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Copied!
2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劉鎮寧. 博士.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 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關係之研究. 研究生:賴芳蘭. 中. 華. 民. 國. 103. 撰. 年. 1. 月.

(2)

(3) 謝. 誌. 時光飛逝,二年半的教行所研究生涯隨著論文的完成而告一段落。 論文能得以順利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劉鎮寧博士,在我論文撰寫 期間給予的指導與幫助,更在我遇到瓶頸時很有耐心的協助,讓我在撰 寫過程中增加自信,並如期完成。此外,更謝謝口試委員劉慶中教授與 王政彥教授,在口試期間提供寶貴的意見與指導,使本研究的內容更臻 完備,在此致上萬分謝意。 研究所進修期間,感謝所上每位教授的用心教導,讓我在教育行政 的學術領域中獲益良多,而研究所同窗好友的相互協助與打氣,使得這 段求學的過程充實且愉快,是值得我珍惜的美好回憶。同時,也謝謝學 校同事、好友與生命中的貴人們,在我進修及撰寫論文期間的關懷、鼓 勵與幫助,使得我能順利的進修、研究並完成學位。 最後,要特別感謝家人的支持與關懷,尤其是父母親對我多年 來的栽培與關心,以及公婆的體諒,還有兒子的加油打氣,最要感謝的 是外子榮輝,他分攤家中的事物,減輕我不少負擔與壓力,今日的任何 成果都是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與包容,才能讓我全力以赴完成論文的撰 寫。 僅以這本論文獻給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家人,希望他們與我共享這份 喜悅。 賴芳蘭 謹誌 民國103年1月于屏東縣立竹田國中. I.

(4)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 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相關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 心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希望藉由理論探討與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做為現行國中運 動代表隊増進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發展優質的團隊凝聚力的參考。 本研究首先蒐集有關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的文獻做為 本研究的理論基礎;再則,以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籃球、棒球、足球、排球等四 項運動項目之210位選手做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以瞭解現今屏東縣國 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的現況及其中 關係。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18.0中文版統計軟體執行分析,採用t考驗、描 述統計方法、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資料分析, 本研究所獲得的結果如下: 一、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團隊凝聚力現 況知覺良好。 二、不同選手性別、就讀年級、教練性別、每週訓練天數、運動項目之國中球類 運動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選手性別、就讀年級、教練性別、每週訓練天數、運動項目之國中球類 運動選手,對選手運動自信心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選手性別、就讀年級、教練性別、每週訓練天數之國中球類運動選手, 對團隊凝聚力的知覺有顯著差異。 五、不同性別之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對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 力的知覺不同。 六、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具有解釋力。 七、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凝聚力具有解釋力。 八、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凝聚力具有解釋力。 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對運動教練及選手提出具體建議,供國中運動代表隊促 進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提升團隊凝聚力之參考。. 關鍵詞: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團隊凝聚力。 II.

(5) Research related to ball games players perceiv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thletes’ confidences and team cohesion in Pingtung County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ball games players in Pingtung County who perceiv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thletes confidences and team cohesion, hoping by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that makes recommendable reference as increasing current junior varsity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improving athletes self-confidences and developing of quality players sport team cohesion. At first of this thesis, collecting information on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thletes confidences and team cohesion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research; Furthermore, choosing 210 ball games players in Pingtung County including basketball, baseball, soccer and volleyball player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o survey, analyse and gather statistics in order to comprehe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ball games players perceiv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thletes confidences and team cohesion in Pingtung County. The resulting data to run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18.0 for Windows perform analysis using t-tes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ethods ,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conducting research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 1. ball games players perceived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thletes confidences team cohesion in Pingtung County is in good condition now. 2. the gender of different players, year of study grade , the gender of coaches , training time in a week and item of ball games of the ball games play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leadership behavior . 3. the gender of different players, year of study grade , the gender of coaches , training time in a week and item of ball games of the ball games play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self-confidences. 4. the gender of different players, year of study grade , the gender of coaches , training time in a week and item of ball games of the ball games play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team cohesion .. III.

(6) 5. different gender of ball games players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ption of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thletes confidences and team cohesion. 6. there is an explanatory power in the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for the team cohesion. 7. there is an explanatory power in athletes’ confidences for the team cohesion. 8. there is an explanatory power in the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athletes’ confidences for the team cohesion.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above finding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for coaches and athletes, supporting junior high varsity in facilitating coach leadership behavior, improving athletes self-confidences and developing of sports team cohesion as a reference . Keywords: ball games players in Pingtung County , coaches’ leadership behavior, athletes’ confidences, team cohesion.. IV.

(7) 目. 次. 謝詞 ………………………………………………………………………………Ⅰ 論文摘要. …………………………………………………………………………Ⅱ. 目次 …………………………………………………………………………………v 圖次 ………………………………………………………………………………VII 表次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問題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內涵之分析……………………………………………13. 第二節. 選手運動自信心之探究………………………………………………22. 第三節. 團隊凝聚力之探討……………………………………………………27. 第四節. 相關研究之探討………………………………………………………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49 第二節 研究假設………………………………………………………………50 第三節 研究對象………………………………………………………………53 第四節 研究工具………………………………………………………………56 第五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6 第六節 資料處理………………………………………………………………77. V.

(8)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79 第一節 研究樣本背景變項描述分析 …………………………………………79 第二節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 團隊凝聚力之現況分析 ………………………………………………8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之差 異分析 …………………………………………………………………84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知覺選手運動自信心的 差異分析 ………………………………………………………………94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之差異 分析……………………………………………………………………105 第六節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 凝聚力之解釋力分析…………………………………………………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35 第一節. 主要研究發現…………………………………………………………135. 第二節. 結論……………………………………………………………………146. 第三節. 建議……………………………………………………………………150. 參考文獻……………………………………………………………………………155 中文文獻…………………………………………………………………………155 英文文獻…………………………………………………………………………163 附錄…………………………………………………………………………………167 附錄一……………………………………………………………………………167 附錄二……………………………………………………………………………174 附錄三……………………………………………………………………………181 附錄四……………………………………………………………………………186. VI.

(9) 圖. 次. 圖 2-1. 多元領導模式……………………………………………………………20. 圖 2-2. 運動自信心概念架構圖…………………………………………………24. 圖 3-1. 研究架構圖………………………………………………………………49. VII.

