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文閱讀歷程

中文閱讀歷程是一個十分複雜之心理過程,Bender指出閱讀的四個向度為認 字、字的理解、句子理解與文章理解(引自曾雅瑛、黃秀霜,2002)。國內外學 者則大都指出閱讀可分為識字(word identification)與理解(comprehension)(王 瓊珠,2004;胡永崇,2003;柯華葳,1993;Aaron & Joshi, 1992; Spodek, 1985),

而閱讀流暢度則是連結識字與理解之重要橋樑(胡永崇,2007;Begeny & Martens, 2006)。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也指出好的閱讀者需具備三個主要技能:第一個為 瞭解拼音系統的規則以辨認印刷文字,即是識字能力;第二個為運用既有的背景 知識及策略來了解文字的意義,即是閱讀理解能力;第三個為能夠流暢的閱讀,

即是閱讀流暢度能力(引自吳庭耀,2009),由上可知,中文閱讀歷程中最重要 的三個能力為「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流暢度能力」,以下將針 對此三項能力分述如下:

壹、中文識字能力

邱上真與洪碧霞對識字(word identification)、認字(word recognition)與 解碼(decoding)三個名詞進行區分,其「識字」含義最廣,包含指認已認識、

熟悉的字,或是分辨尚未認識或較為陌生的字(也包括假字及非字);「認字」

較偏向指認已認識的字;而「解碼」則較偏向辨識生字、假字與非字(引自胡永 崇,2003)。本研究擬採用較廣義的「識字」一詞。

另一種為非拼音文字,例如:中文,不同文字系統的識字歷程略有差異,以下將 針對中文識字歷程部分進行探討。黃秀霜(2001)和Perfetti(1985)指出識字的 定義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識字能力係指看到印刷的文字符號後能說出該 字音,不包括字義的理解,而廣義的識字能力即包括字形辨識、字音辨讀和字義 檢索等三部分。識字為閱讀歷程的核心成分,是閱讀理解的先備條件,兒童的識 字能力對日後的閱讀理解能力發展有極大的影響(洪儷瑜,1996)。

萬雲英(1991)將學習中文字之兒童識字發展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泛化 階段,兒童對中文字字形結構和部件組成規則十分模糊,所以書寫時部件容易亂 拼湊,例如:「政」寫成「攻」,念讀時易讀成形近字或是以同一詞語的字替代,

例如:「春天」唸成「香天」、「國」唸成「家」;第二階段為初步分化階段,

經過學習與經驗的累積,兒童已能慢慢掌握字形結構與形音義間之正確聯繫,結 構上不至於混淆或遺漏,但對於細微的規則尚未熟悉,因此會有同音異義字的混 淆或是過度類化聲旁,例如:「玫瑰」寫成「沒瑰」、「精神」唸成「ㄑ一ㄥ神」;

第三階段為牢固精確分化階段,兒童到此階段已熟悉偏旁、部首等組字單位,具 備聲旁表音、形旁表義等組字規則概念,不再有錯別字、不再修改筆畫,認讀、

默寫與解義間皆能正確完成,且能分辨字與字間之差異,識字量與流暢性提升。

對照洪儷瑜(1999)所指出識字發展之三階段,可知泛化階段大約學前時期,初 步分化階段約在6到7歲(國小一年級),牢固精確分化階段約在7到9歲(二年級 到四年級),因此三年級兒童的識字能力應於牢固分化階段。

中文識字歷程上,國內學者多採多層次理論之概念,有曾志朗(1991)的「激 發-綜合」二階段模式,以及胡志偉與顏乃欣(1995)的「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分別描述如下:

一、「激發-綜合」模式

曾志朗(1991)以平行分配處理模式(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 model)

來解釋中文識字的歷程,認為字形、字音、字義等不同訊息是以平行分布的方式

存在記憶系統中,在閱讀文字時,讀者會同時使用字音、字形、字義等多重線索 來「激發」出各種與刺激字有關之訊息,接著會「綜合」這些訊息,合成可能的 發音,進而達到識字。這過程中,不同線索間是互相合作之關係,使得各個推測 率相當低的線索在綜合後變成推測率相當高之線索,進而使讀者能快速認出字,

因此稱此模式為「激發—綜合」模式。例如:看到「惜」字,要讀出字音時, 在 激發階段, 所有跟「惜」有關的訊息, 及其聲旁的可能發音,如「昔」、「心」、

「惜」、「酉」、「金」、「月」等字形,及「腊」、「錯」、「厝」、「措」、

「剉」、「昔」、「惜」、「焟」、「棤」、「借」、「唶」等發音,都會從記 憶系統同時被激發出來,然後再經過綜合階段,形成「惜」最可能的發音。由此 可知中文字的閱讀是一個字形、字音、字義多重線索共同檢索的過程,換言之讀 者會同時採用不同的線索且之間是相互合作來識字。如圖2-1 所示。

圖 2-1 曾志朗的「激發-綜合模式」

資料來源:“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沈思“,曾志朗,1991,載於高尚仁、

楊中芳編,中國人— 發展與教學篇(頁550),台北:遠流。

視覺刺激

網膜上之投影

記憶系統 激發階段 綜合階段 形成認知

二、「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胡志偉與顏乃欣(1995)參考國外英文字彙辨識理論「交互激發模式」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提出中文識字之多層次辨識理論。此理論認為讀 者是仰賴多年習字的經驗來分析呈現於視覺系統上之文字。閱讀時,刺激字的字

