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 教學之意願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 教學之意願研究"

Copied!
8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昆霖 博士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 教學之意願研究

研究生: 鄒琬婷 撰

中華民國一○ 六年六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 教學之意願研究

研 究 生: 鄒琬婷 撰 指導教授: 謝昆霖 博士

中華民國一○ 六年六月

(4)

106 6 11

(5)

106 6 11

(6)

謝 誌

兩年的碩士生涯裡,是歷經了無數舟車勞頓、苦中作樂的精采時光,也歷經 了許多教育前輩的改正與指導,感謝恩師謝昆霖教授的支持與鼓勵,當論文面臨 卡關時,給予即時突破盲點的力量。同時我也非常感謝口試委員施能木教授和趙 家民教授,提點出論文中不周延之處,給了我許多寶貴而具體的修改建議。

謝謝一直互相打氣的怡婷、青修,是你們給了我美好的假日碩士生活,有你 們真的很幸褔!儼然是生命共同體一般,努力完成每次的課程作業與生活中的大 小事,謝謝你們陪伴我一起度過這開心的兩年!謝謝傅大哥、怡茜、書徹不辭遙 遠的路程,給予滿滿的糧食補充體力。謝謝環資所的全體同學,每次上課的氛圍 都讓我可以好好放鬆,享受忙碌但卻很充實的讀書環境。謝謝幫忙發送問卷、填 寫問卷的夥伴們,讓我能順利完成資料數據的蒐集。謝謝我的好同事兼好姊妹品 宸、宜珮,在最辛勞的工作中,卻依然大力的支持著我,讓我可以專心完成論文 的撰寫,充實自身的研究並在實務上展現其專能。謝謝彥成,每天的叮嚀與強大 的依靠,有你我才能放心的追逐學業,不時提點需要注意的地方。謝謝我的阿公、

阿嬤、爸爸、媽媽和弟弟,家人是我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只有你們始終相信著我,

無論前方道路有多麼的困難重重,只要憑著信心與努力依然可以披荊斬棘,綻放 出甜美的果實。謝謝所有在我研究過程中適時提供協助的貴人、好友們,有你們 的愛與即刻幫忙才能有這本論文的產生。在此,謹將此本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與 愛著我的人!有你們真好~

鄒琬婷謹誌 106 年 6 月

(7)

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 教學之意願研究

作者:鄒琬婷

國立臺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行動載具對於教育上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透過行動載具增 加課程的多樣性,藉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 公立、私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意願現況,瞭解不同的 人口統計變項對於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差異。以 105 學年度服務於臺東縣合 格立案之公、私立幼兒園現任編制內之教保服務人員為母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共 計發出 460 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有效回收問卷為 375 份,回收率為 81.5%。

所得資料則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Pearson)積 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臺東 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有高度意願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二)臺東縣幼兒園 教保服務人員,在年齡、服務年資、任職區域、職務類別、接觸行動載具時間等 人口統計變項中是有部分存在差異的;(三)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

有利條件對使用意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有利條件、使用意願對使用行為皆有顯 著正向影響。最後,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及當地教育處、各學校機關之參 考使用。

關鍵字:教保服務人員、行動載具、創新接受度、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8)

Intentional Research of Preschool Educators Using Mobile Devices into Teaching

Wan-Ting, Tsou

Abstract

With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popularity of internet, the mobile device was more important for the education.Teachers can use diversified courses to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by using the mobile devi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eschool educators, which are willing to use the mobile devices into the lessons, a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for using into the differences of teaching. The o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preschool educators, which serve in Taitung county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preschool from 2016 to 2017, and there are 37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returned.

The result was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Base on the analyses of surve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

I. Preschool educators, in Taitung County, have high degree of willingness to use mobile devices into the lessons.

II.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show that the tim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using the mobile devises has different in age, years of experience, job and service place.

III. Performance expectancy, effort expectancy, social influence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would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for preschool educators using the mobile devises into the lessons.

Keywords: Preschool educators, mobile devices, innovativeness, UTAUT

(9)

目次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4

第四節 研究流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行動載具之類型與教學應用之現況... 7

一、行動載具之類型與特性 ... 7

二、使用行動載具於教學現場中之相關研究 ... 10

第二節 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12

一、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理論 ... 12

二、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 13

三、創新接受度應用於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 15

第三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16

一、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相關理論 ... 16

二、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相關研究 ...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2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3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4

(10)

第三節 研究對象... 2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27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3

第四章 資料整理與實證結果分析 ... 35

第一節 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現況分析... 35

一、教保服務人員個人基本資料分析 ... 35

二、使用行動載具教學之現況資料分析 ... 39

第二節 各變項之整體現況分析... 42

一、績效期望 ... 42

二、努力期望 ... 43

三、社會影響 ... 43

四、有利條件 ... 44

五、使用意願 ... 45

六、使用行為 ... 46

第三節 各變項間差異分析與驗證假說... 46

一、基本背景變項 ... 47

二、各變項間之積差相關分析 ... 58

三、各變項間之多元迴歸分析 ... 5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3

第一節 結論... 63

第二節 建議... 65

參考文獻 ... 67

中文文獻... 67

外文文獻... 69

附錄一 預試問卷 ... 71

附錄二 正式問卷 ... 74

(11)

表次

表 2-1 行動載具之類型 ... 8

表 2-2 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意願研究整理表 ... 10

表 2-3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之相關研究 ... 20

表 2-3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之相關研究(續) ... 21

表 3-1 臺東縣教保服務人員任職區域及教師人數基本資料表 ... 25

表 3-2 本研究問卷架構 ... 27

表 3-3 KMO 與 Bartlett 球型檢定結果表 ... 29

表 3-4 各構面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30

表 3-5 整體意願量表及各構面信度分析摘要表 ... 32

表 4-1 教保服務人員年齡分析表 ... 36

表 4-2 教保服務人員教育程度分析表 ... 36

表 4-3 教保服務人員服務年資分析表 ... 37

表 4-4 教保服務人員學校類型分析表 ... 38

表 4-5 教保服務人員任職區域分析表 ... 38

表 4-6 教保服務人員職務類別分析表 ... 39

表 4-7 接觸行動載具之時間分配表(N=375)... 40

表 4-8 使用行動載具在教學上之類型次數分配表(N=375)... 40

表 4-9 使用行動載具之活動課程領域次數分配表(N=375)... 41

表 4-10 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目的次數分配表(N=375) ... 42

表 4-11 績效期望變項之現況分析 ... 42

表 4-12 努力期望變項之現況分析 ... 43

表 4-13 社會影響變項之現況分析 ... 44

表 4-14 有利條件變項之現況分析 ... 45

(12)

表 4-15 使用意願變項之現況分析 ... 45

表 4-16 使用行為變項之現況分析 ... 46

表 4-17 不同年齡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47

表 4-18 不同教育程度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49

表 4-19 不同服務年資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50

表 4-20 不同學校類型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52

表 4-21 不同任職區域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53

表 4-22 不同職務類別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55

表 4-23 不同接觸行動載具時間教保服務人員之變異數分析表 ... 57

表 4-24 研究假設檢定結果 ... 58

表 4-25 各變項積差相關分析表 ... 59

表 4-26 自變項對使用意願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27 自變項對使用行為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60

