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冷戰後中共多極世界觀的概念分析

第二節 「天下觀」視域的探索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2

第二節 「天下觀」視域的探索

本節將透過既有文獻的回顧,建構出「天下觀」的樣貌。描述或批判「天下 觀」的既有文獻種類繁多,為從雜多中釐清它的樣貌,本研究試著透過一套系統 性框架對其加以描述。首先,本研究會先探究「天下」的意涵;其次,則是簡要 的探究「天下觀」的意涵;再次,將細究「天下觀」在概念層面上具有何種意涵?

第四,將回顧「天下觀」在過去歷史經驗上的樣貌;第五,將探討「天下觀」是 否具有特殊性;第六,則是反過頭來反思「天下觀」本身的侷限在哪裡。

一、 「天下」是什麼?

探討「天下觀」視域的內涵前,我們必須先回答「天下」為何的問題。「天 下」究竟代表什麼樣的意涵?它和現代熟知的「國際」、「世界」概念又有什麼差 別?在嘗試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先引用學者趙汀陽在《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 學導論》一書的部分前言作為這個問題的起點:「今日世界,亂世已成,究其原 因,竊以為人類有世界而無天下,世無良序久矣,一亂生百亂,小亂成大亂,勢 所難免也18。」

這段話告訴我們「天下」和「世界」的內涵有所差別,「天下」的概念蘊含 著「治世」所需的「秩序」,與對「秩序」的追求。

大陸學者劉丹忱透過解釋「世界」一詞的來源,告訴我們「天下」和「世界」

的差別19。他認為「世界」一詞,自印度佛教而來。根據《楞嚴經》,「世」代表 時間的流動、「界」代表空間的方位,「世界」即是描述時間、空間的自然概念。

「天下」相對於「世界」則包含更深的意義,「天下」是人文與自然交會的空間,

在古代中國代表著相對於「國」的整體,是一種政治秩序的理想。

趙汀陽從批判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自然狀態存在一種「叢林事實」,

18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

19 劉丹忱,〈試論中國古代的「天下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3

是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世界」是一種放棄修改「叢林事實」的邏輯所創造的 場域,也是西方世界的內在邏輯;相對而言,「天下」是一種企圖創造一套人際 觀念取代「叢林事實」的邏輯所創造的場域,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內在邏輯20

除了上述兩位學者外,台灣的學者甘懷真也曾在研討會發言中提到,「天下」

是「國」的聚合,而「國」由「天子」定義,進而創造前現代有等差的秩序21。 總結上述概念,「世界」只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場域,在其之下沒有特殊內涵;相 對而言,「天下」除了「世界」的意義外,還包含著秩序的概念在裏頭。換句話 說,「天下」在古代的觀念中,除了自然意義外,還具有政治與人文意涵,儘管 古代的東方世界不乏「亂世」的歷史經驗,但應然成為「治世」的「天下」,卻 仍然中國古代觀念中的世界理型(Ideal type)。

二、 「天下觀」是什麼?

「天下」是「天下觀」的對象。我們明白「天下」與「世界」具有差別,「天 下」是同時包含著人文與自然地理的觀念,為了瞭解這套觀念更深入的意涵,我 們有必要進一步分析「天下觀」為何。

在研究相關文獻後,我認為既有文獻對於「天下觀」的理解至少有四種不同 面向的看法。第一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種「理想」,從理想的角度描述 天下觀;第二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種「政治秩序」,一種中國朝廷主觀 認知的實存政治規則;第三種看法,也是最多的一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 種「體系文化」,一種朝廷與其他政治實體互動的文化,這種文化在體系中至少 具有某種合法性;最後一種看法,把「天下觀」視為一種「檢討對象」,從現代 的角度反過頭檢討「天下觀」的不足。

從「理想」的角度理解「天下觀」。趙汀陽提出「天下理論」的想法,認為

20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15。

21 「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觀的對話」學術研討會,2015 年 11 月 20-21 日,由台灣大學人文 社會高等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共同主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4

「天下觀」的核心價值引申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德經.第五十四章》說「以身 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套用到「天下理論」

上的想法就是我們要「從世界去思考」,從整體世界思考什麼樣的世界秩序具有 合法性,而不是「思考世界」,單純思考個體如何在世界上佔有合法性22

劉丹忱認為「天下觀」是一種大同世界的理想,雖然這套理想世界的觀念具 有階層性,但這種階層性不是以血緣為基礎、以民族為劃分、具有命定色彩的階 層,而是以文明作為標準的階層性。《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中國有禮儀之 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代表著夏夷可變,夷用夏禮,夷則進而 為夏。另外一個例子是清朝雍正的《大意覺迷錄》,《大意覺迷錄》中提到的「中 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同樣也是這種特性的展 現23

台灣學者謝大寧則從文化價值的觀點嘗試重新審視「天下觀」。他認為天下 觀在現代遭受批評,被認為皇權中心論的政治觀點難以相容於現代的社會。但回 歸「天下觀」的原點,把「天下觀」與周人的「天人感應」、「憂患意識」相連結,

