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斷衝突的父女關係-如何解套?

三、 框架內的人生-回溯生命的模樣

3.4 不斷衝突的父女關係-如何解套?

還記得第一次與致嘉老師進行團體meeting24,討論自己想寫的碩士論文題目時,

我將我想寫的題目,以及目前困擾的問題告訴老師,當時,我設定的碩論主題是初任 教師的衝擊及調適,我的困擾則是與爸爸相處的問題。就如在上一小節所敘述的,我 與爸爸經常為了「我」要不要當老師一事爭吵,爸爸認為我太過任性、幼稚、不成熟、

不為自己未來著想、怕吃苦…等;而我則認為爸爸太權威、強勢、不了解也不接受我 的想法。

另外,退休後的爸爸整日都待在家裡,我也看不慣他要不就是整日守著電視政論 節目,要不就是與親朋好友喝個幾杯的生活方式,寧可整日喊無聊,沒人要陪伴他,

也不願幫忙媽媽分擔家事,或與媽媽一同去運動。也因為姊姊們都已出嫁,爸爸與媽 媽更是把關注的焦點全擺在我身上,我的工作、學業、感情與婚姻…全都是他們擔心 的焦點,大姊常跟我說,爸媽為了我的事而擔心到睡不著,或是一整晚都在討論我的 問題。這些事無形中都成了我的壓力來源,這樣的關注壓得我快喘不過氣來。

於是,每次返家,父女倆就會陷入此一對話模式:我要求爸爸為了身體健康要多 運動,少看些電視,也鼓勵他培養其他的興趣,並且多體貼媽媽一點;然而,爸爸卻 總是回答我,他就是只喜歡看電視,他就是不想運動…,覺得我們女兒都只會管爸爸,

跟媽媽一樣囉嗦…之類聽了更令我無奈或憤怒的話語。同樣的,爸爸會頻頻問我,有 沒有認真在念書、到底能不能畢業?工作還保不保得住?…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一直 是我與爸爸對話中的「地雷」,每次一被問到這些問題,我都會感到不耐煩,因反感 而經常是情緒一下子就會激動起來,帶著怒氣回話,也不願意再接續類似的話題,最 後就是不愉快的結束。

明明是彼此互相關心著對方,為何卻總是找不到可以和平相處的方式?每次和爸

24 見附錄二,【日記 1】。

61

爸又經歷了一次不愉快的對話後,我總是為此感到煩惱,很想為他做點什麼,和姊姊 討論後,計畫安排家庭旅遊活動,爸爸卻又興趣缺缺,最後也因此作罷。

傾聽完我的問題之後,致嘉老師很明確的指出我與爸爸之間的問題所在,我們彼 此對對方都有所「期待」,不只如此,我對爸爸的期待還包含著「要求」與「批判」,

例如:我希望他多運動、多幫忙家務。爸爸與我就如同一面鏡子,我希望他多運動,

他也期待我對即將回歸教職要有所規畫及作為,而我卻抗拒去談論此話題,同樣的,

他也不願回應我的期待,也就不可能改變彼此的行為。

聽完老師的這一席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依循著爸爸對待我的模式在回 應著他,另外,致嘉老師也點出我一直是站在媽媽的角度,希望爸爸多分擔家事,不 要讓媽媽一肩扛,這樣的態度顯示我「錯置」了自己該站的位置(女兒媽媽),要回 歸到女兒的身分與爸爸相處才是。

原來我一直沒看到自己是以這樣的方式在對待爸爸,當我靜下心來回想,我的爸 爸確實一直抱持著「為你好」的心態對待我,他毫不掩飾他對我的期望,也努力將他 的期待灌注在我身上,更因為我總是無法完全滿足他的期望,而將這種不確定感化成 一句句擔心的話語,拋到我身上,希望我承接他們的擔憂與期望。

而我也是。我也同樣帶著「為你好」的想法期待爸爸能有所改變,我擔心他身體 健康狀況,所以提醒他要多運動、少喝酒、多做點有意義的事、少看點電視;我心疼 媽媽為家事操勞,要求爸爸多分擔家務,將自己對他的擔心拋到他身上,希望他承接 我對他的期望與要求。

而我們父女倆展現的就是一種「盲目的愛」--以擔心來示愛,明明很愛對方、很 關心對方,卻總是以生氣、吵架、擔心、質疑、要求與期待的方式來表現,試圖想要

「掌控」與「改變」對方,原來這並不是一種好的「愛」人方式,也難怪我們總是找 不到彼此可以和平共處、理解彼此心意的方式,也是因為我們並沒有全然的接納對方。

真正的愛應該是沒有要求、不含期待的「自由之愛」,或許爸爸就是喜歡他現在 的生活方式,那我也就沒有必要去要求他改變,我心裡漸漸明確的知道「放下期待與 擔心」是爸爸給我的功課,當我學會放下,學會全然的接納,我與爸爸之間的關係也 許就會有轉變的可能。

媽媽常說,我是四個女兒中,臉型輪廓與爸爸最相似,沒想到,爸爸固執的脾氣,

同樣存在我身上,也因此,我們經常都堅持己見,而不肯讓步,也同樣埋怨對方不能 理解、體會自己的心意,也同樣容易衝動發怒,才會經常陷入吵架的模式。原來,我 們是如此相像的兩個人呀!