(10) 表. 次. 表. 2-1.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量表…………………………………………………21. 表. 3-1.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學校總數、選手總人數及各項目層級學 校數分佈一覽表…………………………………………………………54. 表. 3-2. 預試問卷各層級抽取學校數、各層級抽取選手數與總樣本人數一覽表 …………………………………………………………………………… 54. 表 3-3. 正式問卷各層級抽取學校數、各層級抽取選手數及總樣本人數一覽表 ………………………………………………………………………………55. 表. 3-4. 表 3-5. 專家學者問卷發放名單…………………………………………………58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 聚力調查問卷預試發送及回收統計表 ……………………………………61. 表. 3-6. 教練領導行為項目分析摘要表…………………………………………62. 表. 3-7. 教練領導行為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63. 表. 3-8. 教練領導行為信度分析摘要表…………………………………………64. 表. 3-9. 教練領導行為量表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65. 表 3-10. 選手運動自信心項目分析摘要表 …………………………………………66. 表 3-11 選手運動自信心因素分析摘要表…………………………………68 表 3-12. 選手運動自信心信度分析摘要表………………………………………69. 表 3-13. 選手運動自信心量表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70. 表 3-14 團隊凝聚力項目分析摘要表………………………………………71 表 3-15 團隊凝聚力因素分析摘要表………………………………………72 表 3-16. 團隊凝聚力信度分析摘要表……………………………………………73. 表 3-17. 團隊凝聚力量表預試分析結果一覽表…………………………………74. 表 3-18. 正式問卷施測所抽取之樣本學校名稱、各校抽取教師數、實際發出份 數、回收份數、有效問卷份數及可用份數一覽表 ………………………75 VIII.

(11) 表 4-1. 研究樣本個人原始背景資料分析表. ……………………………………79. 表 4-2.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分析摘要表………81. 表 4-3.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選手運動自信心之層面分析摘要表………………82. 表 4-4.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運動代表隊團隊凝聚力之層面分析摘要表………83. 表 4-5. 不同性別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5. 表 4-6. 不同年級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86. 表 4-7. 不同教練性別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 ……87. 表 4-8. 不同訓練天數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8. 表 4-9.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 4-10 不同運動項目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1 表 4-11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在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差異綜合分析表 …………92 表 4-12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93. 表 4-13 不同性別選手在知覺運動自信心差異分析摘要表………………………94 表 4-14 不同年級選手在知覺運動自信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5 表 4-15 不同教練性別選手在知覺運動自信心各層面之差異分析摘要表………97 表 4-16 不同訓練天數選手在知覺運動自信心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98 表 4-17 不同與教練相處年數選手在知覺運動自信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 4-18 不同運動項目選手在知覺運動自信心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 4-19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在知覺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差異綜合分析表 ……103 表 4-20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104. 表 4-21 不同性別選手在團隊凝聚力之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105. 表 4-22 不同年級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 4-23 不同教練性別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7. IX.

(12) 表 4-24 不同訓練天數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08 表 4-25 與教練不同相處年數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26 不同運動項目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層面變異數分析摘要表…………110 表 4-27 不同背景變項選手在知覺團隊凝聚力各層面差異綜合分析表……………111 表 4-28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112 表 4-29 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凝聚力多元迴歸分析的共線性 診斷表 ……………………………………………………………………113 表 4-30 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隊合作」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 …………………………………………………………………115 表 4-31 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人際親和」層面的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116 表 4-32 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體適應」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 ………………………………………………………………117. 表 4-33 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人際吸引」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 ………………………………………………………………118. 表 4-34 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隊合作」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 分析摘要表. ……………………………………………………………119. 表 4-35 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人際親和」層面的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表 ………………………………………………………………120 表 4-36 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體適應」層面的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 4-37 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人際吸引」層面的逐步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122. X.

(13) 表 4-38 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隊合作」 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3 表 4-39 教練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人際親和」 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4 表 4-40 教練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體適應」 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5 表 4-41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教練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 隊凝聚力之「人際吸引」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7 表 4-42 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綜合摘要表 ………128 表 4-43 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凝聚力之多逐步元迴歸分析綜合摘要表 ……129 表 4-44 屏東縣國民中學「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凝聚 力」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綜合摘要表 ……………………………………130 表 4-45 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各構面研究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132 表 4-46 選手運動自信心對團隊凝聚力各構面研究假設檢定結果摘要表 ……133 表 4-47 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各構面對團隊凝聚力研究假設檢定結 果摘要表 …………………………………………………………………134. XI.

(14) 第一章 緒. 論. 本章內容共有五節,分別為:第一節:問題背景與重要性;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名詞釋義;第五節:研 究方法與步驟。.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重要性 在運動競技的環境裡,教練扮演著影響運動團隊表現優劣的重要角 色,一位傑出的教練除了必須俱備科學化和專業化的知識和態度之外, 還要懂得管理運動員以及整體的訓練資源,同時必須兼顧全面的運動技 術和運動科學知識,並且擁有尚佳的行政管理能力,以及與不同階層和 專業人士的溝通和合作的技巧。而在訓練的過程中,教練要態度公開, 公平對待每位運動員,尊重他們,並讓他們參與訓練和比賽目標的訂定 和評核等過程(鍾伯光,2009)。 教練領導行為,係指教練透過其領導風格,影響選手與團隊,並經 由與選手的互動與訓練,激勵團隊朝向目標邁進的過程,直至共同實現 團隊目標的漸進式動態發展過程(洪沛綺、郭癸賓、廖俊欽,2007)。孫 明輝、林耀豐(2006)提出,教練的領導行為可以決定教練與選手互動的 情形,進而影響到教練與選手關係的好壞。李烔煌(2003)指出,在競技 運動的組訓過程中,教練的領導是為了提升選手們技術能力並發揮極 致,因此,教練對選手能力與表現控制所做出判斷與預測、提供必要的 結果回饋與修正訊息等互動過程中,皆會直接影響選手的表現水準及決 定將來的參與行為。目前有許多教練領導行為的相關文獻探討,但是在 團隊的組訓過程中並沒有運用一種固定的領導行為就可以使整個運動 團隊因而達成競技目標,因此,教練的領導行為對團隊的影響力與重要 性是值得深入探究。. 1.

(15) 「自信心」係指運動員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很有信心,不懷疑自己的運 動技術(李建璋,2008)。頂尖運動員創造最佳的運動表現,不僅需要一 流的生理因素與反覆的技術訓練配合,心理因素更是左右運動員是否能 達到尖峰水準的主要原因(張芳文,2005)。自信心不但能夠幫助選手完 成既定的目標及工作之外,也可以幫助個人在正面上的情緒、促進個人 的專注、設定目標、增加個人的努力及堅持、有效集中注意力在比賽方 面的策略以及影響個人在心理的持續動力(季力康等,2008)。簡曜輝等 (2005)指出自信心可以幫助選手激起正面情緒、表現專注、為設定目標 而努力、聚焦於比賽策略、並維持動力,許多表現較佳的運動員往往在 比賽中擁有較佳的信心水準。教練在面對不同的選手及不同情境下的領 導行為,要如何增強選手們自信心,具有實質上的意義(莊惠菁,2010)。 因此,在選手養成過程中,心理素質的培養非常重要,而教練面對多重 角色的扮演下,在培養選手運動自信心方面格外需要下功夫,能知覺選 手在訓練過程及比賽當下的心理表現,並針對選手不同性格予以不同的 心理建設,協助其在比賽中能保持高度自信心以正面情緒迎接挑戰。 Vincer與Loughead(2010)指出,團隊凝聚力是指運動團隊為了達成共 同目標而凝結在一起的力量,也是團隊成員透過緊密結合追求共同目標 的動態過程。但是,可能會因為運動項目之不同,使選手在教練領導行 為及團隊凝聚力的知覺存在差異性。在許多的團隊項目的心理素質中, 團隊凝聚力的發揮是足以影響比賽勝負之關鍵(李建志,2003)。由此可 見,教練的領導行為如何能激起選手與團隊之間默契與建立革命情感, 進而讓運動團隊凝聚向心力,共同為目標努力非常重要。 運動教練的使命除了帶領運動團隊建立團隊目標之外,也必須使團 隊成員對團隊產生認同,進而促進團隊合作以完成團隊的目標,而組織 成員之間的和諧、團隊創新與良好的績效表現,也是領導者與組織成員 所共同追求的目標(鄭志富,1997)。目前國內外雖有許多運動教練領導 行為與選手運動自信心及運動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 相關的研. 2.

