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7

第貳章 中國高鐵外交的發展與地位

第一節 中國高鐵的歷史發展

中國高鐵的發展相當迅速,短短幾十年所累積的技術便能與傳統的高鐵大國 日本、德國、法國、加拿大等並駕齊驅,甚至在某些技術層面上已經是先驅,像 是「流動式架橋機」技術的應用,讓高鐵運行的高架橋能夠快速建成。因此透過 中國高鐵的歷史發展回顧,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中國高鐵如何能從無到有、由弱到 強,最後走出了一條後來居上的「跨越式發展之路」,至今擁有全世界營運里程 最長、營運時速最高等世界第一的成就。1 現今,中國高鐵秉持著高技術、低成 本、建設快等優勢「走出去」,開始將高鐵技術輸往世界各地,展現其高鐵實力,

並藉以塑造中國國家形象。

中國高鐵歷史的發展一般認為是在2004年中國國務院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 劃》,確立「京滬高鐵」將招標引進國外高鐵技術作為中國高鐵發展元年,2 但 實際上在2004年之前中國高鐵的技術發展就早已展開,先前的技術試驗對於後面 引進外國高鐵技術的吸收消化奠定相當重要的基礎。本文將針對中國高鐵的發展 歷史分為四個階段:技術累積時期(2004年以前)、技術引進消化時期(2004~2008 年)、自主創新時期(2009~2015年)、高鐵走出去時期(2015年~迄今)。

一、 技術累積時期(2004年以前)

1978年10月鄧小平受日本政府邀請進行為期8天的國是訪問,在考察日本新 幹線時接受日本媒體訪問,他說:「搭乘新幹線很快,像風一樣快!有催人跑的 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我們現在很需要跑!」此時中國列車最高時

1 劉憶魯、劉長銀,「中國高鐵發展的模式概述」,現代商業,第 12 期(2016 年),頁 36-37。

2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人民日報,01 版,2004 年 01 月 08 日(檢索日期:2017 年 12 月 5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速也才80公里,許多列車時速都不足60公里。3 根據統計,1993年中國全國列車 平均旅行速度僅有48.1公里/小時,國外卻已經擁有300公里以上時速的高鐵。4 這 也促使中國開始思考如何大幅改善中國鐵路的速度,提出積極發展高鐵技術的計 畫,而「京滬高鐵」便是首要建造的任務,但「京滬高鐵」卻經歷了中國國內高 鐵發展的兩次大論戰,延遲到2004年才拍板定案建設,2008年才正式開工建設。

兩次的大論戰分別是「急建派」與「緩建派」的論戰,以及「輪軌派」與「磁懸 浮派」的論戰,這兩場論戰深深影響中國高鐵發展的歷程,奠定未來發展相當重 要的基礎。

(一) 「急建派」與「緩建派」之爭

「急建派」與「緩建派」的爭論起點是1990年中國鐵道部完成《京滬高速鐵 路綫路方案構想報告》,並提交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討論。1993年4月,鐵道 部和當時的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和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 會(簡稱「四委一部」)聯合成立了「京滬高速鐵路前期研究課題組」,論證京 滬高鐵建設的必要性,他們認為京滬高鐵越早建設越有利,力爭1995年開工,2000 年前完工。5 1994年6月鐵道部在北京香山舉辦一場「高速鐵路研討會」,這將是 日後影響中國高鐵發展的轉捩點。「緩建派」為代表的前上海鐵路局總工程師華 允璋、原鐵道部專業設計院副院長姚佐周,「緩建派」兩個主要論點:第一,既 有的京滬鐵路技術改造潛力仍然相當大,不需要新建鐵路;第二,中國經濟仍不 發達,人均GDP還未達1,000美金,消費水準低,民眾仍無法負擔高昂的票價。6

「緩建派」認為以「擺式列車技術」與「實現鐵路電氣化」對既有京滬鐵路進行 升級改造,這樣的作法是當前首要的任務。

3 王雄,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紀實(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年),頁 1-2。

4 「高鐵時速重回 350 公里,背後故事不是你想的那樣」,中國新聞網,2017 年 9 月 23 日,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9-23/doc-ifymeswc9471228.shtml>(檢索日期:2017 年 12 月 5 日)。

5 李樹德,「京滬高鐵研究歷程和主要工程概述」,鐵道標準設計,S1 期(2006 年),頁 1-5。

6 高鐵見聞,高鐵風雲錄(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年),頁 238-2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9

「急建派」是以時任鐵道部總工程師沈之介、中科院院士沈志雲,「急建派」

主要認為京滬鐵路運輸能力已達到飽和,必須要趕緊建設京滬高鐵以舒緩交通。

最後,1996年3月全國人大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畫和2010年 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表示,下個世紀前10年,集中力量建設一批對國民經濟和 社會發展具有全域性、關鍵性作用的工程……著手建造京滬高速鐵路,形成大客 運量的現代化運輸通道。7 因此,京滬高鐵被排除在「九五計畫」之外,開工日 期被推延到21世紀後,「緩建派」在此次論戰中獲得勝利。

