆

中東路事件 68 ◆

(13)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的通過 132 ◆

萬寶山事件 78 ◆

中村事件 77 ◆

九一八事變和偽滿州國建立 159 ◆ 蘇維埃政府的建立 84 ◆

一二八事變 115 ◆

中共長征 118 ◆

華北自治運動(華北事件) 47 ◆ 剿

共 戰 爭 時 期

西安事變 351 ◆

七七事變 168 ◆

淞滬會戰 117 ◆

南京大屠殺 70 ◆

臺兒莊大捷 48 ◆

南京汪偽政權的建立 68 ◆

新四軍事件 208 ◆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 129 ◆ 平等新約的簽訂 32 ◆

開羅會議 84 ◆

豫湘桂會戰 139 ◆

雅爾達密約協定 211 ◆

日本投降 119 ◆

對 日 抗 戰 時 期

臺灣光復 123 ◆

重慶談判 178 ◆

馬歇爾調處 209 ◆

政治協商會議 115 ◆ 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 174 ◆

反美運動 9 ◆

二二八事件 580 ◆

哈爾濱協定 105 ◆

三大會戰 174 ◆

國 共 內 戰 時 期

國共和談 99 ◆

小 計 5456(字) 33 11 0 0 0

(14)

總 計 44(件)

註: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

表 4-1-4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總表 (民國 93 年康熙版)

類別 分期

政 治

軍 事

社會 經濟

學術 文教

其 他

計 %

北伐統一 11 0 0 0 0 11 25.0

剿共戰爭 7 4 0 0 0 11 25.0

對日抗戰 7 6 0 0 0 13 29.5

國共內戰 8 1 0 0 0 9 20.5

件 33 11 0 0 0 44

計 % 75.0 25.0 0 0 0 100

(一)就歷史事件的數量分析:

「康熙版」教材在「國民政府時期」所敘述之歷史事件總數量為 44 件。 「對 日抗戰時期」以 13 件,佔總件數的 29.5%,名列第一;「北伐統一時期」和「剿 共戰爭時期」皆以 11 件,各佔總件數的 25.0%,居於次位;最後是「國共內戰時 期」的 9 件,佔 20.5%。

(二)就歷史事件的類別分析:

「政治類」事件以 33 件,佔總類的 75.0%高居榜首;「軍事類」事件以 11 件,佔總類的 25.0%,排名第二;「社會經濟類」、「學術文教類」及「其他類」

皆為 0 件、佔 0%。

(三)就歷史事件的字數分析:

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所敘述的歷史事件總數字數共為 5456 字,包括

「北伐統一時期」的 825 字、「剿共戰爭時期」的 1472 字、「對日抗戰時期」的

1516 字,以及「國共內戰時期」的 1643 字。而敘述字數最多的事件前五名分別

(15)

為「二二八事件」580 字、 「西安事變」351 字、 「中原大戰」243 字、 「東北易幟」

242 字和「雅爾達密約協定」211 字。

從表 4-1-3 和表 4-1-4 的分析來看,民國 93 年「康熙版」對於「國民政府時 期」歷史事件的選擇仍然集中在政治史與軍事史兩大類別,政治類事件的比例還 從 70.8%升到 75.0%,多出 4.2%,可說政治史是編輯委員欲傳遞給高中生的教材 內容。

「對日抗戰時期」所述及的事件件數比例同樣以 29.5%,名列各時期第一,

但與「國編版」高達 35.4%的比例相較已經減少 5.9%,在字數上也從 3131 字大 幅減少到 1516 字,更大的差異在「國編版」是以一整大章來詳述日本侵華與國 民政府八年抗戰的過程,到「康熙版」卻由章成節,僅以一節介紹(見附錄五),

不但精簡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過程,對於國民政府抗戰表現的描述也較為客觀,在 事件選擇上也發現刪除許多俄國相關的事件,如: 「新疆政變」 、 「伊寧事變」 、 「中 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 (表 4-1-5) , 「抗俄」弱化的事實確實反映高中歷史課程 標準希望學生能以更寬廣的角度、更開闊的胸襟來培養世界觀的教學目標,不過 以國家立場的陳述方式未有改變,因此課文還是以 211 字來斥責「雅爾達密約」

