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檢閱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文獻檢閱

隨著中國崛起,坊間對於中國研究的書籍汗牛充棟,關注中共朝鮮半島安 全政策的書面資料可從三方面取得。一是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主要從國際 政經結構與地緣政治切入;二是中共戰略文化的研究,聚焦於中共政策產出的 特性與軍事手段偏好,後者帶有軍事理論色彩;三是對中朝中韓關係的歷史紀 錄,更多是可用於分析的靜態資料,以下就其重要者摘述。

一、國際關係理論

從國際關係理論途徑實施研究者,有結構現實主義學者,從權力結構分析 局勢,如米爾斯海默(Mearsheimer, John)、邱坤玄等知名人士;有運用新自由 主義談國際合作者,代表者如陸伯彬(Ross, Robert S.);最後是地緣政治理論 學者,近代有布里辛斯基等人。

(一)結構現實主義

米爾斯海默於2014年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更多是一本理論專著

,用以闡述米氏的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但此書對本文研究主題貢獻有二,首先

,近代朝鮮半島的安全問題主要環繞著中、蘇、美展開,而這三國均具有強權 力政治特徵,因此其理論對此議題較有解釋力;其次,米氏承認朝鮮半島是一 個熱點,蘊藏美中衝突的可能性。

米氏認為中美隔著『巨大水體』為緩衝,但談到當中國開始掌握更多的相 對權力,且經濟與軍事可以與美國陣營分庭抗禮,中美大戰的可能性要高於冷 戰時的美蘇大戰。6

米氏提到朝鮮半島的重要性,並指出這大概是中美可能到頭來進行大規模 常規陸戰的唯一地點,7然而巨大水體於此扮演著什麼角色,或許因為非議題主 軸,米爾斯海默隻字未提,是本書可惜之處。

早在1992年邱坤玄就在《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國際政治結構》一文提到,東 北亞仍帶有冷戰時期集團對抗的性質,而且民族主義取代共產主義成為值得關

6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臺 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頁430~431。

7 同上註,頁427~47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注的焦點,區域經濟合作的抬頭,則可以是信賴建立的開端。8

在2001年的文章《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他進一步提出 對美國在全球與朝鮮半島角色的評估,中共是從經濟利益與國防安全兩個層面 思考,在有助於經濟建設的和平努力措施上,中共是樂觀其成,但是若將威脅 到中共的安全,則中共將強力反對。9

冷戰結束後,區域外的美國已無法扮演冷戰時期的主宰者(dominator)角 色,區域內的中共則成為與美國共同維持區域平衡的促進者(facilitator)。中共 在朝鮮半島權力平衡過程中,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給予北韓支持,同時又從地 緣經濟的角度與南韓發展關係,中共與南北韓三角關係上,將同時獲得地緣政 治與地緣經濟利益。

中共靈活對應兩韓關係,並曾在六方會談中扮演要角,令人感到中共外交 手腕的柔韌,同時令人聯想到邱坤玄曾經提到,中國外交已經推行了一種具有 中國特色的靈活多邊主義,10值得在朝鮮半島研究中長期持續地關注。

(二)新自由主義

陸伯彬在2009年曾經發表文章表達對於中國海軍民族主義的擔憂,而即使 是這篇陸伯彬歷來最悲觀的作品,他仍認為中國發展海軍受其領土條件制約,

對美國的威脅有限,美國能透過建立一系列互信機制及佈署解決問題。11 2012年陸伯彬與多位學者共同發表的新書《中美歐關係:構建新的世界秩 序》中,陸伯彬討論了各種國際合作可能,並表示歐亞強權中存在著一種深層 和平,深層和平指的是強國中無任何國家考慮採用向其他國家開戰的方式來解 決他們之間無法避免的政治衝突。12

陸伯彬認為近代美中關係雖然充滿分岐,仍表現出積極平衡的一面,例如

小布希(Bush, George W.)政府即避免當美國與其他國家遭逢重大外交困難時

8 邱坤玄,「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國際政治結構」,政治學報,第20期(1992年),頁45~46。

9 邱坤玄,「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頁93。

10 邱坤玄,「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 年),頁1。

11 Ross, Robert S., “China's Naval Nationalism Sources, Prospects, and the U. S. Respo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4, No. 2(Fall, 2009), p46.

