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習近平的聯合國演講分析

第五章 習近平的多極世界觀探索

第一節 習近平的聯合國演講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4

第一節 習近平的聯合國演講分析

一、初步分析

此部分以習近平2015 年在聯合國演講的紀錄作為分析對象。

上一章的第一節提到,江澤民和胡錦濤的發言紀錄在結構上類似,從開頭到 結尾大致上依照「開場白」、「對國際局勢的定位」、「對世界次序(和平)的看法」、

「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發展)的看法」、「強調國際關係民主化」、「對聯合國的定 位」、「中共的自我定位」、「收尾」的順序分成八個頭尾相連的部分。習近平2015 年的演講大致上也是依照這樣的結構鋪陳他的演講內容,但跟江澤民與胡錦濤相 比,在文件結構上有兩點調整。

第一點,在習近平的演講內容結構中,「對聯合國的定位」這個部分被取消 掉,僅在「開場白」的部份簡單回顧聯合國的歷史和地位1

第二點,習近平在「強調國際關係民主化」這部分後面新增了一個「關於環 境保護」的部份。也就是說,在結構上,習近平的演講內容是由「開場白」、「對 國際局勢的定位」、「對世界次序(和平)的看法」、「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發展)的 看法」、「強調國際關係民主化」、「關於環境保護」、「中共的自我定位」、「收尾」

八個頭尾相連的部分所組成。

從總體上來看這篇演講內容,本研究認為認為習近平在很多部分都表達出與 前面兩任中共領導人不同的國際觀。如果說江澤民是戰戰兢兢的在國際社會中守 住中共的自主性(國家主權)、胡錦濤是想辦法讓中共融入現有國際社會,那麼習 近平就是積極介入現有國際秩序的規則制定。這種觀點可以從前面提到的結構調 整得到佐證。

第一,江澤民之所以提出「對聯合國的定位」個部分,是因為他認識到聯合 國的存在對於保護中共的主權有必然的重要性。像是他提到「聯合國作為世界上

1 因為江澤民和胡錦濤演講紀錄中的「開場白」部分也有簡單回顧聯合國的歷史與地位,故本研 究認為習近平的演講確實是取消了「對聯合國的定位」這個部分,而不僅僅是把這個部分融入「開 場白」的部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5

最有代表性、最具權威性的『主權國家』間的組織。」,又或是他在這段的內容 中指責部分「國家或國家集團」在處理紛爭時,對聯合國抱持著「需要則利用之,

不需要時則拋棄之」的態度。

而胡錦濤則是以聯合國作為推進國際秩序改革的主體,在「達成廣泛共識的 基礎上」對聯合國進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以期待聯合國能「更好的發揮聯 合國作用」。

至於取消「對聯合國的定位」這個部分的習近平,本文認為他是對經歷數十 年高速發展後的中共的能力具有信心,因此認為中共不但不需要依賴聯合國的規 範保障其主權不至於受到侵犯,甚至不完全需要依賴聯合國才能推進國際秩序改 革,透過中共自身與其他國家的協調與實踐,也有推動「新型國際關係」的可能。

第二,在江澤民的演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提的內容多較為抽象,較多 的看法與建議都只是一些原則性的概念。

到胡錦濤這裡,內容已相對具體,比如說胡錦濤強調建立公平、有效的集體 安全機制(而非僅僅是強調某些國際互動原則),又比如說胡錦濤把發展問題聚焦 在建立健全的多邊貿易體制與完善的國際金融體制(而非僅僅只是要求已開發國 家讓步),再比如說把聯合國的改革聚焦在增強非洲國家的代表性(而非僅僅強調 聯合國是共同協商的場所)等等。

但到了習近平的演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內容與議題又更為具體且深 入。

一方面,從結構上來看,他不僅僅探討過去中共所專注的和平、發展、國際 關係民主化等議題,他還特別用一個段落討論環境保護的問題。雖然從內容上來 看,這個段落仍然空泛,但這個議題本身相對於和平、發展、國際關係民主化等 議題而言,就已經是較為具體的議題。

另一方面,在習近平對中國的定位的這個段落,除了較為抽象的一些陳述外,

還很具體的提到中共將提供聯合國一筆和平與發展基金、加入聯合國的維和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6

待命機制同時還宣布要對非洲聯盟提供總額1 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類似這樣 的陳述內容在江澤民與胡錦濤的演講紀錄中是看不到的。

本文認為這樣的特性反映出習近平下的中共對於國際關注的議題有更深入 的理解,同時也反映出習近平對於中共在國際社會上有能力做什麼、要怎麼樣塑 造新的國際關係有更深一層的把握。

綜合上述兩點,本文認為,從習近平2015 年的演講紀錄中,可以看出習近 平一方面跨出了鄧小平晚期與江澤民的那種「國家觀」、著重於「維護國家主權」

的觀點,另一方面他在胡錦濤的「天下觀」、「天下情懷」、積極共建國際新次序 的觀點上賦予一種更具體、更主動且更具實踐性的意涵,而習近平所賦予的新意 涵,仍舊得回到「國家觀」層面,以「國家」的「國家力量」作為實踐「天下情 懷」、積極共建國際新次序的基礎。

