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共對朝鮮半島的安全政策–地緣政治與戰略文化的研究途徑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共對朝鮮半島的安全政策–地緣政治與戰略文化的研究途徑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 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中共對朝鮮半島的安全政策. 政 治 大 –地緣政治與戰略文化的研究途徑 立. ‧ 國. 學. China's Security Policy Towards the Korean Peninsula– Geopolitics and Strategic Culture Perspectives.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邱坤玄 博士. 研究生:葉勁宏 撰. 中華民國一○八年十二月.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 摘要 中共建政未久朝鮮半島便爆發重大衝突,北京於是半被迫的捲入韓戰,這 場被遺忘的戰爭所劃定的軍事分界線(Military Demarcation Line , 簡稱 MDL),不是兩韓的地理界線,而是陸權與海權國家的邊界。冷戰結束多年後 的今日,朝鮮半島似乎仍未脫離冷戰的陰影,而隨著中美對抗之勢成形,新的 煙硝似乎又冉冉升起,本文從地緣政治及戰略文化著手,探討中共對朝鮮半島 的安全掌控模式,並說明海權興起對此區域帶來的重大影響。 本文概分三大部分,首先是對現有文獻及理論的梳理,聚焦在權力平衡、. 政 治 大 知文獻分析中共的行為模式,相關研究顯示北京對朝政策雖有明顯的強權政治 立 地緣政治及戰略文化等理論的探索,並概述論文引用的相關觀念;其次是從已. ‧ 國. 學. 特色,但不乏權變原則的調和運用,而此種政策趨勢事實上是中國傳統政策的 延續;最後,在今日的美中競合體制下,本文發現情勢已起變化,中共海權的. ‧. 發展將對半島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中共雖然是陸權大國,但面臨的總體地緣局. sit. y. Nat. 勢促使其走向海洋,且其戰略文化並未對海權發展造成明顯制約,配合地緣政. al. er. io. 治格局,將使海權成為影響該地區的決定性力量。. v. n. 綜合上述討論,可以認為半島和平與否取決於中美兩國的競合行為,周邊. Ch. engchi. i n U. 其他國家在朝鮮問題上,囿於各自利益格局,其實皆非主要決策者,兩韓則相 對權力過於弱小,且缺乏主動求戰的動機,當海權與陸權國家交錯緊逼時,朝 鮮半島可以是雙方的緩衝區,也可能是翹動東北亞權力平衡的槓桿,半島困局 的解決之道,最終必須訴諸中美兩國領導者的政治智慧。. 關鍵字:中共;朝鮮半島;權力平衡;地緣政治;戰略文化;海權. I. DOI:10.6814/NCCU202000161.

(3)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 ....................................................................................................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1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 .................................................................................................. 18 第二章. 理論探索 ..................................................................................................... 20. 政 治 大. 第一節 攻勢現實主義 .......................................................................................... 20. 立. 第二節 現實主義權力的估量與平衡 .................................................................. 23. ‧ 國. 學. 第三節 地緣政治與權力平衡 .............................................................................. 26 第四節 戰略文化 .................................................................................................. 30. ‧. 第五節 核心概念與綜合分析 .............................................................................. 32. sit. y. Nat. 第三章 中共戰略文化及傳統朝鮮半島政策 ........................................................... 34. io. er. 第一節 傳統文化與中共戰略文化 ........................................................................ 34 第二節 近代史與中共戰略文化 ............................................................................ 37. al. n. v i n C h ........................................................................ 第三節 馬列主義與中共戰略文化 39 engchi U 第四節 傳統的中國半島政策及其影響 ................................................................ 41 第五節 小結 ............................................................................................................ 46 第四章 中共與朝韓關係之演進 ............................................................................... 48 第一節 韓戰與戰後地緣政治形勢 ........................................................................ 49 第二節 中朝特殊國與國關係 ................................................................................ 55 第三節 中韓中朝關係(1953~1971) ................................................................ 58 第四節 中韓中朝關係(1971~1992) ................................................................ 60 第五節 小結 ............................................................................................................ 62 II. DOI:10.6814/NCCU202000161.

(4) 第五章 兩極格局與半島危機 ................................................................................... 64 第一節 權力平衡的改變 ........................................................................................ 65 第二節 朝鮮核危機 ................................................................................................ 68 第三節 兩韓政策趨勢 ............................................................................................ 75 第四節 中共海權發展 ............................................................................................ 79 第五節 小結 ............................................................................................................ 84 第六章 結論 ............................................................................................................... 87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87 第二節 研究檢討與未來發展方向 ........................................................................ 90.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 92. 立. 中文部分 .................................................................................................................. 92. ‧. ‧ 國. 學. 英文部分 ................................................................................................................ 100.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I. DOI:10.6814/NCCU202000161.

(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自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政府退守台灣以來,兩岸關係一直在台灣對外關係 重要性中居於首位,這當中暨有歷史成因,也繞不開地緣政治因素。地緣政治 學提醒著我們雙方地理上的距離,以及我國對中國大陸地緣上的重大利益,交 織著民族情感與地理要素,中國大陸持續呼喊著兩岸統一。 北京當局將台灣問題視為核心利益,且不放棄以武力作為最終解決手段,我 國政府與軍方亦無時不刻提防大陸對台可能採取的行動及傷害,因而對大陸政策. 政 治 大 開放國力提升,我國亦有將所有國際事務都放在兩岸框架下檢視的趨勢。 立. 動見觀瞻。從台灣觀天下,逐漸避不開中國大陸愈見龐大的陰影,隨著大陸改革. ‧ 國. 學. 大陸今日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領土面積世界第四、人口總數世界第一, 從各項指標來看已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台灣對大陸有其獨特性,卻只是中國周邊. ‧. 要務之一,重要性遠非全局可比,由此可見,雙方評估兩岸關係的視角已有差異 ,隨著大陸國力增長,此差異勢將愈形擴大。. y. Nat. sit. 為避免判斷能力逐漸失焦,筆者以為應對北京當局行為作整體客觀的評估,. er. io. 以矯正偏差,其上佳之策莫過於分析中國大陸的戰略文化,探索大陸周邊的地緣. n. al. v. 政治利益,分析比較其對各地區的政策作為,以描繪其政策模式,若能累積足夠. i n C 的研究,則可以為我所參照、衡量其可能之行動。 hengchi U. 先輩學者對中國大陸的研究,提供吾人研究方向,可以發現,中共的周邊國. 家關係很少僅侷限於雙邊。有學者認為中國周邊由六大區域體系所組成,每一體 系由外交政策利益互有牽連的一組國家構成,各體系中有些國家是相互重疊的, 這六大體系分別是東北亞、大洋洲、東南亞大陸、東南亞沿海、南亞和中亞。. 1. 為了研究中共對外政策模式,本文選擇以朝鮮半島,也就是關聯到東北亞區 域的體系作為研究標的,其原因有三。首先,朝鮮半島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價值主. 1. Nathan, Andrew J.、Scobell, Andrew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 國人的對外關係(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 ,頁 24。. 1. DOI:10.6814/NCCU202000161.

(6) 要在十世紀之後出現核心位於滿州的遼朝,以及中國本身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至 北京的結構形式,一些學者認為,這種地緣結構造成的中國戰略特色延續至今, 2. 因而中國的對朝政策具有指標性意義。 其次,吾人很容易察覺到東北亞是六大區域中捲入大國數量最大,關係大國. 利益最深的區域,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影響到美、日、俄三個大國的重大利 益,考量四個大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無疑將提升此議題重要性到世界層次。 第三,此議題額外讓人感興趣的地方,在於地緣政治學中的兩極論者,從麥 金德(Mackinder, Halford J.)、斯皮克曼(Spykman , Nicholas John)乃至近代的 布里辛斯基(Brzezinski, Zbigniew)等人,其基本地緣分析架構乃是闡述英、美 這樣的海洋強權與德、俄這樣的陸地強權之爭。朝鮮半島位於世界島東側的位置. 政 治 大 致,研究這樣的地區無疑將是富有代表性且有趣的。 立. ,恰是美、日海權與中、俄陸權交匯之處,大國的權力於此相互爭鬥並延伸到極. ‧ 國. 學. 二、研究目的. 本文之問題意識在於,中國的傳統戰略文化追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北亞秩. ‧. 序,在長期失去此一地位後,中共近年的海權轉型是否將對朝鮮半島造成重大 影響,改變區域平衡?. y. Nat. sit. 傳統上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安全控制,乃以中國為中心,在周邊通過土司、. n. al. er. io. 士官使異族秩序化,以羈縻、朝貢等方式統治其他地區,通過互市關係維持著. v ni. 3. 與他國的交往關係,進而再通過以上這些形態把周圍世界包容進來。 而中國自. Ch. engchi U. 遼朝以降,將朝鮮半島置於控制之下,避免此區域違反中國核心安全利益,乃 為常態。 要完成這樣的周邊控制,必然是在考量地緣政治條件下,併用經濟與軍事 手段的結果,中國所困擾者,乃是海權興起改變了舊有的地緣結構。大航海時 代以來,凡是海洋形式強過陸地形式的地理環境——如島嶼、半島和散佈甚廣 的三角洲,均具有甚佳的可通達性,因為海上運輸可應用於一國經濟實體的所. 2 3. Grygiel, Jakub J., 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24. 濱下武志著,朱蔭貴、歐陽菲譯,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系與近代亞洲經濟圈(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頁35。. 2. DOI:10.6814/NCCU202000161.