造成國共勢力消長的傷害。

「北伐統一時期」的闡述路線不變,但敘述相當簡略,也不像過去充滿著許 多意識型態的用詞。在事件的選擇上刪減了「南京事件」 、 「龍潭之役」 、 「濟南事 件」

7

,卻也增加「中山艦事件」和「中共井岡山根據地」兩件與中共相關的事 件(表 4-1-5) ,而「清黨」 、 「武漢分共」 、 「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三事件所佔此 時期的字數比例也較「國編版」多出 7.5%(262 字、佔 31.8%) ,可見國共關係仍 是此時期描述的重點。另外,對於北伐統一的關鍵史事-「東北易幟」,課文也 用 242 字多作陳述,並以較持平的角度指出東北易幟只是「全國在形式上恢復了 統一」 (第 106 頁) ,不像過去將之歸功於蔣中正的卓越領導或服膺於三民主義的 號召。

「剿共戰爭時期」的焦點一樣集中在國民政府如何面對「內憂外患」的困境,

此時期特別強調中共的發展,不但以一倍的字數來描述「蘇維埃政府的建立」,

並增加「中共長征」的敘述(表 4-1-5) ,表示「康熙版」教材已能正視中共的崛 起問題,不再將中共視為禁忌的課題。而「西安事變」 、 「中原大戰」與前一期的

「東北易幟」也分別以 351 字、243 字和 242 字佔事件字數最多的前 2、3、4 名,

不止說明這些事件對中國現代史處的轉折位置,從陳述內容上也傳達出以中國國 民黨為立場的歷史觀點。

「國共內戰時期」所佔的事件比例從「國編版」佔總件數的 18.8%,上升到 20.5%,在字數的篇幅上居然以 1643 字高出各個時期。雖然在表述的角度仍然強

7 「康熙版」將濟南事件放於註釋中說明。

(16)

調中華民國政權的合法性,但最大的差異在「康熙版」對於國、共間戰局逆轉的 過程、三大會戰的失利,以及大陸撤守的原因都能更深入的說明,同時在臺灣本 土意識增溫的社會環境下,較能以開放的態度處理「二二八事件」發生的史實,

「二二八事件」更以 580 字高居敘述篇幅最多的事件。伴隨著反共抗俄主題的弱 化、臺灣主體概念的提升,「康熙版」教科書展現更多元、更本土、更民主的書 寫特色。

二、就教材中的事件解釋而言

以事件字數而言,「康熙版」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敘述字數最多的前 五名分別是「二二八事件」580 字、 「西安事變」351 字、 「中原大戰」243 字、 「東 北易幟」242 字和「雅爾達密約協定」211 字。屬於政治類事件的有 4 件,屬於 軍事類事件的有 1 件。

民國 90 年代以來,政黨輪替後,對台灣本土的訴求甚囂塵上,就「二二八 事件」的敘述而言,課文已能就事件發生的背景、導火線、過程、結果與影響作 較完整的陳述,指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心…等都是「二二八事件」發生 的相關因素,並直接導火於「民國三十六年二月二十七日,菸酒專賣局緝私員在 臺北市查獲走私香菸」一事,進而「引發一連串官民對立與省籍衝突事件」。課 文將整件事歸罪在陳儀身上,強調他把各級民意代表所要求的政治改革訴求當作 是建議中央政府派兵鎮壓臺灣的藉口,而使事情愈演愈烈。國軍抵臺後的綏靖工 作,各地動亂大致平息,但接續推行的清鄉工作卻「造成許多社會菁英及民眾無 辜受難」 , 「由於當時政府的善後處理未盡妥善,遂對日後臺灣得政治發展與社會 融合產生相當不良的影響」。最後說明政府為撫平此一傷痕所做的努力,如:成 立專案小組調查事件歷史真相、李登輝總統以國家元首身份向罹難家屬道歉、設 立紀念碑、紀念館、紀念日…等(第 152、153 頁) 。行文之中感受得出「康熙版」

教材較過去教材正視此事件造成的問題。

在解釋「西安事變」時,雖仍定義為「劫持」事件,但不再將此事變單純歸 咎於受到「蘇聯和中共統戰宣傳」的蠱惑,轉而強調是張學良「個人意志」的問 題,「身負國仇家恨的張學良不能認同中央先剿共後抗日的政策,…在多次勸蔣 直接抗日被拒後,終於下定決心發動『兵諫』 。…」 ,而「…張原本便無意殺蔣,

在周恩來、宋美齡等人的協調下,蔣終於允諾停止內戰。於是為保障蔣的安全並

為整個事件負責,張學良親自護送蔣中正飛回南京,西安事變和平落幕」。針對

中共與蘇聯的關係也較以持平的方式處理,說明「蘇聯為考慮避免腹背受敵,電

會中共必須促使張學良釋放蔣中正,否則將捨棄中共,支持國民政府抗日」。在

蔣中正的描寫上也一改歌頌的語氣,並非「為穩定軍心,不使剿共功虧一簣」 (國

編版第 130 頁) ,而是「對張、楊二人延遲剿共態度感到不耐」 ,才親赴西安督促

(17)