以上兩種對中文識字心理歷程的論點模式,皆認為識字的歷程是依據著形、

音、義多重線索,以及字形記憶連結之強弱,激發各種可能的相關訊息,透過刺 激再與長期記憶中的心理辭典比對與檢索,而達到識字的目的。綜合以上所述,

可發現兒童在學習識字的過程中,必須經過一段學習經驗的累積才能慢慢具有一 般字彙知識之能力,也才能達到流暢閱讀,而國小三年級兒童的識字發展應該至 牢固分化階段。而在識字歷程中,從看到字形到完成識字,形、音、義等線索間 必會產生交互作用,需經一連串的認知處理過程才能獲取與該字有關的訊息。本 研究擬以黃秀霜(2001)所編製「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來瞭解國小三年級兒童的 識字能力與聲韻覺識、唸名速度、詞素覺識等閱讀相關認知能力之關係。

貳、閱讀理解能力

識字係指讀者能唸出字的語音,且找到相對應的意義,然而,這並不表示能 唸出字音就一定能了解文意,閱讀者尚需將字組合成命題,而後統整命題,且在 理解的過程中,閱讀者必須運用語法知識、背景知識,甚至自我理解監督來了解 文意(柯華葳,1994)。因此,閱讀最終的目的為理解,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

不僅只是單純地辨識文字,重點應是理解文意,甚至是從中建構意義(引自吳庭 耀,2009)。

Swaby認為理解即是技能之表現,此技能可分成字義的理解、推論的理解、

評鑑的理解和批評的理解等四個層次(引自林翠玲,2007,頁11):

一、字義的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

係指讀者可從字句中的語意,了解文章中敘說清楚的主題、思想。其相關的 技能包括回憶事實、細節、次序,並且知道字的意義。

二、推論的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

係指讀者根據文章中描述的訊息,再以自己的經驗,直覺推論其隱涵的意

義。其相關的技能包括推論中心思想,做適當的解釋、預測、比較、對照、因果 等。

三、評鑑的理解(evaluative comprehension)

係指依據文章所傳達的訊息而產生自己的觀點。其相關的技能包括價值判 斷、決定主張,支持或拒絕某些意見。

四、批評的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

係指分析閱讀材料的格式、內容。其相關的技能包括知道文章思想的邏輯性 和一致性、區別文章字句的型式和語態。

Gagné將閱讀理解分為四個階段:解碼(decoding)、字面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推論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理解監控(comprehension monitoring),以下將分別描述各階段(王瓊珠,2004;吳庭耀,2009;羅引宏,

2008):

一、解碼

係指辨識及把文字符號轉成語音型式之表現歷程。此階段可分成兩個次要歷 程:一為配對(matching),另一為轉錄(recode)。配對的歷程裡,讀者在看 到文字符號後,會搜尋長期記憶中的經驗與知識,直接確認文字符號為何,此過 程並不需要唸出文字符號的發音即可知道其意義為何。轉錄的歷程裡,讀者在看 到文字符號後,先讀出文字符號的字音,進而運用字音從長期記憶中檢索出字 義。總而言之,此歷程中會活化讀者心理辭典(mental dictionaries)內對文字符 號的知識。

二、字面理解

此階段是由字形瞭解字義,包含了字義取得(lexical access)以及語法分析

(pharsing)。字義取得係指兒童在辨識出字形或語音後,依上下文意從心理辭

典中提取最適合之字義解釋。語法分析則是分析句子的文法結構,確認字詞間的 組合關係,以瞭解全句意義。

三、推論理解

此階段使讀者對閱讀材料做深入與廣泛的探究,包含了統整(integration)、

摘要(summarization)以及精緻化(elaboration)等三個歷程。統整係指將兩個 或兩個以上不相鄰的語句串聯起來,進而將文章所要傳達之概念連貫起來,以從 文章中摘錄出重點。摘要則是對文章之概念進一步地歸納與分類,即是找出文章 中的大綱。精緻化是讀者加入自己的既有知識,將新資訊與舊經驗結合在一起,

有利於掌握文章之訊息,也有利於產生更完備的知識基模。

四、理解監控

此階段即為後設認知的監控歷程,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有達成閱讀目標。此 階段包含了目標設定(goal setting)、策略選擇(strategy selection)、目標檢核

(goal-checking)以及修補策略(remediation)。讀者在閱讀時會先設定一個目 標(目標設定),根據此目標會尋找策略來達成此目標(選擇策略),閱讀後會 自行詢問是否有達到目標(目標檢核)或進行相關的補充閱讀(修補策略)。

閱讀理解到底受哪些因素所影響呢?根據國內外文獻指出其因素包含個人 內在因素,係指個人先備知識、閱讀策略的運用、智力、認字技巧、工作記憶力、

動機、情感……等(王瓊珠,1992;林寶貴、錡寶香,2000;蘇宜芬,2004);

文本因素,係指字詞難度、內容的連貫性、文體結構……等(王瓊珠,1992;林

文本因素,係指字詞難度、內容的連貫性、文體結構……等(王瓊珠,1992;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