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三、 框架內的人生-回溯生命的模樣

3.5 自我框架的覺察

在初任教師兩年期間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後,在進入研究所就讀之時,我開始意識 到自己對自己的不了解,於是,我閱讀了很多相關的心靈成長書籍,渴望能深入探索 內在的自己,也藉此撫平失戀受創的心靈及一直產於低潮的情緒。

在那一段時間,我只要想起曾受過的挫折及傷痛,就會因悲傷而淚如雨下,甚至 是埋怨起上天,為何如此不公平,為何我要受到這種待遇?明明我盡心盡力做好我的 工作,帶好每一個學生,為何卻要遭受到家長的質疑、學生的反抗?明明我已多次詢 問留職停薪事宜,為何申請的過程還是幾經波折?明明我很愛我的男朋友,也付出了 很大的心力在維繫我們之間的感情,為何還是出了問題,走上分別的路呢?

當時憤憤不平的我,不明白為何這麼多不好的事都發生在我身上,只是哭泣、傷 心難過、心存委屈,把「受害者」的標籤貼在自己身上。然而,在我心靈最脆弱之時,

賴淑惠老師 (2007) 的一席話,開啟了我轉念的可能性,正視自己真正的問題所在:

「人生的道路上,處處充滿著迷惑與挫折…面對這項難題,我們何妨重新定義自 己、調整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必為自己擔心、恐懼,因為,只要以最真實的面貌 站在生命的轉彎處,生命將會依照原有的步伐繼續向前邁進。」(p.50)

67

「不論好運、噩運;不論幸運與不幸,這所有的一切終將過去,雖然有時短如曇 花一現,有時卻漫長如漫漫長夜。這是一個過程,一段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

一段自我省思的經歷。」(p.56)

我檢視了自己的思維內容,發現自己並沒有「接受」所發生的一切,仍舊執著於 自己遭受到多大傷害,也就無法「放下」這些挫折所帶給我的折磨。於是,開始調整 心態,告訴自己,接受它、放下它,這一切都將過去。每當我這麼告訴自己時,我的 心就會逐漸回歸平靜,痛的感覺也不那麼明顯張揚,多次練習之後,才深刻明白「人 生,就是一趟學習放下的旅程」的道理。

當我能做到接受此時此刻的自己是處在遭遇挫折的狀態,試著以平靜的心態開始 回溯過往,反而可以將「自己」看得更真實而透徹,也才發現原來自己從來就不是個

「受害者」,只是個一直活在自己所設的「框架」下、沒有自覺的人。

於是,我開始去探究這框架是個什麼樣的架構,它是如何套在我身上,又是如何 使我成為今日的我,才驚覺原來這框架是從小就已漸漸形塑,依著我的身形、樣貌、

思維…,附著在我身上,隱而不顯,所以,我才會直到今日才發覺它的存在。

而我第一個覺察到的自我框架是「乖小孩」的框架,家是每個人一生的出發點,

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子女的人格、性格養成也是極為重要。從小,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

我努力成為一個「乖」小孩,看到姊姊們做錯事或因要求想要什麼東西而被爸爸責罵 或否定,就會讓我心生畏懼及警惕,以免重蹈姊姊們的覆轍,心想這樣可以減輕爸媽 管教子女的負擔,而我也可以成為爸媽心目中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在學校也是一樣,害怕被處罰、渴望得到讚美與肯定的我,努力成為大家眼中的

「好」學生,遵守校規、班級規定,作業不遲交,追求課業表現;擔心被同學排擠和 欺負,又渴望在班上擁有好人緣,當同學將功課交到我手上,我也不敢拒絕,默默的 幫他完成功課,也經常在同學提議某事時,附和同學話語,成為別人口中「隨和」、「沒 意見」的人。

而爸爸權威的管教方式,也讓我缺乏「選擇」的權利、「作主」的自由,直到長 大,我一邊扮演著聽話的「乖」小孩,卻一邊渴望能脫下乖小孩的外衣,說出自己真 正的心聲,不斷在矛盾與愧疚中掙扎。

就如同周瑞宏老師 (2006) 所指出的「乖寶寶」生命模式,面對父母我想盡辦法、

盡量做到讓他們滿意,希望他們高興,但並不表示我心裡沒有其他的想法;面對師長、

朋友,有時候即使心裡非常不高興,還是要配合規定;長大後進入職場,有時候對很 多事情有意見,可是卻又沒說出來,被外在限制而心生怨氣。

如此一來,活在乖小孩框架下的我,累積了很多憤怒的能量,以致於在長大之後,

當爸媽將關注的重心放在我身上,對我的學業成績有所要求、干涉我想就讀的科系、

限制我就業的選擇時,在我眼中,就成了一種掌控、要求、批判的訊息,而我的反應 就是憤怒的對抗及不以為然,而抗爭到最後,累了,或是受到更強大的壓制力量,就 只能敢怒不敢言,關閉所有發自內心的表達,繼續再當個乖小孩,以保護自己,不斷 在乖小孩的生命格式中循迴。

