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1.2 分析與解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 「核心詞+導語」

含有「提出賠償」的詞組(輕微冒犯下使用「對不起,我買一杯陪 你」;嚴重冒犯下使用「對不起,看哪裡撞壞的,我負責賠償」),其 誠意程度及禮貌程度最高。

4. 「雙重導語」

含有「提出賠償」的詞組(輕微冒犯下使用「對不起,我買一杯陪 你」;嚴重冒犯下使用「對不起,看哪裡撞壞的,我負責賠償」)其誠 意程度及禮貌程度最高。

6.1.2 分析與解釋 1. 「核心詞單用」

其結果可透過遂行力量(Perlocutionar force)的強弱、內容上分類為正 式或口語來區分,正式與口語在又可分為遵從準則以及違反準則。其中,

違反準則的核心詞是因為道歉者受到團結(Solidarity)準則大於權力

(Power)準則的影響。因此,在輕微冒犯的狀況下,「不好意思」的 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為最高。在嚴重冒犯的狀況下,「對不起」的誠 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最高。「抱歉」過度道歉,於輕微冒犯與嚴重冒犯 下皆不適用。

2. 「導語單用」

其分析方式透過兩種理論進行討論。其一,透過 Searl(1969)的合適 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中的初步條件(Preparatory)、誠意條件

(Sincerity)及必要條件(Essential),假設五種導語的背後有部同的 使用動機,當導語符合合適條件中的條件越多,誠意程度越高;反之,

符合合適條件中的條件越少,誠意程度越低。其二,透過 Leech(1983)

禮貌原則中的圓融準則(Tact maxim)以及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對於被冒犯者的利益以及道歉者的損失加以分析導語的禮貌程 度。檢測結果在輕微冒犯以及嚴重冒犯的狀況下,「提出挽救措施」為 最具誠意且最為禮貌的選項。反之,在輕微冒犯以及嚴重冒犯的狀況下

「外來因素」為最沒有誠意且禮貌程度最低的選項。「允諾此類過失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後不再發生」、「陳述意圖不足」、「陳述自身能力不足」此三類導語 在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上,無論冒犯程度輕重,皆於第二道第四名徘 徊,雖不是最具誠意、且最為禮貌的選項,但比「外來因素」適合。

3. 「複合詞組」

其使用可分為「核心詞與導語的詞序問題」、「雙重導語」以及「核 心詞+導語 vs. 雙重導語」等三類。依照前述核心詞單用以及導語單用 的分析原則,檢視複合詞的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首先,「核心詞與 導語的詞序問題」的測試結果為「核心詞」放置於「導語」前後,無論 在誠意程度或是禮貌程度上,大致無顯著差異。因此,「核心詞+導語」

的使用,無論在冒犯程度輕微或是嚴重下,「核心詞+提出挽救措施」

在誠意程度上以及禮貌程度上,皆為平均值最高的選項。反之,「核心 詞+解釋原因」則為誠意程度最低,禮貌程度最低之選項。第二合適的 選項為「核心詞+允諾此類過失以後不再發生」使用於嚴重冒犯的狀況。

「核心詞+陳述自身能力不足」使用於輕微冒犯的狀況。其餘「核心詞

+導語」的組合較無法明顯表示誠意以及禮貌。

4. 「雙重導語」

其使用規則,當導語內容含有「提出挽救措施」時,無論冒犯的嚴重 程度,此類雙重導語為誠意誠度較高以及禮貌程度較高的選項。反之,

「雙重導語」中不使用「提出挽救措施」,但含有「解釋原因」時,此 類選項則為誠意程度較低、禮貌程度亦較低的選項。再者,「核心詞+

導語 vs. 雙重導語」中,含有「提出挽救措施」的一方則為誠意程度以 及禮貌程度較高的一方。若「核心詞+導語 vs. 雙重導語」呈現誠意程 度以及禮貌程度相等的話,在嚴重冒犯的情況下是常見的。尤其導語內 容為「允諾此類過失以後不再發生」、「陳述意圖不足」、「解釋原因」

等。最後,單用「核心詞」及「導語」對於複合詞組的比較,「複合詞 組」無論冒犯的嚴重成度,其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皆為較高的選項。

其中,複合詞組在誠意程度上,「雙重導語」大於「核心詞+導語」;

在禮貌程度上,「核心詞+導語」大於「雙重導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2 本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雖力求調查研究架構之縝密,並且盡力蒐集完整資料,然而由於時 間與空間等主客觀因素影響,本研究仍面臨以下研究限制:

6.2.1 採樣上的限制

(1)研究對象的限制

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空間與金錢成本,本研究以 48 位以華語為母語使 用者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亦以此為限。是否可以推論全台灣地區華 語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尚待進一步驗證。

(2)樣本代表性的限制

受限於取得研究對象配合的困難,本研究調查問卷的取樣方法為透過朋 友的朋友採樣,訪談則採隨機抽樣,可能有缺乏樣本代表性的缺失。又 由於本研究的問卷調查為刻意調取,並非透過實際語料進行分析,與實 際道歉語的使用可能有差距,雖有訪談,仍有誤差。建議為來研究應以 自然觀察取得資料,更為適當。

