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數學解題能力、問題表徵能力及中文閱讀理解能力的 關係,因此有必要針對數學解題理論、表徵理論及閱讀理論進行探究,並對相 關變項的實徵研究進行探討,故本章旨在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理論基礎與已進 行的實徵研究,並對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與整理。本章可分為五節,第一節為數 學解題理論,第二節為表徵理論與數學解題,第三節為中文閱讀理解理論,第 四節為數學解題、問題表徵與閱讀相關實徵研究的探討,最後一節為總結。

第一節 數學文字題解題歷程理論

學生為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有一定的數學解題歷程,本節從數學文字 題的意義進行說明,並介紹相關數學解題理論及解題理論與本研究的關係,以 期對解題理論有脈絡性的瞭解。

壹、問題解決與數學文字題

什麼是問題解決?認知心理學家 Mayer(1992)認為問題有三種特徵,分別 為已知條件、目標與障礙。已知條件是指已知的情境為何,目標是指最終為達 到的狀態,障礙則是由已知到目標之間的路徑。所謂問題解決即是在符合已知 條件的狀態下,運用各種可能的方法解決障礙而到達目標的一種過程。Krulik 和 Rudnick(1980)認為問題解決是在問題的情境中,解題者以本身的舊經驗或 知識來從事解答的過程。張春興(1994)認為問題是否存在,與個人的主觀感受 有關,故問題即是個人有目的待追求,但未找到適合方法時感受到的困境。

Newell 與 Simon(1972)從問題空間(problem space)的角度來說明,指出問題空間

10

量由以下幾個狀態(statement)所構成:(一)目標或目的;(二)初始的狀態,係指 即問題的內容;(三)中間的狀態,其包括達成其目標所有可能的路徑。每一條 可能解決問題的路徑由許多步驟所組成,經由這些步驟將能完成問題解決。

數學文字題是針對數學問題以文字及學科相關符號表徵的一種形式,其最 終的目的仍為問題解決,那究竟數學文字題的定義為何呢?

Mayer(1985)認為數學文字題是運用文字敘述問題的數學計算題型,學生在 解數學文字題時,除了要能熟悉數學計算的過程,更要能對數學文字題閱讀並 理解題目的語意,最後再整合文字題提供的條件來解決問題(林清山譯,1991)。

Cummins(1991)則認為文字題是指由用語文的形態來說明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 題情境。詹士宜(1992)指出數學文字題是結合數學知識與語文技巧的問題,日 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非只是計算,更是許多問題解決的過程。

由上述得知,對數學文字題問題解決的過程即是解題,而數學解題即數學 被視為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情境,個體在情境中運用到數學概念、原理及方法來 解決問題,也就是把數學解題視為達成特定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活動(楊瑞智,

1994)。

數學文字題是利用文字及數學相關符號表徵數學問題的一種形式,它較一 般的計算題涉及更複雜的認知與運算歷程(Cummins, 1991)。解答數學文字題的 過程時,先必須瞭解問題的敘述,接著回憶相關問題的知識結構,並嘗試表徵 問題的模式,最後針對此模式進行推論,因此解題不僅是一個複雜的心智活動 (古明峰,1997),也是一種語文能力與數學能力整合的綜合學習活動(Mayer, 1992)。

貳、數學解題的歷程模式

最早的數學解題歷程模式是由 Polya 在 1945 年所提出的瞭解問題、擬定解 題計畫、執行解題與驗證四步驟。往後的學者也都以此為基礎,提出相關的解 題歷程模式,茲分述如下:

11

一、Polya 的解題歷程模式

Polya(1945)為指導學生解題技能,在「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一書中,

指出解題的四個階段,分別為

(一)瞭解問題:能瞭解題意,除能指出問題所求,也能知道題目的已知條件與 未知條件。

(二)擬定解題計畫:依題目的訊息擬訂解題的方法或執行步驟。

(三)執行解題:依據擬訂的計畫,執行每一步驟。

(四)回顧驗證:回顧解題的過程,或者能思索用各種的方法解答或將此方法運 用到不同的問題情境中。

Polya(1945)認為這四個階段的解題歷程並非完全是直線式的思考,學生在 解題的過程中,此四個階段會交互進行,直到解決題目。Polya 是一位數學學 家,也是第一位提出解題歷程的學者,其對解題的看法給後續提出解題歷程的 學者相當大的啟示。

二、Kilpatrick 的解題歷程模式

Kilpatrick(1967)則針對八年級學生為對象,依 Polya 之歷程模式將問題設 計成檢核表,探討解非例行性文字題時所用的策略。經由原案(protcol)分析後,

調整檢核表並將解題歷程分成四個步驟:

(一)瞭解問題:辨認已知條件、畫圖與引入符號。

(二)擬定計畫:重新敘述問題與考慮相關問題。

(三)執行計畫:使用連續漸進策略與檢查解題步驟。

(四)檢討:檢查答案是否合理、檢查答案是否符合條件、回溯論証的步驟與使 用其他方法獲得答案。

Kilpatrick 認為解題者具備相關的數學知識、能組織表現與轉換問題的處 理過程與能選擇知識進行處理的控制系統是成功解題的重要關鍵。

12

三、Schoenfeld 的後設認知解題歷程模式

Schoenfeld(1985)認為解題的歷程中需要考慮四個變項:

(一)資源(resources):是指解題者有的相關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定義、運 算的程序(procedural)與命題(propositional)的知識。

(二)捷思(heuristics):是指解題者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所使用的策略。

(三)控制(control):認知的管理、執行與分配,係指認知與後設認知的部分,包 括計畫、監控與回顧的解題歷程。

(四)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係指解題者對數學的觀點。

Schoenfeld(1985) 的研究發現解題歷程四個變項中,以控制居於最關鍵的 地位,故其從控制的觀點,進一步的將 Polya 數學解題歷程分為六個階段:1.