表 4-28 研究之假設驗證結果表 ... 62

(13)

圖次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6

圖 2-1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架構圖 ... 18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23

圖 4-1 多元迴歸分析之結果圖 ... 61

(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資訊時代的來臨,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帶來質與量的急遽變化,行動科技日 益漸趨成熟,科技輔助教學不再只是透過桌上型電腦來完成,具有高度可攜性及 無線通訊特色的行動載具(Mobile devices)開始受到教師重視(林俊穎,2014)。

行動載具擁有隨時獲取新知的方便性,而近幾年來,無線網路與寬頻行動通訊的 興起,使得可以隨時隨地學習的模式,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當各項行動載具興起後,促發國內外教育單位行動學習的浪潮,亦成為教師 教學變革及學生學習模式的重要推力。孫培珍、許禎哲(2014)提到,行動教學 資訊載具的便利性,能讓教師在教學現場豐富其教學內容,強化學生的注意力,

發揮「即時取得、即時學習、即時掌握」的效果。從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教保 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記錄孩子們日常生活點滴已是常見,而透過即時的影像,

孩子們也可以在第一時間看見自己的學習過程,對於學習歷程是有幫助的。

行動載具具有動態影像、逼真效果,符合幼兒的圖像思考習慣,所呈現的影 像效果不僅真確,並能讓幼兒平日熟悉的平面人事物立體化,滿足幼兒體驗真實 情境的需求。此項學習不僅提供幼兒知識的獲取,更能讓孩子從學習過程中獲得 信心。幼兒與行動載具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是主動的學習者,無論是操作的進度掌 握、學習情境的選擇,都提供幼兒更多的支配與參與權。行動載具提供幼兒統整 學習的機會,將行動載具整合在課程裡,成為教學的要素並能落實運用在真正的 問題上,在師生共構中提供孩子學習的工具,培育現代科技技能的養成。

有鑑於行動載具擁有高度未來發展性,民間團體及政府單位也提供行動載具 之教學應用及行動學習。臺灣三星電子公司推動「Smart School」公益計畫,給

(15)

藉此提升競爭力(曾鈺羢,2015)。信望愛文教基金會提供「LearnMode 數位教 育平臺」及 HTC Flyer 平板電腦,以協助學校推動行動學習計畫,是發揮企業社 會責任的特有創舉,更希望藉由學校推動經驗分享,來帶動國內更多學校、熱忱 教師及民間單位一起加入行動學習的發展(教育部,2015)。

楊伶雯(2015)指出雲端科技與物聯網之技術的演進帶動了全球智慧城市蓬 勃發展,遠傳電信攜手臺南市教育局共同打造出「臺南 4G 智慧城市旗艦計畫」

行動學習平臺。此學習平臺涵蓋了七大局處、六大領域應用,以最擅長的行動科 技,結合工研院的雲端教學平臺,為臺南市中小學師生打造共學、共享、互動的

「4G 戶外教育行動學習平臺」。新北市教育局啟用「新北市親師生平臺」新功 能,此平臺可以讓教師多元化運用各項資源於教學上,亦讓學生進行自學活動,

同時也讓家長們瞭解適合孩子學習之相關資源,透過全面性以提供親、師、生完 善之教學平臺環境。同時因應了行動裝置使用趨勢,規劃出各式可供行動載具下 載之 APP(新北教育雲),即可利用平板或手機即時獲取使用線上影音學習資源 及學校訊息等等,達到此平臺使用簡易、便利之目的。(黃秀麗,2016)

由上述資料得知,行動載具帶來的便利性,能提升教師教學上的成效,滿足 教與學的需求。但對於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研究中,大多論述於高中、國中、小 學、特教各學習階段,幼兒園階段的研究則是微乎其微。因此,觸發本研究以幼 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中的使用意願。然而使用 變項間存在著個別差異,例如:年齡、資訊能力、教學時教材的使用等等…各方 面因素。若將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中,教保服務人員的使用意願會是如何?影響使 用行動載具的意願又是為何?若能透過研究所獲得的量化數據資料,提供幼兒園 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於教學中之考量依據,將成為本研究欲深入探討之研 究動機。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綜合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臺東縣幼兒園教保 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旨在瞭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於教學現場中 之意願,並探討影響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意願及實際使用行為之因素。本研 究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為理論基礎,透過問卷調查及量化分析,依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 供未來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及教育單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參考,進而發揮 行動載具於教學上的價值。

其研究目的茲列如下:

一、瞭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之現況。

二、探討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對於使用行動載具教學行為 意願與影響因素間之干擾變化。

三、探討影響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教學行為意願之因素。

(1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之蒐集與分析,以臺東縣公、私幼兒園教保 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主要為探討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意願。

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敘述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地區

本研究以臺東縣合格立案之公、私幼兒園為研究範圍。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臺東縣公、私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地區限制

本研究限於地區、人力、時間之因素考量,僅以 105 學年度臺東縣合格 立案之公、私幼兒園為研究地區,其研究結果尚無法推論至其他縣市及各類 型幼托場所。

(二)研究對象限制

本研究限於地區、人力、時間之因素考量,僅以 105 學年度服務於臺東 縣合格立案之公、私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故其研究結果尚無法 推論至各縣市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但仍可作為其參考依據。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探討有關臺東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於教學中融入行動載具作 為教學輔具時之使用情形與現況,藉以瞭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 入教學意願之差異。透過文獻蒐集與理論彙編「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

(18)

具融入教學意願之研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以 105 學年度服務於臺東縣公、私 幼兒園之教保服務人員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如圖 1-1 研究流程所示,說明如下:

(一)擬定研究主題

廣泛蒐集文獻資料,藉由文獻分析獲得研究問題的初步構思,以此提出 研究方向,再與指導教授討論適當的論文主題。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綜合研究背景與動機,訂定本研究目的與問題。

(三)文獻探討與回顧

與指導教授討論研究方向與架構,研讀相關文獻資料。接著分析整理相 關論文、期刊,彙整文獻資料,作為研究架構及編制問卷的基礎。

(四)研究方法設計

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設計研究執行的方法,擬定執行策略,進行完整 的研究方法設計。

(五)問卷內容編制

透過文獻蒐集與理論編制本研究調查問卷初稿,並請指導教授與專家針 對問卷提出建議與改善之處。於修改過後進行問卷預測,再更進一步修正與 刪除問卷中不適當的地方,編制成最後的正式問卷。

(六)問卷調查實施

選出適當的研究對象,以電話聯絡各園所教保服務人員協助填寫問卷,

待完成問卷後,研究者親自回收問卷或請其將問卷回函寄回。另外,亦提供 線上問卷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進行填寫。

(七)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利用電腦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統計分析,並進行數據詮釋與內容資 料處理。

(八)研究結論與建議

(19)

圖 1-1 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與回顧

研究方法設計

問卷內容編制

問卷調查實施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探討行動載具之類型與教學應用之現況;第二節探 討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第三節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及其相 關研究。

