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警察人員飲酒行為之研究 --以臺東縣警察局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警察人員飲酒行為之研究 --以臺東縣警察局為例"

Copied!
9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休閒事業管理組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警察人員飲酒行為之研究 --以臺東縣警察局為例

研 究 生: 陳富國 撰

中 華 民 國 九 十 九 年 六 月

(2)
(3)
(4)

謝 誌

回想剛踏入東大休管所時,以小學生般的生澀與戰戰兢兢的精神面對研究所 生涯的開始。所幸,在命運安排下讓我遇到充滿智慧與理性的梁忠銘指導教授,

恩師兩年細心指導與照顧,讓我不僅學到論文撰寫技巧,在人與人的相處之道,

更讓我受益良多,這份難人可貴的學習經驗得感謝您帶給我最美好的回憶。

感謝美芬導師在校務與事務上的教導,並把休閒領域上的知識及個人體驗,

毫不保留傳授給班上每一位同學,讓我在校期間的生活點滴與學習,得以順利完 成。

許多同事問我讀研究所二年學到什麼?我的回答是,除了休閒管理上的知 識,更認識了許多好同學。在這裏我要感謝班上的每一位同學,謝謝您們平時在 課業上對我的幫忙,也希望畢業不是分離,而是我們休閒二班勢力的延伸,真的 再次衷心感謝,有您們真好。

在這二年的就學期間,最大的支持者,當然是我最親愛的家人,感謝父母親 在我進修的期間,不斷的替我燒香祈福;老婆縵屏,無怨無悔、不辭勞苦的替我 照顧家中的小孩及年邁雙親,寶貝小孩柔妤與詩宏都能乖巧的聽話。總之,現在 的我只想大叫:「我好幸福,謝謝你們」。

陳富國 謹誌 2010.06.17

(5)

摘 要

本研究擬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及結構式訪談,希冀能達成瞭解台東縣警察人員 的飲酒行為、工作壓力來源及休閒參與之現況,俾提供健康且正向的飲酒行為給 警察人員及眷屬,適度舒緩個項壓力及提昇正當休閒活動參與,營造身心健康、

團結和諧的工作職場之目的。

其研究結果在飲酒行為層面得知,台東縣多數的員警選擇在輪休或休假時飲 酒應酬,且位階較高及內勤人員飲酒時段較不受拘束;警察人員共飲對象以同事 最多,朋友居次,家人第三,且警察人員的飲酒對象與職務配階及勤務執勤方式 並無差異性;員警最常去飲酒的場所為「自己家」,且位階較高且擔任內勤者選 擇「餐廳」比例較高,位階較低且擔任外勤者選擇「小吃部」比例較高;多數的 員警選擇在輪休或休假時大量飲酒,且每個月飲酒次數或飲酒量,位階較低及擔 服外勤勤務人員比位階較高及擔服內勤勤務人員多(大)。在工作壓力層面發現,

台東縣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源,以「民代關說壓力」及「專案績效壓力」二項為 最多。在休閒參與層面也發現,台東縣警察人員的休閒活動參與以動態為主,且 從事「運動型」活動最多,「家庭型活動」居次。而在飲酒行為、工作壓力、休 閒參與三者之間則呈正相關。另以整體而言,警察人員適量的飲酒行為對身心健 康、紓解工作壓力及促進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和諧,確具有正向的功能;且台東縣 警察人員的正向飲酒行為是「飲酒不要過量」、「酒後不要開車」、「執行勤務前(中)

不要飲酒」以及「全家參與聚會」。

關鍵字:警察人員、飲酒行為、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內勤與外勤

(6)

Abstract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structured interview, the curr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drinking behaviors, source of work stress and the current levels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of police officers in Taitung County. The study also aims to provide accurate and healthier drinking behavior for police officers and families of police officers, and relieve all kinds of stress, in an attempt to promote higher levels of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at are more appropriate, which may in turn create better health in general, and increase cohesiveness in workplac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majority of police officers chose to drink and social when they are off duty or on leave, with officers that are higher in the rank and officers that works mainly in the office has fewer restrictions on drinking; police officers prefers to drink with their colleagues most, secondly with their friends, and family members the leas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und between whom they drink with, the level of ranking between officers' ranking and their working style whey they are on duty; the most common drinking location for Taitung County police officers is home, in addition, officers that are higher in the rank and those works mainly in the office prefers to drink in restaurants, while officers that are lower in the rank and field officers prefers to drink in eateries; majority of police officers chose to consume large amount of alcohol when they are off duty or on leave, in addition, the number of drinking and the amount of drinking per month are higher for officers that are lower in the rank and field officers; in terms of the level of stress, the top two cause of work stress comes from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public sentiment asking for favors, and project performance review; on the level of creation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TaiDong County police officers prefers to participate in athletic activities the most, secondly family activities. Moreover,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drinking behavior, work stress and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n general, results of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adequate amount of drinking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level of health in general, the ability to relieve work stress, and the ability to sustai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in general. “Appropriate drinking behavior" of Taitung County officers has been defined as drinking in moderation, no driving after drinking, and no drinking before/during duty.

Key words: police officer, drinking behavior, work stress, recreational participation, office duty officer and field officer.

(7)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飲酒行為 ...9

第二節 工作壓力 ...17

第三節 休閒參與 ...32

第四節 飲酒行為、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1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3

第三節 信、效度的建立 ...45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47

第一節 警察人員與飲酒行為...47

第二節 警察人員與工作壓力...56

第三節 警察人員休閒參與之現況 ...60

第四節 飲酒行為、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62

第五節 警察人員正向飲酒行為...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結論...69

第二節 建議...72

參考文獻...73

中文文獻 ...73

外文文獻 ...79

網路文獻 ...81

(8)

表 次

表 2-2-1 國外研究對壓力的定義 ... 18

表 2-2-2 國內研究對壓力的定義 ... 19

表 2-2-3 國外研究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 20

表 2-2-4 國內研究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 21

表 2-2-5 學校教職員工作壓力源 ... 22

表 2-2-6 醫護人員工作壓力源 ... 23

表 2-2-7 服務業人員工作壓力源 ... 24

表 2-2-8 軍、警、消防人員工作壓力源 ... 25

表 2-2-9 政府機關人員工作壓力源 ... 26

表 2-2-10 主管人員工作壓力源 ... 26

表 2-2-11 專業人員工作壓力源 ... 27

表 2-2-12 學者研究警察工作壓力源 ... 31

表 2-3-1 休閒參與之定義 ... 33

表 2-3-2 休閒活動分類方式及類型 ... 34

表 2-3-3 學者研究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彙整表 ... 36

表 2-3-4 學者研究警察人員休閒活動參與摘要表 ... 38

表 3-1-1 受訪者代碼、年齡、從警年資、職務配階及服務單位對照表...43

(9)

圖 次

圖 1-3-1 台東縣警察局行政組織圖...5

圖 3-2-1 研究架構 ...44

圖 3-2-2 研究流程 ...45

圖 4-1-1 飲酒時段整體分析圖 ...47

圖 4-1-2 飲酒時段個項分析圖 ...48

圖 4-1-3 飲酒情境分析圖...49

圖 4-1-4 飲酒情境個項分析圖 ...49

圖 4-1-5 飲酒量與頻率分析圖 ...50

圖 4-1-6 飲酒對象分析圖...51

圖 4-1-7 飲酒場所分析圖...52

圖 4-1-8 飲酒與勤務執行分析圖...53

圖 4-1-9 飲酒與家人或同事、朋友間互動關係分析圖...55

圖 4-1-10 飲酒正向功能與負面影響分析圖...56

圖 4-2-1 壓力源分析圖...60

圖 4-3-1 休閒活動參與次數分析圖...60

圖 4-3-2 休閒活動參與類型分析圖...62

圖 4-4-1 飲酒行為與工作壓力分析圖 ...63

圖 4-4-2 飲酒行為與休閒參與分析圖 ...65

圖 4-4-2 正向飲酒行為分析圖 ...67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對研究背景、動機、目的、限制與範圍以及重要名詞 提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

