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方至民、翁良杰,2004,「制度與制度修正: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路徑變遷」,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351-388。

王大立,1994,「從交通旅次資料看都會區空間結構—臺中都會區實例分析」,『都 市與計劃』,21(1):63-80。

王大立、劉小蘭,2009,「台灣地區都會發展之空間型態分析」,『都市與計劃』,

36(4):335-360。

王小璘、林沛毅,2004,「以景觀生態學觀點探討棲地模擬模型-以臺中市大坑地 區為例」,『設計學報』,9(2):47-69。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

王福山,2003,「特殊鋼產業策略演化模式之建立─以 GMXX 公司為例」,國立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所碩士論文:高雄。

白仁德,2009,「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北部路段建設前後沿線地區人口空間分佈變 遷之研究」,『都市與計劃』,36(1):5-23。

白仁德、岳裕智、林建元,2000,「中山高速公路對台灣西部走廊製造業發展之 空間影響」,『都市與計劃』,27(2):211-232。

何有鋒、陳惠玲,2007,「都市健康住宅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建築學報』,60:

115-136。

吳若予,1992,『戰後臺灣公營事業之政經分析』,台北:業強出版社。

吳振發,2004,「農地轉用方案之地景生態效益評估」,『經社法制論叢』,33:

269-305。

吳振發、林裕彬,2006,「汐止市土地利用時空間變遷模式」,『都市與計劃』,

33(3):239-268。

李承嘉,1998,『台灣戰後(1949-1997)土地政策分析』,台北:正揚。

李承嘉,1999,「1990 年以後台灣土地政策與問題 - 社經結構變遷的觀點」,

頁339-377,收錄於殷教授章甫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現代地 政理論:殷教授章甫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俊霖,2009,「全球氣候變遷下社經代謝作用與土地利用變遷之空間型態:

SEMLUC 模型之應用」,『都市與計劃』,36(4):445-47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2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台北:揚智文化。

林左裕,2010,『不動產投資管理』四版,台北:智勝文化。

林裕彬、吳振發、鄧東波,2004,「景觀生態面指數分析汐止地區 1990-2001 年 土地利用空間鑲嵌特徵」,『都市與計劃』,31(3):239-268。

施鴻志、周士雄,1996,「區域多功能成長中心發展策略之研究—南部區域產業 成長中心之發展」,『都市與計劃』,23(1):75-94。

段承樸,1994,「臺灣戰後經濟」,『人間臺灣政治經濟叢刊第 3 卷』,台北:人間 出版社。

孫思俐,2000,「美國公部門住宅建設制度」,行政院所屬機關出國報告。

孫清山,1997,「戰後台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頁 63-104,收錄於蔡勇美、章英 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徐國城,2006,「緊密都市形態之正負面效益論述-兼論對台灣城鄉空間發展之 參考觀點」,『土地問題研究季刊』,5(4):32-46。

徐國城,2007,「由國土計畫法之立法意涵探詢台灣地區城鄉空間發展之方向」,

『土地問題研究季刊』,6(3):98-111。

徐國城,2010,「都會區空間發展樣貌之探討—發展密度與地景生態指數的整合 評估途徑」,『土地經濟年刊』,21:97-124。

徐國城、賴宗裕,2007,「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執行機制之變遷沿革與效率檢視」,

〈2007 年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區域科學、地區發展學會聯合年會暨論文研 討會〉,國立成功大學。

徐國城、賴宗裕、李泳龍,2004,「以都市蔓延觀點初探台灣適密都市發展之型 態與策略」,〈2004 年全國災害危機處理學術研討會〉,長榮大學。

徐國城、賴宗裕、詹士樑,2010,「台北都會區空間蔓延與緊密發展型態趨勢之 研究」,『都市與計劃』,37(3):281-303。

徐斯勤,2001,「新制度主義與當代中國政治研究-理論與應用之間對話的初步 觀察」,『政治學報』,32:95-170。

張小飛、薛怡珍、馮豐隆、賴明洲,2001,「以生態規劃法探討惠蓀林場土地利 用之適宜性」,『東海學報』,43:93-103。

張莉欣、劉保廷,2006,「以景觀生態學廊道理論探討都市道路生態評估因子之 研究-以臺中市西區為應用研究案例」,『造園學報』,1(1):1-26。

章英華、蔡勇美,1997,「台灣的都市經驗 — 過去、現在與未來初探」。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3-554,收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圖書 公司。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 北:巨流出版社。

陳順宇,2000,『迴歸分析』,三版,台北:華泰書局。

陳慧屏,2004,「從數字看都市發展」,『大地地理雜誌』,190:4047。

郭瓊瑩,2001,「多向度思維與四維空間規劃-景觀生態學應用發展新思潮」,『造 園學報』,7(2):1-29。

彭懷恩,1997,『認識臺灣-臺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曾柏興、黃國平,2003,「都市規模與運具發展之關係研究」,〈2003 年全國土地 管理與開發學術研討會〉,長榮大學。