第一節 行動載具之類型與教學應用之現況

本節旨在探討行動載具之類型與特性,透過文獻資料分析現階段常見之行動 載具之類型與特性。另外,行動載具在教學現場中的應用也為本節探討之內容,

瞭解教師使用行動載具於教學現場及使用於教育上的相關研究。

一、行動載具之類型與特性

隨著數位化科技的蓬勃發展,帶動智慧型手機、數位筆&薄型螢幕及電子書 等,學習不再受到時空限制,而平板電腦的上市,使得行動學習的資源更多元。

行動載具不斷地持續更新,內容呈現上更為便利,使用上也增進了不同的媒介選 擇,而行動載具的類型也隨之更多元化。彭家信(2004)提出國內目前常用的行 動載具有:筆記型電腦(notebook/laptop)、平板電腦(tablet PC/pad)、個人 行動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簡稱 PDA)及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等。

宋曜廷、張國恩、于文正(2006)指出行動載具是具有基本的電腦運算,並 能透過無線通訊儲存網路上資源的行動裝置,也稱可攜式裝置。而行動載具因具 有便於攜帶及使用之功能,故其需具備高度輕便性的外型及低耗能性。呂少君

(2014)歸納整理出行動載具是一種個人可隨身攜帶式的裝置,具有電腦的運算、

儲存和傳送數位資料、無線通訊等功能,並支援使用者在不同場地進行各有效學 習方式的工具。一般所稱行動載具包括:(1)平板電腦、(2)電子書、(3)數位 筆&薄型螢幕、(4)個人行動數位助理、(5)簡易型筆記型電腦、(6)智慧型手 機。綜合上述行動載具之類型,整理如下表 2-1:

(21)

表 2-1 行動載具之類型

行動載具之名稱 行動載具之內容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laptop)

筆記型電腦的功能、操作方式、使用者介面與作業系統 皆與桌上型電腦相似。但近年來使用者對筆記型電腦的 依賴性增加,加上網路便利以及無線技術的成熟,促使 隨時隨地皆可上網。筆記型電腦講求輕薄短小,可方便 攜帶,進而驅使筆記型電腦成為重要的行動載具之一。

平板電腦

(tablet PC/pad)

平板電腦屬於小型且方便攜帶的個人電腦,市面上的平 板電腦結合了手指辨識功能來進行操作,例如:書寫、

縮放畫面等等…特色是以觸控式螢幕(也稱為數位板技 術)作為基本的輸入裝置。使用者可以使用觸控筆或數 位筆來進行操作,取代傳統的鍵盤和滑鼠。

個人行動助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簡稱 PDA)

融合 3C 和其電腦週邊、具有通訊功能及消費電子能力 之應用的智慧型個人行動助理。具有可攜帶性、智慧型 使用介面及通訊等多功能,提供需要隨時獲取資訊的專 業人士可不限空間及時間,立即取得相關資源。

智慧型手機

(Smart Phone)

智慧型手機是指將資料 或傳輸功能內建於利用語音

(Voice)中心之裝置,包含以下幾項特徵:瀏覽及下載 檔案、個人數位資訊管理、收發信件與處理文件檔、可 使用觸控面板、全功能鍵盤或智慧型點選單等多種輸入 法、內建高階嵌入式微處理器與多工作業系統等功能。

電子書

(e-book)

電子書,是以用電力所開啟的書籍與文字檔案,另稱數 位化的圖書、e-book。須透過網路連線及特殊的閱讀軟 體,例如:PDF、EPUB 等電子檔形式。下載連結或檔 案至筆記型電腦、個人電腦、iPad、平板電腦、智慧型 手機、個人行動助理(PDA)等,這時就能在數位閱讀 器上閱讀,相對於傳統的圖書本,能省下大量紙張。

數位筆&薄型螢幕

數位筆可將寫在紙上的內容轉換為數位資料作儲存,可 投影至螢幕上,不需使用數位板,可在任何紙張上書 寫,直接將手寫筆記同步輸入電腦中,將手寫與繪圖變 成數位資料。

(22)

近年來行動載具在教學上、行政上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行動載具結合無線 網路的使用,對於適性教學、班級經營皆具正面功效,且有助於進行活動教材展 示、雙向學習互動、同儕整合回饋、即時線上學習與分工合作等教學媒材。結合 行動載具與無線網路的行動學習,將不會侷限於教室內傳統學科知識的傳授,無 論是教學方式、教學教材、教學評量、師生間互動與家長參與度,都能具有更靈 活多變的特性。Klopfer、Squire 與 Jenkins(2002)提出行動載具應具有的五項 特性,分別為:(1)可連結性(Connectivity)、(2)可利用性(Availability)、(3)

獨特的個別化(Individual)、(4)具有高度可攜帶性(Highly portable)、(5)社 會互動性(Social Interaction)。行動載具的特性隨著現代行動科技的進步,徹底 提升及輔助教學方法與技巧,讓科技技術發展出各種學習嘗試的可能性。呂少君

(2014)提出行動載具之優點如下:(1)兼具「實物投影機」之功能:亦即透過 行動載具之鏡頭,能將學生作品投影至電子白板上。(2)具有高行動性,視需求 而移動:行動載具之移動性高,可隨時觀察學生學習情形,調整拍攝角度的紀錄,

將學生團體討論的發現、內容記錄下來,做為主題或延伸教材。(3)即時投影出 課程內容,活化學習內容:將學生之學習情形投影至螢幕上,使學生能成為教室 中的主角,讓其他同儕亦可透過單槍所呈現出來的影像瞭解其內容。(4)真實影 像的重現,延伸教學內容:當學生發現問題,引起其好奇心,即是主動學習的開 端,教師若能適當的引導即可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即時的錄影,回顧影像的內 容,可引發學生討論,做為教師延伸教材。

行動載具結合了高度可攜式特性,有著隨走隨時呈現教學內容的便利性,比 起以往受限於空間、時間等因素,多了更多的教學選擇性,也讓行動載具成為教 學媒材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然而,行動載具的包羅萬象並非每一樣都適合教 學上使用,應考量行動載具的操作方式及各項特性,需因地制宜設計適合的教學 活動,讓幼兒可以立即獲取環境中的學習方向,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及解決問題 的能力,才能實際發揮行動載具的最大功效。

(23)

二、使用行動載具於教學現場中之相關研究

邱凡芮(2006)使用行動載具作為教學輔助後,顯示師資培育生對課程的設 計性、內容性、可行性、一致性,具有正向的評價。在探究的過程中,提出可以 增加入班觀察的次數、增長座談時間、並能事先知道觀察教師上課內容、強化手 冊等建議。Roschelle & Pea(2002)提出對於行動載具的加入,確實增加了不少 觀察的便利性,也能很快地蒐集學生的學習資料與回饋內容,而教師則擔任引導 學生主動學習的推手。為因應個人行動數位時代的快速成長,可攜式性的筆記型 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等行動載具,已逐漸融入在教學現場中。

行動載具的多元化,且結合網路功能的行動載具,已被教學者廣泛應用於教 學中,輕便攜帶的特性也讓行動載具成為教學現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將 針對教師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中的研究,以不同的行動載具探討使用的意願。

整理如下表 2-2 所示:

表 2-2 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意願研究整理表

研究者 行動載具之類型 研究結果或貢獻

林永淯(2011) 平板電腦 電子書閱讀器

影響大學生對平板電腦使用於學習型閱讀 上的使用意願裡,在「認知專注」中是影響 使用意願之關鍵因素。

游美惠(2013) 平板電腦

研究者發現,新北市公立幼兒園教師對平板 電腦作為資訊融入教學輔助工具的態度,會 因為使用平板電腦資訊能力及接觸電腦的 年資而有所差異。

林俊穎(2014) 行動裝置

(筆記型電腦)