剿共。至於像「震驚中外」 、 「舉國憤慨」 、 「叛逆行為」…等政治立場強烈的字彙 也未出現於教材中(第 112 頁)。

關於「中原大戰」的敘述重點有三:首先承認新軍閥難制是訓政時期國民黨 內部的嚴重問題,「北伐雖在短期內順利克竟全功,…卻有不少是透過收編與招 撫的方式來完成的,當時的國軍只是新軍閥間不穩定的聯合而已。軍閥只是在口 頭上聽命於南京,呈現半獨立的狀態」;再者針對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三人 在蔣中正主張裁軍、召開「國軍編遣會議」後的心態,以及軍閥內戰過程的進一 步陳述;最後強調張學良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因張學良「決定靠向南京政府,…

迅速出兵助蔣」 ,才使得北方軍閥潰敗,結束中原大戰。

在「東北易幟」一事的撰述上,課文先花了一段文字來說明蔣中正的復出,

重任北伐軍總司令領導北伐的經過。東北易幟的主因是張作霖遭日本以地雷炸 斃,其子張學良「在民族主義情緒及殺父之仇下,…於民國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九 日宣布東北易幟,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而北伐宣告完成只是全國在「形式 上」恢復了統一(第 106 頁)。

由於時空背景的的轉變,臺灣主體意識的提昇,教材對「雅爾達密約協定」

的內容介紹已無必要,但基於中華民國政權主張的角度,仍將此約界定是「出賣 中國的秘密協定」 ,且強調蘇聯對日宣戰的時間點是「日本投降前的八月九日」,

以突顯蘇俄坐享其成的史實。同時也為日後國共勢力消長之因埋下伏筆,指稱蘇 聯將所收繳日軍武器的四分之一交給中共,因「蘇聯支持下,中共成功地扭轉其 在軍備上的劣勢,奠定了與國軍抗衡的實力基礎」 (第 135、136 頁)。

最後發現上述事件中的「西安事變」 、 「中原大戰」 、 「東北易幟」三件事皆與 張學良有關,顯見張學良與中國國民黨黨史發展間微妙的關係,而「二二八事件」

以 580 字成為敘述篇幅最多的事件,也反映出臺灣整體時空環境的變化,看得出

「康熙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在臺灣追求民主化與本土化過程中所做的改變。5 重視臺灣的歷史發展,取代以往大中國的思維架構是「康熙版」教材所呈現的特 色。

三、民國 93 年「康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事件論述的特色

民國九0年代「審定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所代表的,不只是老師與學生在教 材的選擇上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改革的呼聲下,臺灣歷史教育 已逐漸脫離「黨國一體」的政治框架,展現更民主、更多元的型態。而民國 93 年「康熙版」教材有關歷史事件撰述的特色歸納如下:

(一)臺灣主體意識的提昇

首先,在歷史教學目標與教材大綱的比較上,民國 72 年部頒的本國史歷史

課程目標明白揭示:

(18)

1.明瞭中華民族之演進及各宗族間之融洽與相互依存之關係。

2.明瞭我國歷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變遷的趨向,特別注重光榮偉大 的史實與文化的成就,以啟示復興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

3.明瞭世界各主要民族演進之歷史及其相互之關係與影響。

4.明瞭世界文化之演進及現代國際大勢,確立我國對國際應有之態度與責 任。

8

民國 84 年部頒的本國史歷史課程目標為:

1.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俾能主動學習歷史,吸取歷史經驗,增進人文素 養。

2.引導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特質,使其認清歷史變遷對時代的重要性,以強 化其思考與分析能力。

3.引導學生思索人我、群我的關係,以培養學生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認同 感與責任心。

4.培養學生具開闊胸襟及世界觀,使能以更寬廣的角度思索中國歷史文化在 世界歷史文化中之地位。

9

以上兩各個不同時期的課程標準發現,民國 72 年統編本的歷史課程目標明 顯以「大中國」為主體思考,民族教育思想沿襲歷年課標的特色,以「中國文化」

和「國家主權」作為民族認同的符號,並且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強調「復興 民族之途徑及其應有之努力」 ,在教材方面亦要求能做到「中國化」的設計。

