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之再結構機制研提

第二節 空間發展型態之再結構機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空間發展型態之再結構機制

本研究觀察台北都會區在 1991 至 2006 年間的空間發展型態變遷趨勢,已確 認其隨著郊區化進程,在整體空間結構上顯露出蔓延發展之情況。就歐美各國之 都市發展經驗,蔓延發展將導致都市機能、土地使用、交通運輸、公部門財政與 環境等層面之負面衝擊,且違反永續發展願景下之都市政策與規劃方向(Newman and Kenworthy, 1988;Diamond and Noonon, 1996:76;Ewing, 1994;Gordon and Richardson, 1997;Burchell et al., 1998;Freilich, 1999:79;Burton, 2000;Johnson, 2001;Freeman, 2001)。基此,根據本研究歸納之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演變 的特徵與造成原因,本節在落實成長管理理念之原則下,研擬空間發展型態之再 結構機制(詳如圖 5-2)。

在整體發展目標部分,本研究希冀藉由再結構機制之策略體系與相關行動方 案的落實,紓緩漸趨零散、低密度之空間發展樣貌。是以,整體目標首在結構出 符合成長管理理念之緊密性都會區發展模式,惟緊密一詞,恐招致擁擠、混雜之 負面觀感,故採用集約的概念為之,此外,機制的設計亦將於符合永續發展之框 架下進行,故整體發展目標界定為:「集約、適居之台北都會區空間發展機制」。

至於發展機制的內容部分,係延續第四章第一節所提出的影響都會區空間發展型 態演變之因素評估體系中,所架構的五大因素層面,據以提出包括社會經濟產業 效率成長、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空間區位調和發展、交通運輸與土地使用整合、

公共投資建設合理規劃等五大發展面向,並據以研擬 12 項落實策略與 26 項行動 方案。以下就相關內容詳述之。

一、社會經濟產業效率成長面向

本研究透過第三、四章之實證探討發現,台北都會區市中心之高房價現象,

造成顯著之人口外移趨勢,雖可視為都會區演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但觀察現行 相關之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並未針對因應高房價所衍生之人口遞移現象提出社會 經濟結構調整之指導方向與對策,如此除加劇整體都會區空間發展型態往外延伸 之情況外,亦可能產生社經結構持續失衡的現象。緣此,本研究於此面向分別提 出健全人口流動之合理配置與房價變動之合理調節等策略,期能達到人口流動之 妥適規劃,並藉由房價資訊透明化的途徑,協助地方政府掌握台北都會區房地產 價量與區位之變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外,由本研究歸納之都會區發展趨勢地域結果,可清晰觀察出蔓延與緊密 空間結構係呈現反向發展路徑(詳見頁 3-19 與 3-20),鑑於產業坐落區位將引導 人口及土地開發活動聚集的特性,本研究進一步提出促進產業用地之效率調節的 策略,配合各發展趨勢地域所呈現之特性與空間分布,提出優先配置相關用地之 地帶,期能逐步引導人口與產業活動聚集之合理區位配置,並作為後續區域計畫 通盤檢討與縣市綜合發展計畫之參考。

(一)人口流動之合理配置

1.建立台北都會區人口分派評估系統,適時監督回饋修正

藉由台北都會區人口分派評估系統之建立,採行容受力之觀點,核實推估整 體都會區之人口總量與結構變化,確認都會區間人口流動之質量特徵。此外,透 過系統之回饋,即時查核異常人口變動之原因與詳細地區,避免人口分布失衡,

造成公共基礎建設之落差效益。

2.透過產業發展用地與交通運輸節點之區位檢討,集約趨向蔓延地域之群聚發展 針對台北都會區中,發展變動明顯之趨向蔓延地域,透過相關縣市發展計畫 與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之途徑,檢視此等地區產業發展用地之規劃與交通運輸節點 的設置區位,藉由整合考量與規劃,逐步引導目前零散之人口分布朝向集約且契 合公共基礎建設配置規劃的區位發展。

(二)房價變動之合理調節

1.結合民間資源,建立台北都會區房價指數系統

本研究於第四章之研究結果證實,房價上漲為影響台北都會區空間蔓延發展 的原因之一,雖然,隨著經濟產業高度聚集所帶動之外來人口移入現象,需求持 續存在必然對整體房價水準具有支撐效果,但私部門考量開發難易度與成本,多 偏好郊區開發之模式。在市場資訊不對等之情況下,購屋者往往被動接受開發者 之開發區位與價格,鑑於目前有關之房地產價格資訊系統,公部門由中央主管機 關統籌,私部門則由各不動產專業公司依其業務需要編製。未來可運用地方政府 之公共土地現值資料庫,結合民間資源與中央主管機關之現有資訊,建立台北都 會區房價指數系統,除可協助民眾更進一步瞭解房地產價格與市場趨勢之資訊 外,地方政府亦可藉此掌握都會區內房地產價量與區位之變化。