行動載具的多元特性,成為資訊融入教學不 可或缺的工具,在教學設計上能有更多的變 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陳昇陽(2014) 平板電腦

教師使用平板電腦從事教學或輔助教材的 使用態度、行為意願對於使用行為具有顯著 影響。

(24)

研究者 行動載具之類型 研究結果或貢獻

吳啓豪(2015) 平板電腦

教保服務人員使用平板電腦多應用於遊戲 娛樂、視聽影音及瀏覽網頁。整體而言,對 平板電腦做為教學輔助工具之態度偏向「願 意」。

嚴湘瑜(2016)

行動裝置

(平板電腦、

智慧型手機)

探討國中教師對於使用行動裝置於教學上 之意願,由研究結果發現,教師使用行動裝 置於教學中之意願有顯著效果。

林英吉(2016) 智慧型手機

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在體育教師 使 用智慧 型手機教學 之意願 具有正向影 響,然而促成條件則無顯著差異。

戴錦雲(2016) 行動載具

影響教師採用行動載具教學意願之構面與 準則間有交互影響的關係,以「便利條件」

是否容易操作為影響度最高,而以「績效期 望」在教學效能、行政支援等層面最易受其 他構面影響。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意願研究成果發現,多數的行動載具有效使 用於教學現場中,有助於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及豐富課程的多樣性,同時也能提 高學生的學習意願、學習動機及學習效能。近年來因為行動載具的蓬勃發展,教 師使用行動載具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頻率相對而言也提高了不少,也帶動教學 輔助的多樣性與多元化。行動載具可用來隨時隨地的拍照、錄影、紀錄幼兒的學 習狀況,不受環境的限制,這些都可以算是行動學習的歷程之一。在透過行動載 具的教學時,可立即給與教學的回饋與探索,無論在教室或是室外空間,透過行 動載具呈現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讓幼兒可以無限時地的學習與體驗。所以行動載 具結合因地制宜的行動學習會持續不斷的發生,也更能激發教師在教學時的成長 與蛻變。

(25)

第二節 教師創新接受度與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教師創新接受度的相關理論,透過文獻資料分析創新接受度與 行動學習間的關聯性。瞭解教師使用行動載具於教學現場中之接受度,以及透過 行動學習運用行動載具於教育上之相關研究。

一、創新接受度之相關理論

創新接受度(Innovativeness)是指面對新的外在刺激與變革,所持之態度或 所能採取的程度。Rogers(1983)提出個人對於創新的特性認知會有所不同,其 採取接納新事物的速度因人而異,進而提出創新事物的五項特性,有助於用來解 釋使用者接受度或決定使用新科技的過程,分別如下:

1、相對優勢(Relative advantage):當得知新科技能帶來比以往更快的效率 時,其本身的接受度相對而來會提高。

2、相容性(Compatibility):當面臨新事物的刺激時,能與自身的經驗、觀 點、需求達到一致時,即為相容性。相容性越高,其創新接受度亦高。

3、複雜性(Complexity):新事物使用的複雜性會影響使用者的意願,複雜 性越低則接接受度高;反之,複雜性高則會使接受度降低。

4、可試用性(Trialability):此新的事物能趨近可試用者,對於使用者而言 是能瞭解其使用後的利益與風險,則被接受的程度將會提高。

5、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在使用新事物或新方法時,能清楚看見成效 與變化,則能提高此事物或方法被接受的程度。

陳嘉彌(1997)提出當教師或是學校團體面對一項新的教學科技時,例如:

網路教學、教學科技站等等,乃至以往所使用投影片、幻燈片教學媒體。面對新 的教學媒介時,常會出現焦慮、接受、遲疑或抗拒的態度傾向。而行動載具(Mobile devices)的出現,勢必也會讓現場教師產生不同的看法與建議,間接影響使用行 動載具融入教學的意願。

(26)

二、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Brabazon(2007)指出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種跨越地域限制,著 重在可以將學習方式轉換為隨時隨地可進行的教學方式。讓教學的方式可以更加 的多元便利,能夠即時獲取新知識的產生。行動學習亦可以縮寫成 M-Learning、

MLearning 或 mLearning。換句話來說,行動學習就是消除一般不可攜帶裝置的 機動性之地域限制,若是透過行動載具而進行的教學方式,便可稱之為行動學習。

Park(2011)提出支援行動學習的科技有下列幾項:1、智慧型手機;2、app 程 式;3、平板電腦;4、電子書閱讀器;5、聲音檔播放器(例如:iPod);6、手 持遊戲器;7、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及其它可攜戴式的科技工具

(WearableTechnology)。上述科技產品及行動載具會持續成長茁壯,在介面的使 用上日益更新,最重要的是仍需要搭配無線網路或行動上網等環境,讓這些可攜 式的行動裝置發揮到最大的效能。隨著越來越多資訊科技的支援,學習者與教學 工具、學習者與教學內容、學習者與教學社群或其它傳授相關知識的角色,所產 生的關係逐漸不同,不再是上對下的教授模式,而是可以互相教學相長的學習情 境。楊啟明(2014)認為行動學習在不同社會、不同的群體中仍有不同的意涵,

雖然行動學習與線上學習、遠距教學等等模式相關,但明顯不同之處在於行動學 習可以全面性的學習及使用行動載具學習。而行動學習的便利性,也讓教學場所 更加的多元化、立即性,行動載具的輔助,也大幅提升了學習的效果。

行動載具的普及化,也讓學習不僅侷限在教室內,更能延伸至戶外或是同儕 間的學習互動。蔡俊廷(2015)將行動載具融入數學單元的教學裡,透過軟體的 使用能立即和學生互動,提供教學回饋與多元化的課程,是較能吸引學生的專注 力。吳昶成(2015)因電腦資訊時代的來臨與網際網路通訊的蓬勃演進,學習的 模式和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早期的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學習者必 須到遠距教室中參加學習課程,而教學者則能透過遠距教學設備同時授課。接著 又發展出數位學習平臺(E-Learning)等教學界面,讓學習者可以利用個人電腦

(27)

展為筆記型電腦(Notebook),此時,學習者可攜帶這些行動載具學習新知,同 時也是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的開端。

近年來,行動載具多元發展與網路環境的日趨益進,幾乎是人手一機,甚至 是擁有多項的行動載具隨側在身邊,也因為網路的加入讓獲取資訊的速度是隨手 可得的。而學校、教學教場已逐漸發展行動學習環境,主要是可以在任何時間、

地點,無論是利用瑣碎的時間或是課堂的學習環境,都可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

行動學習連接行動載具的學習平臺之內容也需要漸進改變,才得以符合行動學習 的內容。綜合以上,行動學習結合行動載具的教學所獲得的成效分析如下:

1、能夠立即得到學習回饋:因行動載具的即時性,學生可以透過網際網路 得到資訊的解答,且能隨時隨地的進行搜尋,提升了雙方互動的回饋性。

2、透過行動載具,能增進同儕間的合作:在行動學習的環境中,同儕、師 生可利用彼此間的互動,得到良好的教學相長效果。

3、在行動學習中,可即時得到社群或軟體的支援:行動學習可以結合電腦 裝置來搭配課程,行動載具與電腦裝置會增加行動學習的便利性。

4、建立真實的學習環境與探索過程:取代以往無法觸及獲取得的資源,透 過真實的影像或連結,建立學習探索的過程,有助於立即性的紀錄學習 過程,以便進行課程活動後的檢討與反思。