華梅英,2000,「GIS 應用於汐止地區人口變遷之研究」,『東南學報』,23:175-188。

馮正民、林楨家,1992,「重大交通建設對區域發展之衝擊分析—以台灣北部區 域為例」,『運輸計劃季刊』,21(3):367-400。

黃書禮、李佳倫、蔡曉瑩,1998,「臺 北 盆 地 生 態 能 量 流 動 與 土 地 使 用 之 關 係—(1)土 地 使 用 能 量 階 層 性 分 析 」,『都市與計劃』,25(2):205-221。

黃書禮、蔡靜如,2000,「臺北盆地土地利用變遷趨勢之研究」,『都市與計劃』,

27(1):1-23。

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臺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圖書公 司。

馮豐隆、曾睛賢、甘宸宜,2005,「臺灣溪流地景分類與生物指標之建置-以南崁 溪、客雅溪、中港溪為例」,『林業研究季刊』,27(3):25-36。

楊沛儒,2001,「地景生態城市規劃--基隆河流域 1980~2000 的都市發展、地景 變遷及水文效應」,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蓮福,2005,『人口問題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博揚文化。

葉光毅,1988,「高速公路交流道設置前後人口與產業之比較分析」,『運輸計劃 季刊』,17(4):511-531。

葉光毅、黃幹忠、李泳龍,2004,『計畫方法論進階』,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詹士樑,2007,「台北都會區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研究-社經空間型態與土地使用 /覆蓋變遷之互動影響分析(II)」,行政院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4

詹士樑,2008,「台北都會區土地使用變遷模式之研究-社經空間型態與土地使用 /覆蓋變遷之互動影響分析(III)」,行政院國科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詹惠敏、陳炤杰,2006,「鳥類多樣化與地景多樣性研究-以屏東五溝村水圳地景 為例」,『建築學報』,57:123-141。

鄒克萬,2000,「區 域 人 口 分 布 之 時 空 分 析 」,『台灣土地科學學報』,1:33-49。

鄒克萬、張耀麟,2004,「都市土地使用變遷空間動態模型之研究」,『地理學報』, 35:35-51。

鄒克萬、黃書偉,2007,「都市土地利用變遷對自然環境衝擊之空間影響分析」,

『地理學報』,48:1-18。

廖石,1999,「從城鄉觀點探討台灣農村產業發展的課題」,『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36(4):81-97。

劉小蘭、陳維斌,1996,「都市發展過程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都市與計劃』, 23(1):55-74。

劉克智、董安琪,2003,「臺灣都市發展的演進—歷史的回顧與展望」,『人口學 刊』,26:1-25。

鄧家駒,2004,『多變量分析』,台北:華泰出版社。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二版,基隆: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 研究中心。

鄭滄濱,2001,「軟體組織提昇人員能力之成熟度模糊評估模式」,國立台灣科技 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賴宗裕,1999,『都市成長與土地開發管理-理論與實踐』,台北:華泰書局。

賴宗裕,2003,「從成長管理到智慧型成長-理念與運用的發展」,〈第一屆土地 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臺北大學。

賴宗裕,2008,『成長管理與規劃經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賴宗裕、徐國城,2004,「蔓延發展對土地利用與公共財政影響之探討」,『公共 事務評論』,4(2):1-20。

賴宗裕、徐國城,2010,「都市空間發展型態變遷之影響因素分析— 台北都會區 實例探討(1991 至 2006 年)」,〈第六屆兩岸四地土地學術研討會〉,香港測 量師學會。

賴宗裕、陳立夫、徐國城,2007,「建立區域計畫指導新訂或擴大都市計畫機制」, 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計畫報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賴明洲、薛怡珍,2004,「從地景生態學觀點建構全國校園生物棲地網絡」,『自 然保育季刊』,46:6-15。

謝高橋、張清富,1997,「城鄉連結—遷徙人口的特性與適應」。頁 259-286,收 錄於蔡勇美,、章英華編,『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仙台市總合研究機構,1999,『コンパクトシティ創造のための基本方向につい ての調査研究』,日本仙台市總合研究機構研究報告。

岩崎裕直,2002,「公共交通整備が先導する杜の都(仙台)のまちづくり一コ ンパクトな都市づくりへの課題と取り組みー」,『交通工學』,第37 卷 增刊號:43-52。

Anas, A., Arnott, R. and Small, K. A., 1998,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6(3): 1426-1464.

Alston, L. J., 1996, “Empirical Work i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 Overview.” pp.

25-30 in Empirical Studies in Institutional Change, edited by Alston, L. J., Eggertsson, T., and North, D. C., New York: Cambridge.

Antrop, M., 2000, “Changing Patterns in the Urbanized Countryside of Western Europe”, Landscape Ecology, 15: 257–270.

Antrop, M., 2004, “Landscape Change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Europ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7: 9–26.

Arrow, K. J., 2000, “Increasing Returns: Historiographic Issues and Path Dependenc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7(2), 171-180.

Atkinson, G., and Oleson, T., 1996, “Urban Sprawl as a Path Dependent Proces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XXX (2):609-615.

Benfield, F. K., Matthew D. R. and Chen, D. D. T., 1999, Once There Were Greenfields:

How Urban Sprawl is Undermining America's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al Fab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