(16) 究,但較少針對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之相關做 研究,本研究以屏東縣國民中學之運動教練為對象,探討其領導行為是 否與選手運動自信心、團隊凝聚力有相關性。因此,教練領導行為、選 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的凝聚力間之關係研究與探討乃重要的課題。 由上述研究者的論述可發現,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 團隊 凝聚 力之 間的 關 係密不 可分 ,彼 此之 間若能 緊密 結合 並相 互呼 應,相信更能增進運動團隊之績效。研究者本身從事教練工作長達二 十年,在帶領運動代表隊的歷程中,經常觀察其他代表隊教練的領導 行為,及其選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技能與團隊凝聚力,因此,研究 者認為探討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三者之相關 性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的凝聚力 之關係,茲將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壹、研究動機 在 20 年的教練生涯裡,研究者經常透過比賽,觀察其他代表隊的 教練領導行為、選手臨場表現出的自信心及整個團隊所表現出來的團 隊凝聚力,因此引發研究者研究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 隊凝聚力之相關性的動機。研究動機如下:. 動機一、研究者自身為學校運動團隊教練,對教練領導行 為甚為關注 教練是影響運動選手訓練與成績表現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運動情境 之中,教練的行為表現對選手和團隊都有深刻的影響(林淑君,2006)。. 3.

(17) 教練領導行為對選手能否運用高度的心理素質展現技術水準及凝聚團 隊的向心力,共同為設定目標而努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湯慧娟(2009) 指出,一個成功而且能被選手尊重的選手教練,一定有一套自己的領導 方式,才能夠在漫長的訓練過程中,透過潛移默化,帶領選手屢創高峰。 湯慧娟、宋一夫(2004)的研究中指出教練領導行為會使選手在團隊的社 會化過程中經歷許多阻礙及成長,藉著教練領導行為的轉型,將新穎的 價值觀灌輸給選手,讓整個團隊愈趨向良好之願景。教練必須兼顧全面 的運動技術和運動科學知識,並且擁有尚佳的行政管理能力,以及與不 同階層和專業人士的溝通和合作的技巧。同時,要態度公開,公平對待 每位運動員,尊重他們,並讓他們參與訓練和比賽目標的訂定和評核等 過程。更重要的是,教練必須不斷努力,自我更新,尋求突破,了解每 位運動員的需要而制定針對性的訓練策略(鍾伯光,2009),因此探究教 練帶領運動團隊之領導行為對選手自我表現之相互關係,乃為本研究動 機之一。. 動機二、研究者對運動選手的自信心和團隊凝聚力的覺察 與省思 選手自信心的培養牽涉到心理層面的問題,選手的性格特質與成長 背景皆會影響整個訓練歷程中運動自信心建立的成效與表現優劣,而心 理素質的好壞,決定選手在處於壓力環境下能否降低焦慮、充滿自信的 面對 。郭 香雲 (2003)指出 , 自 信心 的來 源 會影 響到 運動 員的 自 信心 水 準,進而影響到隨後的情感、行為及認知,亦可探討在運動的社會文化 背景、組織文化及運動員特性交互作用,及自信心來源的影響下,運動 自信心是如何發展的。在運動領域上,有些人的成就來源在於優異的運 動技能,有些人雖然球技普通,但在隊友、教練眼中是不可獲缺的角色, 他可以帶動團體氣氛,讓大家在煩苦的訓練過程得以舒壓,人際間的互 動或許就是這種人的運動自信心來源(劉佩芬,2012)。. 4.

(18) 運動教練在運動團隊中是重要的靈魂人物,其領導行為、與選手之 間 關 係 的 建 立 , 皆 會 影 響 運 動 團 隊 營 造 出 不 同 的 氛 圍 。 Carron & Chelladuri(1981)指出,在運動環境中,教練與選手的人際關係是否協調 與團隊凝聚力的高低,最可能引導出選手的滿足和影響運動表現的關鍵 因素。團隊的最後成功又能衍生團隊中成員個體的滿足感,進而促進團 隊的滿 足感 (林金 杉 , 2002)。 經驗 豐富的 教練會 運用自 己的 經 驗與知 識,為隊員引導方向塑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個人及團隊間彼此充滿了 鼓勵與學習、體諒與互動的成長氣氛,即使是缺乏資質的選手,也會因 此而受到啟發(陳正國、周財勝,2006)。 由上述論述中可發現,教練在領導過程中,如何透過專業知能來 培養選手在技術層面與心理層面的自信非常重要,當選手面對與自己實 力相當的對手時,獲勝的一方通常是擁有較優的心理素質,也就是所謂 的運動自信心。在多重角色的情境中,教練如何善用其領導行為,在訓 練的歷程中培養選手卓越的技術、高尚的運動道德、良好的心理素質、 建立自信心與團隊互信,進而營造團隊凝聚力,共同為目標努力是重要 課題。因此,透過研究分析教練其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間的相關 性,是為本研究動機之二。. 動機三、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 三者之間的關聯性有其探究之必要性 (一)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運動自信心之關係 王國丞(2010)研究指出,全國舉重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運動 自信心及成績表現呈正相關。 張鼎乾(2011)研究發現,運動情境中需 要不同運動自信心的訊息來源,教練需適時給予回饋及鼓勵,讓運動 員能展現他們自己的能力受到他人的肯定。 徐寶發(2010)研究大專籃 球教練領導行為對運動員自信心與焦慮之影響之研究結果顯示,選手 知覺的與喜好的家長式領導,以及教練知覺的家長式領導,都與選手 的自信心呈現正相關。. 5.