10

而 民國 84 年審定版的歷史課程目標已經不再強調「中華民族」 ,反而著眼於學生能 力的培養、群我關係的思索,並從教材大綱觀察到臺灣史的比例明顯增加,另立 兩大章來說明「臺灣經驗的建立」與「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顯見「臺灣」主 體意識正在成長。

再以課文內容而言,民國 82 年「國編版」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所佔 篇幅最多的前五名事件分別是「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 、 「馬歇爾調處」 、 「珍珠港 事件和太平洋戰爭」 、 「清黨」和「西安事變」 ,可見國共關係的處理與政權主張 的闡釋為課文所強調的重點。但是到了民國 93 年「康熙版」教科書,敘述字數 最多的前五名則改變為「二二八事件」 、 「西安事變」 、 「中原大戰」 、 「東北易幟」

和「雅爾達密約協定」 ,雖然仍呈現出國民黨政權時代的敘事模式,但從「二二 八事件」所增加的字數比重以及解釋的內文,可反映出「康熙版」的高中歷史教 科書在臺灣追求多元化與本土化過程中所做的改變,教科書的編輯也逐漸擺脫大

8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3 年 7 月,頁 89。

9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年 5 月,頁 91。

10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1983 年 7 月,頁 838。

(19)

中國式的思維方向。

(二)政治意識型態明顯減弱

此點可從「反共抗俄」議題的變化得到觀察。自國民黨政府遷退臺灣以後,

歷史教育便成為實踐「反共抗俄」國策中重要的一環,強化國家主權與民族認同,

更是國民教育的首要目標,因此在民國 41、51、60 及 72 年的歷史課程標準中,

蘇俄侵略和中共禍國一直是教科書闡述的重點。但隨著臺灣政治民主的進展與兩 岸交流與互動,民國 84 年的歷史課程標準與審定本教科書在「反共抗俄」的主 題上確有減弱的事實,有關民國 82 年「國編版」與民國 93 年「康熙版」教材中 俄國史和中共史所佔比例上的變化,已於第三章第一節討論,不再贅述。

11

如果 將「國編版」和「康熙版」教科書的事件選擇加以比較(表 4-1-5) ,也得知「康 熙版」教材刪除了許多與「抗俄」相關的事件,如:南京事件、新疆政變、伊寧 事變、中蘇有好同盟條約的簽訂…,並且增加許多中共發展史的敘述,如:中共 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中共長征的過程…,敘事內容上也一改過去統編本時期道 德批判的態度,轉以較客觀的立場正視中共政權的演變,如前所述,對於「西安 事變」的發生,不再把蘇俄與中共作連結,反而將其切割強調「蘇聯為考慮避免 腹背受敵,電會中共必須促使張學良釋放蔣中正,否則將捨棄中共,支持國民黨 抗日」 (第 112 頁) ;關於馬歇爾調停失敗,也不再單方面歸咎於「中共無和平誠 意」的問題,反而指出「國共雙方表面上雖都以『聯合政府』作為目標,私底下 卻同時都在為決一勝負做準備,彼此互不信任。…」 (第 137 頁) ;對於國共內戰 戰爭失利,不再以李宗仁唱和為藉口,而能另立標題針對大陸撤守的原因作檢討

(第 139、140 頁)…。教科書政治性色彩減弱的事實得以印證。

(三)仍舊強調民族精神

陳三井在〈科技衝擊下的歷史教育〉一文中指出「歷史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 的基石,可以培養愛國家、愛民族的高尚情操;透過歷史教育,年輕的一代才能 與傳統認同,發生時間與空間的共鳴作用,進而產生榮辱與共、同舟一命的激 情」 ;

12

張玉法也指出「近代以來,中國受外力壓迫至巨,無論在軍事、政治、經 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留有帝國主義所加予的創痕。史家對於這些,難免以 民族的感情,激發讀者的同仇敵愾之心;寫歷史教科書的人,在以史地激發民族 思想的教育宗旨下,對於中國所受到欺壓,更不肯在語詞上稍作放鬆。於是近百

11 有關此方面更詳細的統計數據可參見林淑惠,《臺灣政治民主化對高中歷史教科書人物選擇的 影響-以中國現代史為例》,國立臺灣師大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 年 1 月;吳碧琴,《戰後我國 大學入學制度與高中歷史教學的變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5 年 1 月。

12 陳三井,〈科技衝擊下的歷史教育〉,《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卷第 2 期,1999 年 2 月,頁 98。

(20)

餘年的中國歷史,就成為一部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和中國民族被壓迫史」 。

13

由表 4-1-6 的統計數據可知,「國編版」與「康熙版」教科書在有關「國民政府時期」

的教材內容中都花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敘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行為, 「康熙版」的