酒,從烹飪用的佐料到直接飲用,其種類也因發酵的原料不同而有多種變 化;酒,自古以來被認為是交際應酬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它被視為一種飲料 卻也是可以增進社交關係的飲品。飲酒行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佔有重要 的地位,不論是文人武將、高官顯宦,抑或商賈、甚至販夫走卒,「飲酒」一 直是不可或缺的禮儀習慣。隨著社會的繁榮、經濟型態的轉變,飲酒本身所賦 予的涵義也隨之轉變。現今台灣的社會,飲酒行為常成為社交應酬場合聯絡感 情的主要觸媒,人們藉由酒精的刺激與歡樂氛圍,促進彼此互動增進情誼,甚 至在酒巡之間達成某些協議與共識。除此之外,飲酒也常常是人們用來紓解心 情抑鬱以及調適壓力的因應策略,許多人利用酒精來紓解生活的壓力,再從中 獲得樂趣,這種行為方式已經大大地改變過去人們使用酒精的態度與習慣。

政府自 2000 年起,全面實施週休二日,民眾對於休閒活動的需求更是逐年 增加,如何有效的規劃休閒,增進身心健康與平衡,是許多民眾生活的重點。

而警察人員因勤務工作之故,休閒生活常不被重視。久而久之,生活中除了勤 務還是勤務,警察人員面對各種勤、業務及民眾需求,加上輪班值勤的工作環 境,其所感受的壓力及生活品質皆以負面居多。警察職司社會治安,面對的是 相當複雜的情境,警察人員相對於較一般人容易產生飲酒行為,似乎是合理的 描述。且警察人員在各類公務員中堪稱牽涉較多人際關係互動,較須講求溝通 技巧之族群。由於工作屬性,警察人員必須與各政府機關及民間團體、地方人 士等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除了公務上的互動外,更有非正式的社交活動,如 此複雜的人際溝通與協調,使得警察所面對的應酬場合較其他職業為多,飲酒 的機會也相對地增加。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1994年7月○日的下午3點許,火紅太陽高照台東市,「神農宮」前的大榕樹 下,里長正與幾位老人家喝酒閒聊,管區警員與一位警官學校實習生來到現地執

(11)

行戶口查察勤務(俗稱查戶口)。里長一見到管區警員馬上起身,快速衝回廟內 辦公室,以麥克風廣播說,「里長報告,所有的里民注意聽,管區大人現在人在 廟埕查戶口,大家快把戶口名簿拿出來給他簽(台語)」。過沒幾分鐘,各戶內 的老婦人、小孩都把戶口名簿拿到樹下給管區警員查簽,等查簽完畢後,里長拿 出一罐啤酒說,「管區ㄟ,天氣很熱,這罐喝完再說」、「里長伯,我在上班呢﹗」、

「上啥班﹖戶口簿仔我攏叫里民來簽了,快喝啦,ㄚ嘸麥走﹗」。在盛情難卻下,

管區警員只好一杯一杯喝下去,一直等里長覺得滿意後,才讓他們回派出所交 差。以上是筆者就讀中央警官學校第一年暑假,奉派回台東警察分局寶桑派出所 見習時,隨著執勤員警到轄內執行戶口查察勤務,所發生的真實情形。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飲酒的價值,主要就是它有助養生保健,能廣結人緣、

化解衝突,拓展人際網絡(侯云章、王鴻賓,1990),這些價值在農業社會中一 直被保存得很好。但是隨著社會功利主義的風行和鄉村急速的現代化、工業化,

傳統的價值是否有所改變,是很值得探索的議題。因為在警察工作的場域中,飲 酒似乎不再是警察工作者個人社交圈、生活圈的行為,而是日益擴及其工作圈,

其結果是在警察工作推展體系中,形成另一種與傳統文化有所不同的飲酒文化,

把飲酒與工作結合,具有某些工具性功能。但是在一般大眾關注於警察人員的飲 酒行為之際,卻常忽略了飲酒行為實際上深深根植於個人的價值觀。

警察工作在公務員體系中,是牽涉最多人際互動的工作職場,層層疊疊不 同類型組織所構成的勤務場域,交錯著無數的人和人、組織和組織間的溝通和 協調。除了輪服一般勤務外,有許多的刑事案件與轄區治安情資,是在飲酒應 酬、酒杯交錯中獲得;而許多轄內治安、交通事務的規劃協調,以及警察單位 的軟(硬)體設施改善經費或資源,常在酒席間獲得支持;且平時在執勤上與 民代、轄民累積而成的是非恩怨,亦常在仰杯而盡的氛圍中暫時勾消。

飲酒行為常是人們用來紓解心情抑鬱及調適壓力的因應策略。林錦坤

(1999)研究發現,警察人員面對壓力產生的行為改變,以飲酒、濫用藥物、

暴力行為及自殺等四種居多。而吳秀娟(2003)對於台灣地區警察人員飲酒行 為之實證研究指出,警察人員因屬高壓力之族群,確實有較嚴重的飲酒行為。

惟飲酒的價值在能廣結善緣、累積人脈、拓展個人及工作網路、獲取資源,而 飲酒行為亦可成為警察人員建立人脈及推動工作的手段,是以探討警察人員飲 酒行為的正向功能與負面影響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警察工作一直是具有高壓力與高危險性職業,面對的不是來自犯罪者的 刀、槍,就是每天無聲無息的時間壓迫、多元化的社會行為及民眾對於警察超 標準的工作與情感要求,每一位警察均有壓力的困擾。劉誌雄(2006)研究中 指出,警察人員所扮演的角色相當矛盾,他們是保護者(Protector)、協助者

(Helper),有時侯又擔任調解者(Referce)、法律執行者(Enforce)、開具交 通違規告發單、從事逮捕工作或使用致命武力者(Deadly Force),這些衝突存 在於警察所扮演的角色中,伴隨著長期工作時間的僵化,其中包括夜晚、週末、

假日及輪班,使得警察人員深受壓力的困擾。因此,警察工作面臨長時間的勤

(12)

務輪服、繁雜非屬專業性領域之工作事項、犯罪的多樣性與多變性、工作關說、

家庭難以兼顧及社會民眾的不支持等壓力,是以認識正向的飲酒行為,紓暖警 察人員的壓力源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二、研究目的

目前國內研究警察人員飲酒行為之文獻,較多探討酗酒行為所引起的負面 影響,較少針對飲酒行為的正向功能做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在瞭解台東縣警 察人員在個人家庭、休閒參與及工作壓力推展上,對飲酒所抱持的動機與目的,

以釐清飲酒行為被一般外界認知的本質與功能,裨益於對警察工作中一些人際 關係現象或問題的解釋;另一方面,在個人家庭及繁重的工作壓力下,欲藉由 研究找出警察人員正向的飲酒行為,故本研究目的為:

(一)探討警察人員的飲酒行為。

(二)探討台東縣警察人員工作壓力源。

(三)探討台東縣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

(四)提供健康且正向的飲酒行為給警察人員及眷屬,適度舒緩個項壓力及 提昇正當休閒活動參與,營造身心健康、團結和諧的工作職場。

(13)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範圍

一、研究限制

(一)警察人員產生飲酒行為的因素很多,包括個人情緒、家庭生活特性、工 作職場壓力、人際應酬、休閒參與⋯⋯等,本研究以台東縣警察人員為主 要訪談對象,相較於其他各縣市警察人員,因為城鄉、風俗民情及組織 文化之差異性,無法將所有因素納入。

(二)研究者與受訪者之間,實施結構式問卷訪談時,因職務配階及警察文 化之差異,受訪者在回應時可能會有所保留,因事關自己本身工作與 飲酒行為,所以可能會避重就輕,敷衍了事,未能針對問題提出確切 看法與做法,使得資料完整性受到影響。

二、研究範圍

台東縣警察局創建於 1947 年,根據當時法令台灣省縣市警察局織章程,應 受台東縣政府兼受警政署指揮監督,其主要的任務為依法維護公共秩序、保護 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利。目前設置局長一人、副局長二人、

主任秘書一人,下設行政課、外事課、後勤課、戶口課、保安民防課、訓練課、

鑑識課等 7 課;督察室、秘書室、保防室、資訊室、公關室、人事室、會計室 等 7 室;刑警大隊、少年隊、婦幼隊、交通隊、保安隊等 5 隊;勤務指揮中心、

民防管制中心等 2 中心,另外設台東、關山、成功、大武等 4 個分局,轄區共 計有 12 個分駐所,49 個派出所,331 個警勤區(圖 1-3-1)。本研究範圍是以 台東縣警察局編制員額內之警察官為對象,該局法定編制員額(不含職員、技 工、駕駛、工友)有 1,468 人,2008 年預算員額為 1,053 人。

(14)

局長

副局長 副局長

主任秘書

秘書室 行政課 少年警察隊

刑事警察大

保安警察隊 督察室 保安民保課 婦幼警察隊

圖 1-3-1 台東縣警察局行政組織圖 資料來源:台東縣警察局(2008)

