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 回顧與展望

5.3 與生命框架道別

5.3 與生命框架道別

在詩人雨弦 (2009) 最新出版的詩集《生命的窗口》中,有一首詩足以說明我此 刻的心情:

【骷髏頭】

雨弦 1989-2004 卸下一生的面具

什麼都不必看 什麼都不必聽 什麼都不必說 什麼都不必想

卸下一生的面具 什麼都可以看 什麼都可以聽 什麼都可以說 什麼都可以想

卸下一生的面具 你終於做你自己

很值得慶幸的是,我不需等到死後,才能海闊天空的做自己,而是在這一段敘說 自己生命框架的歷程中,逐步修改自己的人生,將自己戴了二十幾年的面具一一的看

99

清楚,然後試著卸下。

「現在,我曉得要完成自己的整體性,唯有全部納進,不能排斥其中任何一樣。」

(Parker J. Palme,2005)不管我的真實樣貌如何,我都想要全心全意的接納自己,不追 求完美,只祈求完整。

我並不曉得這一生是否真能完全卸下背在我身上的框架:教師的主流教育觀、乖 小孩、未活在當下、我不夠好…,但我已走在覺察自己、學習接納自己的道路上,也 相信在我身上的這些框架無形中會隨著我的成長而一一崩解。

能在論文的尾聲,將自己想寫的、想說的都一一付諸實現,真是一件令人再感動 不過的事,而我這旅人,也終於找到屬於我自己的路,沿路繼續探索,繼續體驗,繼 續享受生命的美好。

參考文獻

王麗雲 (譯) (2002)。Michael W. Apple 著。意識型態與課程。台北:杜冠。

王理書 (2008)。養出有力量的小孩。台北:三民。

何粵東 (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何粵東 (2005)。有什麼好說的呢?。應用心理研究,26,42-44。

吳佳綺 (譯) (2005)。Parker J. Palmer 著。讓生命發聲。台北:商周。

何婉如 (2007)。迷路的大肚魚—一位女研究生的自我追尋之旅。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周瑞宏 (2006)。識透生命真相。台北:和氣大愛。

雨 弦 (2009)。生命的窗口。台北:

洪儷瑜 (1998)。ADHD 學生的教育與輔導。台北:心理。

姜添輝 (2005)。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台北:高等教育。

胡紹嘉 (2005)。于秘密之所探光:遭遇的書寫與描繪的自我。應用心理研究,25,

29-54。

胡紹嘉 (2005)。主體於/與寫作之途:回應與探索。應用心理研究,26,37-42。

翁開誠 (2005)。生命、書寫與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5,27。

翁開誠 (2005)。生命故事的生生不息之美。應用心理研究,26,36。

郭淑惠 (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論士論文。

張佩涵 (2008)。鹹魚復活記--從「勞動階級大學生求學經驗的探究」變形到「我的生 命敘說」。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添盛 (2004)。在孩子心裡飛翔—許醫師 48 個親子共處妙方。台北:遠流。

莊明貞、陳怡如 (譯) (2006)。Corrine Glesne 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高等教育。

莊詩婷 (2008) 必也「正名」乎—一位國中女教師追尋生命位置敘說探究。國立交 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瑩 (1998)。被封住的嘴—由探究他人到自我探究。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

101

文。

陳逸群 (譯) (2001)。Rhonda Britten 著。讓心無懼。台北:生命潛能。

曾慶台 (2002)。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新竹師範學院課 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武雄 (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馮朝霖 (2005)。豈只是「心理健康」。應用心理研究,26,14-17。

劉貞蘭 (2008)。繭—一段尋求蛻變的生命故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明宇 (2005)。從沈淪走向能動:一個諮商實務工作者的自我敘說到社會實踐。應用 心理研究,25,115-142。