(7) 有面向。 4此一可通達性,使得海權國家在近代科技的支撐下,獲得越洋將力量 投射到半島這類地理環境的能力,中國傳統的陸權控制遂面臨挑戰。 中國視鴉片戰爭為其近代史的開端,清廷軍事上的慘敗很大程度肇因於海 權喪失,中國菁英們無法忽視這樣的困局,也持續不斷研究相關議題多年。中 共諸如葉自成、陸俊元、李義虎、鞠海龍、時殷弘、張文木等人,均曾提出見 解,但中共學者畢竟難以忤逆國家政策方向,鮮少討論海權軍事價值的進攻性 運用。 本文目的即在透過中國在朝鮮半島的經驗,澄清中共政策避談的矛盾,並 指出其因應之道。畢竟自1840年以來的世界已經變化太大,中國唯有與時俱變 ,方有可能在安全政策上使戰略目標與能力相符,進而避免此一矛盾可能對自. 政 治 大 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提出: 立 「綜觀全域,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 身與周邊國家招致的傷害。. ‧ 國. 學. 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5從當前局勢觀察 ,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中共地緣戰略轉型期,中國顯然已經準備從陸權型. ‧. 國家轉型為海陸並重型國家,並將逐漸學習到海權所具有的進攻性價值。本文 探討此種可能性,並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y. Nat. sit. (一)中共的戰略文化傾向是否具有強權力政治特徵,又是否對其海權發. n. al. er. io. 展造成制約?. v. (二)從韓戰到蘇聯解體這段期間,中共的半島安全政策是否表現出隨國. Ch. engchi. 際格局調整的靈活特徵?. i n U. (三)中共改革開放已造成半島權力不平衡,海權是否將扮演重要角色, 進而影響整體局勢?. 4. 5. Lindberg, Michael、Todd, Daniel著,高一中譯,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自1861年迄今地理環 境對海軍作戰之影響(Brown-,Green-,and Blue- Water Fleets)(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5年),頁39。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8年12月22日, 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1.html. 3. DOI:10.6814/NCCU202000161.

(8) 第二節 文獻檢閱 隨著中國崛起,坊間對於中國研究的書籍汗牛充棟,關注中共朝鮮半島安 全政策的書面資料可從三方面取得。一是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研究,主要從國際 政經結構與地緣政治切入;二是中共戰略文化的研究,聚焦於中共政策產出的 特性與軍事手段偏好,後者帶有軍事理論色彩;三是對中朝中韓關係的歷史紀 錄,更多是可用於分析的靜態資料,以下就其重要者摘述。. 一、國際關係理論 從國際關係理論途徑實施研究者,有結構現實主義學者,從權力結構分析 局勢,如米爾斯海默(Mearsheimer, John)、邱坤玄等知名人士;有運用新自由 主義談國際合作者,代表者如陸伯彬(Ross, Robert S.);最後是地緣政治理論. 治 政 學者,近代有布里辛斯基等人。 大 立 (一)結構現實主義 ‧ 國. 學. 米爾斯海默於2014年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更多是一本理論專著 ,用以闡述米氏的攻勢現實主義理論。但此書對本文研究主題貢獻有二,首先. ‧. ,近代朝鮮半島的安全問題主要環繞著中、蘇、美展開,而這三國均具有強權. sit. y. Nat. 力政治特徵,因此其理論對此議題較有解釋力;其次,米氏承認朝鮮半島是一. io. er. 個熱點,蘊藏美中衝突的可能性。. 米氏認為中美隔著『巨大水體』為緩衝,但談到當中國開始掌握更多的相. n. al. Ch. i n U. v. 對權力,且經濟與軍事可以與美國陣營分庭抗禮,中美大戰的可能性要高於冷 戰時的美蘇大戰。. 6. engchi. 米氏提到朝鮮半島的重要性,並指出這大概是中美可能到頭來進行大規模 常規陸戰的唯一地點, 7然而巨大水體於此扮演著什麼角色,或許因為非議題主 軸,米爾斯海默隻字未提,是本書可惜之處。 早在1992年邱坤玄就在《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國際政治結構》一文提到,東 北亞仍帶有冷戰時期集團對抗的性質,而且民族主義取代共產主義成為值得關. 6. 7.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臺 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頁430~431。 同上註,頁427~474.. 4. DOI:10.6814/NCCU202000161.

(9) 注的焦點,區域經濟合作的抬頭,則可以是信賴建立的開端。 8 在2001年的文章《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中,他進一步提出 對美國在全球與朝鮮半島角色的評估,中共是從經濟利益與國防安全兩個層面 思考,在有助於經濟建設的和平努力措施上,中共是樂觀其成,但是若將威脅 到中共的安全,則中共將強力反對。 9 冷戰結束後,區域外的美國已無法扮演冷戰時期的主宰者(dominator)角 色,區域內的中共則成為與美國共同維持區域平衡的促進者(facilitator)。中共 在朝鮮半島權力平衡過程中,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給予北韓支持,同時又從地 緣經濟的角度與南韓發展關係,中共與南北韓三角關係上,將同時獲得地緣政 治與地緣經濟利益。. 政 治 大 手腕的柔韌,同時令人聯想到邱坤玄曾經提到,中國外交已經推行了一種具有 立. 中共靈活對應兩韓關係,並曾在六方會談中扮演要角,令人感到中共外交. ‧ 國. 學. 10 中國特色的靈活多邊主義, 值得在朝鮮半島研究中長期持續地關注。. (二)新自由主義. ‧. 陸伯彬在2009年曾經發表文章表達對於中國海軍民族主義的擔憂,而即使 是這篇陸伯彬歷來最悲觀的作品,他仍認為中國發展海軍受其領土條件制約,. y. Nat. sit. 對美國的威脅有限,美國能透過建立一系列互信機制及佈署解決問題。 11. er. io. 2012年陸伯彬與多位學者共同發表的新書《中美歐關係:構建新的世界秩. al. n. v i n Ch 和平,深層和平指的是強國中無任何國家考慮採用向其他國家開戰的方式來解 engchi U 序》中,陸伯彬討論了各種國際合作可能,並表示歐亞強權中存在著一種深層. 決他們之間無法避免的政治衝突。 12. 陸伯彬認為近代美中關係雖然充滿分岐,仍表現出積極平衡的一面,例如 小布希(Bush, George W.)政府即避免當美國與其他國家遭逢重大外交困難時. 8. 邱坤玄,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國際政治結構」,政治學報,第20期(1992年),頁45~46。 邱坤玄, 「冷戰後中共與朝鮮半島的權力平衡」 ,中國事務,第4期(2001年),頁93。 10 邱坤玄, 「中國在周邊地區的多邊外交理論與實踐」,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4期(2010 年),頁1。 11 Ross, Robert S., “China's Naval Nationalism Sources, Prospects, and the U. S. Respons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4, No. 2(Fall, 2009), p46. 12 Ross, Robert S.、Tunsjo, Oystein著,張沱生譯,中美歐關係:構建新的世界秩序(US-ChinaEU Relations: Managing the New World Order)(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年) ,頁9。 9. 5.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0) ,同時與中國發生衝突, 13更甚者,2003年朝鮮核計畫,美國還試圖透過中共對 北韓的影響力管控危機。 陸伯彬運用新自由主義的互賴理論,認為美中應可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但 美中關係鬥而不破是多方因素使然,他的分析途徑相對單一,乃是遺珠之憾。 (三)地緣政治 布里辛斯基於卡特(Carter, James E.)總統任內擔任國家安全顧問並活到冷 戰結束,是從地緣政治學研究中國的重要西方學者,其研究方式與麥金德、斯 皮克曼等人一脈相承,『歐亞大棋盤』儼然是世界島理論的現代版。 