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相對發展型態群落之空間發展趨勢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相對發展型態群落之空間發展趨勢分析

(一)集中之高密度發展群的空間發展趨勢

透過表 3-6 可知,「集中之高密度發展群」僅中正區與松山區之蔓延指數在 15 年間呈現微幅的下降(變化程度分別為-4.04%與-1.83%),其餘行政區則具有 3.96%至 53.24%不等的增幅,根據蔓延指數之定義,代表此型態群落的行政區,

空間樣貌多朝向蔓延之情況發展。然而,若就不同地區的相對比較途徑論之,此 等行政區無論於 1991 年、2001 年或 2006 年,單一調查年度之蔓延指數皆遠低 於其他型態群落的行政區,亦即,此型態群落在台北都會區中,相對高度緊密之 空間樣貌十分穩固,雖 15 年間多數行政區之蔓延指數呈現上昇的趨勢,仍僅能 視為空間型態隨著時間產生微調性的變異。探詢其原因,此型態群落之人口出現 負成長且建成面積持續增加,單就同一地區不同時期之觀點,在人口粗密度、人 口淨密度及建成地區比率等衡量指標變化皆反映出蔓延特徵,加以地景形狀指數 此項地表覆蓋面向之衡量指標亦顯現蔓延發展的趨勢,故呈現此般空間樣貌。

(二)集中之中密度發展群的空間發展趨勢

「集中之中密度發展群」為台北都會區人口成長速度最快之區域,其空間發 展樣貌與其他型態群落差異之處,除顯著的蔓延指數變化程度外,各行政區之間 亦出現差距甚大的情況,其中,整體都會區 15 年間蔓延指數增幅最多之地區皆 位於此型態群落,依序為內湖區(308.72%)、南港區(122.33%)與文山區

(112.28%),指數降幅最大與次之的鶯歌鎮(-115.94%)及樹林市(-102.44%)

亦位於此區域內。

由圖 3-6 的空間位置觀之,內湖區、南港區與文山區等 3 個最具顯著蔓延發 展趨勢的地區,係緊鄰台北市東側與南側,隨著市中心發展外移,此等地區之人 口成長快速,惟建成地面積增加比率高於人口增加比率,導致人口淨密度下降,

並使得嵌塊體碎形維度與地景形狀指數等逐年上昇,亦即建成地區之嵌塊體形狀 漸呈細碎與複雜,是故,此等衡量指標之變化特徵,反映出此般空間樣貌。至於 位處都會區西側邊緣之鶯歌鎮、樹林市與土城市,則是呈現人口成長速度大於建 成地區擴張速度的情況,故在發展密度上趨向緊密,加以嵌塊體碎形維度與地景 形狀指數等兩項衡量指標亦為降低之情況,因而產生緊密之發展趨勢。

(三)零散之中密度發展群的空間發展趨勢

「零散之中密度發展群」共有 18 個行政區,為行政區個數最多之型態群落,

除新店市與三峽鎮以外,其餘皆位於都會區之北側與西側。在 1991 至 2006 年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空間發展樣貌方面,計有 8 個行政區呈現蔓延發展趨勢,以基隆市與新店市的蔓 延趨向最為明顯,指數變化程度分別為 74.85%與 61.94%,在 42 個行政區中的 排序為第 4 及第 5,其中,新店市於 1991 至 2001 年間,蔓延指數變化程度僅 9.33%,惟 2001 至 2006 年的 5 年間,指數上昇幅度達 48.12%,為能釐清二個時 點區間產生差距甚大之原因,本研究進一步觀察其蔓延衡量指標後新店市之建成 面積增加速度於二個時點區間並無明顯差異,但建成地區之嵌塊體面積標準差,

於 1991 至 2001 年間的變異程度僅 1.22%,自 2001 年起的 5 年間,其標準差數 值則由 141.54 遽增為 192.91,變異幅度達 36.29%,加以嵌塊體碎形維度與地景 形狀指數等衡量指標的變異,亦比前一時點區間呈現較明顯的上昇幅度,故產生 此般蔓延指數的變化特徵。申言之,新店市於 2001 至 2006 年間,開發行為雖未 有大量增加之情況,但新開發活動之區位向外蛙躍且多屬小規模的型態,使得整 體地區之嵌塊體面積差異增大,且出現漸趨混雜、零散之情況。此外,林口鄉在 1991 至 2001 年間,係呈現緊密發展趨勢,蔓延指數變化程度為-13.44%,但 2001 至 2006 年的 5 年間,其蔓延指數上昇逾 4 成,因而轉趨蔓延發展。

空間分布方面,整體都會區蔓延趨勢最為顯著之地域,乃位於台北市東側與 南側之內湖區、南港區及文山區,在此般空間發展基礎下,本型態群落之蔓延趨 向地區(包括:汐止市、基隆市、瑞芳鎮、平溪鄉、貢寮鄉、深坑鄉與新店市),

可謂接續此等 3 個行政區,往都會區之東側與南側擴張,構成台北都會區之蔓延 發展趨勢地域。緊密發展趨勢地區部分,總計有 10 個行政區,變化較顯著的包 括:五股鄉、八里鄉、淡水鎮、北投區、金山鄉、士林區、萬里鄉與三芝鄉等地 區,綜觀其空間分布,乃位於都會區之西側與北側,並與「集中之中密度發展群」

的鶯歌鎮、樹林市、土城市與泰山鄉等地區,形構出台北都會區之緊密發展地域。

(四)零散之低密度發展群的空間發展趨勢

「零散之中密度發展群」位於台北都會區之東南側邊陲,包括:雙溪鄉、坪 林鄉、石碇鄉與烏來鄉等 4 個行政區,在人口規模與經濟產業活絡程度上,均與 其他地區有一定程度之差距,以人口數為例,此型態群落 15 年間僅增加 1,613 人;建成地區比率雖有 83.44%的增幅,惟就數量觀之,僅增加 1293.98 公頃(其 他 3 個型態群落分別有 2262.92 公頃、4469.68 公頃與 16385.05 公頃的增加量),

在此般發展現況基礎下,此型態群落除坪林鄉的蔓延指數變化,在 15 年間呈現 顯著之蔓延趨勢外,其餘的雙溪鄉、石碇鄉與烏來鄉皆僅有非常細微之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