(19) 教練領導行為關係著選手運動自信心的展現,可見教練領導行為 在建立選手運動自信心方面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謝明志(2006)研究結 果發現,沒有一種領導方式可普遍應用所有的情況,有效的領導方式是 因應各種不同情境而採取的一種動態彈性方式。由此可見,教練領導行 為會影響選手運動自信心。. (二)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 林澤民(2012)研究結果發現,選手所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愈多,則 團隊氣氛愈好;團隊氣氛愈好,則團隊凝聚力也就愈好。李雲翔(2010) 研究結果顯示,教練領導行為與團隊凝聚力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表示教 練領導行為將可有效預測團隊凝聚力。彭建都(2009)研究指出,教練領 導行為對球員團隊凝聚力各因素皆達顯著正相關,且以「訓練與指導行 為」與「團隊目標的達成」相關值最高。范國興(2012)研究發現,教練 對學生的「訓練與指導」、「學習支持」及「民主」行為越多,其團隊 凝聚力愈高。由此可知,教練領導行為對團隊凝聚力有密切的關係,足 以影響運動團隊的整體表現。. (三)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之關係 陳宜綾(2011)研究指出,團隊凝聚力、運動自信心與運動表現有 顯著正相關。喻禮國(2011)研究中發現,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在加 入 運 動 自 信 心 後 對 於 團 隊 凝 聚 力 有 顯 著 影 響 。 楊 志 鴻 (2010) 研 究 指 出,知覺教練領導、運動自信心、團隊凝聚力之間呈中高度正相關, 且預測力良好。由此可見,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 聚力三者相輔相成。. 6.

(20) 貳、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重要性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知覺現況及其差異情 形。 二、探討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選手運動自信心」知覺現況及其差異 情形。 三、探討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團隊凝聚力」知覺現況及其差異情形。 四、探討國中球類運動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 與「團隊凝聚力」的關連性。. 第三節 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分述如下: 一、國中球類運動團隊「教練領導行為」現況為何? 二、國中球類運動團隊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選手對此現況的知覺差 異情形為何? 三、國中球類運動團隊「選手運動自信心」現況為何? 四、國中球類運動團隊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選手對此現況的知覺差 異情形為何? 五、國中球類運動團隊「團隊凝聚力」現況為何? 六、國中球類運動團隊不同背景變項國民中學選手對此現況的知覺差 異情形為何? 七、國中球類運動團隊「教練領導行為」與「選手運動自信心」的關 連性為何? 八、國中球類運動團隊「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的關連 性為何? 九、國中球類運動團隊「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 隊凝聚力」的關連性為何?. 7.

(21)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 選手 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關系之研究。以下為之提出重要名詞:. 一、教練領導行為 教練領導行為是透過計畫、授權、指導、溝通、協調、團結、激勵、 考核和公共關係等,引領球員努力的方向,使團隊成員共同努力達成理 想目標與希望,透過整個組訓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行為。 本研究將教練行為分成訓練和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社 會支持行為、獎勵行為等五個構面,茲將說明如下: (一)訓練和指導行為: 在教練的組織和指導下,運動員進行艱苦之訓練,其目的是讓運動 員掌握本專項所要求的動作技能,提高技術戰術水準,不斷提升運動成 績,協調與處理團隊內的各種人際關係,策劃、組織、指導各種訓練活 動。 (二)民主行為: 教練與隊員共同協商並確定團隊的目標,並制定實施步驟與訓練方 法,制定比賽戰術方案等,並以此增加隊員的參與意識,提高其訓練的 積極與主動性。 (三)專制行為: 教練要有自信、有主見、勇於負責、獨立決策,保持在運動團隊中 的權威地位,以知識、能力、經驗、水準、魅力等個人風格,保證其在 團隊中的絕對領導地位。 (四)社會支持行為: 教練要善於在團隊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以 增進團隊凝聚力,對外能夠得到校方、選手家屬、親朋好友和校內運動 愛好者及球迷等各方面的支持與鼓勵。. 8.

(22) (五)獎勵行為: 教練要對選手在訓練和比賽中的良好表現和優異成績及時表揚與 鼓勵,獎勵有成就的運動員,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其進取動機,使其在訓 練中更勤奮、努力、不斷向新的目標前進。 本研究所指出的教練領導行為指的是研究者參考相關研究,修改編 制的「教練行為量表」之「訓練和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 行為」、「社會支持行為」、「獎勵行為」等五大層面的知覺現況程度, 透過Likert五等量表之選項中勾選,量表得分越高,表示教練領導行為 各構面知覺情形越強;反之則越弱。. 二、選手運動自信心 本研究對選手運動自信心之定義為:選手在訓練及比賽的過程中, 對自我能力表現的心理素質及自信心的養成,有助於其在比賽情境中保 持高度且正向信念,創造佳績,因此,選手運動自信心是一種社會認知 的概念,說明運動自信心、運動自信心來源、個人、社會文化因素和一 些結果變項之間的交互作用。 本研究將選手運動自信心分成替代經驗、社會支持、過去經驗、 生理準備、教練指導、自我呈現、技術/情緒知覺七項構面,茲將說明 如下: (一) 替代經驗:替代經驗是指看到他人成功表現對自己信心的影響 程度。 (二) 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指知覺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對自己信心 的影響程度。 (三) 過去經驗 : 過去經驗是指過去比賽經驗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 度。 (四) 生理準備:生理準備是指生理狀況的知覺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 度。 (五) 教練指導:教練領導是指對教練領導信任知覺對自己信心的影 響程度。 9.

(23) (六) 自我呈現:自我呈現是指有關身體外型的知覺對自己信心的影 響程度。 (七) 技術/情緒知覺:技術/情緒知覺是指知覺到技術精熟、努力 奮鬥精神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度。 本研究所指的選手運動自信心指的是研究者參考相關研究,修改編 制的「選手運動自信心量表」之「替代經驗」、「社會支持」、「過去 經驗」、「生理準備」、「教練指導」、「自我呈現」、「技術/情緒 知覺」等七大層面的知覺現況程度,透過Likert五等量表之選項中勾選, 量表得分越高,表示選手運動自信心各構面知覺情形越強;反之則越弱。. 三、團隊凝聚力 團隊凝聚力是一種動態的過程,團隊成員間緊密結合所展現出的力 量,其足以影響成員發展社會關係以及維持團隊追求目標的一致性,本 研究對團隊凝聚力之定義為:教練與運動團隊間相互共同追求目標與緊 密結合,教練在組訓過程中建立與選手之間互助合作、互相學習的 態 度,產生良好的互動關係、友誼與共同目標,並能共同為目標而努力的 一股力量。 本研究將團隊凝聚力分成團隊合作、人際親和、團隊適應、人際 吸引四項構面,茲將說明如下: (一)團隊合作:係指團隊成員對於團隊工作能彼此合作、意見一 致。 (二)人際親和:係指團隊成員能彼此關心、尊重,並且相處愉快。 (三)團隊適應:係指運動員參加所屬團隊任務、活動和接受團隊 目標程度的知覺。 (四)人際吸引:係指團隊成員個人在團隊被接受的程度, 以及與 隊友人際關係的知覺。 本研究所指的團隊凝聚力指的是研究者參考相關研究,修改編制 的「團隊凝聚力量表」之「團隊合作」 、 「人際親和」 、 「團隊適應」 、 「人 際吸引」 。等四大層面的知覺現況程度,透過Likert五等量表之選項中勾 選,量表得分越高,表示團隊凝聚力各構面知覺情形越強;反之則越弱。 10.