布里辛斯基在討論中國時說:「美國的歐亞大陸政策要有效,就必須有遠東 之錨。」 14遠東之錨指的是日本與中國,而其有效性源自於日本的海權與中國的. 政 治 大 戰略關係調整為美中日戰略關係,可說既有對地緣政治利益的期待,也是美中 立 陸權。遠東之錨概念的提出,是對美國亞太戰略基礎的重大調整,尋求將美日. ‧ 國. 學. 蜜月期的遺緒。. 從地緣政治上看中國確實是美國的天然盟友,但中國不僅在尋求全球的舉. ‧. 足輕重地位上,甚至在只尋求地區主導地位上,都視美國為主要障礙,美國可 憑恃的是中日之間的矛盾與美中間巨大的國力差距。. y. Nat. sit. 布氏事實上主張一個分裂的朝鮮半島對中國最有利,因為重新統一的朝鮮. er. io. 有成為美國(以及間接成為日本)影響延伸的可能,追本溯源,他對美中衝突. al. n. v i n Ch 到中國崛起的勢頭如此迅猛,美國的反應又如此劇烈,布氏從地緣政治提供了 engchi U 保持樂觀,原因在於視中國為一個內部問題叢生的區域國家。惟其可能料想不. 一種合理的方向,卻不是雙方現今的政策方向。. 誠如索爾.柯恩(Cohen, Saul B.)所言:「現代地緣政治學的真正價值是對 構成國際關係基礎和影響政治互動的地理因素的學術分析,這種分析並不決定 國策制定必須的方向,但是它確實提供了合理的方向。」 15 然而國家受多樣因素影響決策,中共權力位階的劇烈抬頭,已削弱兩國間. 13 14. 15. 同上註,頁174. Brzezinski, Zbigniew著,林添貴譯,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The Grand Chessboard)(臺 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第三版,2016年) ,頁202。 Cohen, Saul B.著,嚴春松譯,地緣政治學:國際關係的地理學(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頁11。. 6.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1) 的信賴,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進一步的矛盾,中國儼然就是斯皮克曼一再警告 美國的『邊緣地帶』強權,作為兩強對抗的邊界,朝鮮半島權力再平衡的走向 如何,值得吾人進一步思考。 黎安友(Nathan, Andrew J.)與施道安(Scobell, Andrew)的《尋求安全感 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國人的對外關係》一書,是同時從地緣政治與戰 略文化分析中國政策的絕佳文獻,該書是《長城與空城計》一書的增修訂本, 黎安友與施道安系統分析了中國人不安全感的根源,乃因地理上中國是四個同 心圓環伺的脆弱強權。依兩人的看法,並不視中國為真正的威脅,雖然中國在 戰略文化上不是真正擁抱儒家和平主義,但其對外政策相當理性,內部問題則 遠未解決。. 政 治 大 點,強調美國應設法建立一個新的均衡,兩人提到: 「因為中國自身面臨許多問 立 作者並未論斷中國未來的政策傾向,而是從地緣政治返回到國際結構的觀. ‧ 國. 學. 題,中國並沒有將要統治世界,除非美國從中撤出,中國的崛起,只有在美國 16 允許它成為一個威脅時,才能威脅到美國及世界」。 換言之,解決問題的關鍵. ‧. 可能不在中國。. 朝鮮半島的地緣位置如同書中引用的德國指揮官用語,是中日兩國『一把. y. Nat. sit. 旨在刺向心臟的匕首』,兩人的政策分析大體環繞著中日雙方為主軸,令筆者詫. er. io. 異之處,在於書中幾乎沒有討論中美衝突問題,朝鮮問題雖以中日為主體,晚. al. n. v i n Ch 戰略意圖能否相容,書中缺乏此一分析,相當令人惋惜。 engchi U. 近卻明顯要從中美對抗格局分析,由於半島權力的平衡很大程度取決於雙方的. 劉德海地緣政治的研究,則認為朝鮮問題的主軸正從地緣政治轉變到地緣. 經濟,而其推動力則為中共領導人更易。習近平上任以來調整外交政策的優先 順位,積極推動以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為主軸的對美國外交政策, 17主要目的 是在降低中美兩強的戰略推擠,如此一來,中美兩強合作互利的經貿平臺,將 有利於解決朝鮮半島危機。. 16. 17. Nathan, Andrew J.、Scobell, Andrew著,何大明譯,尋求安全感的中國:從中國人的角度看中 國人的對外關係(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頁469。 劉德海, 「朝鮮半島的國際政治學:由地緣政治轉變到地緣經濟」,WTO研究,第25期( 2014年),頁95。. 7.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2) 有學者指出,從宏觀層面看東北亞結構呈現出三項特徵:一是區域強權重 18 要性提高,二是區域經濟合作趨勢,三是市場經濟展現優越性。 劉德海從地緣. 政治延伸到地緣經濟的研究,可說是其概念上的延伸,即隨著中共國力增長, 中美競合開始朝地緣經濟發展。 劉德海的研究凸顯出地緣經濟逐漸增強的現況,並從現有市場經濟發展提 到地緣政治已朝地緣經濟轉向,地緣經濟在中共安全政策重要性提升的現象, 值得吾人關注。. 二、戰略文化 對中共戰略文化的研究,大抵上須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對中國傳統文獻的 評析,二是中國戰略文化攻守性質的探討,三是近代中國常見的陸海權之爭論 ,茲就其要者簡述如下。. 立. (一)傳統文獻. 政 治 大. ‧ 國. 學. 對中國傳統文獻的評析,我國鈕先鍾先生的《中國戰略思想新論》頗具貢 獻,鈕氏以西周開國為起點,以滿清遜國為終點,主要以大戰略為主軸,探討. ‧. 長達三千年的中國戰略思想演變。. 筆者注意到中國戰略思想成熟於戰國時代,若考慮托古而作的書籍,則至. y. Nat. sit. 晚在漢代,已有一套完整的戰略思想,傳統中國文化對兵家思想的發展相當重. n. al. er. io. 視,強調因時因地制宜的靈活概念,歷朝均有演進,但在元明清三朝則出現停. i n U. v. 滯,以漢族為主題的明朝著述無論數量與質量均比之前朝有過之而不及,元、. Ch. engchi. 清兩朝則幾乎交了白卷,顯示出一種文化斷層。. 影響所及,清末鴉片戰爭後,正是新思潮風起雲湧之際,中國知識分子卻 始終缺乏積極利用海洋的思想。此種趨勢到19世紀末期均無改變,因此遂僅有 海防論而無海權論。有史以來,中國人均僅考慮維護海疆以保大陸安全,幾乎 從未有人想到利用海洋以求國家發展,可能僅在明代有短期例外。 19 此外作者指出中日韓構成一個地緣三角形,且始終是中日戰略考量的重要 因素,從歷史中看,日本欲進入中國時以朝鮮半島為跳板,元朝進攻日本,則. 18 19. 邱坤玄, 「後冷戰時期東北亞國際政治結構」,政治學報,第20期(1992年),頁32~39。 鈕先鍾,中國古代戰略思想新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頁359。. 8.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3) 不僅以朝鮮半島為基地,而更獲得高麗軍之合作。 20鈕先鍾對中國傳統戰略思想 的研究頗具學術價值,其分析值得吾人參酌。 (二)攻守性質 對中國戰略文化攻守性質的探討,中共學者囿於政治生態,論點幾乎一面 倒的認為中國戰略文化偏防禦性;中國的戰略文化是反暴力主義,在軍事戰略 上表現為重謀略、輕暴力,講究機動性,重視消耗性的防禦戰。 21 宮玉振所著《中國戰略文化解析》雖然未跳脫主流框架,但其部分論點值 得參酌。首先,宮玉振承認中國並非沒有對外侵略,只是不曾有王朝將對外征 22 服作為自己的基本國策 ,此點確實值得吾人深思,就大方向而言,中國的戰略. 文化是否已對其用兵形成了一種制約。. 政 治 大 的,法家、道家、兵家、縱橫家乃至墨家,都參與了中國戰略文化的構成。 此 立 其次,宮玉振認為儒家的追求與智慧並不構成中國戰略文化的全部,相反 23. ‧ 國. 學. 項觀點很好的擴充了過去視儒家為中國文化核心的觀點,事實上,儒家雖然自 漢武帝以來被視為正統,諸子百家的學說儒家卻或多或少有所吸收利用。. ‧. 最後,宮玉振承認馬克思主義在中共戰略文化中的顯著特色,而中共建政 過程中的歷史經驗,則扮演著中共今日戰略文化塑造者的角色。此說符合白邦. Nat. sit. y. 瑞(Pillsbury, Michael)的研究,白氏在分析二百多位中共作家文章與觀點後曾. al. er. io. 直言:「影響中共對世界局勢之評估的重要因素有二,一為馬克思列寧思想,一. v i n Ch 綜觀宮玉振此書,雖犯有不少研究上的缺陷,但仍有不少觀點值得一讀, engchi U n. 為中國古代的治國謀略(statecraft)。」 24. 尤其對中共今日戰略文化發展的描述,頗具參考價值。. 江憶恩(Johnston, Alastair I.)的《文化現實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文化 與大戰略》以嚴格的檢驗分析方式,得出中國的戰略文化不但非道德主義,還 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特色。. 20 21 22 23 24. 