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中共與朝韓關係之演進

第四節 中韓中朝關係(1971~1992)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中韓中朝關係(1971~1992)

1970年代中共從國家安全利益出發,打破中美間的長期僵局,中美蘇進入 了戰略大三角時期,此時仍然是美蘇最強,但作為次等強權的中國,對美蘇而 言都是不可輕忽的籌碼。

美國希望拉攏中共以削弱共產集團,並獲得蘇聯的關鍵讓步,蘇聯則不願 意與中共關係持續惡化,導致兄弟鬩牆之餘,還可能陷入兩面為敵的困境。於 是中共獲得外交上的靈活空間,連帶也鬆動了朝鮮半島劍拔弩張的軍事氛圍。

根據歷史學家沈志華的考證,南韓自1971年起就有意拉近與中共關係,但 中共一開始並未注意到此點,33經貿關係走在政治關係之前,但受限於政治關 係,早期只能透過香港、日本、新加坡轉口貿易,1983年中國民航296號劫機事 件後,因為韓國處置得當,兩國政治氛圍解凍,此後貿易方式逐漸開通,貿易 量直線上升,正式建交前已是如此。

冷戰結束於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之間,此時兩大陣營的關係已有所緩 和,就在蘇聯解體前後,中國開始走向改革開放,中共雖然在第十一屆三中全 會確立了面向經濟的改革方針,但扭轉如此體量巨大國家的根本政策極為困難

,在歷經奇數年反右、偶數年反左的觀望期後,一般認為鄧小平1992年南巡演 講擊退保守派勢力,才真正落實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改革路線。

中共確立經濟改革路線,對半島局勢演變極為重要,此前,中共政策完全 屈從於地緣政治,著重於軍事安全的確保,這是中朝緊密關係的基礎,一旦中 國改變其對威脅的認知,轉向經濟發展後,地緣經濟考量就會開始抬頭。簡單 來說,中朝關係開始疏離,中韓關係持續增溫。

中美外交破冰在前,兩極格局瓦解在後,中韓兩國於1992年正式建交。當 年的時空背景,南韓已走過漢江奇蹟,卻在再次進入鐵腕統治的軍人政權時期

,經濟持續高速增長,34中共顯然基於經濟誘因與南韓交往,而且希望汲取南 韓發展型國家的成功經驗。

從南韓角度來看建交則有雙重目的,首先,隨著蘇聯瓦解,與中共關係的

33 「沈志華談當代史研究中的檔案獲取與使用」,澎湃,2017年11月10日,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58344

34 宋成有等著,中韓關系史:現代卷(第2版),頁1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改善無疑有益於安全環境的確保,其次,韓國出口導向的經濟開發戰略面臨美 日兩國壓力逐漸增強,也迫使其到中國尋找新的發展空間。35

中韓建交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中共對朝政策正式從軍事的兩極對 抗,轉變為為求經濟發展大局,力求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36至此中朝軍 事同盟色彩逐漸淡化,中共有了平等看待與兩韓間交往的基礎。

另一方面,蘇聯解體本來是北韓與美日建立正常關係的契機,但美國的對 朝政策開始建築在『北韓崩潰論』之上,北韓也無法立即轉變其外交姿態,這 導致北韓進入前所未有的危機狀態。

首先是軍事,《蘇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到期,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沒有聲 明自動續約,南韓經濟發展後軍事力量則有所增強,北韓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 軍事威脅,雪上加霜的是中共與這些往日敵國眉來眼去,北韓卻沒獲得同等待 遇,這連帶削弱朝鮮對中朝軍事同盟的信心。

其次是經濟,北韓在1990年代面臨著經濟寒冬,朝鮮在冷戰前從中蘇獲得 了大量外援,但其經濟結構長期有偏重工業、輕輕工業的傾向,從資源結構上 看,北韓也缺乏可耕地與石油能源,這些問題在冷戰時能透過友邦平衡,共產 陣營解體後困難立即浮現,同時朝鮮連年爆發自然災害,37北韓很快面臨了糧 食與能源危機,這也是美國北韓崩潰論的基礎之一。

北韓絕未坐以待斃,軍事上,朝鮮考慮發展核武源於此一時期的極端不安 定感;38經濟上,經濟學者指出,朝鮮早在1980年代就對中共的經濟改革有所 反應,並嘗試改革,但面臨系統性的困難而導致失敗,這還連帶造成經濟環境 惡化,39並回歸正統的社會主義經濟。

南北韓雖然於1991年同時加入聯合國,卻沒有開啟全面和解之路,北韓與 美國為首的歐美國家關係持續對抗,保留了冷戰時期的部分特色,為日後東北 亞局勢投下不安的陰影。

35 同上註,頁125.