5、在行動學習的情境中,能引起自主學習的動機:個人可依照自己的興趣 與喜愛選擇適合的行動載具,在行動學習的情境中引起學習動機。

6、學習不再受限於時間、空間:行動學習結合行動載具時即可隨時隨地的 探索新知,時間、空間有更多的選擇,能立即性的解決學習上的問題。

7、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能有更多元化的選擇:學習者能選擇自己的喜愛的 學習項目,讓學習興趣融入自身的經驗,使學習更有趣。

8、學習方式不再是一對一,能加入團體、社群更廣泛的族群:以往的一對 一教學往往無法透過討論得到不同的見解,行動學習能讓更多不同專長

(28)

三、創新接受度應用於行動學習之相關研究

行動學習對於以往傳統式的教學,無疑是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而新議題與新 方法的出現,也帶來教學現場中不同的聲音與思考,如何提高教師使用行動載具 於行動學習中,也是大家可以思考的面向。

郭璟儀(2014)針對國小教師創新接受度以及行動學習融入教學的現況做為 探究,欲瞭解臺北市、新北市兩縣市的國小教師使用行動學習模式融入教學的關 注程度,並深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創新接受度得分越高的個體,

對於新觀念或事物的接受程度越高,接受改變的意願也會越高。黃莘丰(2015)

認為因網際網路的普及、無線上網密集以及行動載具之技術提升,讓大家對於資 訊的取得不再受到限制且更為方便更新。進而如此,結合行動載具與數位行動資 訊概念的「行動學習(M-learning)」便隨之誕生。此研究將行動學習視為教學創 新的方法,瞭解教師所能接受的程度多寡。此外,結合數位學習與行動載具特點,

利用無線網路打破時間、空間上之限制,且能與同儕、教師間進行即時性的互動。

隨著世代的交替,近來年的研究者也將行動學習融入在自身的工作中,更能 清楚的看見教師的創新接受度。戴錦雲(2016)說明近年來隨著網路的普及與各 式各樣行動載具的發展,為教育面創造了多元化的學習模式與創新的教學方法,

將行動載具應用於教學上已然是未來學習的趨勢。李岱容(2016)指出所服務的 學校於 102 學年度初次參與雲世代行動學習計畫,至今建置雲教室等學習空間,

校內參與的教師人數持續增加。校長支持與行政人員的付出亦是影響推廣成敗的 關鍵。另外,參與教師之創新接受度高,喜歡嘗試新事物,積極參與相關研習。

綜觀以上,個體在面對新事物時所能接受的程度,會受個人主觀經驗、時間 與喜好程度間接影響對於新事物所接受的速度。同樣地,因應時代的不同,行動 學習的產生與行動載具的精進,也間接影響了此時代教師所能接受於課堂中的程 度。能夠瞭解教師對於新科技的創新接受度,有助於在使用行動載具時的依據,

對於新資訊科技的應用及未來發展,皆是重大的影響。首先能瞭解某項新的行動

(29)

知道教師的接受程度,在此領域研究上仍有待於創新接受度高的教師協助探討,

對教學及新知的傳播皆功不可沒。最後,進而激發創造出更多便利與實用性高的 行動載具,融入在行動學習中,普及科技資訊是未來很重要的議題。因應資訊時 代的快速更迭,須符合現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從教師的創新接受度中,來探 討教師使用於行動學習的相關議題,是非常值得研究與深入探討的內容。

第三節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及其相關研究

本節旨在探討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相關理論,透過文獻資料瞭解整合性科 技接受模式,並探討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相關研究。

一、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相關理論

新科技爆炸的資訊時代裡,科技技術的推陳出新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而面對 一項創新的資訊科技產品時,是否能廣泛被大眾或使用者所接受?使用介面是否 能符合消費者所需?這些影響的因素層面,一直受到學者及研究者的關注。如何 有效的評估對於新科技產品的接受度,此時需面臨更重要的議題,因此我們須進 一步的探討對於科技接受模式的研究,以瞭解此新科技產品被接受的程度高低。

以往有許多的學者進行科技接受模式的探究,像是:1、理性行為模式(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2、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3、科技接受模式(Technical Acceptance Mode,TAM);4、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等等。以下將分 別論述各理論模式:

起先,由 Fishbein 和 Ajzen(1975)提出理性行為模式(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此理論認為個體所展現的行為態度(attitude toward behavior)、

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又稱主觀準則,會間接照個人的行為意圖(behavior intention)影響使用行為的產生。而 Ajzen 在 1985 年修正理性行為模式(Theory

(30)

of Reasoned Action,TRA),另外提出了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此理論比上一階段的多了個「行為控制知覺(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

PBC)」變數,此變數可以預測行為的正確性。「行為控制知覺」是指個人覺察到 某一行為難易程度後,隨即反應出個人舊經驗和所面臨的挑戰。計畫行為理論較 理性行為理論更受到學者重視,並被認定為是較完整的行為意圖模式。個體的行 為控制力,會影響其意向的高低,也將足以預測行為意圖。因此,計畫行為理論 的預測能力更確實貼近實際行為,其亦比理性行為理論更能被廣為接受。

由理性行為模式(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和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所演變出來的科技接受模式(Technical Acceptance Mode,TAM)是由 Davis 於 1989 年提出。原先理性行為模式(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和計畫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並無針對個 體認知對內部變數的影響作探討,例如:使用態度(attitude)、使用意圖(intention)

及使用信念(beliefs),然而這些因素卻會對個體是否能接受使用新科技產品時 造成影響。Davis(1989)在科技接受模式(Technical Acceptance Mode,TAM)

中提出兩個因素是決定個體使用的條件: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認 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而上述兩信念也成為此模型的外部變數。

一個以科技為主的採用理論,也是過去在資訊管理領域被使用最廣泛的一個 理論,主要是用來預測使用者接受新科技的程度。Venkaesh(2003)將上述對於 科技接受度理論及行為的觀點做整理,並提出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理論(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此理論有四個影響行為 意圖(behavior intention)的構面,其中構面包含了:1、「績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2、「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SI);4、「有利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而其理論會受到 性別(Gender)、年齡(Age)、經驗(Experience)和自願性(Voluntariness of use)

四個干擾變數(moderator variable)影響。其所提出的研究架構如圖 2-1 所示:

(31)

圖 2-1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架構圖

資料來源:Venkatesh et al.(2003)

以下就主要的四個影響行為意圖構面,做分述的定義與闡述說明:

1、「績效期望」(Performance Expectancy,PE):

Venkatesh et al.(2003)指出其子構面中包含了「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TAM/TAM2/C-TAM-TPB」當採用新科技時,能帶給使用者 更快的績效效率,則被視為可用的機率將會提高、「外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MM)」為了提高其工作績效所進行的行為,已取得動機之結 果、「工作合適(Job-fit);MPCU」使用者認為新科技能帶來工作上幫助、