同上註,頁360~361. 李明正, 「傳統中國戰略文化之分析」,空軍學術雙月刊,第625期(2011年) ,頁103。 宮玉振,中國戰略文化解析(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頁23~26。 同上註,頁95~96. Pillsbury, Michael著,高一中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頁3~4。. 9.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4) 江憶恩認為此種戰略文化顯現出中國與各國關係是以戰爭作為核心的特徵 。中國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戰略文化,一種是象徵性或理想化的戰略文化,即與 中國主導文化相一致的孔孟儒家文化;另一種是中國實際的戰略文化,即與儒 家文化完全相悖的備戰文化。兩者在傳統的中國戰略思想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備戰文化在大部分情況下佔據主導地位。 25 王俊評是國內從戰略文化研究中共政策的學者,其所著《和諧世界與亞太 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是同時從國際關係理論 、地緣政治與海軍戰略理論三方面著手研究中國的重要文獻。 王氏從中國今日外交政策行動,分析中共核心的政策觀念,認為中共的外 交策略乃是傳統中國利益政策的延伸,所謂的和平崛起不過是因時因地制宜的. 政 治 大 針對海權戰略的研究他指出,中國無意就傳統安全議題與領土爭端和周邊 立. 宣傳品。. ‧ 國. 學. 國家與亞太主要強國妥協,但其陸權式海洋地緣戰略雖然無意取代美國,卻能 嚴重威脅美國的海權地位。這是他中國海權研究的延續,他曾說:「中國海軍戰. ‧. 略深受前蘇聯的影響,基本上以戰略守勢為主,以具有強烈攻勢作戰性質的縱 深防禦部署為主要作戰方式。這種戰略深受陸戰思維的影響,顯示中國海軍與. y. Nat. sit. 中國政府對於海洋的運用仍未脫陸權國家的本質,希望能夠在海上與海權國家. er. io. 劃分各自明確的勢力範圍。」 26. al. n. v i n Ch 雖然提出中共擴大參與東亞整合,正是因其實力不足的暫時性作法,但這卻沒 engchi U 必須要指出的是,延續此一思路,中國安全政策將會出現極大矛盾。作者. 有解決中共威脅美國海權地位所將帶來的問題。. 中共發展海權已是事實,問題僅在於其意圖發展發展出什麼類型的海權, 能在對傳統海權國家造成威脅的同時,既免於陷入全面軍事衝突,又能妥善維 護自己的國家安全,事實上,中共最終勢必只能在對外政策調整與軍事戰略轉 型上作出抉擇。. 25. 26. Johnston, Alastair I.著,朱中博、郭樹勇譯,文化現實主義: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文化與大戰略 (Cultural Realism:Strategic Culture and Grand Strategy in Chinese History)(北京:人民出版 社,2015年) ,頁241。 王俊評, 「制海權與中國海軍戰略」,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1卷第1期(2010年) ,頁131。. 10.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5) 楊仕樂是另一位對中國戰略文化研究提出重要觀點的國內學者,而且採用 了國內少見的建構主義研究方法。2016年起他陸續發表了幾篇關於中國戰略文 化與朝鮮半島研究的文章,並透過分析16世紀末的萬曆朝鮮之役,驗證王元綱 等人的現實主義論點之正確性。 透過史料分析,楊氏發現權力政治論點不如一般所以為的正確。關於是否 救援被日本人入侵的朝鮮,明朝內部雖然的確有相當多的意見主張朝鮮具有戰 略價值必須保衛;但也有相當多的意見直指保衛朝鮮不僅勞師動眾、所費不貲 ,而且日本可從海路四處襲擾,保衛遙遠的朝鮮根本無助於明朝的國防。. 27. 在楊氏2017年所著《東亞朝貢體系的實證檢驗:朝鮮的案例研究1618-1637 》一文中,他更進一步分析朝貢體系,發現當時的中朝關係難以用現實主義解. 政 治 大 此一研究的價值,在於東亞國家的價值認同未必盡如西方學者所想,而是可能 立 釋。朝鮮在明知敵我懸殊的情況下出兵援明,確實是肇因於文化認同,他指出. ‧ 國. 學. 具有截然不同的面貌。 28. 楊氏的研究除了提供對未來可能的猜想外,重要的是論證了儒家傳統的中. ‧. 國戰略文化,確實影響了中國對外行為,甚至也影響了朝貢國的行為。換言之. er. io. (三)陸海權之爭. sit. Nat. 利亞體系(Westphalian System)的可能性。. y. ,由於朝貢體系並未完全依照現實主義運作,從而提供了一種有別於威斯特伐. al. n. v i n Ch 但海權在中國近世才成為顯學,因此剖析中國的海權運用思想,仍應從 engchi U. 雖然幾乎所有研究海軍戰略的學者都承認海軍幾乎使用與陸軍相同的軍事 原理, 29. 近年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海軍發展的論述為宜。. 外國學者較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荷姆斯(Holmes, James R.)與吉原俊井( Toshi Yoshihara),兩人集中研究中國的海軍戰略與地緣戰略之關聯,在《21世 紀中國海軍戰略》一書中,兩位作者認為由於能源安全等因素,中國已經確實. 27. 28. 29. 楊仕樂, 「中國文化與中國對外行為:『興滅繼絕』理念與朝鮮『壬辰倭亂』」 ,政治科學論叢 ,第70期(2016年) ,頁188。 楊仕樂, 「東亞朝貢體系的實證檢驗:朝鮮的案例研究1618-1637」,問題與研究,第56卷第1 期(2017年) ,頁20~21。 Mahan, Alfred T.著,楊鎮甲譯,海軍戰略論(Naval Strategy: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臺北:軍事譯粹社,1979年), 頁12。. 11.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6) 轉向海洋發展,而且主要朝向南海與印度洋。 兩人提出三項頗具價值的觀點,首先,中國作為崛起中的商業國家,同馬 漢(Mahan, Alfred T.)時代的美國一樣,需要確保沿海交通暢通無阻。其次, 中國將以本國的特色來重新詮釋馬漢的海權論,而非一昧照搬理論框架。最後 ,美國難以從全世界向某個戰區集結兵力,所以中國需要掌握的事實上是局部 優勢。. 30. 荷姆斯與吉原俊井的研究有兩點缺陷,第一,兩人提出中國學者大量研究 馬漢的著作,並由此得出中國戰略思想界深受馬漢學說影響,然而大量研究馬 漢著作未必會成為馬漢的信徒。觀察中共內部人士對軍事事務革命的討論,筆 者無法確定兩者間是否確有連結,畢竟當中國海軍背景的研究者大量軍事著作. 政 治 大. 都朝『不對稱戰法』研究之際, 31何以確定中國會以馬漢的海權論為核心思考海. 立. 軍戰略?. ‧ 國. 學. 第二,兩人傾向認為中美在亞洲會形成兩極穩定格局,該論點認為美國不 願在大陸挑戰中國,中國則無力在海上挑戰美國,這最終將形成東亞的海陸兩. ‧. 極格局。. 這多少帶有地理決定論的味道,而且違背了兩人早先對於中國需要保護沿. y. Nat. sit. 海交通線的觀點。中國發展海權的優勢或許不如美國,但有什麼研究能表明中. er. io. 國沒有與美國競爭海權的能力?尤其中國需要的可能只是爭取局部海上優勢,. al. n. v i n C h『陸權論』、『海權論』與『海陸並重』三種觀 中國內部關於陸海權的爭論, engchi U. 雖然兩人對未來局勢可能性持開放態度,但此論點之缺陷著實甚為明顯。. 點乃是兼而有之。支持海權論者如鞠海龍、張文木、胡波等人,其思想較接近 馬漢,大部分被歸類為鷹派思想,張文木是其中代表人物,由於其中國社會科 學院背景,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此派的官方看法。. 張文木提出『海洋權力』(sea power)與『海洋權利』(sea right)的區別, 其思想淵源基本承襲了17世紀格勞秀斯(Grotius, Hugo)與薛爾登(Seldon,. 30. 31. Holmes ,James R.、Toshi Yoshihara著,閆峰譯,21世紀中國海軍戰略(Chinese naval strategy in the 21st century)(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年),頁49~91。 Pillsbury, Michael著,高一中譯,中國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0年) ,頁353~357。. 12.