交通警察隊 保防室 訓練課

人事室 戶口課

公共關係室 會計室 外事課 鑑識課

資訊室 後勤課 勤務指揮中

民防管制中

臺東分局 關山分局 成功分局 大武分局

61 分駐(派出)所

331 警勤區

(1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警察人員

「警察」(Police),是從希臘文 polis 與拉丁文 politia 的演變而來,並非 我國所固有。根據 1953 年出版的韋式大字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解釋:警察是有關民眾福利、健康、道德、安全、或繁榮的國家行政。但自 1991 年韋式大字典又作如下解釋:警察是一個社會對道德安全衛生等的管制,包括 公共秩序和法律執行(The regulation within in a community of morals,safety, sanitation,etc.;public order,law enforcement.)。梅可望(2000)指出警察人員係執 行警察任務,依法維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害、促進人民福 利之公務人員。廣義言之,警察人員係指警察機關組織編制內之人員,包括服 務於警察機關內之主計、人事、文書、庶務及其他非執行警察勤務,而依各警 察機關組織法規所定簡、薦、委任官(職)等人員、技正、技士、技佐等技術 人員,以及受僱擔任普通勞務之雇員(書記)等。但得行使警察法第九條職權之 警察人員,係指依警察人員管理條例及有關法規遴選任用或遴派之警察官,及 支警佐待遇之警察基層人員,可稱為狹義警察人員。而本研究之對象係指警察 機構依警察人員管理條例及有關法規規定任官、授階,執行警察任務之警察官,

不包括其他一般行政與技術人員(含雇員)。

二、飲酒行為

本研究依飲酒者的飲酒行為區分為飲酒量、飲酒動機、飲酒頻率及飲酒程 度等四部分,分述如下:

(一)飲酒量:依瓶裝啤酒 700cc(酒精含量 4.5%)為一標準單位,每一標 準單位飲酒量其酒精含量為 31.5 公克。約等於葡萄酒(酒精 含量 12%)260cc,蒸餾酒如白蘭地、威士忌(酒精含量 40%)

78cc,高梁酒(酒精含量 58%)54cc。

(二)飲酒動機:依受訪者近三個月內飲酒的主要原因以測量其飲酒動機。

(三)飲酒頻率:依受訪者近三個月內每月飲酒的次數為測量依據。

(四)飲酒程度:依受訪者每次飲酒後的表徵,分為「微量」、「適量」、

「大量」。

三、工作壓力

工作壓力有些是工作本身特質,有些是員工在組織中的角色,有些是生涯發 展上的問題,有些則涉及工作中的人際關係以及組織的結構及工作氣氛。工作壓

(16)

力隨著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定義。本研究認為,舉凡工作上的不當壓迫 或負擔,嚴重影響工作者本身心理與生理狀況者,皆屬之;意即凡因工作關係所 引起的任何壓力,都稱之為工作壓力。

四、休閒參與

休閒參與指個體參與某種休閒活動的過程、頻率、心理或體驗感受,或象 徵個體所參與之一般的休閒活動類型(Ragheb & Griffith,1982)。

五、內勤與外勤

本研究內勤與外勤之區分,「內勤」係指於警察局及分局內兼辦個項業務 之人員,「外勤」係指於警察局直屬隊、分局偵查隊、警備隊及分駐(派出)

所擔服第一線勤務之人員。

(17)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飲酒行為;第二節探討工作壓力;第三節探討休 閒參與;第四節探討飲酒行為、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之關係。

第一節 飲酒行為

人類飲酒之歷史悠久,不論宗教祭祀或節慶,酒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古代的文人雅士以飲酒激發靈感創作詩詞;西方人卻將品酒視為生活的藝術。

相對地,現代工商社會將飲酒視為特有人際關係的建立。本節僅就酒與文化、

酒與健康、飲酒行為相關文獻以及警察人員的飲酒行為等分項做探討。

一、酒與文化

酒是什麼東西?有人說它是穿腸毒藥;有人說它是生命之水;有人說它是 美女。初見它時,它情竇初開;愛上它時,它放蕩不羈;許多人就在這種挑逗 下,無力自撥。德國人說「酒能打開話匣,但不能解決問題」;俄國人說「酒 可以保存東西,但不能保守秘密」;法國人說「酒是血、酒是愛情」。也許還 有其他說法,但無論如何,酒是沒有缺點的藝術品,亦是人類萬千享樂中的頭 把交椅。世界各國與族群的飲酒特性,隨著種族、信仰、風俗習慣之差異,產 生不同的飲酒文化(新浪雜誌,2007)。

(一)中國飲酒文化

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一切政治、經濟活動都以農業發展為立足點。

中國的酒絕大多數是以糧食釀造,並緊緊依附於農業,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份。

一些局部地區,酒業的繁榮對當地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確有其積極作用。故 酒與社會經濟活動具有密切關係。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歸納為三類:「酒以治 病」、「酒以養老」、「酒以成禮」。幾千年來,酒的作用並不限於此,至少 還包括「酒以成歡」、「酒以忘憂」、「酒以壯膽」;相對地,酒也使人沉湎,

墜落,傷身敗體。

與西方人飲酒習俗不同之處,中國素有「勸酒」之風,而「勸酒」之風緣起 於唐代,當時盛行酒令作樂,後人沿襲古風,蔚成習俗,逐漸形成一種顯著的飲 酒文化。現今國人應酬飲酒,為表示誠意也勤加勸酒,從「主觀客酒」、「客敬 主酒」、「客互勸酒」、「罰酒」、「賭酒」,甚至「鬥酒」,直到主客雙方都 酩酊大醉才歇息,形成一種「無勸不飲」的習俗;古人云:「有朋自遠方來,不 亦悅乎,沽酒待之,頻勸盡歡,無醉不休」,這就是中國人飲酒文化的最佳寫照。

(19)

(二)日本飲酒文化

日本人的飲酒傳統起源自遠古時代,最初飲酒行為以祭祀神靈為目的,由於 當時酒醉的原因未有任何科學考証,古人便認為酒醉這種奇妙感覺乃與神靈之間 的接觸。隨著酒醉其解消疲勞與鬆弛緊張等慰安效果漸漸受大眾注目和認同,飲 酒行為逐步從祭神的框架擴展至各種群體聚會,酒醉所象徵的交流意義也由神靈 伸延至群體內的伙伴。在農舍播秧和收割的季節,水利建築動土和竣工的時刻,

冠婚葬祭,歡迎送別等人生中的重要日子裏,不論男女老幼均喝個痛快,不醉不 歸。憑藉與伙伴共進醉鄉的行為,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並冀求達到群體活動上 的潤滑效果。

余漢輝(2007)探討日本傳統飲酒文化的特色和中日間飲酒文化的異同中發 現,每天入夜時分,擁立於東瀛市區車站旁的居酒屋均擠滿顧客,不論男女老幼,

盡皆談笑歡樂、開懷暢飲。惟日本人於忘年會、送迎會、婚宴等喜慶節日,喝酒 更是變本加厲,通宵達旦喝到不省人事的可謂比比皆是。踏入現代社會,日本受 個人主義抬頭、娛樂方式倍增、社會對醉酒的態度趨向嚴格等因素影響,其飲酒 文化在整體上出現多樣化的改變。

(三)韓國飲酒文化

在韓國,飲酒是一種社交禮儀,而且不喝酒交不到朋友。韓國人因受儒教 之影響,飲酒時階級及輩份的區分很明顯,如在長輩面前要側身喝酒以示尊敬,

且不可以自己倒酒喝。朝鮮時代司諫院正言官丁克仁制定「鄉飲酒禮」其中之 規定:「為朋友倒酒時要雙手執壺,只倒七分滿;為長者倒酒,要先用雙手把 對方杯子接過來,倒七分滿後再雙手奉上」,可見韓國飲酒文化行之久遠。

(四)英國飲酒文化

在英國,酒是人們生活中很重要的潤滑劑,酒館則是居民聊天交誼、談論 足球或議論時事,且放鬆心情的自在場所。英國沒有台灣的「勸酒文化」,不 會硬灌別人酒,大口乾杯、隨意小酌或喝飲料,都隨個人意願,絕對不會有人 因此翻桌或翻臉,因為英國人不會把敬酒與面子擺在一起。英國人進了酒館,