2.規劃捷運場站周邊之平價住宅

本研究於第四章之研究結果證實,大眾捷運系統場站之設置,有助於引導地 區空間結構之緊密發展,現行台北縣市捷運場站周邊五百公尺範圍內,開發者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透過相關申請程序,獲得容積獎勵,適度提昇場站周邊土地的開發密度,藉以達 到成長管理理念的大眾運輸導向之土地發展模式。為能改善台北都會區漸趨蔓延 之發展趨勢,本研究建議地方政府主管機關應進一步策略性地運用此種容積獎勵 措施,針對捷運場站周邊五百至八百公尺範圍內之土地,凡願意規劃興建平價住 宅之開發者,可獲得容積獎勵,並結合完善之配套系統(例如:避免轉售牟利之 投機行為、取得購置資格之條件規劃等)出售予民眾,除可建立適居之台北都會 區生活型態外,亦希冀藉此逐步扭轉現今都會區空間型態不當擴張之失衡現象。

(三)產業用地之效率調節

1.針對各發展趨勢地域,訂定產業用地之優先配置地帶

配合本研究所歸納之台北都會區發展趨勢地域,結合空間型態之發展特性與 市場需求之推估,於相關上位計畫中,訂定優先配置產業用地之地帶,並明確提 出各優先配置地帶之適宜產業類別、空間區位與總量。

2.建立產業用地定期檢討機制

透過產業用地定期檢討機制之建立,避免用地之供需失調,並減緩台北都會 區之過度且無市場需求的產業發展用地,造成地景破碎、零散之情況。

二、土地資源合理配置面向

透過第四章之實證結果發現,台灣地區土地使用變更制度之變遷,在路徑相 依特性影響下,某程度上將引領台北都會區之空間蔓延發展趨勢。為能改善此種 制度遞移與執行對空間發展型態之負面衝擊,本研究希冀透過土地資源合理配置 面向之策略與行動方案的研提,協助公部門相關主管機關在土地使用變更制度的 執行過程中能有所依循。緣此,在落實土地資源之永續經營利用之策略基礎部 分,可藉由本研究提出之地景生態指數與蔓延指數編製概念,架構台北都會區之 地景生態指數監測系統以及蔓延指數系統,藉以即時、動態掌握土地資源消耗情 況,做為主管機關土地使用變更審議作業之參考。再者,本研究亦明確歸納出台 北都會區在郊區化過程中,因零散、低密度之土地開發活動而呈現蔓延空間結構 之地區,為避免此種空間發展型態持續惡化,參酌國外抑制蔓延發展之管制理 念,本研究乃採成長管理之規劃策略,提出開發市場秩序之適度調節的策略,並 據以研提相關行動方案。

此外,根據本研究第四章之分析結果推論,都市更新之實施具有帶動台北都 會區空間型態再結構與促進集約發展的積極作用,惟此制度之實施過程中,由於 計畫審議程序複雜且相關權利人的整合作業困難,現今仍未出現顯著之積極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果。是以,此發展面向進一步提出強化都市再生推動效率之策略,並採本研究所 歸納之發展趨勢地域特徵為基礎,架構相關行動方案,俾使達成土地資源集約合 理配置之目的。

(一)土地資源之永續集約利用 1.建置台北都會區都市蔓延指數系統

本研究提出之台北都會區蔓延指數設計概念,根據第三章之實證結果顯示,

可清楚觀察出都會區範圍內,空間發展結構之變異程度,有助於相關主管機關檢 視土地資源利用之配置情況與效率。是以,台北市政府、台北縣政府與基隆市政 府應透過聯合作業之架構或組織,建置台北都會區蔓延指數系統,配合本研究完 成之基礎資訊與數據內容,定期更新蔓延指數。此外,本研究考量經費與人力,

指數編製時點的間隔為五年,若能將編製時點縮短為每年更新一次,將更能精細 地瞭解空間發展型態之變化,並能觀察出都會區範圍內各行政區之發展脈動。

2.架構台北都會區地景生態指數監測系統

透過聯合作業之架構或組織,台北市政府、台北縣政府與基隆市政府協力建 立台北都會區地景生態指數監測系統,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衛星影像圖資,定期 更新都會區之地景結構樣貌所呈現的資訊,藉以即時掌握地景結構變化,如此,

將有助於落實空間發展機制之土地資源規劃管理面向。此外,透過地景生態指數 之觀察,除有助於地方政府監控土地資源消耗情況外,亦可藉此掌握農地資源的

將有助於落實空間發展機制之土地資源規劃管理面向。此外,透過地景生態指數 之觀察,除有助於地方政府監控土地資源消耗情況外,亦可藉此掌握農地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