(2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以 102 學年度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籃球、 足球、棒球、排球之選手為母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因球類運動大多 以團體項目居多,對團隊凝聚力的研究較具成效價值,且經研究者調 查全縣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現況,其中發展籃球、棒球、足球、排球 等四個項目代表隊的學校較多,因此以上述四項運動項目之學校運動 代表隊選手為調查研究對象。. 二、研究內容 為達成本研究之目的,本研究內容分別為下列五部分: 第一部分:探討教練領導行為的意涵。此部分包括領導理論及教 練領導行為相關的論述。 第二部分:探討選手運動自信心的內涵。此部分包括自信心、選 手運動自信心及運動及比賽情境中選手自信心展現的 相關論述。 第三部分:探討團隊凝聚力的理論。此部分包括團隊凝聚力的定 義、對團隊認同的重要性及凝聚力對團隊成績影響的 重要性的相關論述。 第四部分:實施並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此部分包括實施改編之 調查問卷、進行資料分析、確認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 選手在教練領導行為、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 的知覺情形,並進一步分析與探究其特殊性。 第五部分:提出研究發現與結論,並綜合研究之結果,在結論中 提出國中球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 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之間的關係有其相關性;在建 議中提出建言,做為未來相關研究參考之意見。. 11.

(25) 三、研究限制 根據研究者調查全縣國民中學運動代表隊現況,其中發展籃球、 棒球、足球、排球等四項運動為多,四項運動項目中籃球 7 校;棒球 6 校;足球 6 校;排球 8 校,統計選手共 550 人,採分層隨機抽樣, 預試問卷 143 人,正式問卷為 210 人。. 12.

(2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針對研究主題進行文獻探討,以做為分析屏東縣國中球 類運動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行為及其選手運動自信心與團隊凝聚力現況 之參考,主要分為四節。第一節就教練領導行為之內涵做分析;第二 節論述運動員自信心之內涵;第三節分析團隊凝聚力之內涵,最後第 四節將進行相關研究之探討。. 第一節. 教練領導行為內涵之分析. 體育界先進指出,在學校裡,體育教師當然是教育工作者,在學校 體系指導學生參與運動競賽擔任教練,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工作者。因 為,運動教練指導運動技術,關心學生運動員,教練與學生運動員同甘 共苦,輔導其心理,幫助青少年成長,指導青少年尊重競爭的對手,培 養民主素養,教導青少年運動家風度,成就好國民。孫明輝、林耀豐(2006) 提出,教練的領導行為可以決定教練與選手互動的情形,進而影響到教 練與選手關係的好壞。運動組織中,教練居於領導位置,無庸置疑是一 個比賽隊伍中重要的角色。教練的工作是高度冒險、高度挑戰、高度創 新及高度複雜的,在運動場上教練必須承受相當大的壓力。教練工作的 複雜與難為,不只是 肩負著上級主管單位的壓力,還有社會大眾的期 盼,及運動選手的要求(劉一民,2005)。可見身為教練除了訓練選手之 外,教育責任更加重大,以下就教練領導行為之內涵做一分析。. 壹、領導的定義 人類因群居而形成社會團體組織,在形成的過程中經由領導者與被 領導者之間產生互動關係,並產生領導模式,進而使團體組織達成既定 的目標。鄭志富(1995)指出,心理學和社會學者們對於「領導」的研究 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但是將領導理論用於運動組織上,卻是近三十 13.

(27) 年 的事 (賴永 倉, 2003)。學 者郭建 志在 其 所譯之 管理學 導論 一 書中提 到:一般人的觀念裡總認為管理者即是領導者,其實兩者有實質上的差 別,「管理者」是被指派來的,他們擁有合法權和職權,影響他人的能 力是來自於正式的權威;而「領導者」可能是被指派來的,或是選擇性 的由團體中產生,影響他人的權力是來自於其他權力的基礎及他們的人 格或專業知識 (李佳鴻,2010)。成功的領導不只是考慮外在的條件而 做出有效的決策,而是改變或教育運動員內在人格素養,建立願景,帶 領運動員為自己的目標努力而奮鬥(高三福,2007)。以下為學者對領導 的定義: Jago (1982):領導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性質,領導的過程是使用 非強制性的影響力來指導以及協調組織團體中成員的活動,以試圖達成 團體的目標。在性質方面,領導是指能否成功地使用影響力以達成既定 的目標。 盧俊宏(2000):領導是一種在ㄧ個有組織的群體中,領導者運用其 影響力使群體朝向某一目標前進的過程。 吳慧卿(2002):領導是在團體組織中,為了有效達成組織目標,所 進行指揮相關工作及影響成員去執行任務的動態過程。 徐文星(2007):領導是主事者運用團體中個人的行動、行為、信念 及目標交互影響的一種動態過程,進而實現組織共同的目標及滿足個人 需求的過程。 李 佳 鴻 (2010): 領 導 是在 團 體 或 組 織 中 的 一種 人 際 關 係 的 互 動 作 用,領導者運用其權力和影響力,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形成團體或組 織的共識,進而實現組織共同的目標及滿足個人需求的過程。 綜合以上所述,領導是領導者在組織群體中,運用其個人所設定之 目標與理念,並發揮個人之權利與影響力,帶動組織群體朝共同目標邁 進的一個動態過程。. 14.

(28) 貳、領導理論的發展 由於外在環境的快速變遷,領導理論研究發展經歷了特質論、行為 論乃至權變理論,演變至今而出現了轉型領導(施佩芳,2006)。領導理 論從二十世紀初期以後即不斷出現,在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中,許多運動 領導的研究,亦追隨著時下領導理論的趨勢,來探討運動中的領導行 為。Bryman依時間的劃分,將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領導理論與研究分 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展出特質論 (traits theory)自最初的領導研究至 1940 年 代,研究組織之學者以實證的研究方法,試圖找出領導者和非領導者人 格特質的差異,也希望鑑別有效的領導者和較不有效的領導者。特質理 論時期認為,領導能力是天賦,探討何種人格特質適合成為領導者。特 質理論研究的主張是強調「偉人是與生俱來不同於凡人的」,早期有關 領導的研究,主要是在探討領袖的人格特質或特徵。這些研究的基本假 設為:人類的進步常受偉人的個人成就觀念所影響,少數人天生即賦有 適於擔任領導者之人格特質或特徵,而具有這些人格特質者,常能獲得 一般人的追隨(張德銳,1995)。 第二階段發展出行為論(behavior theory)從1940-1960 年,此階段受 行為主義的影響,認為領導的效能會受領導者行為影響,但未能顧及情 境因素,易使領導研究過於狹隘。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60年代,探討 領導者共通之領導行為。Lewin, Lippitt, andWhite指出,最早且最有系統 的研究是由勒溫(Kurt Lewin)及其研究助理合作研究之領導方式,他認 為 領 導 方 式 可 分 為 獨 裁 式 (autocratic) 、 民 主 式 (democratic) 及 放 任 式 (laissez-faire)三種(葉志強,2005)。 第三個階段權變論(contingency theory)取向,從1960-1980 年代,認 為領導效能除了受領導特質和行為所影響,也受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來 影響。此階段因特質論與行為論均不能找出通用的領導者特質與行為, 以致無法獲得支持,於是權變領導理論係採取特質論和情境論的觀點, 並強調領導者的人格特質與情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方能產生領導效能。. 15.