習慣先彼此買一輪酒請朋友,這種社交酒往往讓一群人喝醉;英國人喝酒沒有 輩份與階層相關的敬酒方式,一般是上司或師長會先買酒請下屬或學生;因此,

英國人生活中最愉快的時光,就是在閒暇時刻,與三五好友到一家安靜舒適的 酒館,在沒有敬酒乾杯的壓力下,適意地暢飲聊天(英國的飲酒文化,1999)。

(五)法國飲酒文化

法國的香檳與葡萄酒是世界聞名的,每逢喜慶之日,法國人就以香檳舉杯 慶祝。法國人飲酒喜歡細品慢飲,他們一定要把酒從舌尖慢慢滑到喉頭,因為 酒一落食道,再好的味道就嚐不出了,所以愈是好酒愈要慢飲。在美食第一的

(20)

法國,歷來素有「白酒配魚,紅酒配肉」的不成文法,而且白酒不宜過冰,紅 酒不宜太溫的通則。

(六)俄國飲酒文化

在俄國,朋友見面時會用肢體語言彼此問候「喝了沒有?」(右手拇指和食 指合成一個圓,然後食指彈出至下巴),就像中國人見面時問候「吃飽沒?」一 樣。因為在俄國,不喝酒的男人就不算是真正的男子漢。俄國人喝伏特加酒喜 歡一口喝乾,非常豪爽;俄國人喝酒從不耍詐且極為誠實,彼此不勸酒,有多 少喝多少,直到喝醉;俄國人喝酒不注重地點,每天黃昏,大街上儘是可愛的 酒民,在冬天雪地上,常有凍死的酒鬼,而大街上隨處可見踉踉蹌蹌找不著家 門的醉漢(中國經濟網,2007)。

(七)台灣原住民族飲酒文化

台灣原住民飲酒文化與祭儀樂舞的發展脈絡在依山傍水的環境裡,以天地 為舞台,以夜幕為背景,是一種娛人為樂、娛神為敬的部落倫理與社會生活。

傳統上,族人在日常製酒、飲酒文化的生活網絡裏,聆聽長者述說有關酒的起 源的神話傳說,體認人與大自然的依存關係,同時學習製酒的技術與酒器的藝 術表現。透過「酒液」的中介溝通,原住民族人得以不斷溫存感知自己的身體、

部落的社會關係以及對天地神靈的感恩敬拜。

時至今日,我們仍可輕易看見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無論是在舉行傳統歲時 祭儀或是日常婚喪喜慶,甚至社交應酬的過程中,原住民族人在舉杯飲酒之前 皆會手持酒杯,口中低語著符合當下情境的祝禱詞;同時則輔以食指做勢、向 天地、祖靈、人群等不同面向點酒、敬拜、謙恭行儀的場景。原住民飲酒多共 飲,親友相聚時,一碗酒遞酌共同分享,有合口共飲以表情誼的習俗,而且嚴 格禁止未成年的少年飲酒。因此,台灣原住民的飲酒文化似乎充滿著族人與祖 靈及部落社會之間無限的感恩敬謝之情。基本上,原住民對於飲酒是相當節制 的,酒在原住民文化脈絡裡的意義非常多元而深遠,它不僅僅只是一種液態的

「食品」,同時也是族人部落社會交際網絡之中的「禮品」,更是族人向祖靈 祈福越界溝通的「祭品」(台灣原住民族群總論,2008)。

二、酒與健康

所謂酒,是指含酒精的飲料,遠古以來人類就發現水果經由自然酵母菌的 作用可產生甘醇的酒。各種不同的糖類來源皆可作為釀酒的原料,包括果汁、

蜂蜜、糖蜜、穀類及根莖類。酒大致可分為釀造酒、蒸餾酒及調味酒。釀造酒 最常見的是以大麥釀造的啤酒、以葡萄釀製的葡萄酒;蒸餾酒是將釀造酒經蒸 餾方式提高酒精含量至 40%以上;調味酒則是添加果汁、糖、植物、藥材調味 的含酒精飲料。

(21)

在人體內,酒進入胃內約五分之一由胃吸收,其他在小腸吸收。飲酒後五 分鐘即可進入血液中。90%之酒精在肝臟中代謝成乙醛轉換成醋酸,可轉變成 熱量或儲存為脂肪。每小時可代謝 15CC 的酒精,若持續喝酒每天約可產生 2000 大卡,即使是含酒精度低的啤酒,大量攝取仍會造成肥胖;長期飲酒對肝臟、

胰臟及腸胃道易造成損傷。酗酒者易造成脂肪肝、肝硬化、食道及胃腸黏膜萎 縮,影響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食道癌罹患率,也較易引起急性胰臟炎;對痛風 患者,若攝取酒精飲料會抑制尿酸排除,再加上過多的肉類海產肉湯易造成急 性痛風發作;對心血官疾病者、長期過量飲酒會增加心臟負擔,使心肌變性失 去彈性,心臟擴大,血壓上升(吳月盈,2000)。

根據醫學研究,禁酒者的健康反而不如適度飲酒的人;每天喝二、三杯酒 的人比較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了,恢復的速度也比從不喝酒或酗酒者快,而 且到了老年,也比較能夠保持靈敏的頭腦與反應。適當飲酒可以遠離疾病,延 年益壽。任何酒類,只要飲用得當,都對身體有益;適當飲酒能預防多種疾病,

還能促進消化;適當飲酒可以舒緩現代人沈重的壓力,緩和尷尬緊張的人際關 係;聰明的飲酒有益智力,還可延緩老化的速度。游若篍等人(2004)的研究 中指出,飲酒若適度,可以使大腦中抑制的功能減低,使身心得以放鬆,對預 防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動脈硬化、高血壓、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也有幫助。

一般而言,適度飲酒量大約是每天喝酒 1-3 杯,換算成純酒精攝取量約為 每日攝取 10-30 公克酒精,但這當然視個人的酒量而有所變動;反之,若飲酒 過量,則立刻會使人辨別力、記憶力、集中力及理解力降低甚至消失,更常導 致酒後失態的情況發生,且慢性的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腸胃道疾病、皮膚 病、糖尿病、癌症、嬰幼兒發育、營養失調、痛風、精神疾患以及藥物的交互 作用等健康問題接踵而至;有相當豐富的臨床實驗中證明,酗酒者易得酒精性 痴呆症,而且罹患高血壓的機率遠高於少量飲酒的人;酗酒者是肝癌、口腔癌、

咽喉癌、食道癌等疾病的高危險群;狂飲作樂容易引起心律不整,並導致腦中 風;孕婦飲酒過量會造成胎兒酒精症;酗酒會影響生殖系統,甚至喪失性慾。

吳月盈(2000)研究認為,(一)選擇酒精度較低的酒--如啤酒、葡萄酒。

(二)淺嘗勿豪飲--建議每餐安全的飲酒量為 1 罐啤酒(等於 120CC 葡萄酒或 45CC 白蘭地或威士忌。(三)勿空腹飲酒,勿與碳酸飲料共飲--可避免酒精吸 收過快增加肝臟負擔。(四)孕婦不宜喝酒--酒精會透過胎盤,使胎兒神經系 統發育受影響,造成心智發展遲緩,是比較安全的飲酒行為。而張文華(2007)

研究發現,適量喝酒者的健康狀況及生命期望值,比過量喝酒者好很多,總結 目前的臨床證據發現,適量的喝酒可能有如下的好處:(一)降低低密度膽固 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二)降低膽結石發生的機會。(三)減少糖尿病發 生的機會。(四)減少高血壓發生的機會。(五)減少老人痴呆症發生的機會。

至於日常要如何喝酒才不會危害身體健康呢?在臺灣菸酒公司網站上有公 布飲酒十誡:宜淺酌慢飲,不可喝急酒;宜佐下酒菜,不可空腹喝酒;宜讓肝 臟有休息時間,不可持續過量喝酒;心情不好,身體疲倦時,宜避免喝酒;喝

(22)

烈酒,宜先稀釋或添加冰塊;自己想喝才喝,不宜意氣用事,勉強乾杯;自己 想喝就喝,不宜勉強他人喝酒;午夜過後,不宜再喝酒,以免宿醉難受;服用 西藥,不可馬上喝酒;飲者若能配合上述飲酒十誡及飲酒限量法則,那麼將可 享受香醇美酒而不致危害身體。

三、飲酒行為

飲酒行為的動機與目的,最近在社會網絡與個人飲酒行為之關聯性的研究中

(如Bullers et al.,2001)漸漸被提出,而工作環境、職場文化對飲酒行為之影響 也在許多研究中獲得證實(Ames & Rebhun,1996;Beck & Treiman,1996)。飲 酒在鄉村可說是一種很具社會性的行為,Harrel (1981 )指出在台灣一般餐會中,