6.2.2 研究方法的限制

在編製調查問卷與訪談大綱的過程中,未能使受試者完全明白題意,或 受到自身認知、情緒、主觀判斷等主客觀因素影響,出現與實際不符的 填答。因此在結果分析與討論上易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礙於研究者時 間與金錢成本的限制,無法透過實證教學驗證本研究結果在華語教學上,

外籍學生對於道歉言語行為的使用能力是否能夠透過功能教學有所成長。

6.2.3 統計檢定的限制

受限於研究者的時間限制,無法完成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在統計檢定 中的相關性檢定,未來若有時間、精力,完成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的 相關性統計檢定。期望能夠獲得更多華語道歉行為的規範及準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3 本研究在華語教學上的建議

本研究結果對於華語教學提出建議,希望華語教學人員在進行課程規劃時,

能夠從社會言談與語用學的角度思考道歉用語的教學方法。現行教學中,道歉 詞語的形式總以一詞代表全部,但其實不然。道歉詞語包羅萬象,從行事動詞 到間接道歉的辭彙,甚至看似與冒犯事件本身完全不相關的導語等。若在教學 中只讓學生學習「核心詞」就代表所有道歉用語,那麼便失去了功能教學的意 義。由於不同的道歉辭彙反應在內容上的不同,例如導語的內容不同,所代表 的道歉意涵也不同,在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上的附加意義確完全不同。例如

「對不起」與「抱歉」表達完全不同的誠意程度以及禮貌程度。另外,在不同 的冒犯程度下,所選用的道歉詞語也會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認為功能教學 為華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部份。

由於道歉詞語相當龐雜,內容細鎖,無法窮盡,在功能教學上並非以教條 式列點,要求學生背誦即可。在教學時,華語教師應掌握各種道歉用語的規則 性,及其背後的社會與用原則與準則,建立道歉的行為模式,如此一來才能使 教學簡單而具系統性,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6.4 對未來相關研究之建議

由於道歉言語行為在華語教學領域中尚屬於發展階段,相關學術研究尚為 不足,可將英文或其他語言的相關文獻作為研究華語道歉言語行為的基礎,進 而探討華語教學領域中,道歉言語行為的教學法與內容是否恰當。筆者僅以本 研究之設計與實施經驗,提供一些未來可深入探討的方向:

1. 可進行實證教學,透過教學的成效,檢視外籍學生對於華語道歉言語行 為的語言功能教學接受度如何,並了解外籍學生如何看待道歉言語行為。

2. 可進行跨文化研究,例如相同的研究設計與實施方法先探查以美國文化 中的英語母語者如何建構英語道歉用語,背後的社會語用因素。之後,

透過跨文化的道歉言語行為分析,以便提供華語教學者未來在課堂上跨 文化教學所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李正娜︾李文珠︽�分析漢語道歉語的使用模式︽�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 報︽21�3…︽2004〈頁 60-62〈

李軍�道歉行為的話語模式與語用特點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2007〈

頁11-19〈

李婉妤︽�跨文化華語拒絕策略研究-以美加籍學生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洪芸琳︽�抱怨語境下的難點分析及教學應用—以日籍漢語學習者為例︽臺 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洪靜︽�道歉言語行為的多維透視︽山東省「山東大學漢語言文字所碩士論 文︽2005〈

陳松岑︽�禮貌語言︽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9〈

陳俊光︽�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臺北市「新學林出版社︽2010〈

劉月華︾潘文娛與故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市「師大書苑︽2006〈

劉怡君︽�現代漢語委婉言語之語言策略及語言形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錢乃榮主編︽�現代漢語概論︽臺北市「師大書苑︽2002〈

謝國平︽�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三民出版社︽1998〈

羅朝暉︽�漢語道歉話語模式︽�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1︽2004〈頁 52-58〈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11 年 5 月 30 日〈

�http://dict.revised.moe.edu.tw/index.html

英文書目

Austin, J. 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P., & Levinson, S.C. (1978).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taineh Ruba Fahmi and Rula Fahmi Bataineh (2005). Apology strategies of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Jordanian EFL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Pragmatics 38 (11): 1901-1927.

Cordella, Marisa (1990) Apologizing in Chilean Spanish and Australian English: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ustralian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7: 66-92.

Fraser, Bruce (1981). “On apologising.” In Conversational Routine: Explorations in 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and Prepatterned Speech, Florian Coulmas (ed.), The Hague: Mouton: 259-271.

García, Carmen (1989) Apologizing in English: Politeness strategies used by native and nonnativespeakers. Multilingua 8: 3-20.

Goffman, E. (1967).Interactional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New York:

Anchor & Douvleday.

Grice, H. P. (1975). 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Cole, P & Morgan, J.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3 : Speech Acts.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41-58.

Leech, G. (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Márquez Reiter, Rosina (2000). Linguistic Politeness in Britain in Uruguay: A Contrastive Study of Requests and Apologies.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Olshtain, E., & Cohen, A.D. (1983) Apology: A Speech Act Set. In Wolfson N. and Judd E. (ed.),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owley MA:

Newbury: 18-35.

Searle, J. R.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arle, J. R. (1975). Indirect speech acts. In Davis, S (ed.), Pragmatics: A reader.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65-277.

Searle, J. R. (1979).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Shih, Yu-hwei. (1986). Conversational Polite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ih, Yu-hwei. (1986). Conversational Politeness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