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中文閱讀理解理論與相關研究

由上一節的陳述得知,問題表徵能力與數學解題相關密切,但閱讀卻是學 生理解數學問題的前提。學生必須對文字訊息覺知,才能對問題進行閱讀,進 而在過程中對問題形成內外在表徵與解題。在學校教育中,大部分數學問題均 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因此學生中文閱讀理解能力是解題與對問題建立表徵的必 要條件。

因此本節將就閱讀的意涵、模式與歷程進行討論,並對影響閱讀的相關因 素及其相關實徵研究進行說明。

壹、閱讀理解的意涵

文本資料與訊息知識的保存是人類社會的一項重要資產,但閱讀則是人們 獲取資產的重要方式,人們藉由閱讀,知識與文化資產才能得以延續,故閱讀 行為在現今資訊化的社會極顯重要。

不同的心理學派對閱讀有不同的看法。行為學派認為閱讀是一個刺激反應 的過程,當讀者能對文字符號刺激的處理達自動化,代表閱讀技能的獲得,理 解便會產生;認知學派認為閱讀除了是一個複雜的心理歷程外,也代表個體由 訊息的接收、知覺對訊息的詮譯到大腦的處理與理解,故閱讀是一個對訊息接 收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讀者本身與文本之間的互動與建構,也影響了讀者 對訊息的處理。

不同學者提出了對於閱讀的不同看法。Rubin(1991)認為閱讀是多種心智能 力的運作,對閱讀文本之字義、符號、概念的推理,進而獲取文章的意義。

Pressley(2000)認為閱讀理解分為兩個層次:一為字彙的層次,為閱讀歷程中較 低層次的理解,強調字彙的解碼與字彙的數量;另一為較高層次的歷程,強調 句子間、段落之間及對整篇文章的理解。Goodman(1996)認為,閱讀是一個對 書寫文字建構意義的過程,故讀者在閱讀時須運用自己的經驗去理解與建構屬

28

於自己的意義,故閱讀是一個建構性語言的歷程。Rumelhart(1978)認為,閱讀 是對訊息正確的覺知,包括對字詞與句子都能予以正確的解讀,同時讀者利用 本身的經驗對訊息的猜測與驗證,並推論其意義的一個過程。陳雅文(2004)認 為閱讀理解的意義是閱讀者運用自身的經驗與知識,去預測、驗證與推論文章 的發展,進而建構閱讀的意義。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閱讀除了對文字符號訊息的接收、字義的理解與 段落的整合瞭解外,個體本身利用背景知識,對所得的文字訊息做假設及驗證 的過程也是個體藉由閱讀而理解的歷程。

貳、閱讀的理解模式

閱讀理解的模式,代表著個體對於閱讀資料處理的系統方式,可分為「由 下而上的模式」、「由上而下的模式」、「交互模式」與「循環模式」,茲將其分 述如下:

一、由下而上的模式(bottom-up model):強調刺激感覺到內在表徵的知覺歷程 (林建平,1997),又可以稱之為「資料驅動」模式,是由 Gough(1972)提 出(吳訓生,2002)。本模式認為閱讀的歷程應該由低的認知層次到高的認 知層次,故閱讀是從形象表徵、字母辨識、語詞的認知、詞到語句的處理,

一直到組織句子的語意到整篇文章的理解為其過程。由於閱讀是由低階的 認知能力運作而開始,故字音、字形的辨識比語音及語法的使用還要早,

是閱讀的基礎。

二、由上而下的模式(top-down model):相對於「資料驅動」模式來說,認為個 體本身先備知識與語言的知識才是閱讀理解的主軸,故又稱為「概念驅動」

模式,是由 Goodman(1970)提出(吳訓生,2002)。Goodman(1998)認為閱讀 是在預期的基礎上,使用可得、最少及從知覺選擇而來的語言線索來組識 訊息,故閱讀是一種選擇的過程(張必隱,1992)。閱讀時,不必要用到文 章中的每一個字來理解文章的意思,而是從脈落中來猜測閱讀時無法理解

29

的字,並藉由個案的對於文章的各項知識來理解文章的過程。

三、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本模式認為閱讀的歷程並非僅只有「由上而 下」或「由下而上」的單一過程,閱讀時訊息處理有時候是由下而上,重 視識字的理解;但有時候卻是由上而下,著重個人經驗的(曾世杰,2004)。

故 Rumelhart 在 1977 年提出閱讀模式的互動理論,認為讀者是同時與交互 使用「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模式來閱讀(林建平,1997),強調人 類閱讀時「平行處理」的能力(曾世杰,2004),即個體在處理訊息時,同 時處理二件以上的任務,閱讀時不僅利用識字來對文章進行理解,也運用 個體的本身知識,不斷對文章的預期內容來猜測、考驗與理解文意的過程。

四、循環模式(recycling model):認為閱讀歷程是一種循環,並非如上述三種直 線式的運作過程。當閱讀者看到文章中字的時候,對字便產生了解釋,進 而形成對後面閱讀的字產生期待,期待又會與下一個字配合形成命題,若 不能形成命題回頭尋找另一個解釋,一直到閱讀者能統整段落中所有的命 題為止,進而理解文章的意義(林佩欣,2004)。所以閱讀是認字、形成 命題與統整的循環過程。

參、閱讀的歷程

大多數學者都均認為識字(word recognition)與理解(comprehension)是閱讀 最重要的兩個主要歷程(吳訓生,2002;柯華葳,1993;胡永崇,2008;錡寶 香,2007)。