(29) 費 德 勒 (Fred E. Fiedler)權 變 領 導 理 論 (Contingency LeadershipTheory)模 式,這是一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有人稱之為「素質-情境研究法」(The Trait- Situational Approach)此種方法混合採用心理學及社會學,兩種研究 法來研究領導(張德銳,1995)。 最後一個階段從1980 以後至今,為新型領導(the new leadership)研 究取向,著重的方向是在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互動,領導者能夠改變成 員心智、思考與行為,相對的領導者也可能受到成員的影響,又稱為新 近領導理論(new leadership approach)時期。根據Bryman分析歸納1980 年 代後有關領導的研究,大多強調具有願景遠見、創新變革、積極前瞻、 激發部屬工作動機及自我成長、關懷滿足並提昇部屬需求、授權及鼓勵 部屬對組織參與投入等特徵;此「新型領導」即為轉型領導,係組織領 導研究之新典範。包含遠景領導模式、魅力領導模式、組織文化模式、 交易領導模式及轉化領導模式(引自張慶勳,1997)。1980年代,適逢美 國社會的急促變化,使傳統領導理論無法滿足動盪不安的社會現象,迫 切需要有新領導方式作為領導的新典範(陳文勤,2007)。轉型領導意指 領導者能夠激發成員潛能,使成員認同領導者,願意為共同的目標犧牲 個人的利益,來達到組織更高的成就,實現夢想(林秉毅、鄭志富、劉 田修,2010),因此,領導理論蘊育了轉型領導新觀點。 二十世紀以來西方由有關領導現象的研究,發展出上述的各種領導 理論,一些成功的領導現象作了合理的解釋。但這些都是來自西方觀點 的研究很多西方觀察到的行為或重視的現象及提出的理論,嚴格說起來 並不見得全部適合用於華人的團隊組織,從領導研究的本質而言,這種 差異的產生,主要是基於西方傳統的領導理論是從上司與部屬間地位平 等的立場出發,再找出相互間權利義務的工作關係,而不像華人一樣, 一開始就存在著清楚的上下關係與角色(葉志強,2005)。事實上,領導 行為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模式可以運用在不同情境的領導環境 之中,因 此,如何運用領導行為來帶領運動團隊,提升團隊的績效,是所有擔任 教練者必須努力的功課。. 16.

(30) 參、教練領導行為的理論 教練領導行為是透過計畫、授權、指導、溝通、協調、團結、激勵、 考核和公共關係等,引領球員努力的方向,使團隊成員共同努力達成理 想目標與希望(黃永昌、王瑞瑾,2006)。教練的領導行為無時無刻在潛 移默化中影響著團隊的各項表現 (吳益勝,2005)。徐文星(2007)指出, 教練是指導一個人或團隊參加運動競賽,對他所指導的人要負完全的責 任,必須具有高度的組織能力與良好秩序的領導力,具有堅強的心理忍 耐力,教練的責任與工作非常複雜,不易明確的解釋與規定。教練領導 行為其實與運動選手比賽成績表現有很大的關連性。教練行為是運動心 理學領域的主要課題之一。過去研究發現教練的行為,尤其是回饋行 為,與兒童及青少年運動員的自尊、自覺能力及動機可能有顯著的相關 (蕭俊杰、廖主民,2005)。根據多位學者(鄭志富,1997;陳其昌,1997; 陳景星,2006)之研究,教練領導行為一般分為以下五個方面 (李仁佐, 2011)。 一、訓練和指導行為 在教練的組織和指導下,運動員進行艱苦之訓練,其目的是讓運動 員掌握本專項所要求的動作技能,提高技術戰術水準,不斷提升運動成 績,協調與處理團隊內的各種人際關係,策劃、組織、指導各種訓練活 動。 二、民主行為 教練與隊員共同協商並確定團隊的目標,並制定實施步驟與訓練方 法,制定比賽戰術方案等,並以此增加隊員的參與意識,提高其訓練的 積極與主動性。 三、專制行為 教練要有自信、有主見、勇於負責、獨立決策,保持在運動團隊中 的權威地位,以知識、能力、經驗、水準、魅力等個人風格,保證其在 團隊中的絕對領導地位。. 17.

(31) 四、社會支持行為 教練要善於在團隊內營造良好的氛圍,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以 增進團隊凝聚力,對外能夠得到校方、選手家屬、親朋好友和校內運動 愛好者及球迷等各方面的支持與鼓勵。 五、獎勵行為 教練要對選手在訓練和比賽中的良好表現和優異成績及時表揚與 鼓勵,獎勵有成就的運動員,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其進取動機,使其在訓 練中更勤奮、努力、不斷向新的目標前進。 另外,有關教練領導行為具備的特質方面,劉靄儀(2011)指出,教 練領導行為的特質,正是卓越領導行為的核心要素。其五大核心要素如 下: (一)積極溝通:鼓勵下屬發表意見、成員之間要勇於對話。 (二)建立信任:成員必須互相信任,有信任才不會有猜忌。 (三)共同責任:作為團隊,只要一人犯錯,等同全隊犯錯。 (四)互相關心:成員要關懷彼此,成為彼此的依靠。 (五)引以為傲:強調責任和榮譽,讓部屬學會為自己負責。 教練是運動團隊中最重要的領導者,為了提升選手技術能力、戰術 運用及心理素質能力,教練必須對選手表現作出預測與判斷,並提供必 要的回饋與修正(李仁佐,2011)。在運動團隊當中,教練的角色除了是 領導者外;在運動員及團隊的成績表現上,更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不同的運動組織性質也需不同的領導行為,方可成就整個團 隊的功業(葉志強,2005)。黃永昌、王瑞瑾(2006)提出領導才能並非與 生俱來的,它是經由經驗的累積和不斷的檢討失敗,並且隨經驗與日俱 增的自信心所衍生的結果。. 18.