在這樣的循迴中,我只是不斷的怨怪爸爸強勢要求我當老師,當上老師後,心裡 又拼命抗拒這份工作,雖然盡力完成自己的職責,卻感受不到喜悅,反而是遭遇到一 連串的挫敗,使我對爸爸、教職衍生更多的憤怒與埋怨。直到現在,我才漸漸看清楚 並接受自己所遭遇的外在挫敗,不過是個假象而已,這一切是因為「不得自由」的內 在信念,壓著我自己運轉著「限制發揮」的生命模式所造成的。

第二個被覺察的自我框架是「未活在當下」。從小因為家境貧窮,我總是很羨慕 別人有優渥的生活,也產生對自己處境的不滿與自卑,也就靠著「想像未來的美好」

來平衡自己的內在需求。

還記得爸爸經常說,我剛出生時,有一對夫婦想以三十萬的代價收養我,雖然當 時我們家很窮,加上已經生了三個女兒,爸爸想要的又是一個兒子,無奈我卻又是個 女兒,但是,他很有骨氣,告訴那對夫婦說:「我有能力生,我就有能力養。」於是 我逃過了當人家養女的命運。

一開始我聽見這段往事,覺得很有趣,後來,當我體會到因貧窮而無法滿足我所 有的願望時,我也曾忍不住幻想,假如那時我成了別人家的養女,說不定是他們家裡 的獨生女,可以過著舒適優渥的生活,要什麼就有什麼,也不用什麼都要撿別人用過 的,說不定我就可以穿得漂漂亮亮,長大還可以出國留學,過著我想過的生活。但是,

一回歸到現實狀況,反而使我更加對自己的家庭感到不滿。

媽媽的小妹,也就是我的小阿姨,愛孩子的她認我當她的乾女兒,小時候,乾媽 住在台北,每次回來探望我們,總是帶著新衣服、玩具或好吃的零嘴給我,我好喜歡 乾媽,期盼她常回來看我,她帶給我的是就是我幻想中的優渥生活。

小學放暑假時,爸媽終於答應讓我跟乾爹乾媽去台北度假,那些日子都很愉快,

乾爹乾媽都對我很好,我過著不同於家裡的生活,乾爹乾媽甚至希望我不要回彰化的 家了,跟他們一起住,在台北上小學,當他們的孩子。

雖然我很喜歡他們帶給我的舒適生活,卻還是很想念爸媽和家裡的一切,而爸爸 也不同意把我送給乾爹乾媽養,於是,我只有寒暑假才會到台北住一段時間。這是我 第二次差點成了別人家小孩的往事,相同的是,我仍舊常幻想著如果我真成了乾媽的

69

小孩,我會過著多不一樣的生活?可看出我對於我的家能帶給我的一切是不滿足的,

我想要的,我的爸媽不一定能給我,只有讓我的心感到更加空虛及憤怒。

我的爸媽有著「先苦後甘」的價值觀及標準的「未來時間觀」,每當我向爸媽提 出請求,爸媽經常是以「等我長大後」、「等我有工作後」就可以…的字句安撫我,在 他們的觀念中,人生應以「未來」為主,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未來在預作準備,

現在與當下是可以犧牲的,夢想與渴望是值得延後滿足的。

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意,對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失落,使我只能一直期待未來的 到來,將未來編織成一幅美好的畫,反而更加深對現實生活的無奈與不滿。於是,我 逐漸習慣以抱怨的方式來抒發我的無奈,對所有發生在我身上不好的事加以埋怨、責 怪,卻經常忘了檢討、省視自己是否有錯。

未活在當下的框架,也使得我經常逃避去面對現實的狀況,只寄望未來的我能擺 脫當下的不如意,猶記得當時考上教育系的我,不願接受此現實狀況,一心只想著以 後要轉到外文系,要出國留學,然後不停的怨怪爸媽主導我的大學科系志願,才會讓 我過著我不想過的大學生活。

開始教職工作後,我終於有能力可以一圓出國的夢想,雖然不能去念書,至少可 以到處旅遊,看看不一樣的世界面貌,還是一再遭到爸媽的反對,認為我經濟基礎未 穩定,就要花大錢去玩,應該再「等等」,等工作兩三年後再出國也不遲,我曉得爸 媽是「為我著想」,也擔心我這麼年輕出國會發生危險;然而,在我感覺上,我已經 從小等到長大,現在又要再繼續等到我步入中年嗎?雖然如此,在抗爭不成後,我還 是繼續寄望未來,在現實中過著不得自由、不快樂、逃避、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未活在當下的我,除了逃避面對現實的狀況、喜歡抱怨,也無法接受現實生活中 所遭遇的困難與挫折,更難以享受及欣賞當下的美好風光。直到我第一次自己選擇了 所要念的研究所科系,決定留職停薪去進修時,我才開始體會活在當下的感受,因為 我所做的都是我所想的。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自己已不自覺將意識回歸到現實生活,只曉得我的思緒不再寄

一開始我並不知道自己已不自覺將意識回歸到現實生活,只曉得我的思緒不再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