「相對優勢(Relative advantage);IDT」比起以往的舊科技,新科技能增 績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努力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社會影響 Social Influence 有利條件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性別 Gender

年齡 Age

經驗 Experience

自願性 Voluntariness

of Use 使用意願

Behavior Intention

使用行為 Use Behavior

(32)

加使用者的優勢程度、「對成果的期待(Outcome expectations);SCT」

使用者覺察新科技可以對工作提升程度的多寡。本研究認為行動載具融 入教學中是有重要的契機與目標,若教師在使用中能獲得更好的工作效 率 及 教 學 成 效 , 就 會 增 加 教 師 對 於 行 動 載 具 融 入 教 學 的 使 用 意 願 。 2、「努力期望」(Effort Expectancy,EE):

Venkatesh et al.(2003)提出其子構面中包含了「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TAM/TAM2」使用者覺知新科技方便使用的容易程度、「容 易使用(Ease of use);IDT」使用新科技時,使用者感受到的容易程度、

「複雜性(Complexity);MPCU」使用者覺知新科技是否易理解或使用 的程度。本研究認為行動載具的操作難易度,將會影響教師的使用頻率,

若行動載具對教師而言是可以較不費心力去學習,相對而言接受度就會 提高。

3、「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SI):

Venkatesh et al.(2003)提出社會影響子構面中包含了「社會因素(Social Factors);MPCU」使用者在面對新科技時,會受到所在的團體或環境文 化,間接影響到使用者使用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TRA/TPB/C-TAM-TPB/TAM2」使用者覺知自己的使用態度是否 會造成他人的認同程度、「公眾形象(Image);IDT」使用者使用新科技 時,是否能提高自己的專業形象。本研究認為使用行動載具時,教師期 望提升自己的外在形象,若能提高在學校或是同事間的專業聲望形象,

則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意願相對就會提高。

4、「有利條件」(Facilitating Conditions,FC):

Venkatesh et al.(2003)提出其子構面中包含「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TPB」使用者使用新科技時,所得到的資源與成功 機會的程度、「相容性(Compatibility);IDT」使用者與新科技需求的契

(33)

供協助的人力資源、操作行動載具的研習資訊等等。當學校能提供教學、

技術支援,而行動載具也符合教師的教學需求,則教師使用的意願也會 提高。

二、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之相關研究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普及化,帶動不少現場教師將新科技融入在教學中,

而用來檢驗教師的意願研究也增加不少,同時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

來檢視教師對新科技的接受度也獲得良好的驗證。以下將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UTAUT)之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3:

表 2-3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論文名稱 研究結果或貢獻

蔡金鳳(2009)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型 對影響教師使用網路 教學平臺行為因素之 探討

分析結果顯示,網路教學平臺對於行為意 向及實際使用程度的影響因素,如績效期 望、付出期望、社會影響、有利條件等皆 獲得驗證潛在影響。尤其,在調節變項的 分析中發現,使用者過去的使用經驗及任 教學院區別影響程度較強。

楊乃靜(2011)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 式探討屏東縣國小英 語教師利用網路社群 進行教師專業成長之 研究

此三個構面: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及社會 影響,對於屏東縣國小英語教師利用網路 社群進行教師專業成長之行為意圖具有顯 著之正相關。

李銘華(2011)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 式分析教師應用哈客 網路學院融合國小客 語教學態度之研究

影響教師使用哈客網路學院之行為意圖主 要影響的構面因素來自於自願性、績效預 期、社會影響。

(34)

表 2-3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之相關研究(續)

郭靜華(2012)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使 用模式探討大學教師 應用 Web 2.0 進行教 學創新行為意願之研 究

績效期望、付出期望會對大學教師應用 Web 2.0 工具於教學創新之行為意向有正 向顯著影響。有利條件對行為意願有正向 顯著影響。社會影響對行為意願無顯著影 響。而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會影響及 有利條件對於行為意願及使用行為之影 響,皆會受使用者經驗及自願性程度而有 所差異。

郭孟倉(2013)

以 UTAUT 探究國中 教師使用平板電腦於 教學之影響因素-以 彰化地區為例

在眾多行動載具中,教師認為平板電腦在 使用上是較容易的且有助於教師教學成 效。教師的績效期望與社會影響,皆對國 中教師使用平板電腦使用意願有顯著影 響。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及有 利條件對使用意願及使用行為之影響,會 因經驗、自願性而有所差異。

張晴晴(2015)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 式探討國中小特教教 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 教學之影響因素

以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此三個 構面對特教教師使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 使用意願有正面的影響,其中績效期望是 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王慧鵑(2015)

以 UTAUT II 模式探 討國小教師使用學思 達教學法之行為意圖

-以臺中市為例

本篇以 UTAUT II 模式探討國小教師使用 學思達教學法之行為意圖。其中績效期 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與行為意圖均為 中度正相關。

林英吉(2016)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探討體育教師使用智 慧型手機教學之意願

績效預期、努力預期、社會影響在使用智 慧型手機教學之意願具有正向影響,有利 條件則無正向影響。

黃美玲(2016)

創業者使用行動載具 學習之研究-整合性 科技接受模式之觀點

四個構面為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 響及有利條件,對行動載具使用意圖呈現 顯著影響,而使用行為則受到使用意圖的 直接影響

(35)

綜合上述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之相關研究整理發現,多數的研 究在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及有利條件四個構面中皆達顯著影響。但在 不同教學年齡層即使用的教學模式上,仍會有不同的差別影響。若再加上背景資 料(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學校類型、職務類別、任職區域)作為人口統 計變項時,則各構面上也不有不同層面的影響。行動載具的千變萬化及多樣性的 選擇,讓教師在選擇教學時有了更多元的使用方式。而透過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

(UTAUT)確實能解釋各項變間對於新科技使用的交互影響,其研究結果具有 效力及參考價值。因此,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 融入教學之意願研究」亦是將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作為研究基礎架 構,期望能透過此模式得到最佳解釋力的研究結果,並做後續的分析與結論。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個部分,將說明本研究之資料蒐集與方法。第一節為研究架構;

第二節為研究假說;第三節為研究對象;第四節為研究工具;第五節為資料處理 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為研究基礎,以 105 學年度服務於臺東縣合格立案之公、

私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對於教學中融入行動載具作為教學輔具時之績效期望、

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有利條件做為彼此間相互影響的探討。其中績效期望、努 力期望、社會影響三個構面會影響使用意願,而有利條件及使用意願則會影響使 用行為。並加入教保服務人員之背景資料(年齡、教育程度、服務年資、學校類 型、職務類別、任職區域)作為人口統計變項,其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績效期望

努力期望

社會影響

有利條件

人口統計變項 行動載具使用經驗 年齡

教育程度 接觸行動載具時間 服務年資 使用行動載具類型 學校類型 融入課程之領域 職務類別 融入教學之目的 任職區域

使用意願

使用行為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本研究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為研究架構之基礎,冀望能探討並瞭解臺東縣幼兒園教保 服務人員因不同的人口統計變項及使用行動載具的經驗,是否會影響教保服務人 員對於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中之意願程度,進而影響實際使用行動載具的可能性。

根據前述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架構,提出下列假設:

H1: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績效期望」對於「使用意願」

有正向影響。

H2: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努力期望」對於「使用意願」

有正向影響。

H3: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社會影響」對於「使用意願」

有正向影響。

H4: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有利條件」對於「使用行為」

有正向影響。

H5: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的「使用意願」對於「使用行為」

有正向影響。

H6:不同「年齡」教保服務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H7:不同「教育程度」教保服務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H8:不同「服務年資」教保服務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H9:不同「學校類型」教保服務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H10:不同「任職區域」教保服務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H11:不同「職務類別」教保服務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H12:不同「接觸行動載具時間」教保人員對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有差異。

(3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一、研究母群

本研究主要針對臺東縣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中之使 用意願做為探討,研究母群體設定為 105 學年度服務於臺東縣合格立案之公、私 幼兒園現任編制內之教保服務人員,以此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105 學年度臺東 縣公立附設幼兒園共有 85 園(含分班 5 園)、公立專設幼兒園(含鄉、鎮、市幼 兒園)共 14 所、私立幼兒園共 22 所及非營利幼兒園 1 所,教保服務人員共計為 460 人。臺東縣教保服務人員任職區域及教師人數基本資料表,詳如表 3-1:

表 3-1 臺東縣教保服務人員任職區域及教師人數基本資料表

任職區域 學校(分班)名稱 教保服務

人員數 百分比

臺東區

臺東縣立四維幼兒園、臺東縣立新生幼兒園、臺 東市立幼兒園、卑南鄉立幼兒園、臺東大學附小 附幼、私立吉的堡格林幼兒園、私立天真幼兒園、

私立多多璐幼兒園、私立天仁幼兒園、私立高瞻 幼兒園、私立蒙特梭利幼兒園、私立蒲公英幼兒 園、私立向日葵幼兒園、私立獅子王幼兒園、私 立高瞻幼兒園、私立東佳幼兒園、私立乖乖幼兒 園、私立青荳芽幼兒園、私立福田幼兒園、私立 何嘉仁幼兒園、私立小鯨魚非營利幼兒園、私立 牧笛幼兒園、私立蘭恩幼兒園、賓朗附幼、南王 附幼、豐年附幼、復興附幼、豐里附幼、豐田附 幼、太平附幼、富岡附幼、富山附幼、建和附幼、

溫泉附幼、寶桑附幼、卑南附幼、岩灣附幼、豐 榮附幼、新生附幼、豐源附幼、知本附幼、新園 附幼、大南附幼、利嘉附幼、初鹿附幼、椰油附 幼、東清附幼、朗島附幼、綠島附幼、公館附幼

245 53.26%

(39)

大武區

太麻里鄉立幼兒園、金峰鄉立幼兒園、大武鄉立 幼兒園、達仁鄉立幼兒園、私立天琪幼兒園、美 和附幼、三和附幼、香蘭附幼、大溪附幼、賓茂

附幼、大王附幼、大鳥附幼、大武附幼、土坂附 63 13.70%

幼、新興附幼、嘉蘭附幼、尚武附幼、介達附幼

、安朔附幼(新化)

關山區

海端鄉立幼兒園、鹿野鄉立幼兒園、延平鄉立幼 兒園、關山鎮立幼兒園、私立池上鄉天真幼兒園、

私立鴻德幼兒園、私立紅蘋果幼兒園、私立虹苗 幼兒園、鹿野附幼、永安附幼、龍田附幼、瑞源 附幼、關山附幼、瑞豐附幼、崁頂附幼、德高附 幼、廣原附幼、海端附幼、初來附幼、福原附幼、

大坡附幼、加拿附幼、錦屏附幼、電光附幼、月 眉附幼、武陵附幼、桃源附幼、紅葉附幼、鸞山 附幼、萬安附幼(振興)、霧鹿附幼(利稻)

99 21.52%

成功區

東河鄉立幼兒園、成功鎮立幼兒園、私立博愛幼 兒園、忠孝附幼(博愛)、三民附幼(和平)、都 蘭附幼、東河附幼、泰源附幼、北源附幼、興隆 附幼、成功附幼、信義附幼、三仙附幼、寧埔附 幼、竹湖附幼、長濱附幼、三間附幼、樟原附幼

53 11.52%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二、樣本選取

(一)預試問卷

本研究預試問卷先以立意取樣選取幾所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做為預試 對象。於 105 年 11 月發出預試問卷,總樣本數約為 47 人做預試問卷。

(二)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樣本為全面調查臺東縣合格立案之公、私幼兒園現任編制內之 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意願,故採取全縣之施測,於 106 年 2 月發出正式問卷。全縣教保服務人員數為 460 人,扣除預試問卷樣本數 47 份,正式發出樣本為 413 份,回收有效樣本 375 份,回收率為 81.5%。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為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文獻蒐集與理論彙編「幼兒園教保服務 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意願之研究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歷經自行編製、專 家審查,修正問卷後進行預試問卷,以有效樣本利用電腦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 行統計分析,並進行數據詮釋與內容資料處理,進行信、效度分析,最終完成正 式問卷。

一、問卷量表編制

本研究以彙編「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教學意願之研究問卷」

為研究工具並進行施測。本問卷共採兩部分,包含「個人基本資料」、「幼兒園教 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教學之科技接受度」,其中科技接受度又分為:行動載 具的特性、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有利條件、使用意願、使用行為。

以下茲就分述說明本研究問卷內容、研究變項之操作性定義與題目選標衡量。

預試問卷之內容包括:「個人基本資料」10 題、「績效期望」5 題、「努力期望」5 題、「社會影響」5 題、「有利條件」5 題、「使用意願」4 題、「使用行為」3 題,

共計 37 題。本預試問卷架構如表 3-2:

表 3-2 本研究問卷架構

構面名稱 題數 評量尺度

個人基本資料

年齡 1 五選項勾選

教育程度 1 五選項勾選

服務年資 1 五選項勾選

學校類型 1 四選項勾選

任職區域 1 四選項勾選

職務類別 1 六選項勾選

接觸時間 1 四選項勾選

教學現況 3 複選題

(41)

使用行動載具教學 之科技接受度

績效期望 5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 努力期望 5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 社會影響 5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 有利條件 5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 使用意願 4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 使用行為 3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

二、填答及計分方式

本問卷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保服務人員個人基本資料,二是使用行動載具 教學之科技接受度,評量尺度量表如表 3-2 所示。教保服務人員個人基本資料可 分為人口統計變項、使用行動載具的經驗兩部分。人口統計變項中的年齡、教育 程度、服務年資、學校類型、職務類別、任職區域、接觸時間以個人感受知覺填 答,屬於自陳式量表;教學現況採取複選題的填答方式。使用行動載具教學之科 技接受度部分則採用 Likert 五點尺度衡量表,選項為「非常不同意」代表 1 分、

「不同意」代表 2 分、「普通」代表 3 分、「同意」代表 4 分、「非常同意」代表 5 分,以此作為填答及計分方式。

三、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所得數據來自於調查之問卷。透過預試得到的結果進行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採用因素分析及內部一致性分析,以檢測問卷的信度及效度。

(一)建立專家效度

預試問卷完成後,先與指導教授討論內容及初步的修正,然為使問卷更 具有測驗的正確性,隨即請此領域的三位專家進行題目意見審視,針對問卷 初稿內容之適切性加以提供相關建議,做為修改問卷內容的重要參考,並參 酌修正語句或文意,建立專家效度。