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7) John)的論戰,但是融合了中方的道德觀。 按張氏所言,中國目前的海洋實踐遠沒有到達追求『海洋權力』的階段, 而只是處在捍衛其合法的『海洋權利』的階段。比如中國統一台灣和中國海區 其他屬於中國主權範圍的島嶼,這是中國海權實踐的重要內容,但這只是維護 中國的主權及其相關海洋權利,建設對這些地區的海上利益的海上保護力量的 實踐,而不是追求霸權意義的海洋權力的實踐。. 32. 張氏的文章有幾個特點,第一,張文木是對海權擴張解釋的代表性人物, 他討論海權對中國統一的價值,同時並不諱言要用海權保衛市場與資源,相形 之下,大部分的學者討論的更接近海防問題。 第二,張文木追求的有限海權,很明顯是基於地緣政治的判斷,而不參雜. 政 治 大. 意識形態因素,張氏的筆觸冷靜,而且對現代海洋法有深入的研究,這與中共. 立. 許多人不同。. ‧ 國. 學. 第三,張文木試圖結合中國海權『道德』上的正當性與『法理』上的價值 。張文木認為可以推動海權屬法權範疇的概念,讓海權與主權一致,如此則海. ‧. 權將是每一個國家,而非霸權國家擁有的正當權力。. 第四,張文木明確引用馬漢的名言:「光有法律而沒有力量就得不到公正。. y. Nat. er. io. 想與現實結合。. sit. 」延續第三點的觀念,張氏給予中國海軍軍備的全面發展提供正當性,並將理. al. n. v i n Ch 海能力的區別,因此至少就理論上而言,中共運用海軍將無範圍上的限制,這 engchi U 『海洋權力』與『海洋權利』的劃分,事實上是一種道德區分,而不是制. 事實上已經很接近馬漢的概念,只是加上一層符合中國道德觀的外衣,可謂是 中國版的『海權論』。 陸權論的擁載者以葉自成為首,葉氏是中國早期從事地緣與戰略分析的學 者,其陸權觀點主要體現在《陸權發展與大國興衰》一書,認為海權國家也要 有一定程度的陸權發展,而大陸國家陸地空間的發展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3. 葉氏的理論並非捨棄海權,而是在海陸取捨中,認定陸權的重要性遠大過 海,但其理論明顯帶有地理決定論色彩,而且認為中國的鄰國以大陸國家為主 32 33.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第3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4年),頁4~5。 葉自成,陸權發展與大國興衰(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頁2。. 13.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8) 的說法頗有問題,現況是中國不但與日本為臨,甚至還與美國為鄰。中國今日 其所面對的安全挑戰大多源自於海上,光是石油交通線的確保,倚靠陸權便有 困難。 海陸並重的理論家主要散見在一些中國戰略菁英的文章中,著書立論者則 有李義虎的《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二分論指的是陸、海論之分,超 越則帶有融合陸、海兩權的意味,李義虎的學說使用了古典地緣政治學歐亞大 陸世界島的分析法,結合二戰後的地緣經濟與海權理論,並橫向比較主要大國 海權發展的優劣,最終主張:「中國在國內發展方面以東西兩向進行佈局,兼顧 東部與西部…在國際意義上可以適應東西方向地緣政治變化的張力。」. 34. 李義虎認為海權陸權不可偏廢,但海權作為近代中國的新寵,而且先天具. 政 治 大 論架構,如何有效填補這中間的空白,將是中共當前要務。 立. 有進攻性乃是不爭的事實,中共學者避談此點,將造成海權思想缺乏完整的理. ‧ 國. 學. 三、歷史紀錄. 近代以前的中國對朝鮮半島外交著述分為兩種,一種屬於外交通史,例如. ‧. 蔣非非主編的《中韓關系史(古代卷) 》、全海宗所著的《中韓關係史論集》均 屬是類;另一類是古籍的整理,仍算是第一手史料,例如吳晗的《朝鮮李朝實. y. Nat. sit. 錄中的中國史料》,翻譯彙整了韓國古籍的精華,有利學者研究。. n. al. er. io. 剖析近代中共朝鮮半島外交關係者,首推中共學者沈志華,沈氏在《毛澤. i n U. v. 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與《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兩. Ch. engchi. 書中蒐羅中外學者論述,並根據1980年代以來解密的大量史料,系統闡述了中 共的朝鮮半島外交史,乃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文獻。 沈氏亦是中蘇關係的重要學者,考量中韓中朝關係很長一段時間必須在中 蘇兩國的架構下討論,沈氏所撰寫的中蘇關係文章具有交叉比對的參考價值。 沈氏之外,咸認楊昭全的《當代中朝中韓關係史》是中共近代朝鮮半島外 交的重要史料,楊氏的資料不含理論架構,偏向純粹的文獻紀錄,但可作為可 信的參考依據。. 34. 李義虎,地緣政治學:二分論及其超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281。. 14. DOI:10.6814/NCCU202000161.

(19)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研究途徑 所謂研究途徑,乃指研究者對於研究對象(譬如政治現象)的研究,到底 是從哪一層次為出發點、著眼點、入手處,去進行觀察、歸納、分類與分析。 由於著眼點的不同(即研究途徑不同),就各有一組與之相配合的概念,以作為 分析的架構。 35 研究途徑的選擇,關乎到研究對象的特質。對中共的研究,白邦瑞曾明確 指稱,今天中共分析家的主張和古代的治國謀略論述的主張一樣,都相信地緣 政治的理論。 36筆者認同此觀點,並決定以地緣政治作為本文研究的主要途徑。. 治 政 久的戰略文化底蘊,文獻也顯示今日的中共高層頗為重視古代的治國方略,但 大 立 筆者認為戰略文化如許多學者所言,僅是決策變量之一,當與地緣政治現實利. 檢閱相關文獻後,本文還要納入戰略文化作為輔助的研究途徑,中國有悠. ‧ 國. 學. 益相牴觸時,後者仍在決策中佔據主導地位。. 需要指出,研究中國戰略文化不能僅聚焦於軍事戰略,而應綜覽其文化特. ‧. 性,畢竟中國由於秦朝與隋朝迅速滅亡,以及漢武帝遠征匈奴導致國庫空虛的. sit. y. Nat. 教訓,使往後的帝國有不敢過分倚賴武力的傾向。 37. io. er. 中共文革時期確實曾懷抱著對蘇聯大規模入侵的擔憂,長時期的偏好軍事 主導政策,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以經濟工作為中心的戰略方針後,1985. n. al. Ch. i n U. v. 年鄧小平即提出中國決策層已經改變了原來認為戰爭的危險很迫近的看法。 38可. engchi. 以認為,文革時期的決策機制乃屬特殊現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蒐集與處理資料的方法, 39本文主要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 究法與比較法。 35 36. 37. 38. 39.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1999年) ,頁182。 Pillsbury, Michael著,高一中譯,中共對未來安全環境的辯論(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 ,頁11。 王俊評, 「東亞地緣政治結構對中國歷代大戰略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54卷第3期( 2011年),頁97~98。 牛軍,「“告別冷戰” :中國實現中蘇關係正常化的歷史含義」,歷史研究,第1期(2008年) ,頁137。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出版社,1999年) ,頁186。. 15.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0) (一)文獻分析法(Documents Analysis Method) 文獻分析法是根據主要文獻進行分析,亦為最普遍的資料蒐集方式,各方 學者對中國長期以來的研究出版品、學術期刊;官方或半官方性質的政策發表 、文書資料(白皮書等);以及報章雜誌的相關報導,都在文獻蒐集分析之列。 藉由文獻分析,才能對晚近以來的局勢發展有清晰認知,進而瞭解地緣政 治結構的現貌,以及各國扮演角色的樣態。 (二)歷史研究法(Historical Method) 歷史研究法是針對已發生的歷史事件,藉現存資料加以系統分析的研究方 法。由於歷史具有連續性,事物間通常存在因果關係,並非突然建構,因而對 過去歷史的充分瞭解,有助於吾人預測未來的方向,並提出具解釋力的論斷。. 政 治 大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基礎,是人類認知、區別和確定事物異同關係的最常用 立. (三)比較研究法(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 ‧ 國. 