(32) 從領導理論的演進來看運動領導,運動領導的理論約略分屬於權變 論與新領導取向(林秉毅、鄭志富、劉田修,2010)。從領導理論的演進 來看運動領導,高三福(2007)指出,權變論的運動領導如:「多元領導 模式」(the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leadership)、「教練決策規範模式」 (the normative model of decision styles in coaching)和「領導調節模式」(the mediation model) 。 新 型 領 導 取 向 的 運 動 領 導 , 如 : 「 轉 型 領 導 」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Chelladurai (1990, 1993) 結合權變理論、路 徑為目標理論、適應反應理論和領導差別模式,提出了一個多元的領導 模式(MultidimensionalModel of Leadership)。這個模式不僅考慮到領導者 的特質和情境因素,也考慮到選手的特質。在領導者的特質、情境因素 和選手特質三者交互作用下形成了被 要求的領導行為、實際的領導行 為、偏好的領導行為三種領導行為,當這三種領導行為之間的差異越小 時,團體的成員會達到較佳的表現以及有較高的滿意度。並且,實際的 領導行為也會受到表現和滿意度的影響,產生互惠效果 (王俊明, 2011)。多元領導模式與研究者所探討的問題有相關性,因此僅對多元 領導模式運用在教練領導行為方面的分析探討。 鄭志富(1997)指出,多元領導模式係由Chelladurai & Carron 在1978 年提出,此模式融合了Fiedler的領導效能權變理論、 House的路徑—目 標 理 論 、 Osborn 和 Hunt 的 適 應 反 理 論 及 Yukl 的 領 導 差 別 模 式 而 成 。 Chelladuria 綜合上述各個理論的特點,將這些變項抽離出來,並將其視 之為領導效能情境中相等重要的因素,而提出所謂的多元領導模式,在 此模式當中,三個前因變項(情境特質、領導者特質及團隊成員特質)影 響 了 領 導 者 行 為 , 而 領 導 者 行 為 又 影 響 了 結 果 變 項 (成 績 表 現 與 滿 意 度),同時結果變項亦回饋地影響了領導者的實際行為。如圖 2-1所示(林 淑君,2006)。. 19.

(33) 前因變項. 領導者行為. 結果變項. 圖 2-1 多元領導模式 資料來源: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模式分析,運動教 練領導行為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國內外許多學者皆以「多元領導模式」來探討前因變項類別(性 別、人格特質、年齡、經驗、成熟度、選手能力、運動種類 ⋯⋯),對喜 歡或知覺的教練領導行為是否有差異,或是從教練領導行為來瞭解其與 選手滿度、成績表現甚至與團隊凝聚力的關係選手的(林淑君,2006)。 成功的教練人格,常能反映出一種變通性的領導方法,有這種變通性的 領導方法,教練才能以不同種類的方式,處理運動中選手的 想法和情 境,進而達到完成教練、選手所設定的目標(林淑君,2006)。 Chelladurai(1984)指出,根據多元領導模式,運動員的滿意度與教練 實際領導行為、運動員喜好的領導行為一致性有關。當教練實際領導行 為與運動員喜好的領導行為愈一致時,運動員滿意度愈高;而當教練實 際領導行為與運動員喜好的領導行為一致性程度愈低時,運動員有愈低 的滿意度。上述實際領導行為與喜好行為一致性程度的結果,已獲得研 究的支持(引自陳建勳,2005)。. 20.

(34) 大部分研究教練領導行為的量表範本多採用ChelladuraiSaleh(1980) 提出的運動領導行為量(The Leadership Scale for Sports, LSS)作為研究測 量的工具或自行修訂量表的依據,本研究亦採用此量表並參考其他研究 者修訂量表版本。其量表包含有訓練與指導行為、民主行為、專制行為、 關懷行為及獎勵行為等五個因素構面,如表2-1: 表 2-1 運動教練領導行為量表 領導向度. 行為描述 強調透過大量、持續的訓練,以改進運動員成績。. 訓練與指導. 教導運動員技術、技能與戰術。澄清運動員之間 的關係,並組織及協調運動員的活動。 教練允許運動員參與團隊目標的建立、練習方. 民主行為 法、比賽戰術、戰略等決策的行為。 專制行為. 教練自行做決策,強調個人權威的行為。 教練關心運動員個人福利、正面團隊氣氛、運動. 關懷行為 員之間溫暖的人際關係行為。 獎勵行為. 教練認同及獎賞運動員優良表現的增強行為。. 資料來源:Chelladurai, P. (1993). Leadership. In R. N. Singer, M. Murphey, & L. K.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port psychology, 647-671. New York: Macmillan.. 此教練領導行為量表內容就目前在探討有關於教練本身在不同情 境下,所展現出有那幾種不同領導行為,在研究教練領導行為方面有極 高的信度參考價值(劉俊志,2011)。. 21.

(35) 第二節 選手運動自信心之探究 現今體育競技活動在訓練過程中,要激發運動員潛能,提高表現, 除需採用合適的訓練方法、新穎有效率的訓 練器材及完善的醫療支援 外,也 不可忽 略運 動 員的心 理諮商 及人 格 養成 (姜大如 , 2006)。根據 Dorfman 和 Kuehl指出,在高水準的競技比賽中影響成績表現,生理方 面的因素佔20﹪,心理方面的因素佔80﹪(引自廖文男,2003)。教練和 選手都知道「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會影響表現,也會受 到表現的影響,然而如何幫助選手建立他們的自信心應是教練、選手更 關心的課題(張庭語,2002)。運動選手在訓練與面臨比賽情境時能否盡 情發揮技能並達成績高峰,運動自信心佔有相當重要的因素。因此,積 極地分析並了解以提升運動選手的心理技能與素質,對於教練 在訓練選 手的過程中顯得格外重要,以下就選手運動自信心相關內涵分述之。. 壹、運動自信心的定義 自信心長久以來一直是影響運動表現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有關自 信與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 亦是許多運動心理學家所關心與注意的一 個研究方針(林怡螢,2002)。運動自信心主要取自於自信心的概念,而 自信心是人格研究的重要發展,人格研究主在探討個體的差異與行為之 間的交互作用(劉佩芬,2012)。Jones 和Hardy在1990年時歸納六十三篇 與運動自信心有關的研究發現,百分之九十的研究都支持自信心會影響 運動表現(引自劉佩芬,2012)。 多位學者針對運動自信心做出以下釋義:張春興(1989)認為自信心 是指個體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所知者與所能者有信心,對自己所做的 事或所下的判斷不存有懷疑。Vealey(1986)提到:所謂運動自信心是指 運動員在運動情境中確信自己能達到成功所具備能力的程度。 呂碧琴 (1991)提出:運動表現所講求的自信心,是指對能力知覺及此能力所能 完成的工作表現的一種情境式的相信力量。而自信心與運動表現間呈現. 22.