(42)

(二)預試實施

本研究預試問卷採用紙本問卷,先以立意取樣選取幾所幼兒園教保服務 人員做為預試對象,總樣本數約為 47 人做預試問卷。預試問卷完成後,進 行因素分析及內部一致性分析,以檢視各構面變項之信度,修改語意不清楚 或不明白之處,最後完成問卷內容及資料分析的調整。

(三)預試分析

藉由回收預試問卷後,欲瞭解問卷各構面之可行性與適切度,並作為最 終問卷題目的刪除與修改,以電腦統計套裝軟體 SPSS 進行統計分析,並用 數據詮釋與內容資料處理進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完成正式量表問 卷。

(四)效度分析

本研究的效度分析分為兩部分:建構效度及內容效度。建構效度則透過 KMO 與 Bartlett 球型檢定,用來檢視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行動載具融入 教學意願表之各構面是否進行因素分析。當 KMO 值>0.7 時且 Bartlett 球型 檢定的卡方值達顯著,進行因素分析之效果為最好,若因素負荷量>0.5 時則予以保留,並刪除因素負荷量與構面不符數值的題目,而本研究 KMO 與 Bartlett 球型檢定結果如表 3-3。由此顯示,本研究量表 KMO 值為.754,

Bartlett 球型檢定值為 947.800 達顯著(p<.001),代表量表間的題目有共同 之因素,接下來可進行因素分析。

表 3-3 KMO 與 Bartlett 球型檢定結果表

KMO 值 取樣適切性量數 .754

Bartlett 球型檢定

近似卡方分配 自由度 顯著性

947.800 351 .000

(43)

表 3-4 為各構面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此量表在進行因素分析,保留因素負 荷量>.50 之題目,結果共得到五個因素,可用來解釋幼兒園教保服務人員使用 行動載具融入教學之概念。

表 3-4 各構面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構面 試題

編號 題項 f1 f2 f3 f4 f5

刪 題 使用

意願 24

我願意與他人分享使用行動

載具教學之經驗與技巧。 .777 .180 .331 .079 .209 使用

意願 22

我願意瞭解行動載具的功能

與多樣性。 .772 .290 .195 .052 .103 使用

意願 21 我願意學習如何使用行動載

具,以提升自身教學能力。 .733 .345 .251 .070 .092 使用

行為 26

我認為使用行動載具做為教

學輔助工具是有幫助的。 .732 .321 .306 .083 .080 使用

意願 23

使用行動載具,可以成為教

學特色之一。 .680 -.030 -.011 .234 .296 使用

行為 25

我願意於教學活動課程上使 用行動載具,作為教學輔助 工具。

.655 .399 .280 .039 .134

績效 期望 1

使用行動載具能有效引起幼

兒學習動機。 .280 .717 .092 .020 .233 績效

期望 3 使用行動載具能提升教學多

元性。 .337 .716 .179 .271 .132 有利

條件 17

園內、學校能提供使用行動 載具之教學設備(如 Wifi、

單槍投影機等…)

.052 .699 .257 .003 -.038

努力 期望 8

我覺得使用行動載具在教學

上面是有幫助的。 .360 .647 .430 .096 .140 績效

5 使用行動載具能增進教師專

.376 .451 .186 .260 .308 ×

(44)

努力 期望 7

我能清楚明瞭行動載具的操

作介面。 .287 .307 .748 -.098 .144 努力

期望 6

我覺得行動載具是容易操作

、使用的。 .436 .361 .686 -.022 .136 社會

影響 14

任職區域所在地之家庭使用

行動載具已趨於普及化。 .156 .028 .653 .102 -.051 社會

影響 12

親朋好友、同事同儕間會彼 此互相學習使用行動載具進 行教學。

.224 .414 .614 .165 .250

努力 期望 9

我能選擇適合自己教學需求 的行動載具,應用於活動課 程上。

.440 .517 .524 .079 .280

使用 行為 27

整體而言,我對於使用行動

載具教學的能力是足夠的。 .462 .115 .521 .201 .233 有利

條件 19

教育處或學校能提供行動載 具使用或教學方面等相關教 保研習。

.206 .029 -.113 .855 .109

有利 條件 20

若遇到使用行動載具操作上 的問題時,能獲得相關專業 人員的協助與技術指導。

.188 .215 -.005 .768 -.062

有利 條件 18

園內、學校有可以購置行動

載具的經費? -.143 -.051 .451 .690 .098 有利

條件 16

園內、學校能提供行動載具

以供活動課程教學之使用。 .079 .254 .514 .659 .122 努力

期望 10

使用行動載具在教學上,無

須花費太多教師個人心力。 -.022 .044 -.010 -.419 .701 社會

影響 15

在學校使用行動載具能提升 教保服務人員的教學專業形 象。

.331 .079 .232 .277 .686

社會 影響 11

園內教保服務人員對於運用 行動載具進行教學會給予鼓 勵與支持。

.338 .418 .170 -.055 .635

數據

圖 1-1    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探討與回顧 研究方法設計 問卷內容編制 問卷調查實施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研究結論與建議
表 2-1 行動載具之類型  行動載具之名稱  行動載具之內容  筆記型電腦  (notebook/laptop)  筆記型電腦的功能、操作方式、使用者介面與作業系統皆與桌上型電腦相似。但近年來使用者對筆記型電腦的依賴性增加,加上網路便利以及無線技術的成熟,促使 隨時隨地皆可上網。筆記型電腦講求輕薄短小,可方便 攜帶,進而驅使筆記型電腦成為重要的行動載具之一。  平板電腦  (tablet PC/pad)  平板電腦屬於小型且方便攜帶的個人電腦,市面上的平 板電腦結合了手指辨識功能來進行操作,例如:書寫、縮
圖 2-1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架構圖  資料來源:Venkatesh et al.(2003)  以下就主要的四個影響行為意圖構面,做分述的定義與闡述說明:  1、 「績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PE):          Venkatesh  et  al.(2003)指出其子構面中包含了「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TAM/TAM2/C-TAM-TPB」當採用新科技時,能帶給使用者
表 2-3    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之相關研究(續)  郭靜華(2012)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使用模式探討大學教師應用 Web  2.0 進行教 學創新行為意願之研 究  績效期望、付出期望會對大學教師應用Web  2.0 工具於教學創新之行為意向有正向顯著影響。有利條件對行為意願有正向顯著影響。社會影響對行為意願無顯著影響。而績效期望、付出期望、社會影響及有利條件對於行為意願及使用行為之影 響,皆會受使用者經驗及自願性程度而有 所差異。  郭孟倉(2013)  以 UTAUT 探究國中教師使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輔導人員為受輔導幼兒園之負責人、教保服務人員、其他工作人員

 具有計畫主持人資格,且於國內外擔任教學、研究職務在

For an important class of matrices the more qualitative assertions of Theorems 13 and 14 can be considerably sharpened. This is the class of consistly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 To enhan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major update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Key Learning Area under the ongoing renewal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 To

Reading Task 6: Genr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eatures. • Now let’s look at how language features (e.g. sentence patterns) are connected to the structure

• To enhance teache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in context through the use of various e-learning resources in the primary

 Work in a collaborative manner with subject teachers to provide learners with additional opportunities to learn and use English in the school.  Enhance teachers’ 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