學. 的方法,比較研究法著重不同事物間的異同比較,並從中尋找規律與結論。 本文認為朝鮮半島在不同時期有著明顯的地緣政治變化,遠洋航行技術的. 程中將特別比較各種權力要素帶來的地緣政治結構差異。. Nat. er. io. sit. y. ‧. 發展、現代化道路的出現以及意識形態的異同均扮演著一定角色,因而研究過. n. al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iv. 一、研究範圍. Ch. n U engchi. 本文研究範圍包含地理分析的範圍與歷史時間線的範圍。由於要呈現出朝 鮮半島地緣政治結構,地理分析的範圍自然以朝鮮半島為涵蓋區域,並納入中 日韓呈現的地緣政治三角形結構。 筆者所研究為現代國際關係理論,但在說明概念時須作部分歷史回顧,時 間線的範圍以明朝與朝鮮王朝的交集為回溯上限,朝鮮王朝即俗稱的李氏朝鮮 ,雖非朝鮮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有幾點特性使李朝在地緣政治結構 上具有延續性,因而較具研究價值。 首先,李朝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治理念正在此一時 16.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1) 期,其後朝鮮與明朝確立朝貢體系,成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是歷史上與中國 關係維持最平穩的朝代。 其次,明朝1421年後遷都順天府,政治中心遂從南京北移到北京,除了民 國早期以外,一直到今日中共建立政權,以北京為國都的政治結構基本未變, 中國政治中心的遷移顯然影響了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走向,並延續至今。 最後,李朝的領土大抵包含今日的朝鮮半島,今日的南北韓可說是李氏朝 鮮近代的延續,兩國領土的總和幾乎就是李朝領土的面積,兩國國族的認同則 緣自於王朝五百多年的統治。 本文雖因研究需要而回顧朝鮮半島早期歷史,但論文核心主軸將是1949年 中共建政迄2019年的時間段,以讓讀者明白半島今日地緣政治改變的根源與過 程。. 立. 二、研究限制.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文的研究限制主要來自參考文獻的選擇,具體為早期文獻的選擇與中共 建政後文獻的選擇兩部分。. ‧. 早期文獻的選擇,筆者認為應以信史或受史學界信賴的第一手資料為主, 所謂的稗官野史、雜學遊記一般不在分析考察的範圍之內;另一種早期文獻的. y. Nat. sit. 選擇,則來自晚近對中朝政策的分析研究,主要以專書為主,許多關於中朝朝. n. al. er. io. 貢關係的資料數據,均賴前人整理研析,俾利後人引用。. i n U. v. 對於中共建政以後文獻的選擇,本文將不針對個別人物的傳記與思想多加. Ch. engchi. 著墨,而以中美官方對外文件、白皮書或宣言等資料為主,輔以學者已發表的 專書或論文作為補充。 另外必須指出,毛澤東軍事思想仍對中共影響巨大,但與今日中共海軍走 向藍水(Blue Water)的政策方向不符,中共軍事人員可能吸收毛軍事理論的原 則性思想,但顯然必須發展出新的海軍理論。 中共迄今未曾出現在軍事思想上指導海權運用的思想巨擘,已故上將劉華 清被尊為中國航母之父,但其思想地位恐仍無法與馬漢、柯白(Corbett, Julian )或高希可夫(Gorshkov, Sergey G.)等人相比,因而其回憶錄雖具有一定研究 價值,但本文認為中共海軍近年的佈署與演訓方式,更適合作為研究中共的素 材。 17.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2) 第五節 章節安排 緒論以後,第二章是對整篇文章分析工具的學理探討,首先解釋權力平衡 (Balance of Power)的概念如何連結到地緣政治學,權力平衡是結構現實主義 的核心觀念之一,在地緣政治學上應用此一概念,則需要作名詞的定義與說明 ;其次是對戰略文化的理論探索,戰略文化研究自1980年以來已歷三代學者, 惟其概念較為誨澀難明,若不對其加以解釋,不利於辨析本文宗旨;最後本章 將說明本文核心概念與綜合分析的基礎理論架構。 第三章主要是對中共戰略文化的探討,本文認為中共戰略文化的形塑至少 來自三個方面,傳統文化、近代史與馬克斯列寧主義,其次則簡述傳統中朝關 係及其對後世的影響,本章結尾論述中共戰略文化理論上仍將延續強權力政治. 政 治 大. 導向,且對海權發展並不構成負面效應。. 立. 第四章說明中共建政後的朝鮮半島關係,緊接於二戰後的韓戰讓半島走向. ‧ 國. 學. 分裂,也建構了極為特殊的中朝關係,從東亞來看還形成了陸海兩極的對抗結 構,這個基本格局由韓戰引發,歷經蘇聯瓦解與中共改革開放等重大事件而不. ‧. 變。. y. Nat. 第五章論述今日中共經濟迅猛發展、軍事實力抬頭,已造成地區發展為兩. io. sit. 極格局,中共靈活的交替運用軍事與經濟力量來影響兩韓,與此同時,北韓卻. n. al. er. 面臨政權危機,從而衍生朝核問題,中美兩極以此為導火線,產生了競合與權 力轉移。. Ch. engchi. i n U. v. 第六章是全文的結尾。本章認為,中國自鴉片政爭以來不曾有過充分的海 權,這形成中共對半島政策的重要制約,今日情勢已起變化,中共從宏觀角度 察覺到海權是中共經濟持續發展所必須,從中觀角度則發現要恢復朝鮮半島秩 序不能缺少海權,只要中共經濟持續發展,勢將持續增強海權直到顛覆半島兩 極格局為止。 本文後三章皆運用第二章的理論架構,對中共與兩韓關係作結構分析,誠 如米爾斯海默所言:「所有的理論都有其侷限性,儘管理論越好,異常現象變越. 18.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3) 少。」 40筆者使用的理論工具自不例外,但本文試圖證明地緣政治與戰略文化對 中共的兩韓政策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0. Ch. engchi. i n U. v.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 53。. 19.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4) 第二章. 理論探索. 諸多探討國際關係理論的文章,都運用已然成形的理論作為研究工具,當 前國際政治最為成熟的理論,乃為結構現實主義理論,這種理論有完整的命題 架構,並以最簡約化的形式供人應用。 『簡約化』或許是結構現實主義在現實主義中最為人青睞的優點,不幸的 是,理論過度簡約必須付出代價,當理論解釋現況的能力下滑時——「這通常 出現在解釋某些個案而非體系時發生。」研究者便當自問,是否遺漏了某些重 要變數?好將其理論增磚添瓦一翻,增強其解釋力。. 治 政 特徵外,還基於對中共是個多疑政權的判斷,因為缺乏信任感的情況下,國家 大 立 將更多基於能力(capability)而非意圖(intention)來制定其國策。 攻勢現實主義在研究中共時具有解釋力,除了中共具有現實主義者的行為. ‧ 國. 學. 此外當納入地緣政治理論時,筆者發現它成為攻勢現實主義的一個限制性 因素,影響其掠取權力的能力,地理的摩擦力(friction)有效降低權力投射的. ‧. 能力,進而影響區域的權力平衡,這很像克勞塞維茲(Clausewitz, Carl V.)在. sit. y. Nat. 戰爭論中的觀點。. io. er. 本章還簡述了戰略文化理論,誠如前文所提,中國受戰略文化影響決策機 制有先例可循,本章將概述其淵源。本文在研究方法上更接近結構現實主義,. n. al. Ch. i n U. v. 因而將地緣政治當作主要變數,戰略文化視為次要變數,本章的目的即在對如. engchi. 何將這兩項變數融入現實主義做出說明。. 第一節 攻勢現實主義 在開始主題前簡短說明攻勢現實主義的概念,對論文研究頗具助益。國際 關係理論成為一門學科是相當晚近的事情,但是其理論基礎則源遠流長,這就 是霍夫曼(Hoffman, Stanley)所言:「國際關係理論是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科學. 20.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5) 。」 1的緣故。 最早成為國際關係理論的是理想主義,一戰後以美國總統威爾遜(Wilson, Thomas W.)為其主要擁簇,理想主義在國際關係理論中被歸類為自由主義,強 調國家間互相合作的利益,及對試圖消彌戰爭的努力,但其理論內核則從未被 完善闡述。 2 現實主義發軔於對理想主義的批判,理想主義無法阻止經濟危機與二戰爆 發,因此當時廣招批評,卡爾(Carr, Edward H.)在《二十年危機;1919—— 1939》一書嘲笑其為空想主義(utopianism) ,並提出現實主義的個人見解。卡 3. 爾曾被譽為國際關係研究領域政治現實主義的奠基人, 但卡爾此書並未將現實 主義化為有系統的論述,坦率的說,該書沒有理論。 4. 政 治 大 論被稱為古典現實主義或人性現實主義,他提出著名的『政治現實主義六項原 立 將現實主義理論化的學者首推摩根索(Morgenthau, Hans J.),摩根索的理. 