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西兒歌的旋律節奏安排

第四章 中西兒歌的形式風格的比較

第三節 中西兒歌的旋律節奏安排

兒歌所以可以傳唱,就是因為歌詞和旋律節奏安排之間安排得當。在前兩節,

我探討分析過了兒歌的取材及意象,本節將重點聚焦在兒歌的旋律節奏安排並比 較中西兒歌在旋律節奏安排上有無明顯的差別。Pearl 提到: “Besides, there were four shared features between speech and song. First, they both used the human voice.

Second, the human auditory mechanism was shared for both. Third, both behaviors played a part in human socialization and interaction. Finally, they played substantial role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Pearl, 2001)這裡提到,說話和唱歌有四項共同的特徵:

第一,都用到人們的嗓音;第二,都使用到人們的聽覺系統;第三,這二者(說 話和唱歌)在人們的社會化和互動中佔了一席之地;第四,這二者在認知發展中 也扮演了必要的角色。

在一首歌中,節奏是最基礎的元素。情感的最直接表現是聲音節奏,文字意 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姚敏,2007:139)回憶小學 的音樂課,我們也是從打節奏開始來練習韻律感。在維基百科中,有關節奏的定 義為:是一種以一定速度的快慢的節拍,主要是運用速度上的快慢和音調上的高 低把它們組合到一起。例如,2/2 拍就是強弱拍,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嘭恰」,

那麼 3/4 拍是強弱弱,也就是「嘭恰恰」。我們常聽到的圓舞曲大部分就都是 3/4 拍的了,4/4 拍是強弱漸強漸弱。節奏可以獨立被欣賞,例如鑼鼓演奏。節奏也可 以成為旋律音樂的骨架。節奏的組成:(一)模式的規則與不規則;(二)聲音 的長短;(三)聲音的強弱;(四)聲音的有無。(維基百科,2010)而有關旋律 的定義為:是由一系列不同音高(也可以是相同的)的音以特定的高低關係和節 奏關係聯繫起來的一種音的序列。旋律對於人的聽覺感官來說相當於視覺感官中 的線條的概念。旋律是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旋律進行中出

現的高高低低的音透過節奏的變換形成的一種線條性的錯落組織,叫作旋律線,

將樂譜中的音高位置用線條連接起來,就是一條形象的旋律線。也就是說,旋律 是和節奏緊密聯繫的。一般來說,上行的旋律逐步傾向於緊張,而下行的旋律逐 步傾向於放鬆。(同上)該定義中有一句:「旋律對於人的聽覺感官來說相當於 視覺感官中的線條的概念」,本節也會運用線條圖來表示兒歌的旋律性。

中英文在語音上本來就有差別,與英文比較起來,中文的特殊性是在於聲調,

而英文只有輕重音的區別。「聲調」是語音高低升降的表現,也跟聲音的久暫有關。

所以構成聲調的因素有二:主要的是「音高」,次要的是「音長」。現在記錄漢語 聲調最實用的方法,當推趙元任的「五度制調值標記法」,這方法已經為國際語音 學界正式採用。記載調值的方法是:最低的音記 1 度,次低音記 2 度,中度音記 3 度,次高音記 4 度,最高音記 5 度。北平話的四聲調值就是陰平:55:,陽平:35:,

上聲 214:,去聲 5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編輯委員會編,1982:223~226)。 英語是拼音文字,每個英文字都是一個和一串「音」的組合,而這些音大致可以 分成子音(consonants)和母音(vowels)。這些音有很多的組合而形成每個英文字,

而組成的英文字有單音節、雙音節、多音節的不同。(臺中女中 GIS 暨旅遊中心,

2010)因為在語音上有這樣的差距,所以在與音符節奏的搭配下,就會製造出差異 來。瀏覽了多首兒歌後,發現節奏最多的是以四四拍、二四拍的歌曲最多,在這 裡以相同節奏的兒歌來作比較。

如再以四四拍的〈虹彩妹妹〉為例,這首兒歌為四四拍,也就是一個小節有 四拍,四分音符為一拍,在吟唱這首歌時,因為節奏的強弱,以及聲調的不同。

造成了旋律的高低起伏明顯,依照音符所繪製的曲線圖如下:

圖 4-3-1 〈虹彩妹妹〉旋律曲線圖

歌曲節拍如下(以踢、塔、嗯聲音來表示,踢代表半拍,塔代表一拍,嗯代表休 息):

塔踢踢 塔踢踢 踢塔踢塔 嗯 踢塔踢塔 嗯 塔踢踢踢踢踢踢 踢塔踢塔 嗯 塔踢踢踢踢塔 塔塔塔踢踢 踢踢踢踢塔塔

同為四四拍的英文兒歌 Mary Had a Little Lamb,旋律圖如下:

圖 4-3-2 Mary Had a Little Lamb 旋律曲線圖 歌曲節拍如下:

塔啊踢塔塔 塔塔塔嗯 塔塔塔嗯 塔塔塔嗯 塔啊踢塔塔 塔塔塔塔 塔塔塔塔 塔啊啊 嗯

就以上這兩首兒歌來比較,〈虹彩妹妹〉節奏變化較多,旋律線呈現出較多 的弧度,Mary Had a Little Lamb 的音符變化較少。

同樣也是屬於輕快的 Ten Little Babies,是由 Ten Little Indians 改編的,曲調相 同,歌譜如下:

這首兒歌為二四拍,一個小節有兩拍,二分之一音符為一拍,曲線圖如下:

圖 4-3-3 Ten Little Babies 旋律曲線圖

節拍如下:

塔踢踢 塔踢踢 塔 踢踢 踢踢 塔 塔踢踢 塔踢踢 塔 踢踢 踢踢 塔 塔踢踢 塔踢踢 塔 踢踢 踢踢 塔 塔踢踢 踢踢 塔 塔啊

同樣是二四拍的閩南語歌謠〈點仔膠〉,由施福珍所作的詞曲,歌詞如下:

點仔膠

點仔膠,黏著腳,

叫阿爸,買猪腳 猪腳箍,滾爛爛,

餓鬼囝仔流嘴瀾。(周淑卿編,2008:10)

旋律圖如下:

圖 4-3-4〈點仔膠〉旋律曲線圖

〈點仔膠〉節拍如下:

踢踢塔 踢踢塔 踢踢塔 踢踢塔 踢踢塔 踢踢 踢踢 踢踢塔 踢踢 踢踢 塔 塔 塔塔

從旋律圖來看,〈點仔膠〉這首歌謠的起伏性仍比英文的 Ten Little Indians 來的 大。Ten Little Indians 有一些小節都是運用同一個音,所以會有直線性的旋律,以 致起伏性較小。就節奏來說,兩首歌的節奏都有重複的地方,可是 Ten Little Indians 整首歌幾乎同是同樣的節奏,變化比〈點仔膠〉來的少。

以這兩組兒歌來比較的話,我們可以歸納:中國兒歌的起伏性大,旋律線較 多起伏,節奏變化也較多;而英文兒歌起伏性小,節奏變化少,唱起來旋律會比 較平直。也是由於英語的特性只有輕重音,沒有聲調,兒歌唱起來會顯得比較高 亢,節奏也會比較快;反觀中國兒歌,因為我們的語音有四聲聲調,每個音不念 完整的話,就沒有辦法像唸英文速度這麼快,而且音符和聲調搭配起來,自然會 呈現波浪型的旋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