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能力與行動

在文檔中 計畫中的自由教育 (頁 74-80)

《 通 識 中 綱 計 畫 》 的 實 施 理 由 有 兩 個 , 一 個是積極的,一個是消極的。積極的理由是「通 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專業教育的基礎」,

這點可以從《通識中綱計畫》計畫書的前言中 清楚看出:「具備創新、跨領域、知識統整等特 質 人 才 之 養 成 , 以 及 高 等 教 育 基 礎 品 質 之 提 升,是當前科技人才培育亟待突破的兩 個 主 要 關鍵。通 識 教育是全校性、跨學門的教育,大 學 若 能建構一個高 度 系統性、整合性的課程制 度 , 特 別 是 一 個 以 通 識 教 育 為 基 礎 的 課 程 制 度 ,必定能夠有效 連 結各知 識 領 域,成為社會 人才養成的核心機制。」(頁 1)

消 極 的 理 由 則 是 大 家 耳 熟 能 詳 的 「 改 善 重

專業、輕通識的弊病」,但是,《通識中綱計畫》

言之,《通識中綱計畫》主要目的在改善通識教

內容空泛或過於淺顯。

3. 學生認為通識教育是營養學分,選擇容 易 取 得 高 分 又 輕 鬆 ( 又 甜 又 閒 ) 的 課 , 或不認真上通識課。

為了對治上述問題,《通識中綱計畫》希冀 推動以能 力 導向為基礎的教學,實踐以問題解 決導向為基礎的學習,發展出能夠培養學生知 識 反思能 力 、 跨領 域 知 識整 合 能 力、 知 識 創 新 能 力 的通 識 教育。更具體而言,從通識、大學 教育與學生三個層面來看,《通識中綱計畫》目 的在於:(頁 2-3)

1. 就通識教育本身而言:經由吸引優秀教 師 、 培 育 師 資 、 精 實 課 程 內 容 、 活 化 教 法 , 提 升 通識 課 程 的 品 質 , 達 成 通 識 教 育 應 有 功 能 , 逐 漸 消 除 「 通 識 教 育 學 分 為營養學分」的觀念及現象,並且將「通 識 教 育 養 成 學 生 基 礎 知 識 與 核 心 能 力 」 的理念落實到通識課程中。

2. 就大學教育而言:(1)消除「通識課程

是 專 業 課 程 的 補 濟 、 輔 助 、 點 綴 」 的 觀 念 , 推 行 及 落 實 「 通 識 教 育 是 大 學 教 育 的核心、專業教育的基礎」的觀念。(2)

推 動 全 校 課 程 的 系 統 化 , 建 構 跨 通 識 / 專 業 課 程 的 學 習 路 徑 , 解 決 課 程 零 碎 化 及其衍生的高教問題。

3. 就學生的面向而言:通識教育的目標從

「知識廣博」(更遑論零碎的知識)的培 養 , 轉 向 為 「 核 心 能力 」 的 鍛 造 。 大 學 生 核 心 能 力 包 括 具 知識 反 思 能 力 、 知 識 整 合 能 力 、 知 識 創 新 能 力 、 多 元 思 考 能 力 、 價 值 判 斷 能 力 、 行 動 抉 擇 能 力 、 問 題解決能力等。

我們可以發現,《通識中綱計畫》中「核心 能力 」、「全校課程地圖」與「行 動導向/問題 解決導向」等概念一再出現:「『 核 心 能力 』 的 鍛造,貼近學生的需求,容 易 引發學生的學習 興趣及學習動機,希望藉由『全校課程地圖』

的建構,讓學生瞭解課程可以培養什 麼 樣 的 核

心 能 力、 達 成 什麼樣的生涯或職涯發展,亦彰 顯 通 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如何相輔相成,讓學生 的學習具有意向性、方向感,並且藉由『行動 導向/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方式的倡導,真正在 課程中培養及運用這些知識 及 能 力, 配 合 學 生 學習檔案的製作,培養好的校園讀書 風 氣 , 希 望可以逐漸消弭學生將通識 視為營養學分的心 態,並真正在通識 課堂中讓學生得到一生受用 的收穫。」(頁3)一言以蔽之,《通識中綱計畫》

認為,通 識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成為 能表達、能批判、能研究、能創新、能行 動 、 能合作、能領 導、具人文關懷、具全球意識 的 社會公民。

在文檔中 計畫中的自由教育 (頁 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