蔡敏玲、余曉雯 (譯)(2006)。D. Jean Clandinin & Michael Connelly 著。質性研究中的經 驗與故事。台北:心理。

賴惠辛 (譯)(1996)。蓋瑞.麥凱 & 東.狄克梅爾 著。做情緒的主人。台北:雅音。

賴淑惠 (2007)。選擇放下,就能活在當下。台北:沙發書坊。

蕭昭君、陳巨擘 (譯) (2003)。Peter McLaren 著。校園生活—批判教育學導論。台北:

巨流。

蕭瑞麟 (2006)。不用數字的研究。台北:培生集團。

謝明憲 (譯) (2007)。Rhonda Byrne 編。秘密。台北:方智。

羅若蘋 (譯) (1996)。J. Krishnamurti 著。論恐懼。台北:方智。

附錄一、【徵求同意信函】

寄件人 Trista Wei <trista.wei@gmail.com>

日期

2009 年 3 月 8 日 下午 8:02

---

詩婷學姐你好,

我是之前有訪問過你有關寫碩士論文問題的教研所學妹文君,不曉得還記不 記得我呢?最近我們已開始進行自己的 proposal,因為那時訪談學姐你寫敘說探 究的經驗對我影響很大,對我的論文產生也有其重要性,我想將當時訪談的部 分內容放進我的碩士論文裡,論文中也會提及學姊的名字,想要先徵求學姊的 同意,我也將提及學姊的部分以附件的方式寄給你先過目,請學姊看過後,再 回覆我,麻煩了,謝謝!

2009.03.08 文君

寄件人莊詩婷 <cristingtw@hotmail.com>

日期

2009 年 5 月 2 日 下午 7:05

---

不知怎麼的

遺漏了你的信件

近日整理信箱時才赫然發現這一封信 不知現在回覆你會不會太晚

有關於你提到 會提到姓名一事 是我的榮幸

你就放心的去完成你的論文與計畫口試吧 祝福你

103

附錄二、【日記 1】

Date:2008/12/29

今天和致嘉老師 meeting,獲益良多,我將我想寫的題目,以及目前困擾的問題 告訴老師,碩論題目是初任教師的衝擊與調適,困擾則是與爸爸相處的問題,老師很 明確的指出我與爸爸之間的問題所在,我們彼此都對對方有期待,不只如此,我對爸 爸的期待還包含著批判及要求,例如:我希望他多運動,而不是一整天看電視。我與 爸爸就如鏡子一般,爸爸期待我對即將回歸教職要有所作為及計畫,而我卻抗拒去談 這些話題,就如我希望他多運動,他同樣也不願談這話題,也不可能改變他的行為。

另外,我總是一直站在媽媽的角度,希望爸爸能多分擔家事,不要讓媽媽一肩扛,

這樣的態度表示我所在的位置「錯置」,我應該是女兒的身份,而不是「媽媽」,不應 對爸爸有所要求,要回歸女兒的身份與位置與爸爸相處。再談到我不喜歡爸爸喝酒,

總是擔心他喝酒會出事,對身體不好,我明明很愛他,卻總是以生氣、吵架、擔心、

要求與期待來表現(爸爸對我亦是如此),原來這並不是好的愛人的方式,而是一種「盲 目的愛」,以擔心來示愛,然而,真正的愛應該是沒有要求、沒有期待的「自由的愛」, 也許爸爸就是喜歡他現在的生活方式,那我也沒有必要去要求他改變,「放下期待與 擔心」是爸爸給我的功課,當我學會放下,我和爸爸之間的關係也許才有轉變的可能。

而爸爸與媽媽之間的問題,吵架、家事分工、喝酒…,是他們的功課,不是我的,我 不需要將爸爸、媽媽的責任一肩扛。

最後,我提到我不知如何與爸爸溝通的問題,明明很想親近他,卻找不到合適的 話題,談到我的未來,我會生氣、不耐煩,不想談,聊到爸爸的生活方式,他又會不 開心,也不想多說,突然想到之前為了裝設新房與爸爸有較多的互動,我們經常向爸 爸請教水電方面的知識,也需要爸爸的經驗與能力協助,在這段期間,爸爸表現出充 滿活力的一面,於是,老師指點我和爸爸互動必須找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或活動,同時,