喝酒是一種人際關係互惠的表現。許多研究也指出,對社會群眾的生活,酒被視 為可強化感情、解決衝突、消除壓力及潤滑人際關係的一種重要介面食物 (陳憲 明、汪明輝,1993;張照輝,1993;薛順雄,1994;MacDonald etal.,2000;Shweitzer

& Kerr,2000),顯示飲酒行為在整個人際關係網絡中,被認知為具有某些正面的 作用。

然而,飲酒行為除卻文化與健康的因素外,人們比較容易把飲酒行為視為內 在個人與外在環境的ㄧ種互動方式。透由飲酒行為反映出個人內在的心緒,例如 宣洩個人壓力、表達個人歡喜的心情等等;藉由飲酒行為,外在環境與個人產生 緊密的象徵式連結,例如職場應酬、喜慶宴客飲酒、成年禮等等。從飲酒與個人 內在心理因素及外在環境去探討,可歸結出以下與飲酒行為相關的面向:

(一)飲酒與個人內在心理 1、飲酒具有象徵性意涵

個人的飲酒行為通常象徵著某種涵意,如象徵男性氣概、象徵成年、象徵權 力、象徵認同等等。葉美玉(2003)指出,原住民的男性往往會以表現勇氣和義 氣作為飲酒行為的特色,有別於原住民女性對酒後安全問題的忌憚,該研究特別 強調原住民男性飲酒量的多少可能與個人男性氣概的程度成正比;另根據劉鴻徽 等人(2003)以女性飲酒為研究對象觀察發現,女性酒精的消耗量及飲酒相關的 問題會隨著她們進入職場而增加,且職業婦女規律性飲酒的行為以及飲酒相關問 題的發生,都比無業的婦女更為常見;還有一種逞英雄式的飲酒行為,通常也是 出自於飲酒者表現個人英雄主義的手段(黃韶顏、鄭穆熙,1998),這種英雄主 義的飲酒行為伴隨著飲酒時間越長、酒量越好,而且這種飲酒行為被視為英雄的 象徵。

2、藉飲酒表達情緒

飲酒最常被使用來作為情緒表達的一種手段,因為飲酒可使大腦中的抑制功 能減低,讓飲酒者感到身心放鬆的愉悅,使得平常受到壓抑的情緒最容易在此時 宣洩出來。相對地,也有人想要藉由飲酒的副作用,如失去控制、低理解力、記

(23)

憶力衰退來進行不需要負責任的情緒發洩。顏婉娟(2000)訪談烏來泰雅族婦女 研究顯示,借酒裝瘋常常是用來作為表達對親友不滿的手段,因為大家都對酒後 的理智不清習以為常,聽到什麼不中聽的、傷人的話,也常常因為對方醉酒的行 為而不予以計較,這甚至成為烏來泰雅族婦女的一種共識。且劉鴻徽等人(2003)

也指出女性因職業特性及職場上的特殊壓力(如婦女遇到的性騷擾、或者與家人 的暫時隔離等因素),都容易增加問題性飲酒行為的產生。

(二)飲酒與外在環境因素 1、同儕因素

探討同儕對飲酒行為影響的研究大多是針對青少年族群,有關國內青少年飲 酒情形的調查,依據行政院衛生署於1994年度委託調查資料顯示,青少年的飲酒 盛行率,國中男生為21.8%、國中女生為10.5%、高中男生為27.9%、高中女生為 15.4%、高職男生為43.1%、高職女生為17.1%(行政院衛生署,2000)。李燕鳴 和張慈桂(1999)研究發現,以台灣東部花蓮地區的高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35.8%

的原住民學生飲酒,相較於漢族學生20.3%的飲酒比例,原住民學生飲酒比例確 實偏高。飲酒行為受到同儕影響意指,原住民青少年受到週遭朋友、同學的影響,

或因朋友聚會,期望被接受而出現飲酒行為(葉美玉,2003)。

2、家庭因素

家庭對個人飲酒行為的影響,重要在於長時期、潛移默化的將飲酒相關的 觀念深植於家庭成員的價值觀中。江明玲(2000)研究發現,酒精濫用可能是 為了因應家庭失衡的ㄧ種「穩定因素」,意指有酒精濫用行為的個人,他們的 酒精濫用行為可能是為了逃避家庭失衡的狀態,為自己找到一個新平衡點的行 為,這往往與家庭結構及家庭長期的互動、溝通、管教等一致性及親密性問題 相關。在曾維英(2004)分析酒癮者原生家庭經驗的研究中,在酒癮者的家庭 當中,父母次系統不論導因於經濟權力、角色或性關係的失衡,往往都會影響 到親子次系統與手足次系統之關係,但是只要涉及酗酒行為的話,親子關係通 常會變的更加衝突,手足關係也往往由於酗酒後的失控行為致使手足關係不睦 的狀況發生;另外,適量的飲酒與良好的酒品對家庭的凝聚是有幫助的,但是 飲酒者出現酗酒或酒癮的行為,通常會導致家庭功能的失調(陳慈立,2007)。

3、職場應酬因素

在以前的農村或是現代的經濟社會,飲酒是一種很具社會性的行為,Harrel (1981 )指出在台灣一般餐會中,喝酒是一種人際關係互惠的表現。許多研究也指 出對社會群眾的生活,酒被視為是可強化感情、解決衝突、消除壓力及潤滑人際 關係的一種重要介面食物,顯示飲酒行為在整個人際關係網絡中被認知為具有某 些正面的作用。社會網絡與個人飲酒型態之關聯性在最近的研究中(如Bullers et al.,2001)漸被提出,而工作環境、職場文化對飲酒行為之影響也在許多研究中 獲得證實(如Ames & Rebhun,1996;Beck & Treiman,1996)。在公部門或私人 企業的職場中,推廣工作者平時為了維持與客戶間的良好人際關係,必須深入基

(24)

層並與之時相往返,對業務範圍內,民眾或客戶之宴會必須保持高度的參與;另 在與上級單位人員接觸時,良好的人際關係則可為單位爭取到政府較多的協助與 補助。因此,各行業的推廣工作者在平時除了要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更要努力去 維持已建立的人際關係。而透過宴會及飲酒行為以表示尊重與討好,是一種常見 的方式(引自董時叡、王淳妍,2004)。

有關飲酒行為的定義,各家學者並未有統一且明確的說法。姜暻美(1990)

依據飲酒者的飲酒量,將飲酒者區分為禁酒者、輕度飲酒者、適量飲酒者、過 量飲酒者、問題飲酒者五類。大致而言,禁酒者與輕度飲酒者對酒較為排斥,

兩者之分別在於禁酒者無論在任何場合絕不飲酒;而輕度飲酒者則會因為社交 應酬之緣故淺嚐為止。至於適量飲酒者、過量飲酒者、問題飲酒者對於飲酒並 不排斥,其分別在於適量飲酒者懂得自我控制,飲酒不會超過自己的限度;過 量飲酒者之酒量超過一般人,飲酒雖不致醉,但過量飲酒的習慣卻會造成身體 的傷害;而問題飲酒者則將飲酒視為生活目標之一,且會因為持續的飲酒而產 生暫時性的意識模糊。

劉麗珠(1988)以住院酗酒病人進行研究,並將飲酒者過度飲酒的過程,

依據飲酒的程度由輕到重區分為酗酒前階段、前驅階段、重要階段及慢性化階 段等四層,大致而言,愈前面的階段,飲酒者對酒愈保持著較能控制的行為;

愈是後面的階段,飲酒者對酒的依賴愈強,甚至達到上癮的地步。高素月(1995)

以少年觀護所收容之偏差青少年為研究樣本,將飲酒者依照其飲酒的態度分成 社交性飲酒、持續性(週期性)飲酒及強迫性飲酒三類,社交性飲酒者將飲酒 視為社交應酬的一部份,並不喜歡獨飲;而持續性(週期性)飲酒者常規律性 的飲酒,且每一次的飲酒量均達醫學上所謂酒精中毒的劑量;至於強迫性飲酒 者則時常想要飲酒,已對酒精產生高度的依賴。

四、警察人員之飲酒行為

吳秀娟(2003)認為警察人員的飲酒行為可分為獨飲及社交應酬式的的飲 酒,社會一般認為社交應酬的飲酒可增進和諧的人際關係,而獨飲則較易被定 義為偏差行為。然而,社交應酬式的飲酒往往也會因為飲酒量及頻率的增加產 生依賴,進而產生酗酒行為,該研究對於飲酒行為的測量採用「飲酒量、飲酒 頻率及飲酒動機等三個面向」。其中「飲酒量」的多少,是以罐裝啤酒 350cc