閱讀(read):解題者對問題閱讀;2.分析(analysis):解題者簡化或重述題目,以 促瞭解問題;3.探索(exploration):尋找出已知條件、未知條件與問題目標彼此 間的關係;4.計畫(planning):解題者擬定解題計畫,並評估計畫的適當性;5.

執行(implement):執行計畫並檢視執行狀況;6.驗證(verify):受試者對解題過 程與結果的檢視(邱上真、王惠川、朱婉艷、沈明錦,1992)。

四、Garofalo 與 Lester 的「認知-後設認知」數學解題歷程模式

Lester (1980)認為會影響數學解題的因子包括以下(劉湘川、許天維、林原 宏,1993):

(一)問題本身:即問題的本質,如問題的內容、結構、格式等。

(二)解題者:解題者本身的不同特徵,如解題的經驗、知識或信念等。

(三)解題歷程:如題解的訊息處理、表徵與策略等 (四)解題環境:如教學方式或解題的限制等。

Garofalo 與 Lester(1985)修正 Polya 的解題歷程模式,並加入 Flavell 所提的

「後設記憶」概念,提出「認知-後設認知」的解題歷程模式包括了定向

(orientation)、組織(organization)、執行(execution)、驗證(verification)四個階段,

13

茲將其說明如下:

(一)定向:評估並瞭解問題。

(二)組織:擬定解題計畫並選擇解題策略。

(三)執行:監控解題行為並配合計畫。

(四)驗證:評鑑定向、組織及執行歷程是否正確與合理。

以上四類認知成分受三類後設認知成分所影響,即 Flavell(1976)所提的後 設認知知識的個人(person)、工作(task)與策略(strategy)三個後設認知成分影響。

Lester 的解題歷程模式與 Schoenfeld 的模式相似,都是除了重視解題的認 知歷程外,亦特別強調後設認知的重要性,即覺知並監控自己的解題歷程在整 個解題歷程中佔有關鍵性的地位(引自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

頁 5)。

五、Mayer 的數學解題成份論

Mayer(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解題的歷程,他從表徵的觀點,探討 如何將問題敘述轉換成數學運算敘述,而將數學解題歷程分為問題表徵

(problem representation)及問題解決(problem solution)兩個階段,而每個階段又 分為兩個成份,分述如下並將其解題歷程以實例說明(如表 2-1):

(一)問題表徵(problem representation):係指解題者對問題的文字表徵轉換成內 在心理表徵的過程,又可分為以下兩個成份:

1.問題轉譯(problem translation):解題者必須將題目中的陳述句譯成能理解的內 在表徵,進而去理解句子之間的關係。在此階段,解題者必需有良好的「語 言知識」及「語意或事實的知識」才能對數學問題的陳述句做轉譯的動作。

2.問題整合(problem integration):問題中的陳述句在解題者具有「基模知識」

的狀況下,將有問題的相關訊息予以整合成一致的表徵,如對問題的類型、

有關及無關的資料、決定解答問題所需的資料或用圖示畫圖的方式來表示問 題,予以整合成解題者對問題的心理表徵過程。

14

(二)問題解決(problem solution):即從上述心理表徵進行到最後答案的過程,在 問題解決階段也包括了兩個成份:

1.解題計畫與監控(solution planning and monitoring):在理解題目的意義後,解 題者能針對題目擬定次目標,並依數學語句或方程式來表示問題,同時針對 問題列出可能的結論與想出監控解題的計畫,本階段所需要的是「策略的知 識」。

2.解題執行(solution execution):係指解題者能正確和有效的執行解題計畫和算 出答案,在本階段需要「程序性的知識」。

由上述 Mayer(1992)所提出的解題模式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四個成份,

而上述的四個成份中又可以分成解題的五種知識,且 Mayer 認為解題的五種知 識中,若解題者欠缺任何一種,很可能就無法成功的完成解題。茲將解題的五 種知識及其對解題的重要性說明如下(王瑋樺,2001):

(一)語言的知識(linguistic knowledge):轉譯問題中的敘述的知識,是英文或其 他語言的能力。此類知識可以讓解題者針對句子加以釋意或改述,並能理 解句子中的關係語句。

(二)語意或事實的知識(semantic knowledge):有關於現實世界的知識,如一公 尺等於一百公分。

(三)基模的知識(schematic knowledge):能將問題訊息組織成「有意義」整體與 對熟悉問題型態指出相關性。如對問題的結構做分類,如能對加減法應用 問題分類成「合併型」、「改變型」與「比較型」。

(四)策略性的知識(strategic knowledge):有關於執行的知識,能檢視問題解答 或者利用計畫對問題擬定解題的步驟。

(五)程序性的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如何進行運算以接近問題答案的知 識。

15

表 2-1

Mayer 的數學解題四成份與例子說明

例題:地磚是以每邊 30 公分的正方形出售。假如每塊地磚的價錢是 0.72 元,若

例題:地磚是以每邊 30 公分的正方形出售。假如每塊地磚的價錢是 0.72 元,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