也必須是我可以接受,願意去做的事,這樣的話,雙方才能沒有任何束縛的互動,當 然,爸爸對於我的提議也有接受與拒絕的自由。如果我真的放下對爸爸的任何期待,

那麼,就算爸爸拒絕我的提議,我也能接受被拒絕,而不感到失望。

談完之後,我豁然開朗,原來,我一直覺得我與爸爸之間存在著一種無以解決的 問題就在此,所以,明明很愛對方,卻又抗拒對方,經常不歡而散,或是找不到一個 共通的話題,我必須學著「放下期待」、「放下擔憂」,學習「自由的愛」,而不是盲目 的愛,我心中充滿感動,這是我人生的課題,明天換個好心情,打電話回家報平安和 問候親愛的家人。謝謝致嘉老師,真是我人生的導師。

附錄三、【日記 2】

Date:2009/04/21

昨天與夥伴及致嘉老師 meeting 時的對話,有些都對我很有幫助,也給了我很多 的啟發,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說:「爸媽的聲音,有沒有可能就是自己內在的 聲音呢?」例如,爸媽對我們嚴格的要求,論文寫不寫得完?到底能不能如期畢業呢?

當我們作子女的聽到爸媽這些話,反應也許會是不耐煩,覺得他們好煩、好囉嗦,下 意識的就會生氣,或是情緒上的反彈,這是因為當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被爸媽戳破 時,就會感到心虛,也顯示出內在嚴厲的聲音又在「批判自己」,而當我們對這件事 有所認知時,怒氣就不會對再爸媽發射出去,反而是感謝爸媽將自己內在的聲音說出 來。

所以,當我們發現別人似乎又說了踩中自己「情緒地雷」,而讓自己不快、生氣 時,就要停下來,告訴自己,這說不定就是我內在的聲音,只是我不肯去承認它罷了!

然後轉個彎之後,就不會發怒或該說是惱羞成怒了,而面對自己內在的聲音,最好的 回應方式就是:「講事實」這也是最令自己感到輕鬆的方式,具體的告訴對方自己的 狀態及所做的事,這樣就夠了,不需找藉口及理由,也不需要敷衍及不耐煩了。我也 好好的練習覺察自己,試著用更好的方式面對我內在的聲音。

105

附錄四、【日記 3】

Date:2009/05/04

這世界上有很多書在教父母怎麼跟自己的小孩相處,卻很少有教小孩怎麼跟自己 的父母相處呢?

最近為了我想去美國生小孩的事,爸媽十分的擔心,我總是小心翼翼的、盡量耐 著心跟他們解釋,去美國生小孩的原因,也盡量詳細的告訴他們在美國我們會住哪 裡、有月子中心、有親戚,一切都會有人幫忙和安排,可是,他們還是會擔心,大姊 說這是天下父母心,我可以體會,但聽到大姊說爸媽因為擔心我而喝個爛醉,我的心 就不能接受了,因為,我覺得大姊認為爸媽會藉酒澆愁都是我造成的,讓我又產生了 愧疚感,爸媽會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都是我害的,我覺得好煩、好不服氣、也有一

最近為了我想去美國生小孩的事,爸媽十分的擔心,我總是小心翼翼的、盡量耐 著心跟他們解釋,去美國生小孩的原因,也盡量詳細的告訴他們在美國我們會住哪 裡、有月子中心、有親戚,一切都會有人幫忙和安排,可是,他們還是會擔心,大姊 說這是天下父母心,我可以體會,但聽到大姊說爸媽因為擔心我而喝個爛醉,我的心 就不能接受了,因為,我覺得大姊認為爸媽會藉酒澆愁都是我造成的,讓我又產生了 愧疚感,爸媽會這樣不愛惜自己的身體都是我害的,我覺得好煩、好不服氣、也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