「抗俄」色彩雖因時空背景的轉變而大為減弱,但以「日本」侵略和中共問題來 強化國家民族精神的敘事主軸不變。這也說明了何以像「謝晉元死守四行倉庫」 、

「南京大屠殺」 、 「十二萬青年從軍」等激動民心的內容,會一直是教材強調的重 點之因。

表 4-1-6 臺灣教科書有關「日本侵略史」章節段落分佈比例(國民政府時期)

分 佈 章 節 段 落 標 題 比 例

國編版

(民 82)

26-3 五卅慘案與省港罷工、日軍製造濟南事件;27-1 增 進對外關係與交涉廢除不平等條約;27-2 九一八事變與 日本擴大侵略、攘外必先安內、蔣委員長最後關頭演說;

28-1 蘆溝橋事變抗戰開始、抗戰初期的會戰、中國實施 持久戰略、外交方針與國際形勢、日本以華制華、堅定意 志度過艱險;28-2 中國成為同盟國家之一、日軍在中國 戰場慘敗、平等新約與開羅會議、黎明前的黑暗、中美聯 合反攻、日本投降抗戰結束;28-3 臺灣光復及領土主權 的恢復

34.5%

康熙版

(民 93)

15-2 南北分裂時期的對外關係、北伐與清黨;15-3 外患 的壓力;17-1 抗戰的爆發、抗戰時期的對外關係與太平 洋戰爭的爆發、抗戰結束、抗戰的意義與檢討;18-1 臺 灣的光復與接收

26.7%

(四)社經文化史整體的比重增加

傳統史學向來較不重視社會、經濟、文化史,雖然「康熙版」教材將「民國 初年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獨立成章來作介紹,卻是以一個大範圍、概括式說明當 時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狀況,並未側重某一特別的人物或事件。但從「中國現代 史」所佔的章節的比重和分量加以分析, 「國編版」教材有關中國現代史的章目 共七大章, 「清末民初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一章只佔 1/7,而「康熙版」教材中國 現代史的章目共六大章, 「民國初年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一章就佔了 1/6(見附錄

13 張玉法,〈我對中國近代現代歷史教學的一些意見〉,《中國論壇》,第四卷第 8 期,1977 年 7 月,頁 7。

(21)

四、附錄五) ,若再加上「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一章則高達 1/3 的比例。如果 不侷限在「國民政府時期」的範圍, 「康熙版」教材編排的確較符合民國 84 年歷 史課標中「教材編選之要領」要求「教材的編寫,應增加現代史、社會、經濟史 等的比重,略減上古史、政治史等的份量」

14

的原則。

(五)歷史事件的選擇仍集中在政治與軍事史,但各時期分布的比例愈趨平均 從表 4-1-3 和表 4-1-4 的統計分析中得知「康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在「國民 政府」的事件選擇上,完全集中在政治類和軍事類兩個項目,尤其「政治類」事 件更佔總類的 75%,又比「國編版」的 70.8%多出了 4.2%。「政治類」事件比例 上升的主因在「軍事類」事件明顯下降所導致,總共減少龍潭之役、太原會戰、

伊寧事變等三件史事。雖然歷史事件的選擇仍以政治和軍事史為主,但「北伐統 一」 、 「剿共戰爭」 、 「對日抗戰」 、 「國共內戰」四個時期的事件分佈比例卻較「國 編版」平均。「剿共戰爭」和「國共內戰」兩時期上升的幅度最多,主要增加了 中共發展史的敘述(如:中共長征…),對於影響國共勝敗的「三大會戰」,「康 熙版」教材也能以較開放的態度來陳述與檢討,指出「國民政府內部黨、政、軍 三方面派系林立」 、 「蔣中正與桂系將領間的矛盾」 、 「國軍編遣政策的不當」 、 「國 府官吏的腐化」 、 「鎮壓反內戰的和平運動」…等都是造成失去民心、軍事挫敗的 因素(第 138~140 頁)。表示「康熙版」教材不再避諱中共的問題,並能以較持 平的筆法處理國共勢力消長的事實。

(六)歷史事件總體件數與字數皆有下降現象

「康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在整體事件數與字數上,都比「國編版」減少許 多(表 4-1-7) ,為了避免繁瑣的記述,一些歷史事件也改在註釋中解釋,如:濟 南事件置於註釋中;中山艦事件、萬寶山事件、中村事件…等僅提到事件名稱,