至於我所擔心的爸媽之間的問題,例如:家事分工、喝過多酒、夫妻爭吵…,致 嘉老師認為那不是我的功課,我並不需要將爸媽的責任也一肩扛起。聽到致嘉老師這 麼說,我放鬆許多,不再覺得爸媽之間的問題是我沈重的負擔,也不會再急於想要改 善爸媽之間的關係。

我還記得剛申請留職停薪的那一年暑假,我帶著一顆疲憊的心返家,爸爸並沒有 問起我發生了什麼事,而我也將在學校所遭遇的挫折、感情上所受的傷都隱忍著不 說,只想在家裡好好休息、沈澱一番。當時爸爸雖已退休,卻應朋友請求,又到工地 工作了半年,白天爸爸很早就去工作,傍晚回家我會像小時候一樣為他開門,幫他脫 鞋襪,問候他今天工作會不會很辛苦,晚上會與爸爸聊聊工作的情形,爸爸會跟我分 享在工地發生的大小事,以及工作的心得。那一段時間反而是我們父女倆相處最融洽 的時光,沒有爭吵,也沒有怒氣。

善於觀察的爸爸還是發現我的異狀,找了機會安慰我幾句,叫我不管發生什麼事 情,不用擔心,他和媽媽都會支持我,回家來就對了,去念研究所若是缺錢,他也會 盡量資助我。當時對爸爸的這番話十分感動,不管我們吵了幾次架,也不管我是不是 總是不順從他的期望,他還是關心著我,到最後仍願意支持我。

致嘉老師也提點了我,要與爸爸有良好的互動,就必須找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或活 動,同時,也必須是我可以接受、願意去做的事,如此,雙方才能沒有任何束縛的互 動,當然,爸爸對於我的提議也有接受與拒絕的「自由」。當我真的能放下對爸爸的 期待時,就算是爸爸不接受我的提議,那麼我也能放寬心接受拒絕,而不感到失望。

直到去年在籌備我的婚禮時,為了裝設新房而與爸爸有較多的互動,我與男友經 常向爸爸請教水電、建築方面的問題,當時很需要爸爸豐富的經驗及能力協助,在那 段期間,爸爸對我們的提問都不吝惜給予詳細回答,也親自陪我們去挑選家具、裝設 冷氣設備,提醒我們該注意的事項,展現出許久未見充滿活力的一面。

還記得最近一次與致嘉老師meeting25時,老師說:「爸媽的聲音,有沒有可能就 是自己內在的聲音?」例如,爸媽對子女嚴格的要求,論文寫不寫得完?到底能不能 如期畢業呢?當我們作子女的聽到爸媽這些話,反應也許會是不耐煩,覺得他們好 煩、好囉嗦,下意識的就會生氣,或是情緒上的反彈,這是因為當我們自己內在的聲 音被爸媽戳破時,因而感到心虛,也顯示出內在嚴厲的聲音又在「批判自己」,當我 們對這件事有所認知時,怒氣就不會對再爸媽發射出去,反而是感謝爸媽將自己內在 的聲音說出來。

而面對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好的回應方式就是:「講事實」,這也是最令自己感到

25 見附錄三,「日記 2」。

63

輕鬆的方式,具體的告訴對方自己的狀態及所做的事,這樣就夠了,不需找藉口及理 由,也不需要敷衍及不耐煩了。

現在,我會試著與爸爸聊聊政治新聞話題,聽他訴說去大陸玩的經歷,陪他一起 看電影、電視頻道,也能耐著性子回答他偶爾拋過來的「地雷」問題,記得最近爸爸 曾擔憂的問我,到底能不能如期畢業?論文寫不寫得完?以前的我會是馬上拉下臉,

用很衝的口氣回答:「你擔心那麼多幹嘛!我自己會認真寫完論文。」而這一次,我 當下的反應是大笑,以略帶開玩笑的語氣回答:「老爸,你怎麼不相信自己的女兒能 畢業呀?我口試計畫書已經通過了,接下來只要如期完成論文,就可以畢業了。」

那是一次沒有火藥味的對話,爸爸對我的回答也是微笑以對,而沒有半點不悅,

也許他還是放不下心中的擔心,要直到我真正完成論文,拿到碩士畢業證書,他才能 如實卸下這份擔憂。但是,至少講事實讓我心裡好過很多,也在回應的當下放掉被踩 中地雷的心虛與怒氣,而能平和的與爸爸對話。

雖然明白我與爸爸衝突的來源,也試著學習去接納與放下,卻還是會發生不知如 何處理,令人感到沮喪的情形。最近因為懷孕正與家人討論生產與坐月子一事,為了 要在哪裡生產、坐月子、小孩給誰帶的問題,而與爸媽又有意見相左的情形發生。

面對爸媽的擔心,我除了傾聽,也能耐著心解釋我的想法,告訴他們我的計畫,

雖然他們並不認同,卻也未執意反對,只是表現出擔憂及悶悶不樂的樣子。私底下,

大姊說,這是「天下父母心」,她還告訴我為了這件事爸媽曾藉酒澆愁,因此而讓我

大姊說,這是「天下父母心」,她還告訴我為了這件事爸媽曾藉酒澆愁,因此而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