(酒精含量 4.5%)為一標準單位,每一標準單位飲酒量其酒精含量為 15.7 公克,

約等於葡萄酒(酒精含量 12%)130cc,蒸餾酒如白蘭地、威士忌(酒精含量 40%)

39cc,高梁酒(酒精含量 58%)27cc;「飲酒頻率」是以受訪者近三個月中飲 酒的次數為測量依據。而「飲酒動機」是以受訪者近三個月中飲酒的主要原因 以測量其飲酒動機。

警察人員在各類行政機構的公務員中,牽涉較廣的人際關係互動,屬於須 講求溝通技巧的公部門。故警察單位有著複雜的外在互動環境,包括民意機關、

(25)

媒體、中央(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協勤民力、志工‥‥等等。而內在環境,

為了領導統御或與同仁間保持良好互動(包括上級長官或部屬)關係,更須積 極參與同仁活動。故警察人員於公於私,皆須面面俱到。此外,為了促進良好 的警民關係,轄區民眾的婚喪喜慶,警察人員必須到場致意,如此層疊的組織,

交錯著無數人際關係的溝通與協調。故人際關係的良窳,直接影響工作之推行,

飲酒行為儼然成為警察人員建立人脈、推動工作的手段。

國內學者以警察人員飲酒行為為對象之研究不多,翁萃芳(2003)針對基 隆市、台中市、雲林縣及嘉義縣等四個縣市警察局 1,313 位警察人員的飲酒行 為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警察人員喝酒頻率過高佔 72.9%,且以每星期一次 23.4%為最多,而飲酒 量以每次喝二至四罐啤酒最多佔 37.4%。

(二)警察人員飲酒過量情形並不普遍,但飲酒過量主要原因為紓解工作或生 活壓力,此係逃避型飲酒。因此警察人員有藉助飲酒逃避工作或生活困 擾之傾向,殊值重視。

(三)警察人員係屬於工作情境中飲酒比率較高之族群,而且警察人員共飲的 對象以同事最多,其次為非警界朋友。而警察人員最經常飲酒的場所為 餐廳,這也許與國人認為餐廳係屬較正式的應酬場合有關。

(四)警察人員係屬於一等親中飲酒比率較高之族群佔 53.8%,而且一等親有 飲酒習慣比率最高者為父親及兄弟姐妹。

(五)整體而言,警察人員飲酒動機,「逃避型飲酒」高於「非逃避型飲酒」。

而警察人員飲酒動機各題項中,則以「與家人或親戚同歡,聯絡感情」

為最高,「私人應酬」居次。

(六)警察人員飲酒所引起的問題呈偏低情形,此與外界刻板的印象有異。

(七)個人變項對飲酒行為之影響:1、都會區警察人員在「飲酒過量」及「同 事飲酒問題頻率」均高於鄉村警察人員;2、警官在逃避型飲酒動機低於 基層員警;3、男性警察人員在「飲酒動機」、「逃避型飲酒動機」、「非 逃避型飲酒動機」、「飲酒過量」及「同事飲酒問題頻率」等飲酒行為 均高於女性警察人員;4、外勤警察人員在「飲酒動機」、「逃避型飲酒 動機」、「非逃避型飲酒動機」、「飲酒過量」及「同事飲酒問題頻率」

等飲酒行為均高於內勤警察人員;5、婚姻狀況、宗教信仰、年齡、教育 程度在飲酒行為之差異,除發現「31—37 歲」的警察人員在「逃避型飲 酒動機」大於「45—51 歲」者外,其餘均未造成影響;最後為服務年資

「0—20 年」的警察人員在「逃避型飲酒動機」與「同事飲酒問題頻率」

大於「21—40 年」者。

吳秀娟(2003)對台灣地區警察人員飲酒行為之實証研究中發現,較高的 家庭壓力、工作壓力及飲酒情境會導致較嚴重的飲酒行為,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男性警察人員工作壓力較高,飲酒情境及飲酒行為均較女性警察人員為 高。

(26)

(二)離婚及婚姻狀況不良(如分居)之警察人員,其家庭壓力較大,飲酒行 為也較嚴重。

(三)一般專科畢業、甲種警員班及專科警員班畢業之警察人員,其家庭壓力 及工作壓力較高;而警察大學專修科畢業之警察人員其家庭壓力及工作 壓力最低。

(四)服務於刑警隊之警察人員,其工作壓力較大,飲酒行為也最嚴重。刑警 隊、派出所及保安隊之飲酒情境較其他單位為高,而服務於刑警隊、派 出所之警察人員,其飲酒行為最為嚴重。

(五)工作年資 31 年以上之警察人員,其飲酒對象則較傾向於「非警界朋友」、

親戚」及「家人」,飲酒場所亦以朋友家、家裏為主。

(六)警察人員的階級愈高,飲酒情境愈低。高階警官參加社交宴會及飲酒的 機會均較警員為高。

(七)信仰「基督教」的警察人員,其家庭壓力最大。而信仰「道教」之警察 人員,其飲酒情境最為嚴重。

(八)回家頻率愈低的警察人員,其家庭及工作壓力愈大,而飲酒情境及飲酒 行為也最嚴重。

另學者王英傑(2006)以目前服務於嘉義縣警察局之編制內二線一星以下 之基層員警 1,048 名進行問卷調查,其研究結果發現:

(一)嘉義縣警察局基層警察人員不同個人特徵(背景因素),除婚姻狀況外,

在工作壓力、情緒智力、飲酒行為等變項的知覺,部份呈現顯著差異。

(二)工作壓力、情緒智力與飲酒行為,兩變項之間均具有顯著相關。

(三)工作壓力各層面與情緒智力各層面對「飲酒動機」、「飲酒量」、「飲酒頻 率」及『整體飲酒行為』等變項,部份具有顯著影響。

第二節 工作壓力

一個人一生中約有三分之一強的時間處在工作職場中,如果以個人所處環境 的時間長短,來決定環境對個人身心發展與生活適應的影響性,除了家庭之外,

工作對個人的影響力實應屈居第二。而每項工作皆有其壓力,惟並非所有壓力都 是不好的,適度的壓力可調劑單調生活,也可有動機督促自己力求上進,而過度 的壓力則會造成很多後遺症(蔡萬助,1999)。本節就壓力與工作壓力的定義、

各行業的工作壓力源及警察工作特性與壓力源分項做探討。

一、壓力的意涵

“Stress"係壓力專屬用語,是來自拉丁文字 “Strictu",其意為崩緊。

Stevens(1999)指出壓力(stress)的概念源自物理學及工程學,是用來測量物質

(27)

相關的精密度,是一種涉及物質能量及抗緊張的能力,即單位面積上所受之力。

有關壓力的研究,從早期研究壓力反應、壓力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等視壓力為靜 態的概念與方法,逐漸發展到視壓力為動態的歷程,以及強調個人在環境中的反 應,在此發展趨勢中,研究者對壓力的定義是不同的。

(一)國外研究對壓力的定義

國外學者Holmes and Rahe(1976)認為壓力係遇到外在事件而失去生活平衡 時,個體為恢復原來的適應狀況,所需花費的精神及體力的總量。Cox(1978)

研究發現壓力是存在於個體所知覺的環境需求與知覺的反應能力間的不平衡。

Ivancevich and Mattson(1980)指出壓力的產生係因外在環境事件對個體產生特殊 生理或心理要求而造成的結果,且此反應是以個人特質和心理歷程為中介。

Compas, Orosan and Grant(1993)認為壓力係指個體對客觀存在的生活事件(壓 力源),導致個體產生不舒適的感受。Geenberg(1995)則認為壓力是一個壓力 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結合。Greenberg and Baron(1997)研究發現壓力是指個體面對 外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的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反應模式。Pearson and Moomaw(2005)認為因工作方面引起,導致如憤怒般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緊張、

挫折、憂慮、沮喪與焦躁的情緒(引自尤正廷,2006、柯政利,2008)。本研究 茲將國外學者對壓力之定義整理如下(表2-2-1):