12 Ross, Robert S.、Tunsjo, Oystein著,張沱生譯,中美歐關係:構建新的世界秩序(US-China-EU Relations: Managing the New World Order)(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頁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同時與中國發生衝突,13更甚者,2003年朝鮮核計畫,美國還試圖透過中共對 北韓的影響力管控危機。

陸伯彬運用新自由主義的互賴理論,認為美中應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但 美中關係鬥而不破是多方因素使然,他的分析途徑相對單一,乃是遺珠之憾。

(三)地緣政治

布里辛斯基於卡特(Carter, James E.)總統任內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並活到冷 戰結束,是從地緣政治學研究中國的重要西方學者,其研究方式與麥金德、斯 皮克曼等人一脈相承,『歐亞大棋盤』儼然是世界島理論的現代版。

布里辛斯基在討論中國時說:「美國的歐亞大陸政策要有效,就必須有遠東 之錨。」14遠東之錨指的是日本與中國,而其有效性源自於日本的海權與中國的 陸權。遠東之錨概念的提出,是對美國亞太戰略基礎的重大調整,尋求將美日 戰略關係調整為美中日戰略關係,可說既有對地緣政治利益的期待,也是美中 蜜月期的遺緒。

從地緣政治上看中國確實是美國的天然盟友,但中國不僅在尋求全球的舉 足輕重地位上,甚至在只尋求地區主導地位上,都視美國為主要障礙,美國可 憑恃的是中日之間的矛盾與美中間巨大的國力差距。

布氏事實上主張一個分裂的朝鮮半島對中國最有利,因為重新統一的朝鮮 有成為美國(以及間接成為日本)影響延伸的可能,追本溯源,他對美中衝突 保持樂觀,原因在於視中國為一個內部問題叢生的區域國家。惟其可能料想不 到中國崛起的勢頭如此迅猛,美國的反應又如此劇烈,布氏從地緣政治提供了 一種合理的方向,卻不是雙方現今的政策方向。

誠如索爾.柯恩(Cohen, Saul B.)所言:「現代地緣政治學的真正價值是對 構成國際關係基礎和影響政治互動的地理因素的學術分析,這種分析並不決定 國策制定必須的方向,但是它確實提供了合理的方向。」15

然而國家受多樣因素影響決策,中共權力位階的劇烈抬頭,已削弱兩國間

13 同上註,頁174.

14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The Grand Chessboard)(臺 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三版,2016年),頁202。

15 Cohen, Saul B.著,嚴春松譯,地緣政治學:國際關係的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頁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信賴,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進一步的矛盾,中國儼然就是斯皮克曼一再警告 美國的『邊緣地帶』強權,作為兩強對抗的邊界,朝鮮半島權力再平衡的走向 如何,值得吾人進一步思考。

黎安友(Nathan, Andrew J.)與施道安(Scobell, Andrew)的《尋求安全感 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人的對外關係》一書,是同時從地緣政治與戰 略文化分析中國政策的絕佳文獻,該書是《長城與空城計》一書的增修訂本,

黎安友與施道安系統分析了中國人不安全感的根源,乃因地理上中國是四個同 心圓環伺的脆弱強權。依兩人的看法,並不視中國為真正的威脅,雖然中國在 戰略文化上不是真正擁抱儒家和平主義,但其對外政策相當理性,內部問題則 遠未解決。

作者並未論斷中國未來的政策傾向,而是從地緣政治返回到國際結構的觀 點,強調美國應設法建立一個新的均衡,兩人提到:「因為中國自身面臨許多問 題,中國並沒有將要統治世界,除非美國從中撤出,中國的崛起,只有在美國 允許它成為一個威脅時,才能威脅到美國及世界」。16換言之,解決問題的關鍵 可能不在中國。

朝鮮半島的地緣位置如同書中引用的德國指揮官用語,是中日兩國『一把 旨在刺向心臟的匕首』,兩人的政策分析大體環繞著中日雙方為主軸,令筆者詫 異之處,在於書中幾乎沒有討論中美衝突問題,朝鮮問題雖以中日為主體,晚 近卻明顯要從中美對抗格局分析,由於半島權力的平衡很大程度取決於雙方的 戰略意圖能否相容,書中缺乏此一分析,相當令人惋惜。

劉德海地緣政治的研究,則認為朝鮮問題的主軸正從地緣政治轉變到地緣 經濟,而其推動力則為中共領導人更易。習近平上任以來調整外交政策的優先 順位,積極推動以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為主軸的對美國外交政策,17主要目的 是在降低中美兩強的戰略推擠,如此一來,中美兩強合作互利的經貿平臺,將 有利於解決朝鮮半島危機。

16 Nathan, Andrew J.、Scobell, Andrew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 國人的對外關係(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頁469。

17 劉德海,「朝鮮半島的國際政治學:由地緣政治轉變到地緣經濟」,WTO研究,第25期(

2014年),頁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學者指出,從宏觀層面看東北亞結構呈現出三項特徵:一是區域強權重 要性提高,二是區域經濟合作趨勢,三是市場經濟展現優越性。18劉德海從地緣 政治延伸到地緣經濟的研究,可說是其概念上的延伸,即隨著中共國力增長,

中美競合開始朝地緣經濟發展。

劉德海的研究凸顯出地緣經濟逐漸增強的現況,並從現有市場經濟發展提 到地緣政治已朝地緣經濟轉向,地緣經濟在中共安全政策重要性提升的現象,

劉德海的研究凸顯出地緣經濟逐漸增強的現況,並從現有市場經濟發展提 到地緣政治已朝地緣經濟轉向,地緣經濟在中共安全政策重要性提升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