內容則放在註解中說明。對於事件的敘述也比較針對事實以簡單、持平、客觀的 用句來描述,如不再出現「三民主義」等象徵黨化教育的用詞,也少見傳統激烈 的、情緒性的批判語彙,甚至採用大陸說法稱「清黨」為「四一二政變」 (第 105 頁註釋)…,除了符合民國 84 年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教材編選之要領」第二 項: 「……編寫時務求段落分明,文句簡潔流暢,避免繁瑣估燥的敘述。…」以 及「教學要點與方法」第二項: 「宜就史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意義與影響等 闡明啟發,以培養學生正確的認識,不重孤立事件的詳盡敘述,亦不求年代、人 名、地名的強記」

15

的編寫方向,亦可看出民國九0年代教科書在追求民主化過 程所做的努力。

14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1996 年 6 月,頁 97。

15 教育部,《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民國 84 年 10 月,頁 97、99。

(22)

表 4-1-7 民國 82「國編版」和民國 93「康熙版」事件數和字數比較表

民國 82(國編版) 民國 93(康熙版)

期 事件數 字數 事件數 字數

北伐統一 12 1706 11 825

剿共戰爭 10 1490 11 1472

對日抗戰 17 3131 13 1516

國共內戰 9 2098 9 1643

總計 48(件) 8425(字) 44(件) 5456(字)

(23)

表 4-1-5 民國 82 年國編版和民國 93 年康熙版教科書中歷史事件前後分析表

事 件 名 稱 1993 年 2004 年

五卅慘案 ◆ ◆

省港大罷工 ◆ ◆

沙基慘案 ◆ ◆

兩廣底定(國民政府成立) ◆ ◆

中山艦事件 ◆

南京事件 ◆

清黨 ◆ ◆

武漢分共 ◆ ◆

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 ◆ ◆

龍潭之役 ◆

中共井崗山根據地 ◆

濟南事件 ◆

廢除不平等條約 ◆ ◆

北 伐 統 一 時 期

東三省易幟 ◆ ◆

中原大戰 ◆ ◆

中東路事件 ◆ ◆

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的制訂 ◆ ◆

萬寶山事件 ◆ ◆

中村事件 ◆ ◆

九一八事變和偽滿州國建立 ◆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 ◆

一二八事變 ◆ ◆

華北事件(華北自治運動) ◆ ◆

中共長征 ◆

剿 共 戰 爭 時 期

西安事變 ◆ ◆

七七事變 ◆ ◆

淞滬會戰 ◆ ◆

太原會戰 ◆

南京大屠殺 ◆ ◆

臺兒莊大捷 ◆ ◆

(24)

南京汪偽政權的建立 ◆ ◆

新四軍事件 ◆ ◆

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 ◆ ◆

新疆政變 ◆

平等新約的簽訂 ◆ ◆

開羅會議 ◆ ◆

豫湘桂會戰 ◆ ◆

伊寧事變 ◆

雅爾達會議和密約 ◆ ◆

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 ◆

日本投降 ◆ ◆

對 日 抗 戰 時 期

臺灣光復 ◆ ◆

重慶會談 ◆ ◆

馬歇爾調處 ◆ ◆

政治協商會議 ◆ ◆

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 ◆ ◆

反美運動 ◆ ◆

二二八事件 ◆ ◆

哈爾濱協定 ◆

三大會戰 ◆ ◆

國共和談 ◆ ◆

國 共 內 戰 時 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總 計(件) 48 44

(25)

第二節 中國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分析-以 1993 年人教版和 2004 年人教版為例

自中共建國以來,歷史教育一直受到大陸官方高度的重視,教育為無產階 級、為政治服務是一貫不變的指導原則。1980 年代以來,中共在發展社會主義物 質文明與防範資本主義經濟思想滲入的同時,歷史教育便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 要工具,從〈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 法〉 、 〈中小學加強中國近代、現代史及國情教育的總體綱要〉 、 〈中小學歷史科思 想政治教育綱要〉 、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 〈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 教育的決定〉等一系列的法令公布,明確看出歷史教學所努力與擔負的責任。

本節亦承續上一章節的內容介紹,仍以 1993 年和 2004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 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近代現代史(上)、(下)》共四冊(以下簡稱「人 教版」 )為研究樣本。2004 年「人教版」乃依據 1993 年「人教版」的編輯架構進 一步修正,包括四個變化:一是刪除了一些內容,使新版教材更具時代特色;二 是增添了新的知識,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三是修正了文字說明;四是改 一部份必修課為閱讀課,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