表2-2-1 國外研究對壓力的定義

國外學者 年代 壓力的定義

Holmes and

Rahe 1976 壓力係遇到外在事件而失去生活平衡時,個體為恢復原來的適狀 況,所需花費的精神及體力的總量。

Cox 1978 壓力是存在於個體所知覺的環境需求與知覺的反應能力間的不平衡 Ivancevich &

Mattson 1980 壓力的產生係因外在環境事件對個體產生特殊生理或心理要求而造 成的結果。

Compas, Orosan

and Grant 1993 壓力係指個體對客觀存在的生活事件(壓力源),導致個體產生不 舒適的感受。

Geenberg 1995 壓力是一個壓力因子與壓力反應的結合。

Greenberg and

Baron 1997 壓力是指個體面對外界壓力源時,情緒、認知和生理三方面的交互 作用所產生的反應模式。

Pearson and

Moomaw 2005 因工作方面引起,導致如憤怒般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緊張、挫折、憂 慮、沮喪與焦躁的情緒。

資料來源:尤正廷(2006)、柯政利(2008)。

(二)國內研究對壓力的定義

國內學者江鴻鈞(1995)認為壓力是個人生理與心理反應產生的一種刺激,

更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程一民(1996)研究結果發現當個體面對刺激 事件時,個人評估此一關係對他造成負荷或個人資源無法應付,且危及個人福祉 時身心健康的反應,此反應以個人特質、經驗與認知歷程為媒介。蔡嘉慧(1998)

指出壓力是個體經由某些刺激事件,使其感到不能與之配合,而產生不愉快或需

(28)

要再適應的歷程。陳聖芳(1999)認為壓力是在某種情境下,個體預測可能產生 不安定的感覺,或感受到威脅,因而引起情緒上和生活上的反應,以及當個體面 對不同情境或環境改變時,體內所產生的變化,表現出緊張、焦慮、挫折、壓迫、

急迫或苦惱的現象。

而藍采風(2000)認為壓力是指個人對外界的一種反應,舉凡外界的人、事、

物都能造成個人生理與心理的反應。陳青勇(2001)指出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 的產物,惟個體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吳榮福(2002)研究結 果發現壓力是一種個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交互關係;當個人環境中具有威脅性的 刺激出現時,經認知後假如他的能力與經驗無法克服困難,即構成壓力。郭靜晃

(2003)指出當個人資源及能力不足以應付環境所需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

余朝權(2005)認為人在面對外界對於個人身心的刺激時,由於事情的結果相當 重要,而個人因難以控制或感到不確定幸而產生的反應(引自楊宏康,2007、柯 政利2008)。本研究茲將國內學者對壓力之定義整理如下(表2-2-2):

表2-2-2 國內研究對壓力的定義

國內學者 年代 壓力的定義

江鴻鈞 1995 壓力是個人生理與心理反應產生的一種刺激。

程一民 1996 當個體面對刺激事件時,個人評估此一關係對他造成負荷或個人資源無 法應付,且危及個人福祉時身心健康的反應。

蔡嘉慧 1998 壓力是個體經由某些刺激事件,使其感到不能與之配合,而產生不愉快 或需要再適應的歷程。

陳聖芳 1999 壓力是在某種情境下,個體預測可能產生不安定的感覺,或感受到威脅,

因而引起情緒上和生活上的反應。

藍采風 2000 壓力是指個人對外界的一種反應,舉凡外界的人、事、物都能造成個人 生理與心理的反應。

陳青勇 2001 壓力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惟個體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生理與心理 的變化。

吳榮福 2002 壓力是一種個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交互關係。

郭靜晃 2003 當個人資源及能力不足以應付環境所需時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

余朝權 2005 個人在面對外界對於個人身心的刺激時,個人因難以控制或感到不確定 性而產生的反應。

資料來源:楊宏康(2007)、柯政利(2008)。

二、工作壓力的定義

早期對壓力的研究皆著重在心理衛生或精神醫學層次進行,而針對生活壓力 之探討,直迄Kahn於1964年才將壓力管理的經營理論引入企業管理中,用來探討 工作中的壓力問題(Caplan,1974)。惟學者對工作壓力的定義頗多,且論點也 不盡相同。

(一)國外研究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國外學者Caplan & Jones(1975)認為工作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對個人造成威脅

(29)

而產生不良影響的現象。Beehr & Newman(1978)指出工作壓力係指與工作相關 之因素和工作者互動之下,改變個體生理、心理狀況,迫使工作者身心偏離正常 運作的一種情境。Gupta & Beehr(1979)認為工作壓力是一種來自工作角色方面 的需求,而此種角色含有過度和有害的特質。Parker & De Cotiis(1983)則認為 工作壓力是個體對環境的主觀感受,來自重要目標及結果未能達成時,產生的生 理、心理脫軌現象。Steers(1988)指出工作壓力是個體在工作情境中面臨某些 工作特性的威脅所引發之反應。Greenberg and Baron(1997)則認為工作壓力係個 體面臨壓力時,其情緒、認知及生理三方面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一種反應模式。

Guy Peters(1998)認為工作壓力是個人對工作環境狀況感到官能性的障礙。

Robbins(2001)指出工作壓力是一種動態觀念,起因於個體面對機會或限制時所 知覺到的不確定性感受(引自尤正廷,2006、楊宏康,2007)。茲將國外研究者 對工作壓力的定義整理如下(表2-2-3):

表2-2-3 國外研究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學 者 年代 工作壓力的定義

Caplan & Jones 1975 工作環境中的某些因素對個人造成威脅而產生不良影響的現象。

Beehr &

Newman 1978 係指與工作相關之因素和工作者互動之下,改變個體生理、心理狀 況,迫使工作者身心偏離正常運作的一種情境。

Gupta & Beehr 1979 一種來自工作角色方面的需求,而此種角色含有過度和有害的特質。

Parker & De

Cotiis 1983 個體對環境的主觀感受,來自重要目標及結果未能達成時,產生的 生理、心理脫軌現象。

Steers 1988 個體在工作情境中面臨某些工作特性的威脅所引發之反應。

Greenberg

and Baron 1997 個體面臨壓力時,其情緒、認知及生理三方面之交互作用所產生的 一種反應模式。

Guy Peters 1998 個人對工作環境的狀況感到官能性的障礙。

Robbins 2001 工作壓力是一種動態觀念,起因於個體面對機會或限制時所知覺到 的不確定性感受。

資料來源:尤正廷(2006)、楊宏康(2007)

(二)國內研究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國內學者張曉春(1983)認為係工作者的能力及可用資源與環境間的差距,

致使工作者在心理上產生脫離正常狀態的一種結果。劉玉惠(1991)指出是對環 境中組織內外的壓力源之適應性反應造成的結果。林建陽(1997)認為工作壓力 可視為對工作者的過度期許或要求,這種壓力會使工作者產生焦慮、緊張、急躁 或疲乏,也可視為個體與其生理或社會環境有不調和現象。葉兆祺(1999)則認 為個體面對工作的期許,而導致其生理、心理失衡的狀態。吳濟華、陳協勝(2001)

研究指出係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此種緊張狀態會使人 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當個體面臨某些不確定或限制的情況 時,其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所表現出的不安及不協調的狀態。李晉男(2002)提出 工作壓力係指工作者在從事相關工作時,對於工作特性、工作情境或角色附和評 估為威脅時,進而導致消極或負面的反應行為或心理狀態的論點。劉泳倫(2003)

(30)

指出工作壓力係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中相關因素交互作用,進而引發個人在心理、

生理之反應(引自尤正廷,2006、楊宏康,2007)。

表2-2-4 國內研究對工作壓力的定義

學 者 年代 工作壓力的定義

張曉春 1983 為工作者的能力及可用資源與環境間的差距,致使工作者在心理上 產生脫離正常狀態的一種結果。

劉玉惠 1991 對環境中組織內外的壓力源之適應性反應造成的結果。

林建陽 1997 可視為對工作者的過度期許或要求。

葉兆祺 1999 個體面對工作的期許,而導致其生理、心理失衡的狀態。

吳濟華、陳協勝 2001 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

李晉男 2002 工作者在從事相關工作時對於工作特性、工作情境或角色附和評估 為威脅時進而導致消極或負面的反應行為或心理狀態。

劉泳倫 2003 工作者與工作環境中相關因素交互作用,進而引發個人在心理、生 理之反應。

資料來源:尤正廷(2006)、楊宏康(2007)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以工作者與工作環境因素角度觀之,彼等對於工作壓 力的定義為個體在組織中工作,凡與工作相關之因素交互影響下,使其在生理 上、心理上、行為上產生不良反應現象,皆稱之。本研究認為,舉凡工作上的不 當壓迫或負擔,嚴重影響工作者本身心理與生理狀況者,皆屬之;意即凡因工作 關係所引起的任何壓力,都稱之為工作壓力。