認字與理解的關係又是如何呢?由識字、閱讀到理解的角度來看,識字是 閱讀的基礎成分(蘇宜芬,2004)。Stanovich(1986)提出沒有上下文脈絡影響的 認字測驗最能區辨優讀者與弱讀者,McBride 與 Ho(2000)也指出單一之認字測 驗常被選為研究個體認字或閱讀的指標(引自黃秀霜,2001,頁 2),故識字對 閱讀有其關鍵性的角色(柯華葳,1994)。胡永崇(2008)則認為閱讀開始於認字,

終於理解,而閱讀理解才是整個閱讀教學的最終與主要目的。

30

由以上得知識字是解碼的要件,識字能力的建立,個體才能進行閱讀行 為,理解文章的內容,而閱讀尚還有哪些重要歷程呢?茲簡述國內外學者的看 法:

一、國內學者柯華葳(1999a)將閱讀的歷程分成識字與閱讀理解。在識字部分為 字形辨識、組字知識與部件字位置知識;在閱讀理解部分,可將其分述為部分 處理與文本處理來進行說明:

(一)部分處理:是指在處理少量的文本時,建構而出的初級單位,包括字義搜 尋、形成命題與組合命題。

1.字義搜尋:在文本中得到正確的字彙理解。

2.形成命題:在上下文中找到字義後,將這些字組成基本的文本單位(命題)。

3.組合命題:讀者處理不同命題中重複出現的詞彙及概念。

(二)文本處理:指對較長文本的理解,包括了文意理解與推理。

1.文意理解:指在長期記憶中,針對文本找出字音、字形,並分析語法,進而 瞭解文意。

2.推理:依語意及文章的脈絡,並配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建構新知識。

二、Swaby(1989)的觀點認為閱讀理解是一種將訊息的語法、句法與詞彙知識 運用於短文閱讀情境的閱讀技能,讀者只要有應具備的技能,閱讀即能發生。

所以閱讀技能的表現,是因讀者擁有的技能不同而有產生不同層次的理解,茲 將不同層次的理解分述如下:

(一)字義的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指讀者依字句中的語意,理解文章的主 題與中心思想。回憶事實、細節、次序與指出字義都是相關的閱讀技能。

(二)推論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指讀者依文章中的訊息,並結合自 身的經驗,去推論文章隱含的意義。推論中心思想、做適當的解釋、預測、

比較、對照與找出因果關係都是相關的閱讀技能。

(三)評鑑的理解(evaluative comprehension):指讀者對文章的訊息進而產生自己

31

的觀點。價值判斷、決定主張、支持或拒絕某種意見都是相關的閱讀技能。

(四)批評的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指讀者對訊息的格式與內容進行分 析。理解文章意思的邏輯性與一致性,區別文章字句的型式和語態都是相 關的閱讀技能。

三、Gagné、Yekovich 與 Yekovich(1993)依據訊息處理理論的觀點,將閱讀理 解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解碼(decoding):解碼是指將書寫文字符號辨識出來,從長期記憶檢索,使 其產生意義的過程,這個歷程可分為配對(matching)與譯碼(recoding)。配 對(matching)係指讀者所視其字,便知其義,在這個過程中,不需經由語 音的線索而從長期記憶中提取出字中的意思,讀者解碼若已達自動化的,

默讀者通常採取轉配對的歷程(湯治平,2001);而譯碼(recoding)則是讀者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接收到字的訊息後,必須以字音為線索,才能從長 期記憶中檢索出字義的過程,不認識的字通常採取譯碼的歷程(林建平,

1997)。

(二)字義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係指讀者從書面訊息中指認字面含義的歷 程,其又可分為字義的接觸(lexical access)與文法的解析(parsing)。字義的 接觸(lexical access)是指讀者對解碼的文字從個體的知識中選擇合適的意 思,故字義的接觸為解碼的結果;在句子的結構與規則中有許多的有意義 的字詞或片語,故針對其有意義的片語或字詞意之間而形成的組合命題進 行分析,進而了解文句的過程即是文法解析(parsing)。在字義理解的過程 之中,讀者只能獲取句子表面上的意思(李正聖,2006)。

(三)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係指讀者對閱讀書面訊息有廣博、深 入與統整的理解。推論的理論可分為三個部分,為統整(integration)、摘要 (summarization)與詳細論述(elaboration)。統整(integration)係指能相互連貫 閱讀後後所形成的各項心理表徵,獲取文句間隱含的關係,以對文本內容

32

更深入的瞭解;摘要(summarization)對閱讀後的訊息,其文本中概念進行 歸納而成的大意,是一種對文本的鉅觀結構的理解;詳細論述(elaboration) 則是指讀者能將本身的經驗、知識、文本的訊息與概念結合,而產生新的 經驗的過程,而藉由詳細論述的一個過程,增加了知識遷移的能力(黃瓊 儀,1996) 。

(四)監控理解(comprehension monitoring):監控本身就是一種後設認知的能力,

故監控理解是指對閱讀過程的心理狀態來進行監控。讀者要能檢視自身是 否瞭解文意,並依結果隨時進行調整而增加閱讀理解的一個過程,這個歷 程包含了目標設定(goal setting)、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檢核目標 (goal checking)與修正(remediation)(陳怡琪,2011)。故在閱讀時,個體針 對文本訊息設定所要理解或取得訊息的目標,並依此目前建立閱讀的策

故監控理解是指對閱讀過程的心理狀態來進行監控。讀者要能檢視自身是 否瞭解文意,並依結果隨時進行調整而增加閱讀理解的一個過程,這個歷 程包含了目標設定(goal setting)、選擇策略(strategy selection)、檢核目標 (goal checking)與修正(remediation)(陳怡琪,2011)。故在閱讀時,個體針 對文本訊息設定所要理解或取得訊息的目標,並依此目前建立閱讀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