16

並於 2003 年秋季正式使用,

預計至少使用到 2008 年才逐步被新課標教材取代。本節即針對前後十年兩個「人 教版」高中歷史教材有關「國民政府時期」之事件選擇與解釋進行說明。

壹、1993年人教版

一、就教材中的事件選擇而言

1993 年「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是依據大陸 1990 年頒發的《全日制中學 歷史教學大綱(修訂本) 》編訂而來,其「教學目的與要求方面」指出三項要求:

「首先要求『歷史教材和歷史教學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 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教材的統一』 ;其次要求『學生 須掌握基礎的歷史知識,了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逐步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以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觀察問

16 唐加壽,〈高中新版「中國近代現代史」(下冊)修訂變化〉, http://www.pep.com.cn/200410/ca577639.htm

(26)

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要求『向學生進行社會發展規律教育、革命傳統教 育、愛國主義教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和國際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社會 主義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熱愛共產黨的真摯感情,學習歷史上優秀人物的 高貴品質,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獻身的精神』 」 ,

17

顯見政治思想教育始終 是歷史教學上一項重要的任務,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歷史課 程正處於一個相當特殊的位置,而「人教版」歷史教科書也表現出維護黨國一體 的政治色彩。從章節分配來看(見附錄六) ,教材對中國近現代史的敘述雖然以 政治與軍事史為主要內容,但學術文化史也佔有一定的份量。 「人教版」中國現 代史共十六章三十二節,有關「國民政府時期」佔了五章十六節,以下就此時期 出現的事件與類別作討論。有關教材中的事件分類統計如下表。

表 4-2-1 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及字數統計 分析表(1993 年人教版)

事 件 名 稱 字數統計 政治 類

軍事 類

社會 經濟 類

學術 文教 類

其 他

五卅運動 428 ◆

省港大罷工 160 ◆

沙基慘案 136 ◆

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和統一 499 ◆

中山艦事件 694 ◆

整理黨務案 515 ◆

三•一八慘案 420 ◆

萬縣慘案 177 ◆

一•三慘案 298 ◆

南京慘案 54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541 ◆ 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376 ◆ 寧漢分裂和寧漢合流 794 ◆

南昌起義 460 ◆

北 伐 統 一 時 期

八七會議 236 ◆

17 廖隆盛等,《大陸高中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歷史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 心,1994 年 4 月,頁 19。

(27)

秋收起義 277 ◆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830 ◆

廣州起義 352 ◆

濟南慘案 102 ◆

改訂新約運動 341 ◆

東北易幟 210 ◆

中原大戰 175 ◆

九•一八事變和偽滿州國建立 305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 320 ◆

一•二八事變 422 ◆

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

建立 213 ◆

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1622 ◆ 華北事變 314 ◆ 八一宣言和瓦窑堡會議 365 ◆ 一二•九運動 425 ◆ 剿

共 戰 爭 時 期

西安事變 667 ◆

七•七事變 363 ◆

八•一三事變 274 ◆

淞滬會戰 554 ◆

洛川會議 109 ◆

太原會戰 342 ◆

南京大屠殺 178 ◆

臺兒莊大捷 206 ◆

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的召開 408 ◆ 南京汪偽政權的建立 1150 ◆

棗宜會戰 140 ◆

百團大戰 304 ◆

皖南事變 610 ◆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 159

整風運動 410 ◆

對 日 抗 戰 時 期

豫湘桂會戰 254 ◆

(28)

中共七大的召開 458 ◆

日本投降 611 ◆

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 776 ◆ 一二•一血案 117 ◆ 政治協商會議 848 ◆

較場口血案 128 ◆

下關慘案 143 ◆

李聞血案 156 ◆

菜蕪戰役 17 ◆

新開冷戰役 46 ◆

江南、臨江戰役 33 ◆

青化砭戰役 29 ◆

羊馬河戰役 29 ◆

蟠龍戰役 29 ◆

孟良崮戰役 51 ◆

國民黨制憲國民大會的召開 597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的

簽訂 223 ◆

抗議美軍暴行運動 172 ◆ 二•二八起義 122 ◆ 五•二0血案 129 ◆

三大戰役 863 ◆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召開 221 ◆ 國共和平談判 203 ◆ 國

共 內 戰 時 期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

召開 374 ◆

小 計 45 24 0 0 1 總 計

25564

(字) 70(件)

註 1:以「標楷體」框示的為課本正文中純以「小字」敘述的事件,屬於學生自 行閱讀的內容。

註 2:事件按時間順序排列。

(29)

表 4-2-2 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總表 (1993 年人教版)

