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都會區蔓延發展之衝擊影響與抑制理念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第二節 都會區蔓延發展之衝擊影響與抑制理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都會區蔓延發展之衝擊影響與抑制理念

本節在架構安排上,首先彙整相關研究對蔓延發展造成之各層面影響的相關 論述;其次,就目前抑制都市蛙躍、低密度之擴張型態所提出之相關規劃管制理 念進行回顧,並蒐集相關實施案例,瞭解其提出之抑制方向與改善策略,各階段 內容茲如下述。

一、都會區蔓延發展之影響層面

Burchell et al.(1998)指出蔓延蛙躍式的空間發展型態所造成的負面衝擊包 括:無秩序的人口成長趨勢將造成公私部門資本的提昇、日益頻繁的汽車使 用與旅次距離的拉長,相對耗損越來越多的能源、農業與環境敏感土地的不當 消耗,將對整體環境造成無法補救的傷害、日益俱增的空氣、能源及水資源污 染,造成地區適居性的降低、經濟活動的分離與住業失調現象,將導致內都市 環境的持續惡化,並削弱區域及整體國家的競爭力。申言之,此般發展型態所造 成之衝擊與影響大致可區分為土地使用、交通運輸系統、政府財政與環境影響等 層面,本研究彙整相關文獻並依此等層面分述如下。

(一)土地使用衝擊層面

1982 至 1997 年間,美國人口成長了 17%,然而都市土地面積卻擴張了 47%,

約為人口成長速度的 2.75 倍(Schiller, 2004),Fulton, Pendall, Nguyen and Harrison

(2001)亦指出,這 15 年間,美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成長率為 6.9%,但都市土地 面積卻增加了 39%,平均每位居民約消耗 0.94 公頃的土地,其中,所增加之土 地多為住宅用地,然而,在人口成長速度未能等量增加的情況下,土地使用密度 相對降低,將產生耗費土地資源與公共設施單位成本的情況。此外,包括芝加哥 地區在 1970 至 1990 年間,住宅開發的成長超過其人口成長所需的 11 倍;底特 律地區的成長速度則高達 13 倍(Northeasten Illinois Planning Commission, 1992:

4)。另一方面,此種快速的土地擴張現象,在缺乏整體區位與時序考量下,可能 因而破壞土地資源之協調性,美國農地信託協會(The American Farmland Trust)

的調查報告即指出,1982 至 1992 年期間,土地開發活動導致平均每小時喪失了 45.7 英畝的農地,10 年間共消耗 400 萬英畝左右的優良農地(Diamond and Noonon, 1996: 68)。至於在台灣地區的情況方面,根據陳慧屏(2004)的調查,

全台灣的農田以每年約三千公頃的速度消失,相當於嘉義市一半的面積,以台中 市為例,耕地面積在十年間減少約四分之一。此外,李俊霖(2009)透過 SEMLUC 情境模擬之結果顯示,台北都會區過去 35 年來歷經快速的產業轉型,1971 年至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1 年間,距離市中心 12.5 公里以上之農業資產快速減少。

(二)交通運輸系統衝擊層面

1978 年起的 20 年間,全美人口增加了 22%,但運量(vehicle miles traveled,

VMT)卻大幅跳升了七成,汽車數量成長率為 41%,而每人的平均工作旅次長 度由 1983 年的 8.6 英哩增加為 1995 年的 11.6 英哩,成長幅度高達 37%。所耗 費的金錢方面,據估計,亞特蘭大都會區每年因交通擁塞的問題,在燃量及生產 力部分浪費 15 億美元(Benfield et al., 1999: 34)。Freilich(1999: 79)即指出,

蔓延所造成的交通衝擊產生可觀的社會成本,例如環境污染、能源耗費、能源成 本增加、經濟產能降低,以及生活品質的下降,蔓延使得汽車使用增加,行車距 離拉長,空氣污染隨之提高,個人時間亦隨著通勤時間增加而減少,行車時間增 長,使得上班的工作效率降低,而造成的交通阻塞也常導致緊急救援工作遭遇困 難。上述問題凸顯蔓延與生活品質、工作品質、健康安全的關係密切。

(三)政府財政衝擊層面

Sierra Club(1998b)發現美國自 90 年代起,都市基礎建設經費消耗了大部 分的稅收,包括:自來水與下水道管線、學校、警政與消防設施,以及針對遷移 至遠離既有公共設施的居民所需之道路建設等。此外,根據美國農地信託協會的 調查報告,郊區住宅的開發通常使政府衍生出較高的公共設施成本支出,遠超過 相關財產稅的收入,甚至必須透過其他的稅收如:商業稅與工業稅等稅目補貼 之,該報告並計算出郊區住宅開發的益本比為 1:1.11,亦即財產稅收入為 1 元 的話,其公共設施建設成本卻要花費 1.11 元;相對地,商業與工業土地的開發,

益本比為 1:0.29(Benfield et al., 1999: 107)。Benfield et al.(1999: 92)進一步 指出,緬因州在 1970 至 1995 年間,花費了超過 3 億 3 千 8 百萬美元建設新的學 校設施,但於此時,公立學校的學生數卻衰減了約 27,000 人;加州的夫勒斯諾 市(Fresno City)自 1980 年代起,面積擴張了一倍之多,在每年稅收 5 千 6 百 萬美元的情況下,尚未包括道路與下水道建設的公共設施支出卻已高達 1 億 2 千 3 百萬美元;此外,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里斯市(Minneapolis City),1970 年 至 1990 年間,在中心都市與接近郊區的地區關閉了 167 所學校,卻在其他的郊 區新設了 78 所學校。顯見蔓延的發展趨勢,不僅造成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利用,