二、開場白

也許是因為胡錦濤任期接近尾聲時的「東京都知事購島事件」以及本世紀國 力增強後的中共與日本在角色定位上的矛盾與衝突越演越烈2,我們才會看到習 近平以反法西斯戰爭作為這段的主要內容,凸顯出民族的受傷害的歷史記憶。然 而,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習近平提及這段歷史,但他藉由這段歷史高度評價聯 合國存在的意義(「奠定了現代國際秩序的基石」),因此我們仍不能否定這段內 容帶有習近平願意讓中共融入現有國際秩序的意涵。

三、對國際局勢的定位

和江澤民與胡錦濤放在一起比較,習近平是對國際局勢最為樂觀的領導人。

在江澤民的演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強調「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 秩序還未得到根本改變」、「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存在」。

2 相關論述見石之瑜著,《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 83,頁 184-2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7

在胡錦濤的演講內容中,雖然可以看到他對當前的世界局勢較江澤民樂觀,

但他仍然表示「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國際關係民主化尚未實現」、「世界和平與發 展這兩大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但到了習近平的演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他不但不提「霸權」,不但不提

「強權」,甚至還表示「和平、發展、進步的陽光足以穿透戰爭、貧窮、落後的 陰霾」,對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問題,也不再滿面愁容的表示這些問題還沒得到

「根本改變」或還沒得到「根本解決」,而僅只是輕描淡寫的表示「聯合國需要 深入思考如何在21 世紀更好回答世界和平與發展這一重大課題」。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到,在習近平的眼裡,中共和現有國際秩序的距離,

不再如江澤民和胡錦濤眼中那般的遙遠,至少習近平對於中共融入現有國際秩序 並有能力推動現有國際秩序的改革是樂觀的。

四、對世界局勢的建議

第三到第六個部分「對世界次序(和平)的看法」、「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發展) 的看法」、「強調國際關係民主化」、「關於環境保護」。這幾個部分綜合起來看就 是習近平對世界局勢的建議。前面曾提到,江澤民和胡錦濤這部分的演講紀錄在 表達方式上有所差異,而習近平和前兩任領導人的差異又更為明顯。

首先是習近平這部分的演講內容更為具體。例如在「對世界次序(和平)的看 法」的部分,江澤民只是自顧自的介紹他根據「歷史客觀經驗」構想出來的抽象 原則。胡錦濤則是重新包裝這些原則,並把它和既有國際秩序的語言相互結合。

而習近平更進一步透過對這些原則的理解,得出「要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 在止戰維和方面的核心作用」、「要推動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國際合作齊頭並進」等 具體結論。

又例如「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發展)的看法」,江澤民只是一方面陳述問題的 嚴重,另一方面又譴責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並強調對於發展的援助必須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8

立在尊重受援國社會制度的前提上。胡錦濤則是從較為積極的面相闡述這些問題,

提倡建立公平的貿易制度、完善的金融體制,以及呼籲已開發國家負起他們應有 的責任。而習近平則是利用2008 年的經融危機經驗,具體強調國際經融秩序的 必要。

另一方面,在發展不均的問題上,習近平不再像江澤民或胡錦濤那樣,僅止 於呼籲,而是大方地介紹中共自己在聯合國中與其他國家協商出來的成果,並強 調「要將承諾變為行動」。再例如前面提到的「關於環境保護」部分,也是這種 傾向的展現。這種傾向表明習近平相較於前面幾位中共領導人,更能掌握作為「國 家」的中共在世界的「次序」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其次,相對江澤民之於鄧小平、胡錦濤之於江澤民,習近平在概念上有更多 自己的東西。

其一是前面提到的,關於揭發「霸權」、「強權」。江澤民繼承鄧小平的國際 觀,把這兩個概念都放進他的演講中;胡錦濤雖然多從積極的面向闡述國際上的 議題,但仍不放棄譴責「強權」;到了習近平,卻只剩下這樣的提法:「弱肉強食 是叢林法則,不是國與國相處之道。」這反映出中共其實越來越不覺得自己在國 際社會中是屬於邊陲的角色。

其二是關於「新安全觀」。江澤民依循著鄧小平晚期脈絡所提出的「新安全 觀」,只是他與前蘇聯國家在處理國界問題上的經驗總結,缺乏主動塑造世界次 序的構想;胡錦濤則是把「新安全觀」當作相對於「冷戰思維」的墊腳石,最終 的構想在於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到了習近平,則放棄了「國

其二是關於「新安全觀」。江澤民依循著鄧小平晚期脈絡所提出的「新安全 觀」,只是他與前蘇聯國家在處理國界問題上的經驗總結,缺乏主動塑造世界次 序的構想;胡錦濤則是把「新安全觀」當作相對於「冷戰思維」的墊腳石,最終 的構想在於建立一個「公平、有效的集體安全機制」;到了習近平,則放棄了「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