類別

分期

政 治

軍 事

社會 經濟

學術 文教

其 他

計 %

北伐統一 18 3 0 0 0 21 30.0

剿共戰爭 7 3 0 0 0 10 14.3

對日抗戰 6 10 0 0 1 17 24.3

國共內戰 14 8 0 0 0 22 31.4

件 45 24 0 0 1 70

計 % 64.3 34.3 0 0 1.4

100

(一)就歷史事件的數量分析:

「人教版」教材在「國民政府時期」所敘述之歷史事件總數量為 70 件。 「國 共內戰時期」以 22 件,佔總件數的 31.4%,排名首位;「北伐統一時期」以 21 件,佔總件數的 30.0%,居於次位;再來是「對日抗戰時期」的 17 件,佔總件數 24.3%;最後是「剿共戰爭時期」的 10 件,佔 14.3%。

(二)就歷史事件的類別分析:

「政治類」事件以 45 件,佔總類的 64.3%,位居第一; 「軍事類」事件以 24 件,佔總類的 34.3%,排為第二; 「其他類」則有 1 件,佔 1.4%; 「社會經濟類」、

「學術文教類」無。

(三)就歷史事件的字數分析:

教科書在「國民政府時期」所敘述的歷史事件總數字數共為 25564 字,包括

「北伐統一時期」的 8900 字、 「剿共戰爭時期」的 4828 字、 「對日抗戰時期」的 6530 字,和「國共內戰時期」的 5306 字。而編寫字數最多的事件前五名分別為

「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1622 字、「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541 字、「南京汪偽 政權的建立」1150 字、「三大戰役」863 字,以及「政治協商會議」的 848 字。

從表 4-2-1 和表 4-2-2 的分析可知,1993 年「人教版」對於「國民政府時期」

數據

表 4-1-2  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總表  (民國 82 年國編版)        類別  分期  政 治  軍 事  社會 經濟  學術 文教  其 他  合 計  %  北伐統一  11 1 0 0 0 12  25.0  剿共戰爭  6 4 0 0 0 10  20.8  對日抗戰  9 8 0 0 0 17  35.4  國共內戰  8 1 0 0 0 9  18.8  件  34 14 0 0 0 48 總 計  %  70.8  29.2  0 0 0    100
表 4-1-7  民國 82「國編版」和民國 93「康熙版」事件數和字數比較表  民國 82(國編版) 民國 93(康熙版)  分  期  事件數 字數 事件數 字數  北伐統一  12 1706 11  825  剿共戰爭  10 1490 11 1472  對日抗戰  17 3131 13 1516  國共內戰  9 2098 9 1643  總計  48(件) 8425(字) 44(件) 5456(字)
表 4-1-5  民國 82 年國編版和民國 93 年康熙版教科書中歷史事件前後分析表  事        件        名    稱  1993 年 2004 年  五卅慘案  ◆  ◆  省港大罷工  ◆  ◆  沙基慘案  ◆  ◆  兩廣底定(國民政府成立)  ◆  ◆  中山艦事件  ◆  南京事件  ◆  清黨  ◆  ◆  武漢分共  ◆  ◆  寧漢分裂和寧漢復合  ◆  ◆  龍潭之役  ◆  中共井崗山根據地  ◆  濟南事件  ◆  廢除不平等條約  ◆  ◆ 北 伐 統 一 時
表 4-2-2  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國民政府時期」之歷史事件類別總表  (1993 年人教版)        類別  分期  政 治  軍 事  社會 經濟  學術 文教  其 他  合 計  %  北伐統一  18 3 0 0 0 21  30.0  剿共戰爭  7 3 0 0 0 10  14.3  對日抗戰  6 10 0  0  1 17  24.3  國共內戰  14 8 0 0 0 22  31.4  件  45 24 0 0 1 70 總 計  %  64.3 34.3  0  0  1.4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淨 FDI 流入對塞國而言代表經濟發展持續動能與國際競爭力。2019 年 FDI 淨流 入達歷史新高 36 億歐元,惟 2020 年僅 29 億歐元,約占 GDP 6.2%,倘扣除該年度

— 牛頓, 1643 – 1727 — Euler 關於這個級數的求和方法非常有創意是一個數學系學生應該具備的常識, 但事與願 違。 我在求學的階段並不知道這段有趣的歷史,

綜觀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佛教始終是最重要的載體之

中國 歷史 歷史 地理 生活與 社會.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榷鹽使、水陸運使、營田使、給納使、監牧使、長春宮使、團練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

在探索有關科學、創意、歷史、文化和故事 等知識的同時,體驗與別不同的奇妙學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