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社會參與式學習的發展

在文檔中 計畫中的自由教育 (頁 170-183)

從 教 育 部 或 科 技 部 所 推 動 的 各 類 計 畫 , 如 教育部的《科學人文跨科際人才培育計畫》、《人 文 社 會 科 學 基 礎 及 跨 界 應 用 能 力 培 育 計 畫 》、

《大學學習生態系統創新計畫》及科技部的《人

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我們都可以發現,臺 灣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會是沿著上述各項大學 大趨勢,進行深化、精緻化與數位化的工作,

而在此發展方向上,未來臺灣的大學將更突顯

「與社會同脈共振」的教研趨勢。以教學面為 例,我們已經看見了社會參與式學習的深化、

( 專 業 院 系 , 乃 至 於 全 校 性 的 ) 合 頂 課 程

(capstone courses)的發展、真實世界問題解 決導向學習與行動導向學習的深度發展、及社 會創新類課程的發展等,「與社會同脈共振」的 教學及課程規劃趨勢正逐步上揚。

附件一

教育部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

第 1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07 年)

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黃俊儒副教授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 廖蕙玟助理教授 文藻外語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蔡介裕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 魏國彥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研究所 羅竹芳教授

第 2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08 年)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文琪副教授 崑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幼雀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梅家玲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黃美鈴副教授 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薛清江助理教授

第 3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09 年)

環球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王若嫻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 陳以愛副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曾華璧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 齊肖琪教授

第 4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10 年)

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明炤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陳炳宏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 陳建良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黃俊傑特聘教授 第 5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12 年度)

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 林智莉助理教授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梁家祺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 莊榮輝特聘教授 國立陽明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 劉瑞琪副教授 第 6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14 年度)

國立臺北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王冠生助理教授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世凌副教授 銘傳大學觀光事業學系 林青蓉副教授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林寶安教授 第 7 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獲獎名單(2016 年度)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 王維君副教授 中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徐惠莉副教授

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 單維彰副教授

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謝志龍副教授

(各屆依姓氏筆劃排序/列得獎時單位及職稱)

附件二

An Oasis of Order: The Core Curriculum at Columbia College

課程秩序的綠洲:哥倫比亞學 院的核心課程

Timothy P.

Cross 98.07

3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University 傳統與創新:大學的通識教育

Assessing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s

通識教育課程評鑑

Mary J.

Allen 99.01

5

Chang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通識教育課程改革

James L.

Ratcliff, D.

Kent Johnson

& Jerry G.

Gaff

99.04

6

Cultivating Humanity: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 典辯護

Martha C.

Nussbaum 99.04

7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

Harvard

Committee 99.08

8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Social Sciences: Centennial Reflections on th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社會科學的通識教育

The Reform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The Columbia College Experience in Its National Setting

革新中的通識教育:哥倫比亞 學院的經驗

Daniel Bell 99.12

10

Getting at the Core: Curricular Reform at Harvard

理解核心課程:哈佛大學核心 課程革新

Phyllis

Keller 99.12

附件三

對品德教育的三項建議

本 文 依 現 象 觀 察 及 學 理 , 對 品 德 教 育 提 出 三項建議。近年來協助教育部推動通識教育,

從資料閱讀及親身經驗中,對於學校行政、師 生與課程產生一定程度的理解,以這些經驗作 為討論背景,援引哲學家 Robert Nozick 對於價 值的看法,對於品德教育提出三項建議。

Robert Nozick 對於價值的核心論述:如果 一個事物的構成成分彼此之間的異質性越高,

並且這些成分彼此之間的連結度越高,那麼該 事物所具有的價值就越高。簡言之,一個有機 整體的異質整合度就是它的價值。

從 Nozick 對於價值的觀點,我們可以形構 出一個對於品德教育的評價架構。學校教育可 以不互斥的分成正式課程教育及非正式課程教 育,後者主要包括環境教育及潛在教育。由於 篇幅限制,我們於此提出的評價架構主要針對

正式課程教育,但在概念上可以輕易的延伸到 環境教育及潛在教育。

一 般 所 採 用 的 分 類 架 構 包 括 兩 個 重 要 面 向 : 一 是 學 科 領 域 ( discipline), 另 一 是 經 驗

( experience)。 由 於 課 程 主 題 、 課 程 結 構 、 教 材、教法多決定於學科領域,因此我們視學科 領域為我們的分類架構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另 一個分類面向是經驗,舉凡學生體驗事物(包 括自身、他人、社會及世界)的基礎與框架,

都是我們所謂的經驗項目。

據此,我們可以從 Nozick 對價值的觀點構 作出以下課程評價架構:

• 越 能 連 結 不 同 學 科 領 域 的 課 程 , 其 價 值 越高。(其中,所連結的學科領域數量或 彼此的異質性越高,課程價值越高)