三、工作壓力源

國內學者以工作壓力所做的研究中,大部分著重在探討特定職業的工作壓力 源與壓力反應,以及個人特徵等中介變項對壓力知覺與壓力反應的影響,本研究 將各行業所著重的工作壓力構面,區分為學校教(職)員、醫護人員、服務業、

軍方(警察、消防)人員、政府機關人員、主管人員、專業人員等七大類,分述 如下:

(一)學校教(職)員

程一民(1996)指出國民小學教師,在工作負荷以及學生教學上感受到較 大壓力,其使用頻率最高的因應方式為積極態度、轉移注意,而內控取向、工 作壓力感受愈小者,愈常使用解決問題的因應方式,外控取向、工作壓力感受 愈大者,愈常使用逃避的因應方式;而國小女性校長在處理校務時,會知覺到 多方面的工作壓力,其中以執行校長職責時最常面臨壓力情境,而角色期望會 對其造成最大困擾(李玉惠,1998);葉龍源(1998)的研究指出發現,國小 主任在行政負荷和來自上級的壓力最高,在人際關係上的壓力較小,而且低工 作壓力組除了對延宕逃避的因應行為的使用頻率小於高壓力組之外,對其餘各 種因應行為使用頻率皆高於高壓力組者。李秀貞(2005)認為在台外籍教師的工

(31)

作壓力與教學品質關係,存有正向及負向的影響作用,性別、教育程度、主修 科系、婚姻、年齡、教學年資、國籍、出生地、第一語言、來台年數、服務區 域等均與在台外籍教師的工作壓力和教學品質有顯著相關;吳雅玲(2007)研 究則指出幼稚園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表現及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部份呈低中 度顯著相關。而且幼稚園教師壓力因應策略與工作表現呈低度顯著相關、工作 壓力與工作倦怠部分呈低度顯著相關。本研究茲將學校教職員的工作壓力源,

摘要整理如下(表 2-2-5):

表2-2-5 學校教職員工作壓力源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源

程一民 1996 國民小學教師 在工作負荷以及學生教學上感受到較大壓力。

李玉惠 1998 國小女性校長 在處理校務時,以執行校長職責時最常面臨壓力情 境,而角色期望會對其造成最大困擾。

葉龍源 1998 國民小學主任 在行政負荷和來自上級的壓力最高,在人際關係上 的壓力較小。

李秀貞 2005 在台外籍教師 工作壓力對教學品質存有正向及負向的影響作用。

吳雅玲 2007 幼稚園教師 工作壓力與工作表現及工作壓力與工作倦怠部份呈 低中度顯著相關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醫護人員

吳敏鳳(1996)的研究發現,臨床護理人員最主要的工作壓力為工作負擔,

而採取問題取向因應策略的護理人員,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較小,採取情緒取向 因應策略的護理人員,感受到的工作壓力較大。而蔣凱萱(1997)指出區域醫 院醫師最感壓力的壓力源為醫療政策,其對壓力採取的因應方式多為正向的,

而這些醫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有負相關存在。鄭麗娟(1998)的研究發 現區域醫院加護單位護理人員的主工作壓力源為:專科化角色要求的壓力感、

團隊人際關係的壓力感、自我專業成長的需求的壓力感與工作負荷的壓力感等。

陳政興(2002)以醫學中心藥師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顯示藥師所感受之 整體工作壓力介於中等壓力與嚴重壓力之間,前五大工作壓力來自於給藥錯 誤、病人等候領藥時間太長時,等候病人數量太多時,參與病房個項臨床醫療 服務,醫院對工作量之要求。曾冠華(2005)指出區域醫院護理人員的工作壓 力對身心健康具有影響性、其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狀態有顯著關係、身心健康 與離職傾向有顯著關係。溫沛淇(2006)發現急診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以來 自工作負荷的壓力感最大、其次是團隊人際關係次之、再來是專業角色的壓力 感;已婚、有子女的、有意願留在急診室的、護理能力進階N2 以上的護理人員 之整體工作壓力較低。王慶元(2009)則發現公立醫院之護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為,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工作壓力之感受有顯著的差異的項目為「服務單位」。

其次為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工作壓力之身心反應有顯著差異的有:「學歷」、「服 務單位」、「職位」、「工作班別」等四項。第三為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工作壓力因

(32)

應策略上有顯著差異的有「年齡」、「服務單位」、「任用性質」等三項。本研究 茲將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源,摘要整理如下(表 2-2-6):

表2-2-6 醫護人員工作壓力源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源

吳敏鳳 1996 臨床護理人員 最主要的工作壓力為工作負擔。

蔣凱萱 1997 區域醫院醫師 壓力源為醫療政策,醫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 有負相關存在。

鄭麗娟 1998 區域醫院加護 單位護理人員

工作壓力源來自「專科化角色要求的壓力感」、「團 隊人際關係的壓力感」、「自我專業成長的需求的 壓力感」與「工作負荷的壓力感」。

陳政興 2002 醫學中心藥師

前五大工作壓力來自於「給藥錯誤」、「病人等候領 藥時間太長」、「等候病人數量太多」、「參與病房個 項臨床醫療服務」、「醫院對工作量之要求」。

曾冠華 2005 區域醫院護理人員 工作壓力對身心健康具有影響性,其工作壓力與身 心健康狀態有顯著關係。

溫沛淇 2006 急診護理人員 以來自工作負荷的壓力感最大,其次是團隊人際關 係,三是專業角色的壓力感。

王慶元 2009 公立醫院護理人員 不同個人背景因素在工作壓力之感受有顯著的差異 的項目為「服務單位」。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三)服務業人員

邱玫芳(1996)研究發現國內勞工的工作壓力源包括:角色衝突與模糊、管 理結構氣氛與生涯發展、物理作業環境、工作負荷與適應、以及工作單調與無聊 等。而鄭紹權(1997)的研究指出基層農會推廣工作者的主要壓力來源,為生涯 發展壓力、角色要求壓力、人際價值觀衝突、環境資源配合壓力、工作要求壓力 等五項,而對工作壓力的因應行為主要有轉移心情、面對問題、社會支持以及逆 來順受等四種方式。另鄭永安(2001)研究認為民航機駕駛員的工作壓力來源為 飛行任務之工作負荷過高、工作權的缺乏保障與升等不易、飛行時組員之相處狀 況不佳、飛行航線之熟悉度不佳、繁重的會議與訓練課程、不滿意的排班結果或 方式。

楊筑雅(2002),對台鐵之機車長(員)的研究結果發現,為知覺工作壓力量 源可歸納出八個構面:駕駛時面臨的路線環境與情境心理感受、個人生涯、組織 結構與文化、工作負荷與排班、管理制度、駕駛時面臨的設備環境、駕駛室物理 環境、家庭與工作的互動、主管管理方式;不同背景脈絡與人格特質的司機員,

其知覺壓力會有所差異。且知覺壓力越大者,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工作滿意度也 較差;王麗娟(2003)的研究也指出,空中服務員三個最大之工作壓力源分別為:

「上司賞識」、「個人責任」及「人際關係」,而以「因錯誤所造成之後果」為最 有壓力之情境;而空中服務員之工作滿足狀況堪稱良好。郭詔今(2006)針對銀 行客服人員研究發現,工作壓力會因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年齡與服務年資等人

數據

表 2-2-9  政府機關人員工作壓力源  研究者  年代  研究對象  工作壓力源  陳惠珠  2003  公共衛生  從業人員  工作壓力來源為人際關係、工作負荷、工作家庭失衡、個人責任及組織氣氛。  林惠姿  2003  主計處所屬  會計人員  因教育程度不同、工作年資不同、官職等的不同,其在工作壓力方面有顯著差異存在。  劉淑如  2005  國稅局及其  所屬員工  工作壓力源為「管理制度」 、「家庭與休閒」、 「工作內容」、「與同事關係」,以及「與上司關係」。  黃錦平  2008  戶政人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taking up the study of disease, you leave the exact and certain for the inexact and doubtful and enter a realm in which to a great extent the certainties are replaced

1.臺中市警察局

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explain the effects of change in demand and/or change in supply on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with the aid of diagram(s). Consumer and producer

● Using canonical formalism, we showed how to construct free energy (or partition function) in higher spin theory and verified the black holes and conical surpluses are S-dual.

These are quite light states with masses in the 10 GeV to 20 GeV range and they have very small Yukawa couplings (implying that higgs to higgs pair chain decays are probable)..

• Nearpod allows the teacher to create interactive lessons that are displayed on the student device while they are teaching2. • During the lesso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gram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IPv6 was to a large extent motivated by the concern that we are running out of 4-byte IPv4 address space.. And indeed we are: projections in- dicate that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