我們可以發現到其中的「道德性」意涵。這種意涵告訴為政者,他不能把「天下」

視為勢力範圍,他必須把善治當成自己的道德義務,並以善治招來遠方之人,才 能保持「天命」24

從「政治秩序」的角度理解「天下觀」。台灣學者高明士認為「天下觀」是 中華文明的傳統政治秩序基礎,其核心概念就是要把傳統中國理解範圍內的世界,

治理成為有次序、有條理的狀態25。如同《商君書.君臣篇》所言「明王之治天下 也,緣法而治,按功而賞。」,又如《莊子》卷二〈內篇.應帝王第七〉老子曰:

「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

22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年,頁 3、頁 20。

23 劉丹忱,〈試論中國古代的「天下觀」〉。

24 謝大寧,〈天下觀的今昔與未來〉。

25 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 年,頁 319-321。

30 David C. Kang, 2010. East Asia – Before the w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1 Henry A. Kissinger 著,胡利平[等]譯,《論中國》,北京:中信出版,2012 年,頁 11-12。

32 「中國再起:一個歷史與國觀的對話」學術研討會,2015 年 11 月 20-21 日,由台灣大學人文 社會高等研究院與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共同主辦。

33 林炫向,〈從世界秩序的轉變論中華文化復興之道〉,收錄於北京研討會論文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消了其他文化的可能性,對其他文化是一種箝制,故「天下觀」是一套不容於當 代政治文化的文化霸權34

2-2 不同理解面向下的「天下觀」

理解面向 學者 對「天下觀」的理解

I、理想 趙汀陽 把「世界」視為政治終極思考對象的觀點 劉丹忱 大同世界的理想

謝大寧 把「善治」視為道德義務的信仰 II、政治秩序 高明士 中華文明的傳統政治秩序基礎

甘懷真 中國朝廷建構的一元政治秩序 蔡東杰 中華帝國建構出來的政治體系文化 III、體系文化 濱下志武 屬於「地域圈」的共同歷史資產

Kang 一套東亞共享的國際關係運作價值與觀念 Kissinger 一種世俗的信仰、世俗的社會守則

張登及 一套當時地區秩序的組織原理 IV、檢討對象 林炫向 過時的政治文化觀念

莊萬壽 吞噬文化多元性的黑洞

(來源:作者自行整理)

表2.2.1 總結了本段落從四個「天下觀」理解面向出發的論點。從「理想」

的面向來看,可以把「天下觀」理解為一種迥異於西方的政治哲學觀點、一種大 同世界的理想,或是涵蓋某種道德義務的信仰。從「政治秩序」的面向來看,大 致認為「天下觀」是一種中國建構的一元政治秩序。從「體系文化」的面向來看,

雖然著重的面向有些微的差異,但多強調「天下觀」是一種區域共享、實存的政 治文化。從「檢討對象」的面向來看,可以發現「天下觀」若沒有後人重新淬取 其中的精華並創造新的意涵,很可能成為當今文化發展的阻力。

34 莊萬壽,《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儒教及其典籍之解構》,台北:允晨文化,2011 年,第四 篇,頁259-35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8

三、 概念層次的天下觀

多數學者偏好從歷史經驗整理的角度回過頭理解「天下觀」,然而歷史經驗 雖能檢驗部分主張,卻難以代表一種文明、觀點與思想的整體。換言之,即使表 現為相同的行為,其背後的邏輯卻未必一致;而相同的邏輯推演,在不同狀況下 亦有可能導致不同的行為。例如前述 Friedberg 提出的觀點,悲觀的現實主義與 悲觀的自由主義雖然推導的邏輯不同,但都導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上升,中 美之間必有戰爭」的觀點。假若今天有一位美國決策者根據這樣的結論做出強力 反制中國的外交政策,最後真的造成中美之間的戰爭,那麼在未來的某一天當我 們純粹透過這個歷史經驗反過頭來思考這位決策者究竟屬於哪種觀點時,我們真 的能獲得答案嗎?反之亦然。本文不是想強調歷史經驗是虛無的,事實上,儘管 有不足的部分,歷史經驗很多時候是我們論證時最佳的工具。本文想強調的是,

當我們從更廣的面向探討「天下觀」時,「天下觀」的概念層次與歷史經驗層次 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前者弱化上述困境發生的可能,後者強化我們主張的說服力。

是故,基於這樣的理解,在討論「天下觀」的歷史經驗前,有必要整理、回顧概 念層次的「天下觀」。

趙汀陽視「天下觀」為一套中國的政治哲學思維,從一種純粹思維的發想理 解「天下觀」。這套天下觀思維有兩大特性,第一個特性是這套思維是一套「為 了世界」的哲學,第二個特性是這套思維中隱含著「家庭性(family-ship)」原則。

「天下觀」是一套「為了世界」的哲學,指的是「天下觀」以建立一套涵蓋

「天下觀」是一套「為了世界」的哲學,指的是「天下觀」以建立一套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