5. 6. ‧ 國. 學. 理』, 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對權力因素作出科學分析。. 1979年肯尼思.華爾茲(Waltz, Kenneth N.)出版的《國際政治理論》一書. ‧. ,開闢了結構現實主義學派。華爾茲曾將戰爭做三種層次的分析,第一層次是 『人性』,是個人作用;第二層次是『體制』,是政治形態;第三層次即國際系. y. Nat. sit. 統的『結構』,照其分析,只有第三者是變數,可用來作為分析工具。. er. io. 結構現實主義開創了以國際系統結構為分析工具的新時代,成為當今現實. al. n. v i n C h ,對理論的詮釋最為完整。 以米爾斯海默所著《大國政治的悲劇》 engchi U. 主義的主流學派,攻勢現實主義即為其中一個重要分支。持該論點的學者中又. 攻勢現實主義雖然是一種結構現實主義,但是對國家的某些觀點更接近古. 典現實主義,即便兩者在研究層次上迥異:人性現實主義認為人類貪得無厭的. 1 2 3 4. 5. 6. Hoffman, Stanley, The State of War; Essays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Praeger, 1965, p. 5. 包宗和、倪世雄著,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書局,2010年),頁43。 Thompson, Kenneth, Masters of International Thought .Louisian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69.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62 。 Morgenthau, Hans J.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 15~31。 同上註,頁151~203.. 21.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6) 慾望是國家追逐權力的動因,因而從國內層次看待國家行為;攻勢現實主義則 反對摩根索關於國家天生具備A型性格的觀點,他們從國際結構看待國家行為 ,認為國際體系迫使大國最大化地擴充它們的相對權力,因為這是獲得最大安 全的最佳途徑。 7 米爾斯海默對此理論下了五個基本命題,以展現國際體系的基本樣貌,這 五個命題分別是: 1. 國際體系處於無政府狀態 這並不意味它四處充滿混亂和無序,這一概念說明的是一種序列狀態原 則,國際體系由眾多獨立國家組成,權力大小決定序列位置,但不存在 淩駕獨立國家之上的中央權威機構。. 政 治 大 這無疑指出國家本身就是彼此潛在的危險。 立. 2. 大國具備用於進攻的軍事力量為其彼此傷害甚至摧毀提供必要資本. ‧ 國. 學. 3. 國家永遠無法把握其他國家的意圖. 由於意圖被認定為無法百分之百確定,這個命題讓國家間必須彼此提防. 4. 生存是大國的首要目標. Nat. y. ‧. ,從而讓國際體系顯得危機四伏。. al. er. io. 服,它就沒有資格追求其他目標。. sit. 國家當然可能追求其他目標,但生存支配其他動機,因為一旦國家被征. v i n Ch 假定行為者理性,國家行為的研究才成為可能,米爾斯海默認為國家清 engchi U n. 5. 大國是理性的行為體. 楚自己的外部環境,並從戰略高度考慮如何從中求得生存,另外,國家 既關注自己行為的短期後果,也關注中長期的影響。 通過這五個基本命題米爾斯海默描繪出攻勢現實主義的基本世界觀——國 家為了生存勢必爭權奪利、永無休止,不成霸權則絕不罷休。按此觀點,國家 總要走向權力擴張的極致,大國間即便合作也只是暫時現象,最終只有勝者為 王是唯一途徑。. 7.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 65。. 22.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7) 第二節 現實主義權力的估量與平衡 一、權力的估量 現實主義的基本命題離不開對權力的探討,攻勢現實主義的第一命題就是 關於國家權力。攻勢現實主義認為無政府狀態的國家序列由權力大小決定,因 而如何估量權力大小將是理論的地基,決定理論發展的方向。 米爾斯海默如何對權力定性?他說:「權力以國家擁有的某些物質能力為基 礎。因此,權力平衡是一個有形資產的函數。」 8某些人或許會覺得,米氏的論 點是純物質的,他對權力下的定義並不包含精神因素在內。 必須指出,這顯然是一種誤解,米爾斯海默習慣將多種因素併入物質因素. 治 政 有多少裝甲師或核武器。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因素、科技因素、政府動員能 大 立 力…等等重要因素都已被併入物質因素,並作為單一因素討論,這種簡約化的. 討論,當他談論一國軍事能力時,指的是該國能『運用的軍事力量』,而非該國. ‧ 國. 學. 研究方式,很多時候極為有用。. 米爾斯海默主要從軍事角度來定義權力,因為進攻性現實主義把這種力量. ‧. 看成國際政治的最後手段。他認為國家有兩種權力:潛在權力和軍事權力。這. sit. y. Nat. 兩種形式的權力緊密相聯,但並不等同,因為它們源自不同類別的資產。. io. er. 潛在權力指的是,用來構築軍事權力的社會經濟要素,它主要以一國的財 富和總的人口規模為基礎。大國需要資金、技術和人員來建設軍隊並實施戰爭. n. al. Ch. i n U. v. ,一個國家的潛在權力是指它與對手競爭時所能調動的潛能總和。. engchi. 米爾斯海默對國家權力的定義側重軍事層面,但潛在權力事實上蘊含經濟 要素,別忘記財富和人口暨是國家潛在的軍事能力,也是國家最重要的經濟指 標。可以說:潛在權力除了是構築軍事權力的社會經濟要素,是戰爭時所能調 動的潛能總和,它事實上也是市場的代名詞,構成國家經濟權力的基礎。 而軍事權力的基礎是一個國家的陸軍規模、實力以及與之相配的海空力量 。米氏認為即使在一個核世界裡,陸軍也是軍事權力的核心成分。 9強調陸權重 要性是米氏理論的一個特點,但稍後本文將提到,地緣政治學可能給出不一樣. 8 9. 同上註,頁104。 同上註,頁104~105.. 23.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8) 的見解。筆者此處先提出對它的定義:軍事權力是一個國家軍事能力的總合, 是國家藉由建構不同的軍事單位,所獲得不同類型的兵、火力投射能力。. 二、權力的平衡 當談到平衡或均勢的時候,基本概念是指體系的穩定,這不僅僅在國際政 治,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和社會學莫不如此。然而僅僅強調穩定是不夠的 ,平衡以兩個假設為基礎:首先,相互平衡的各因素是社會所必需的或是有存 在價值的。其次,各因素間若不處於平衡狀態,一個因素將處於優勢地位,侵 犯其他因素的權益,最終可能毀滅其他因素。因而,保持體系的穩定,使構成 體系多樣性的因素不致遭到破壞,這就是所有這類平衡的目的。 10 古典現實主義和結構現實主義對均勢的形成條件有不同的看法,但都認識. 政 治 大. 到權力平衡理論的重要性,但守勢現實主義與攻勢現實主義對國家維持均勢的 意圖卻有很大的分歧。. 立. ‧ 國. 學. 肯尼思.華爾茲認為當大國採取侵略行動時,潛在的受害國常常會通過建 11 立均勢的方式反對侵略者,阻止後者獵取權力的企圖。 換言之,守勢現實主義. ‧. 認為國家總是試圖建立均勢。. 米爾斯海默的看法正好相反,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國際政治中幾乎看不到維. y. Nat. sit. 持現狀的國家,原因是國際體系為國家犧牲對手以獲得權力創造了巨大的誘導. al. n. 系中的霸主。 12. er. io. 因子,當利益超過成本時,它們就會抓住這一機會。一國的終極目標是成為體. Ch. engchi. i n U. v. 造成巨大分歧的主要因素,在於兩者對國家需要多少權力的觀點不同,從 攻勢現實主義論證大國最大化地擴充它們的相對權力那一刻起,就與守勢現實 主義分道揚鑣了,因為守勢現實主義者認為均勢具有穩定性,攻勢現實主義者 卻認為均勢具有不穩定性。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軍事手段是國際政治的最後手段,而且武力可說是獲取. 10. 11. 12. Morgenthau, Hans J.著,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國家間政治:權力鬥爭與和平(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頁223。 Waltz, Kenneth N.著,信強譯,國際政治理論(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3年) ,頁135~171。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 65。. 24. DOI:10.6814/NCCU202000161.