亦使得公共建設的低密度使用,嚴重衝擊政府的財政情況。

(四)環境衝擊層面

美國能源署估計,美國人口僅佔全世界人口總數的 4.7%,卻使用了全球 30

%以上的能源,此一環境資源的消耗,部分可歸因為不經濟的發展型態,也因此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生了約 4 億 5 千萬噸的一氧化碳排放量,美國交通標準協會即指出,美國汽車 所造成的空氣污染,每年至少引起 2,000 至 40,000 個呼吸器官疾病的案例,除了 危害人類的健康,亦對全球生態平衡造成嚴重威脅。相關的研究發現也指出,避 免蛙躍發展的開發型態,增加大眾運輸系統周邊的住宅密度,建構機能健全的市 中心區,運用混合使用的土地模式,以及建構大眾運輸導向的發展型態,可以有 效減少能源使用,並提昇環境品質(Newman and Kenworthy, 1988)。

綜整上述蔓延之都市空間發展型態所造成之衝擊層面,其衍生之問題可進一 步歸納為下列數項:

1.增加社會的隔閡,且減弱健康社會的維繫基礎(Brueckner, 2000),導致人與人 之間的疏離感漸增,冷漠充斥整個都市。

2.市中心環境日趨衰敗,人口密度降低,使得各項設施的服務效能不佳,更將造 成治安、衛生等問題。

3.交通設施服務水準降低,道路壅塞的情況越來越惡化,人們耗費在道路上的時 間增加,相對地,工作效率低落,影響整體區域的競爭力與經濟表現。

4.政府公共建設跟不上蛙躍、快速的都市成長,居民缺乏完善的服務設施,生活 品質無法提昇,且不斷地興設公共基礎設施,形成政府財政的壓力。

5.相關開發行為雖滿足了人們追求當前之生活所需,但卻也破壞了人類與生態系 統的平衡,加速地球資源的耗損,將導致日後難以恢復的傷害。

二、抑制蔓延發展之理念實踐

在歐美地區相關研究紛紛釐清都會區蔓延發展對於整體環境、社會經濟、民 眾日常生活與地區競爭力等面向之影響後,公私部門亦開始針對紓緩蔓延之發展 型態的理念與策略提出建議,續由整體都市政策體系中,發展出改善此問題之解 決方案,其中,成長管理(growth management)即為美國中央與各州政府大量 運用於改善現行都市發展問題、強化未來都市競爭力的基礎理念之一,藉由成長 管理策略之運用提昇都市品質,減緩日益惡化的都市問題,並考量各地區之實質 特性,採緊密性(compactness)的發展型態,降低基礎公共設施與大眾運輸系統 的建設支出,進而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已成為許多地區制定都市發展政策之參 考準則(賴宗裕、徐國城,2004)。由於美國屬於聯邦體制的國家,相關土地政 策與立法多由地方主導,自本世紀初以來,各地方多採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

(zoning ordinance)規範土地使用與開發,然而各種都市問題的浮現促使美國公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私部門必須謹慎應對持續失控的成長,並認真思考如何形塑未來的發展型態。因 此,地方政府於 1950 年代起,便開始尋找另一有效的管理策略,開始研究採行 其他改良的土地使用管制措施,故引發了「成長管理」運動的熱潮。成長管理係 運用規劃的方法,配合管理的策略與技術工具,來規範都市發展及土地開發的區 位、時序、速度、總量及品質,同時考量公共設施的服務水準及成本,來執行土 地使用管理與公共設施配置等多目標的土地使用政策,期能達成避免蔓延發展、

保護納稅人、解決市場失靈、健全都市風格、提昇生活品質等目的(賴宗裕,1999:

173-174)。

在抑制都會區蔓延現象達一定成效後,1990 年代中期,美國又興起新成長 管理(new growth management)策略的探討,此項名為智慧型成長(smart growth)

的方案,延續成長管理之理念,並加入都市設計與建築設計兩項元素,以新都市 主義(new urbanism)之概念,限制都會邊緣地區的不當成長,提倡內都市的再 投資與環境改造,重塑都市空間意象,強化都市的適居性,建構大眾運輸導向之 發展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以達引導人口及產業的回流(賴 宗裕,2003)。所謂智慧型成長係指以一種智慧的方式來容納接受成長,為經濟 可行、環境可靠,並具協調整合共識的成長模式。智慧型成長尋求開發者、環境 主義者、政府官員及市民皆可接受成長的一個共同基礎,以便促成較緊密而混合 的發展型態,保育較多的開放空間,以策略提昇可及性及適居性(livability),強 化土地管理效率及公共設施提供效益,鼓勵內都市地區的填補式開發(infill development)與再發展方案,重塑都市風貌與活力,期能達成抑制蛙躍發展,

再造都市地區的生活機能與經濟生機,以達到有效分派地方財政之目標。換言 之,智慧型成長方案強調都市既成發展地區之有效規劃與再利用,重建民眾對居

再造都市地區的生活機能與經濟生機,以達到有效分派地方財政之目標。換言 之,智慧型成長方案強調都市既成發展地區之有效規劃與再利用,重建民眾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