36 楊昭全、孫艷姝,當代中朝中韓關係史 下卷,頁644。

37 同上註,頁674。

38 傅瑩,「朝核問題的歷史演進與前景展望」,理論參考,第6期(2017年),頁6。

39 Frank, Rüdiger著,王瑜君等譯,北韓,下一步?!——國際經濟學家所觀察的北韓現況與未 來(Nordkorea: Innenansichten eines totalen Staates),頁212~24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小結

總的來說,中共對朝鮮半島的政策,1980年代以前採取偏向北韓的『一個 韓國』政策,改革開放後,經濟因素在中共外交政策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對南 韓採取『政經分離』的政策,逐漸加強與南韓的經貿關係,冷戰結束後,尋求 一個和平與穩定的朝鮮半島,避免危及中國大陸現代化的持續開展,成為中共 的主要目標。40

韓戰後充斥著軍事對立風險的地緣政治形勢,本有望在蘇聯解體後改善,

但北韓遭美國排斥後日漸孤立,乃至對中共產生埋怨,導致冷戰環境一定程度 上仍出現在朝鮮半島。

局勢持續僵持的現實因素是,出乎美國意料之外,金氏政權存續至今仍未 垮台,中共顯然居中扮演著某種關鍵角色。

蘇聯解體前是朝鮮最主要的交易夥伴,但蘇聯戰略方針改變後,蘇聯與之 後的俄羅斯奉行『向韓國一邊倒』的政策,中斷了與朝鮮幾十年來的傳統友誼 與經濟聯繫,41根本不在意北韓的經濟危機。中共此時幾乎是北韓的唯一援助 者,整個1990年代中朝簽訂大量援助協定,並提供無償援助,42北韓這段期間 對外貿易額雖然下滑,中國的比重卻急遽上升,考量到平壤的外交狀況,事實 上北京儼然已成為朝鮮的外貿窗口。

此外中共長期在外交上替北韓發聲,聯合國對朝實施經濟制裁時,中國是 主要的反對國家,中共擔任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很多時候是北韓的救命稻草

,蘇聯解體後,中共實際已成為朝鮮半島幕後主要的權力平衡者,這是基於三 點因素:

地緣經濟第一次成為重要考量,和平穩定的半島局勢符合中共利益,北韓 崩潰絕非中共所樂見,即使是南韓也不願意在北韓經濟崩潰的情況下談統一,

數百萬越過邊境的難民將造成青瓦台當局面臨艱困的政治抉擇。

其次,軍事安全永遠是重要因素,中美關係此時雖緩和,但並沒有比傳統 盟友北韓讓中共放心,部分學界人士甚至認為,中共與日本都希望朝鮮半島能

40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頁91.。

41 胡逢瑛,「俄羅斯當前對朝鮮半島的政策特點」,韓國學報,第34期(2018年),頁44。

42 楊昭全、孫艷姝,當代中朝中韓關係史 下卷,頁694~6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繼續維持分裂的局面,以免統一後的韓國對他們造成威脅,不過中共官方未曾 公開表達希望朝鮮繼續分裂的立場。43

最後,中朝特殊國與國關係起到了一定作用,韓戰後兩國攜手走過40年風 雨,如同古代中朝關係,中朝間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情感與利益的連結,雖然這 種關係是複雜矛盾的,但已對中朝關係施加影響。

長期分析中朝決策機制還能發現兩者格局上的不同,中共處理朝鮮半島問 題關注的通常是國際大勢,北韓決策時則聚焦於兩韓問題,其實兩韓都有這種 現象,除了勢力範圍造成關注利益不同外,可能也與其歷史經驗有關。

古代朝鮮地理位置相對隔絕,李朝後期就有隱士王國之稱,顯示出對外交 經驗的匱乏,有學者指出:「韓國人缺乏對於強權政治的敏銳判斷能力,是歷史 上有例可循的。」44這點加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使朝鮮人在決策時有時會 表現出急於求成,甚至急功近利的傾向。

43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頁104。

44 Frank, Rüdiger著,王瑜君等譯,北韓,下一步?!——國際經濟學家所觀察的北韓現況與未 來(Nordkorea: Innenansichten eines totalen Staates),頁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