(29) 權力最直接、迅速的方法,就此觀點而言可以說:國際體系的穩定均勢,是指 不劇烈改變權力分配,使構成體系多樣性的因素破壞的一種狀態,這通常指的 是體系內國家不直接使用或很少直接使用武力。 攻勢現實主義認為國家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在於國際體系的結構,最關鍵 的是大國數目及各方控制有多少權力, 13這種假定的盲點在於只考慮行為者彼此 間的合縱聯合,彷彿國家權力的增長只能依靠軍事手段。比較合理的看法是, 有兩樣關鍵因素決定武力被使用的可能性:首先是和平紅利的收益,其次是使 用武力的勝算。 國家是理性的行為體,而且以生存為首要目標,因此國家不可能任意發動 戰爭,倘若和平帶來足夠的潛在權力成長,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國家直接使用. 政 治 大 哪個國家認為力求變革體系是有利可圖的,這種國際體系就是穩定的(也即處 立. 武力。羅伯特.吉爾平(Gilpin, Robert)提出過類似的假定,他說:「如果沒有. ‧ 國. 學. 在一種平衡狀態);如果渴望得到的利益大於所需付出的成本,一個國家將力圖 變革這種國際體系。」 14. ‧. 顯然如吉爾平所說,國家會對成本利益進行核算,只是從攻勢現實主義的 觀點來看,體系穩定不是因為變革無利可圖,收益總是存在,只是風險可能太. y. Nat. sit. 高,當國家有較低風險的權力增長管道時,不會輕易賭上生存利益動用武力。. n. al. er. io. 霸權難以出現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近代以來軍事征服不再是國家獲取權. v. 力的主要手段,傳統的領土兼併減少後,權力變化變的和緩,霸權的形成即使. Ch. engchi. 不是遙不可及,至少也是長路漫漫。. i n U. 對於使用武力的勝算,也許有人認為國家難以權衡發動戰爭具體有多大風 險,筆者必須說,概略的估算總是可以的。國家當然不會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 主動求戰,所以可能遇到兩種狀況,一種是模糊的,另一種則發動戰爭的勝算 非常高,對於前一種,國家在理智的情況下很少發動戰爭,至於後者,端視該 國戰略文化傾向而定。 本文認為國家合理使用武力有兩道門檻,過低的和平紅利讓第一道門檻亮. 13 14. 同上註,頁402. Gilpin, Robert著,宋新寧等譯,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頁56。. 25. DOI:10.6814/NCCU202000161.

(30) 綠燈,過高的戰爭勝算則亮起第二道,倘若兩道綠燈皆亮,戰爭號角便隨時可 能吹起。. 第三節 地緣政治與權力平衡 地緣政治從空間分佈等地理因素估算政策的合理性,地理因素構成國家投 射權力的障礙,影響了權力平衡,這至少包括以下三者:權力在空間上的衰減 、軍事權力結構的影響與樞紐基地的價值。. 一、權力在空間上的衰減. 治 政 某些區域國家能擁有更好的經濟與軍事效益,反之亦然。無須一一舉證就能察 大 立 覺,地緣政治對國家估算風險與收益的幫助有多大。 權力不會選擇齊頭式的擴張,源自於權力的強度有限且並非始終如一,在. ‧ 國. 學. 地緣政治上的權力衰減是造成變化的主因,這是肯尼思.博爾丁( Boulding, Kenneth)稱之為『力量損失梯度』(loss-of-strength gradient)的現象. ‧. ,它的意思是指,一個國家的軍事和政治力量的遞減程度如同軍事單位遷移至. sit. y. Nat. 遠離其基地時所受損的程度。 15. io. er. 從這個現象裡可以看見,一國可以擁有極大的權力,卻在遠離權力中心的 某處損失殆盡,或被鄰近該地區的另一個國家超越,然而權力損失究竟受什麼. al. n. 變數影響?. Ch. engchi. i n U. v. 力量損失梯度最原始的概念只把距離當作力量衰減的唯一因素,的確有一 些學者採用這樣的研究方式, 16不過這種說法很容易遭受挑戰,因為它無視地形 影響,地形對權力的衰減作用可不能只用『距離』表述,它甚至可能完全切斷 一國的影響力。 羅伯特.傑維斯(Jervis, Robert)的研究方式可以說是力量損失梯度的進階 版,他透過對地質特徵的分析,認為地理起到加劇或緩和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重要作用,他結合軍事科技對攻守平衡的影響來討論國家政策,可. 15 16. 同上註,頁62。 Grygiel, Jakub J., 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2~17.. 26. DOI:10.6814/NCCU202000161.

(31) 說是一種開創式的研究。 17 然而以地形作為研究方式極為困難,因為很難對地形做出切確的分析架構 ,我們沒辦法簡單說明同樣高度的山脈,如何因山脈走向造成影響,同為森林 地形又該如何表述哪些部分並不構成運動上的障礙,因此出現了第三種研究方 式,雅各布.格利吉爾(Grygiel, Jakub J.)和王俊評採用的是交通線概念。 交通線控制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研究方式,交通線是現代國家直接施加力量 的主要工具,國家爭奪對陸路或海路交通線的控制力,是國家權力強度的展示 方式,王俊評就直接以海陸戰略交通線的控制能力作為劃分國家等級的主要依 據。 18 筆者視交通線為力量損失梯度的主要變數,能否保持交通線決定國家權力. 政 治 大 地區交通線運用能力的國家,將喪失在該地區的權力基礎。 立. 損失幅度的大小。由於現代商業與戰爭行為對物流的需求很大,可以說,喪失. ‧ 國. 學. 二、軍事權力結構的影響. 軍事權力結構使權力在不同地理條件下的力量差異很大,此點甚為重要,. ‧. 米爾斯海默在探討軍事權力時開宗明義指出,國際政治中的權力很大程度上是 一國軍事力量的產物。但是,大國可以獲取不同種類的戰鬥力量,每一種力量. y. Nat. sit. 的多少對均勢具有重要的意義。 19. n. al. er. io. 米氏強調陸權的重要性,但他的地面力量並不單指陸軍,米爾斯海默說:「. i n U. v. 20 地面力量以陸軍為中心,但它也包括支持它的海空力量。」 按照這樣的定義,. Ch. engchi. 海空力量總能被解釋為地面力量的一部份,這種比較方式容易得出陸權重要的 觀點,但終究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礎上。 軍種本身並不能用武裝類型來說明其作用。誠然,海軍幾乎都離不開艦艇 ,空軍也總是裝備定翼機,但是海軍也可能有陸戰或守備部隊,空軍則時常將 防砲部隊納入作戰序列,所以雖然軍種有武器偏好,但武器不是區分軍事力量. 17 18. 19. 20. Grygiel, Jakub J., 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8. 王俊評,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臺北:致 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頁146。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 134。 同上註,頁40.. 27. DOI:10.6814/NCCU202000161.

(32) 結構的方法,任務特性才是。 美國可以說是海權國家,這是因為美國在作戰時,所有部隊的任務幾乎都 環繞著航母戰鬥群展開,不妨回想那句美國總統的名言:「我們的航母在哪裡? 」 按照這個基礎,國家可以區分為陸權與海權國家,分別適應於陸地與海洋 作戰,以及對應交通線的奪取。筆者不認為有空權國家,因為空權必須依附於 地基或海基平臺,無法長期保持,在現代戰爭中空權的取得往往短暫而不穩定 。 而且空權作為空間控制的紅利太低,獲得空中通道控制的國家,從空中能 獲得的物流能量遠遜於陸地與海洋,運輸的單位成本也較高,這意味著很難僅. 政 治 大 權的重要性尚未上升到與陸、海權相提並論的程度。 立. 靠空運投射足以克敵致勝的兵、火力,或者長時間的實施戰鬥。因此,今日空. ‧ 國. 學. 陸、海權何者為重端視地緣政治條件而定。古羅馬是一個良好的案例,羅 馬本是以陸權起家,直到其已經統一義大利半島,開始向地中海求發展時,才. ‧. 開始與海洋接觸。. 布匿克戰爭初起時,迦太基享有強大的海權優勢,雙方形成典型的陸海對. y. Nat. sit. 抗,但羅馬最終靠發展海權,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導致迦太基的失敗,. er. io. 儘管漢尼拔(Hannibal, Barca)在義大利半島上曾經贏得多次作戰性和戰術性的. al. v. n. 21 成功。 馬漢在海權論中討論漢尼拔失敗的原因,即在於當羅馬控制了戰場中央. i n C 的海洋通道後,漢尼拔無法獲得迦太基政府的支援。 hengchi U 22. 筆者還能找到許多陸權或海權在不同環境下的優劣比較,地緣政治對此造. 成的影響可說立竿見影,本文的論點是,在今日的技術條件下,陸、海權同為 最重要的軍事權力因素,其重要性因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將有所側重。 軍事權力結構除了包含陸、海權,核武器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組成。 核武器由於能在短期內造成空前的傷亡,被視為是一種革命,不過,對於核武 器如何影響大國政治,特別是均勢問題,沒有一致的意見。. 21 22.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頁57~58。 Mahan, Alfred T.著,冬初陽譯,海權論: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年) ,頁27~38。. 28. DOI:10.6814/NCCU20200016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軍登陸塞班島之際,小澤治三郎正執行豊田副武的阿號作戰計畫,詴圖與美軍艦隊決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

初中聆聽範 疇的學與教 策略-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被稱作東方最睿智的政治領袖,他帶領著新加坡走過二戰後的貧

在南京條約的政治方面,在 條約割讓香港會令中國政治 影響力下降,因為英國在華 的勢力坐大,中國慢慢失去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5 戰後香港 問題與證據表 二戰後香港所面對的問題 利弊分析表 戰後偷渡潮與抵壘政策對香 6 當代香港 概念圖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