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共同科通識化

在文檔中 計畫中的自由教育 (頁 29-32)

1995 年之前各大學校院多設有共同科,負 責國文、英文、中國通史、國父思想等舊有課 程,從 1995 到 2002 年,各校將共同科舊有課 程分兩類來處理:國文與英文基本上仍留在課 程結構上,中國通史與國父思想課程則陸續歸 屬於人文領域通識課程或改成憲法與立國精神 通識課程。

英 語 課 程 中 , 以 文 學 與 文 化 為 主 軸 的 部 分,逐漸被納歸於人文領域通識課程,其餘的 部分則逐漸被定位為純粹的外語課程。但是,

純粹的語言教育是否為大學通識教育的一環,

學者多抱持質疑的態度,有些學校因此在通識

課程範疇之外,另設共同課程領域來容納語言 類課程。

國 文 課 程 的 通 識 轉 化 更 為 複 雜 , 更 具 挑 戰 性。不論學術領域及資源之爭,國文課程通識 化的挑戰主要有三:其一,國文課程內容多屬 文學及思想領域,與人文領域通識課程多有重 疊,此是「疊床架屋問題」;其二,除去文學及 思想的成分,國文課程內容就剩下中文語言教 學的部分,包括現代中文與文言文,但是母語 教育理應在大學之前完成,而文言文在中學國 文課中已多所觸及,此是「大學中文語言教育 的必要性問題」;其三,作為必修課的國文課主 要傳授傳統文化,這與通識教育的多元文化與 批判精神等核心概念恐有不符,此是「傳統文 化獨大問題」。面對這些挑戰,有些學校直接以 取消國文這個通識領域加以因應,將大一國文 課 程 併 入 人 文 領 域 通 識 課 程 , 使 其 與 中 西 哲 學、中西歷史、中西文學、中西思想等人文主 題課程同置一域,供學生自主選修。通常,採

取這個途徑後,舊有國文課迅速且徹底的多元 化,不再出現如全校大一國文共同教材這種一 元化的舊面貌。有些學校仍選擇保持現況,維 持國文課程的全校必修地位,但是,在課程主 題上逐漸變得多元,以個別經典、文類(如詩 選、當代散文)、專家(如大詩人、大文學家)

及專題為名或為題的課程逐漸成為主體,相應 的,共同課綱、共同教材逐漸遁入歷史,國文 課變成必選課群,而不是全校必修單一課程。

然而,縱然逐漸多元,只要國文領域在大學課 程架構中仍自成一類,上述三種挑戰仍會不斷 出現。近 20 年來設立的新大學多無共同課程(英 語 課 程 或 近 年 出 現 的 全 校 單 一 核 心 課 程 除 外 ), 國 文 課 程 的 通 識 轉 化 對 其 而 言 便 不 成 問 題,而越來越多的老大學也採取「國文課程併 入人文領域通識課程」的作法。

無 論 如 何 , 此 一 階 段 , 在 原 有 教 師 、 教 學 內容、教學方法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共同課程 仍無法轉型為真正通識課程,共同課程無法承

載通識精神,通識教育便無法成為大學的核心 教育。

在文檔中 計畫中的自由教育 (頁 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