(二) 「輪軌派」與「磁浮派」之爭

隨著時間推移,中國改革開放帶來許多豐收的成果,經濟水準逐漸提高、社 會流動頻率增加,鐵路使用越來越加頻繁,而京滬鐵路升級化後雖改善其運輸能 力,但其負載力也開始逐漸升到繃緊狀態,因此「京滬高鐵」的建設與否再度浮 上檯面,而京滬高鐵的技術路線之爭被式接下來圍繞的重點,到底是輪軌好,還 是磁浮好呢?1998年6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全國兩院院士大會上提出 可不可以使用「磁懸浮技術」來修建京滬高鐵的想法,開啟了「輪軌派」與「磁 浮派」的爭論。8 「輪軌派」以時任鐵道部副部長孫永福、沈之介、沈志雲等人 為代表;「磁浮派」以中國科學院院士嚴陸光、何祚庥等人為代表。

「輪軌派」基於三項主張認為「磁浮派」不可行:第一,從成本來看,磁浮 高鐵造價過於昂貴,產出比過於低,性價比不符合需求。根據統計,1300公里的 京滬鐵路若用磁懸浮技術,造價將達4000億人民幣,而高速輪軌約為1300億人民 幣;9 第二,從技術成熟度來看,目前磁浮技術掌握國家德國、日本仍處試驗階 段,以商業營運來說仍不夠成熟,這對線路長的京滬鐵路來說,營運經驗非常重 要,因此安全風險過高。第三,以鐵路網相容而言,磁浮線無法變軌連結普通鐵

7 「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 2010 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人民日報,02 版,1996 年 3 月 18 日,(檢閱日期:2017 年 12 月 5 日)。

8 李偉,「中國高鐵 21 年爭議未止」,東方早報,2011 年 6 月 30 日(檢閱日期:2017 年 12 月 5 日)。

9 王強、羅率,「京滬高鐵十年一覽」,商務週刊,第 17 期(2004 年),頁 50-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路,這將導致乘客在兩條線路的交界站得換乘,對於鐵路運輸系統的效率有很大 的衝擊。10「磁浮派」則認為磁浮高鐵是先進的技術,平均時速可高達430公里,

這是輪軌高鐵無法比擬的,甚至它還有持續向上提速的可能性。另外,磁浮高鐵 還具備低環境汙染、能源消耗低、噪音低、安全舒適等優點,中國若能掌握這項 技術將對未來的交通運輸發展具備一定影響力(如表一)。

表一 輪軌高鐵與磁懸浮高鐵的比較 技術

指標 輪軌 磁懸浮

造價 低 高

最高營運速度 低 高

商業營運 大規模 極少

與現有中國鐵路網的連結 可行 無法

中國的技術基礎 強 弱

資料來源:筆者整理自行繪製。

在兩派激烈爭辯下,「磁浮派」決定在上海修建一條全長約30公里的示範線 路,並選擇與德國磁懸浮鐵路國際公司合作,2001年3月正式開工,並於2003年 1月4日投入正式營運,營運時速為430公里。「輪軌派」也於1999年投入中國自 主研究、設計與施工的秦皇島至瀋陽的客運專線正式開工,全線時速200公里,

2003年通車營運,這對於未來中國高鐵的修建奠定重要的基礎。最後,2004年《中 長期鐵路規畫》與2007年9月京滬高鐵可行性方案被中國國務院批准,確立未來 將以「輪軌技術」展開中國高鐵的建設,「輪軌派」戰勝「磁浮派」。輪軌派勝 出,不僅是成本、技術等原因的考量,最重要的是「鐵道部的態度」,鐵道部的 支持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因素。

10 高鐵見聞,高鐵風雲錄(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年),頁 238-2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1

二、 技術引進消化時期(2004~2008年)

當中國確立以「輪軌技術」做為高鐵發展的方向時,另一個問題隨之而來,

是要依靠中國自主創新,還是依靠外國技術的引進。由於中國已於90年代「廣深 鐵路準高鐵線路」順利研製與營運,時速已達160公里以上;11 2003年自主研製 的「秦瀋專線」營運時速也已達到200公里以上,基本上已經屬於高鐵。12 因此,

中國許多官員與研究人員都已經認為中國已經有研製高鐵的技術了,促使「自主 創新」與「技術引進」成為這一輪高鐵建設的爭論點。

(一) 「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之爭

許多官員與學者認為應當以自主創新為主,政府應當持續推動中國高鐵自主 研發與產業化。13 然而,中國鐵路運輸系統面臨一個相當嚴重的困境,即運輸能 力已大大不足以承受改革開放後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這將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 增長的一個絆腳石。雖然90年代中國的鐵路裝備技術在自主創新的努力上有所提 升,但仍遠遠落後於主要的高鐵大國,尤其在關鍵技術的掌握不成熟、整體設計 水準有待加強、工藝水準落後等。這些因素將制約中國的高鐵發展,使其無法在 短時間內透過自主研發的技術滿足國內所需,因此選擇「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

成為重要決策選擇。14

(二) 中國高鐵發展的關鍵——「跨越式發展」

新任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上任後便提出,實現鐵路裝備現代化發展應秉持十字 方針: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堅持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緊密結合,

將關鍵技術引進消化,進行自主研發,以實現中國鐵路機車車輛製造業的整體改

11 中國鐵道部,中國鐵道年鑑(2001)(北京:鐵道部檔案史誌中心,2001 年),頁 58-59。

12 孫春芳,「中國高鐵斷代史:第一條高鐵秦瀋客專如何被淹沒」,21 世紀經濟報導,2011 年 6

12 孫春芳,「中國高鐵斷代史:第一條高鐵秦瀋客專如何被淹沒」,21 世紀經濟報導,2011 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