(36) 相互影響的現象。運動自信心來源對提升運動的表現會有正面的影響, 也是現今運動教練非常重要的課題。教練如何透過適當的領導方式而讓 選手在團隊裡發揮潛能是一大挑戰(張鼎乾,2011)。 綜合上述學者及研究者的論述可知,選手自信心的培養應從平時的 訓練做起,透過教練的指導、與同儕的互動、周遭重要他人的鼓舞及平 時訓練累積成功的經驗等,方能成就選手運動自信心的建立,並在臨場 表現出最佳的心理技能,突破自我、創造高峰。. 貳、選手運動自信心的發展架構 運動情 境談 到自信 心 大都以 Bandura(1977)自我效 能理 論為基 礎 , Bandura(1986)認為自我效能的來源有六種:表現成就、替代經驗、口頭 說服、生理狀況、情緒狀況、意象經驗。其中成就表現對自我效能及運 動表現有最強的影響力,替代經驗例如示範,也有正面的效用,口頭說 服、生理狀況、情緒狀況、及意象經驗能間接地影響自我效能 (引自郭 香雲,2003)。Vealey認為以自我效能來探討運動情境中的自信心,似乎 不夠精確,於是發展出所謂的運動自信心概念,將解釋為個體在運動情 境中對於自己獲得成功之能力的確定程度(引自張鼎乾,2011)。 Vealey(1988)發展的運動自信心模式是嘗試以一個社會認知的觀點 來釐清運動員自信心的相關問題,包括運動自信心來源的探索、運動自 信心的測量,以及一些背景因素對自信心的影響,另外也描述運動自信 心對情感、認知、及行為的影響(引自郭香雲,2003)。Vealey是近十幾 年來致力於研究自信心的學者,他將運動自信心的概念分成特質自信心 ( SC-trait )及狀態自信心( SC-state ),以及一個競賽向度,是指在運動競 賽情境中,運動員努力去完成某一些目標的傾向,而目標又分為表現好 (表現)及贏得勝利(結果)兩個取向。一些研究也證實特質自信心及競賽 向度會交互作用影響狀態自信心(引自林怡螢,2002)。運動自信心的模 式,是比較詳細的描述運動自信心的脈絡,所呈現的是一種交互作 用的 模式,為有關運動員自信心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相當不錯的理論架構 (郭 香雲,2003)。如圖2-2:. 23.

(37) 圖 2-2 Vealey 的運動自信心概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Vealey, R. S. (1988). Sport-confidence and competitive orientation: Anaddendum on scoring procedur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10, 471-478.. 參、運動自信心來源 運動自信心被認為影響運動表現的重要心理特徵,缺乏自信心對運 動表現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但是關於自信心的本質一直沒有被確認 (黃 崇儒,2002)。Vealey, Hayashi, Garner-Holman & Giacobbi(1998)探索運動 員自信心的來源,歸納出個體在運動表現中有九個自信心來源因素,包 含了精熟、展示能力、生理/心理準備、身體自我呈現、社會支持、教 練領導、替代經驗、環境舒適、情境有利。亦指出從實際的觀點而言, 自信心對選手而言是不穩定及短暫的,在運動情境選手自信心的來源會 影響到自信心水準,教練必須知道選手在運動情境中所利用的自信心來 源是什麼,才能選擇適合的方法來增強選手的自信心。. 24.

(38) 國內學者黃崇儒(2003)發現運動員的自信心來源包含七個向度:技 術/情緒知覺是指知覺到技術精熟、努力奮鬥精神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 度;教練領導是指對教練領導信任知覺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度;生理準 備是指生理狀況的知覺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度;自我呈現是指有關身體 外型的知覺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度;替代經驗是指看到他人成功表現對 自己信心的影響程度;過去經驗是指過去比賽經驗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 度;社會支持是指知覺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對自己信心的影響程度。更 進一步的,若以制控觀的角度來看待運動自信心來源,可控制的自信心 來源包含有精熟和生理/心理準備;而不可控制的自信心來源有展示能 力、身體的自我呈現、社會支持、教練領導、替代經驗、環境舒適、和 情境有利等(引自陳盈吉,2010)。. 肆、運動自信心來源測量工具 Vealey認為運動自信心來源可分為內在訊息來源和外在訊息來源, 內在訊息來源如生理和心理準備、技巧精熟等, 對特質運動自信心較 有高的預測力(劉佩芬,2012)。黃崇儒(2003)以Vealey所發展的運動自 信心來源問卷為框架,輔以Whitney在2000年時以半結構的質性研究, 探索八位美國頂尖的運動選手的運動自信心來源及吳素卿在 2002年探 求足球選手自信心來源的資料,發展出運動員自信心來源量表,結果發 現影響大學運動員自信心來源的因素有:一、技術/情緒知覺,指運動 員知覺自已技術的優劣,以及想努力奮鬥的精神;二、自我呈現,指對 自已身體外型的知覺;三、教練領導,指對教練領導的訓練;四、生理 準備,指對生理狀況的正向知覺;五、過去經驗,指對過去的比賽經驗 上的知覺;六、社會支持,指知覺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七、替 代經驗,指看到其他人成功的表現(引自劉佩芬,2012)。. 25.

數據

圖 2-2 Vealey 的運動自信心概念架構圖
表 3-1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學校總數、選手總人數及各項目層級學校 數分佈一覽表    學校總數  選手總人數  運動項目  學校數  27  550  籃球  7 棒球 6  足球  6  排球  8  一、預試對象          屏東縣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籃球、棒球、足球、排球等四個項 目之選手總人數為 550 人,為顧及樣本的代表性與回收率,本研究採 分層隨機抽樣。分層標準以屏東縣運動代表隊:籃球、棒球、足球、 排球等四個項目選手來分配,如表 3-2。  表 3-2     預試問卷各層級
表 4-30  教練領導行為各層面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隊合作」層面的逐步多元迴  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係數 R  決定係數  增加解釋量  β 訓練與指導行為  .505  .255  .255  .388  社會支持行為  .528  .278  .024  .193  由表 4-30 可知  (一)在教練領導行為的五個層面中,對團隊凝聚力之「團隊合作 」 有顯著解釋力者共有二項,依序是「訓練與指導行為」 、 「社會支持行為」 。  ( 二 ) 二 個 預 測 變 項 與 「 團 隊 合
表 4-41  屏東縣 國中球類運動代表隊 教練領導行為及選手運動自信心各層面對團  隊凝聚力之「人際吸引」層面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投入變項順序  多元相關係數 R  決定係數  增加解釋量  β   教練指導  0.538  0.289  0.289  0.211  替代經驗  0.604  0.364  0.075  0.240  自我呈現  0.645  0.416  0.051  0.243  訓練與指導行為  0.662  0.438  0.022  0.179  表 4-41 可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主任、教師、熱心家長組成能源教育推動小組,研訂各項能源教育活

5.4 出發口令為:「READY - SET」 ,然後下出發信號。.

蔡秀慧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A 級教練 洪語謙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國家代表隊選手 洪當欽 中華民國殘障體育運動總會 輪椅舞蹈 B 級教練

第 51 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 24 日於立陶宛舉辦,總共有 76 個國家、368 名學 生參與競賽。台灣代表隊由國內大學 10 多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初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帶領的社區林業研究團隊長期深 耕,陪伴墾丁國家公園(台 26 線)及屏北原鄉部落(台 24 線),建立森 林與部落的生態旅遊推動模式,研究成果於 2008

 根據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tourists’ multi-phase recreation experience of railway tourism,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dimensions, including customers’ involvement, perceived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UTAUT model of Venkatesh, Viswanath, Michael, Gordon and Fred (2003) and even add the Hedonic Motivation of UTAUTⅡ to investigat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