• 越 能 連 結 學 科 領 域 ( 之 理 論 、 方 法 ) 與 學生經驗的課程,其價值越高。(其中,

學科領域、學生經驗的數量或彼此的異 質性越高,課程價值越高)

• 越 能 協 助 學 生 將 其 經 驗 加 以 整 合 起 來 的 課程,其價值越高。(其中,所連結的學 生經驗的數量或彼此的異質性越高,課 程價值越高)

這 些 課 程 評 價 標 準 可 以 運 用 於 各 種 課 程 , 包括品德教育課程。根據這個思考,對於品德 教育的實施,本文提出三項建議。

第一項建議――教條式的品德教育是低 價值的教育

常 與 教 條 式 教 育 聯 結 起 來 的 概 念 是 灌 輸 式 教育,教條式教育以各種方法促使學生不經批 判的接受某些思想、原理及觀點。縱然這些觀 點是正確的,缺乏批判(反省)的接受觀點,

也將使得學生無法將其經驗深度的連結入這些 觀點中。因此,根據我們所提出來的課程評價 標準,越是教條式的教育或課程,越是低價值 的教育活動。在這個面向上,常見的造成低價 值品德教育的因素有:

• 不 提 供 反 思 的 工 具 : 倫 理 學 基 本 概 念 框 架的缺乏,致使學生無法統合自己的經 驗,學生學習過於被動、短暫、任意。

這類課程常常僅是現象描述、個人經驗 之談。容易在這點上偏歧的高危險群課 程包括專業倫理課程及大師系列講座課 程。

• 不 針 對 課 程 主 題 的 思 想 或 價 值 預 設 進 行 反思:不批判或者甚至不言明教學主題 所宣揚的觀點,致使學生無法針對那些 基本預設進行批判反省。容易在這點上 偏歧的課程不少,高危險群包括有意無 意傳播特定宗教、政治及其他意識型態 的課程。

•不營造環境以豐富學生的反思經驗。

第二項建議──透過具體情境的學習,品 德才容易形成

抽 象 的 原 理 原 則 需 要 具 體 實 例 才 能 習 得 ,

具身內化不僅是品德教育的目標,也是品德教 育 的 正 道 。 這 也 是 為 什 麼 品 德 教 育 常 強 調 身 教、做中學、生活教育及典範教育。在具體處 境中,學生才能感同身受,而敏銳的同理心搭 配著對倫理處境的敏感,浸淫日久,方能有品 有格。在正式課程中,學生不易接觸真實具體 的倫理、生命處境,但是有些虛構或重構的人 生處境的作品可以類比真實處境,透過討論、

體會這些作品,將能豐富學生的道德或倫理經 驗。這也是為何有些學者認為對(某些種類的)

小說、傳記的閱讀及反思,將比僅僅解讀(例 如)論孟、聖經來得更容易達成品德教育的目 的。當然,問題解決導向、行動導向的課程(如 服務學習課程)也將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進 行 學 習 , 這 類 課 程 高 度 整 合 理 論 與 學 生 的 經 驗,因此是高價值的課程,但此類課程頗為複 雜且成本頗高。

在 這 個 面 向 上 , 以 下 的 品 德 教 育 作 法 是 高 價值的作法:

•住宿學習

•典範教育

•問題解決導向、行動導向課程

•以閱讀、解讀小說為導向的課程

第三項建議──誰的品格?誰的道德?

回到學生本身

1. 道 德 可 能 殺 人 ―― 歷 史 上 太 多 人 自 以 為 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變成「拿到鐵鎚,

人人都變成釘子」,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 於 他 人 , 因 而 限 縮 了 他 人 生 命 的 各 種 可 能性。在品德教育中,師生都是學習者,

雙 方 都 應 承 認 自 身 具 有 犯 錯 的 可 能 及 成 長的空間。

2. 品 德 是 生 命 的 重 要 元 素 , 而 生 命 是 旅 程 。 以 生 命 旅 程 為 脈 絡 , 將 品 德 統 整 入 生 命 中 , 品 德 的 真 正 意 義 才 容 易 突 顯 出 來。

3. 一 個 人 生 一 個 故 事 , 我 們 不 可 能 過 別 人

的 人 生 , 學 生 自 然 也 不 能 過 老 師 的 人 生 。 雖 然 有 品 有 德 有 格 調 的 人 生 故 事 值 得 追 求 , 但 是 有 品 有 德 有 格 調 的 人 生 故 事 不 限 於 一 種 類 型 。 我 們 希 望 能 協 助 學 生 反 思 他 們 自 己 的 生 命 歷 程 、 建 構 自 己 的 生 命 藍 圖 , 並 且 有 能 力 依 其 生 命 藍 圖 而活。

在文檔中 計畫中的自由教育 (頁 17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