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詮釋社群的解讀:客家 V.S 非客家

第五章 《一八九五》和日常生活

第一節 不同詮釋社群的解讀:客家 V.S 非客家

選舉

收視

籍次之,閩籍最低的族群角色位置設定,但客家組並未因此表現出對客家軍的驕 傲,反而後設的回應,表達是「是客委會出的錢」的無奈,成員H8 提出把閩南 人等同於會強暴婦女的族群很不妥。可見客家組在族群感知上的敏感多慮,表現 了對影片中的客家嚴苛的負面批判,對影片無止境的放大「客家」,以強調自己 和他者族群並無特殊明顯差距及不可取代性,表現對影片客家內容的抗拒。足見 影片宣傳的客家形象對非客家組較有正面影響,而客家組則無動於衷。

又因不同族群的生活風俗習慣涉入程度,影響的解讀內容的深廣也因此有差 距,表現在影片中宗族團體和祭祀、辦桌的片段。由於客家敬天法祖的傳統及聚 族而居的特色,迄今仍靠共同祠堂而維繫。每到特定節日共同祭祀,辦桌剁白斬 雞,沾桔醬吃的生活經驗成為集體記憶,凝聚了客家組的客家意識,對相關祭祀 事物及傳統美食,和客家組的生活連結,描述完整生動,客家組客語熟練的成員 亦表示在客語唸祭文的片段,對能比不懂客語的他人,多感受到客語發音的親切 面向而驕傲。而非客家組則未有討論祭祖及家族團體事項,認為十分平常,對祭 拜畫面平淡帶過。是以族群生活背景與生命經驗的差異,閱聽人所挑選的「重點 片段」及感動點也不同,客家宗族團體及祭祀的特色,在此成功提高了客家組的 客家認同,而非客家組則未有情感及經驗的交集。

二、相同解讀

兩組青少年在親情印象、對客家的意象形塑、國族議題和臺灣族群生活的相 處及風度上,表現一致的認知。

孺慕之情是歷久不衰的永恆價值,兩組受訪者對常伴左右的母親給與豐富的 回應,尤其母親在成長、求學過程中一對一的耐心教導與陪伴,是每一個受訪者 共同且深刻的回憶,相較之下,在影片和現實生活中皆缺席的父親角色,表現傳 統社會的男主外、女主內的生活分工,即使到了女性大部分也成為職業婦女的現 代,「教子」的工作仍然是女性形象標誌。

對於客家意象的形塑,耳熟能詳的幾個特質:「節儉」、「淳樸」、「重男 輕女」等,受訪者回答的內容,均與既有量化的報紙平面媒介關鍵字研究調查結 果相對應。雖然某些刻板印象,例如客家組提及自己「小氣」特質後,又為此大 力反駁,但就對客家固有成見的立即反應和第一印象來說,兩組的所形塑出的客 家形象大致相同。另外兩組分別提及,還未登上客家意象排行榜的「大嗓門」特

質,可見客家形象透過社會再製、媒介形塑或閱聽人的日常族群接觸,許多傳統 的客家形容詞及事蹟仍然留存迄今,並深入閱聽人的概念中形成僵化的成見,既 而框架出客家的模樣。

全球化的風潮下,受訪者世代的人我分際距離拉近許多,訪談過程中兩組成 員論及敏感族群政治議題時,均有意識的主動制止或提出「非歧視」的聲明,談 及族群刻板印象議題時,也多能具體說明所述現象、事件的來源,並強調所述為 個案,無法推及該族群全體的觀念,和平理性,表現成熟的公民風度,尤以族群 成員混雜的非客家組表現最明顯。非客家組表示原來認為客家人的確和閩南人、

外省人完全沒有差異,但觀賞後能感覺到客家的真實存在,以及客家的生活風格 及特色,且應該幫助弱勢族群留下這些特色。

兩組閱聽人的解讀風格同樣呈現意義碎裂、拼貼、多義混雜的樣貌,只能針 對特殊幾個畫面做突發奇想式的發表,而無法縱貫陳述整部電影的意義,對男女 情愛、偶像劇《敗犬女王》男女主角、線上戰爭遊戲、台語配音搞笑港片、泰國 鬼片、日劇韓劇等的媒介內容互文連結的關注和興趣,遠大於國族意識的沉重糾 葛。《一八九五》欲傳達的國族意識,由閱聽人主動規避族群爭端、表現尊重風 度,以及後現代的解讀風格可知其意義勢必被沖散、忽略的狀況,對本研究閱聽 人來說,區分我族他族並非是重要課題,並在處理國家、族群問題的處理展現出 高度的包容、理性、風度和關懷。

不是所有的媒介產品對閱聽人都具有相同的意義。閱聽人從無止境的媒介洪 流中,擷取適合的要素來建構想像。想像的媒介資源並不是隨機選擇,人們根據 自己的經驗與生活來建構特殊的想像世界。不同媒介具有不同的涉入程度﹐也因 而以不同方式成為想像的資源(張玉佩,2004)。以上客家與非客家組的不同解 讀,透過對客家的不同涉入程度和生活經驗,展現出不同的風貌,閱聽人的歧異 解讀也同時賦予文本更豐厚的意義。

另外,在焦點訪談成員彼此的溝通討論中可見閱聽人的文化已然浸透了日常 生活。面對嚴肅、憂傷的史詩電影文本,兩組閱聽人卻持團體日常生活中的諧謔 相處慣習,明明是殉國、殉情的悲劇,但討論過程中兩組閱聽人總是笑鬧面對每 一嚴肅議題,更甚者自行在沒有笑點的地方,有默契的製造笑點,使得客家電影 在兩組閱聽人的閱聽過程中,無視於客委會的「優勢詮釋」(preferred

interpretation),改變了電影原有的基調。他們的文化有如一場嘉年華,自由自

在不受限制,洋溢著模稜兩可的笑,將神聖的事物世俗化,充斥著貶抑和不雅言 行,與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有親近的接觸。Docker(1994)說,公領域定義的狹 隘的理性形式,對所有文化制訂單一的標準,嘉年華對此持續提出挑戰。嘉年華 保持了永遠危險的補充、質疑、鬆動、相對比、多元化,所謂的真正文化、真正 理性、真正廣播及真正藝術的單一概念(Docker,1994;轉引自李根芳,2003:194)。

是以本文期待透過掌握日常生活的真實脈絡中青少年的第一手資料,得以如實傳 達《一八九五》的詮釋面向,以茲日後類似宣傳的製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