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中西兒歌

上一節已經整理出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以兒歌搜尋的結果,是沒有關於 中西兒歌比較的論文,在此僅以單研究中國兒歌或研究英文兒歌的論文來探討,

並且作一點分析比較。以下是本節要分析的兩篇論文:

關鍵字:兒歌、英語 研究者 學校 年份

Analysis of the Songs in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國小英語課本之歌曲 教材分析》

劉貞儀 南臺科技大學應

用英語研究所 2006

《兒歌的音樂性研究》 林淑珍 臺東大學兒童文

學研究所 2003 表 2-2-1 關鍵字為兒歌或英語的相關文獻

當中劉貞儀的《國小英語課本之歌曲教材分析》,英文篇名為 Analysis of the Songs in Elementary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除了摘要外,其餘都是用英語書寫而

成。上述兩篇研究都和音樂性有關,在本研究第四章中西兒歌形式風格的比較中 的第三和第四節中,要探討的是中西兒歌的旋律安排和和樂特徵。就我個人教學 的經驗,在英語課本裡的歌曲,每一課結束都有一首歌曲教唱,很多都是利用耳 熟能詳的兒歌曲調,填入該課的重要句型,例如在 Hello! Darbie!第一冊 Lesson 3 What color is it?裡,用我們很熟悉的〈兩隻老虎〉,也就是英語兒歌裡的 Are you sleeping? 的曲調,套入了本課主要句型,歌詞如下:

What color is it?

What color is it? What color is it?

It is red, it is red.

It’s red, Darbie. It’s red, Darbie.

Look, it’s here. Look, it’s here.

(陳純音主編,2009:36)

學生在習唱時,因為已經熟悉了原有的曲調,所以學習的時間可以縮短;而歌詞 要配合節拍,學生在唱的時候也會注意到單字的發音及音節,可以對於學習目標 更加強化。劉貞儀此篇主要調查分析國小英語教科書歌曲內容的與形式特色、出 版商提供的教具,以及教師手冊中歌曲相關的教學活動。研究對象為 14 套英文教 材系列,共包括 379 首英文歌曲、84 本教師手冊、14 個出版商。主要的發現為:

(一) 歌曲主題方面,九年一貫課程標準提供的 40 個主題中,大多都有被 採用設計在 14 套國小英語教材系列中,唯「有趣的人物」、「性別平等」、「人權」

與「科技」沒有被採用。各教材在主題選用及用字難易度編排上也各有特色。

(Fourteen series adopted most of 40 themes in NYICG except the issues of “famous or interesting people," “gender equality," “human

right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二) 超過 99%的歌曲與該所屬單元內容相關;大部分歌詞的用字都在 1200 單字表中,由於某些教學目的,有 261 個單字 1200 單字表的字彙編寫入歌曲中。

(More than 99% of the songs had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units they belonged to. The majority of songs were composed of words in 1200 wordlist attached in the NYICG.)

(三)只有 Coco & Momo Series,English Now Series,和 Woody & Me Series 有依據學習階段由易到難編排歌曲的字彙。大部分歌曲的相異比例計算(Type Token Ratio,簡稱 TTR)都介於 0.11 到 0.30 之間,有 9 個系列中的歌曲 TTR 越 高,歌曲數越少。

(Only three series complied the singing materials from easy to difficult level of Type-Token Ratio ranged from 0.11 to 0.30.)

(四) 379 首的歌曲形式都適合兒童學習英文,大部分的歌唱速度都比說話 慢,所以歌曲的內容都有重複字彙或句型;約 99.5%的歌詞有押韻,由童聲演唱的

比例最高(45%)。

[The forms of the 379 songs were suitable for children's English learning. Most of the songs had a slower rate than the normal speech; 100%

of the songs had some repeated vocabulary and specific structures; 99.5%

of the songs were rhymed, and the songs sung by children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45%)]

(五) 約 99.2%的歌曲編排在該單元的最末部分,也就是大部分歌曲具有複 習前面所學內容的功能。

(Ninety-nine point two of the songs were put in the end of sections in the textbooks; which meant that the most songs in the elementary textbooks served the function of review.)

(六) 歌詞頁、歌曲演唱光碟及圖卡是歌曲教學中最普遍使用的教具。Darbie Teach Me Series 和 Woody & Me Series 擁有最多種的教具(7 種);Super Cool Series 只有 3 種教具。各系列提供的教具各有不同。

(The lyrics pages, audio CDs and picture cards were the most common and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equipments in elementary English teaching.

There was difference among 14 series in terms of teaching aids supplement.)

(七) 為了因應教唱活動的時間長度,約一半的教師手冊給予彈性的歌曲教 唱時間;另一半則清楚提供教學的時間。

(In terms of the length for singing activities, almost half of the teacher's manuals offered the flexibility in song teaching activities;

another half of another half of the 14 series provided exact of length for singing activities to teachers.)

(八) 在 379 個教學計畫中,納入了所有文獻中所提倡的聽說讀寫活動,發 音練習最常見(279 首 / 78.3%),文化的部分最少(10 首 / 2.6%)。

[In terms of the four-skills activities, the pronunci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was most used(279 首 / 78.3%)in 14 series, while the least was the culture learning activity (10 首 / 2.6%.)]

(九)教師手冊的教學步驟說明有詳細與簡要兩種方式,所有系列在手冊上 仍不盡完善,內容仍需加強以期發揮其最大功能。(劉貞儀,2006)

(The explanations and instructions in teacher's manuals of 14 series were presented in two main styles: detailed or brief.)

以上為劉貞儀的研究發現,有很多項目是整理歌曲比例為主,其實並沒有特 別研究歌曲和歌詞的和樂特徵。就研究名稱來說,是可以再將課本中的兒歌和歌 曲的搭配適當與否作探討。而這一點,希望在我的研究中會有更新的發現。此外,

在上述第八項的研究發現中提到,關於文化的教學活動佔最少的比例。其實在每 一冊中都會有一個文化節慶教學的單元,不過和歌曲所佔的比例來說,少了許多。

換句話說,學生接觸歌曲的機會比接觸到文化的機會要來的少,編者倘若能在歌 曲中加入些許文化的元素,學生在學習一首歌曲就不只單純的形式學習,還有更 深層的內涵。在劉貞儀的研究中整理了很多相關音樂與語文習得的資料,是可以 供本研究來作為參考。

相較於劉貞儀的研究,林淑珍的《兒歌的音樂性研究》顯得較完整,尤其是 第二章語言、音樂和音律,談到了語言和音樂及音律這三者的關係。林淑珍在整 理資料部分做的相當全面,不但從歷史的資料來看,也從音樂的角度來看,探討 這三者的關係;其中還提到了「音樂,起源於語言」,所以可以知道語言有其韻律 性,才可造就音樂的產生。該研究中的第三章為兒歌的音樂性要點,第一節是中 國詩歌的音樂性表現,可以為我的中國兒歌的和樂特徵和旋律安排的討論奠基;

第五章現代兒歌的音樂性,也帶出了現在許多論者創作的兒歌,如馮輝岳、潘人 木等人的兒歌,而且每一章都會有個小結,讓讀者可以更清楚知道重點。(林淑珍,

2003)雖然她的研究只有六章,但是篇幅達兩百多頁,相當有份量。

整體來說,這兩篇都提到了音樂和語言的關係,不論是中文文獻或英語文獻

內容著實有很大的幫助,只是少了中西的對比,因此後來研究者開闢新的視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