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中共戰略文化及傳統朝鮮半島政策

第四節 傳統的中國半島政策及其影響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線的較量,最終1981年中共作出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標誌著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基本完成,也標誌著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結 束。

中共在政府治理上不是第一次發出追趕超強的想法,毛澤東時期的大躍進 早就表達出『超英趕美』的雄心壯志,但在浮誇的政治氛圍下,最終面臨難堪 的失敗。中共政府改革開放後的成功,很大原因是有了『實踐』這塊壓艙石,

從而逐漸擺脫了浮誇虛華的風氣,真正塑造了有利科技發展的環境。

觀察中共近年來的五年規劃以及研發重點,政府所大力扶植的技術都極具 針對性,除大力發展軍用科技外,今日中共所掌握的尖端技術如火箭、衛星、

通信及人工智慧等都帶有軍民兩用的特性,核聚變發電或監視技術則對中國國 安有明顯影響。北京正窮盡諸般手段有計畫性的去取得某些特定技術,俾維護 其國家安全。

第四節 傳統的中國半島政策及其影響

一、明朝時期的朝鮮半島安全政策

明朝與朝鮮半島政權的正式關係始於1369年,前一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

年號洪武,並攻佔大都(今北京),高麗迅速停用北元年號,正式接受明太祖的 冊封文詔。

兩國蜜月期很短,高麗曾經長期臣服於元朝,且其王室與元帝室長期通婚

,另一方面高麗也對陌生的中原王朝感到威脅,因此與北元藕斷絲連,1373年 明太祖察覺異狀,斥責高麗侍奉明朝缺乏誠意,兩國關係一變而趨於緊張。28

明朝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1374年高麗發生內亂,高麗新君向北元中書省 上書重啟北元年號,然而北元頹勢明顯,高麗實則採取中立態度,期間北元曾 要求高麗發兵夾攻明朝位於遼東的定遼衛,遭高麗婉拒。

1378年北元昭宗去逝,北元聲勢更加衰頹,高麗於是於是年9月又恢復了明 朝的洪武年號,要求正常入貢、賜諡並準承襲。然明太祖餘怒未消,對高麗提

28 蔣非非等著,中韓關系史:古代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頁269~27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出交納高額歲貢的苛刻條件,高麗經過幾年籌措貢獻,到1385年終於讓朱元璋 回心轉意正式冊封高麗國王,並傳諭禮部降低進貢指標。

好景不常,1388年明朝提出鐵嶺劃界問題,並準備設立衛所,遭到高麗的 激烈反對。鐵嶺在今朝鮮咸鏡南道的南端,距高麗王京僅300里,具相當軍事價 值,此地原屬高麗東北部,1258年叛降蒙古,元末始為高麗收復,明太祖則試 圖恢復元朝與高麗的疆界。

這年高麗停洪武年號、復元朝衣冠,並採先發制人之策渡鴨綠江攻入遼東

,渡江後遭逢暑雨,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大將李成桂本就反對進 攻,在眾將支持下回師『兵諫』,逼迫舊君退位,恢復親明政策。

到1392年,大權在握的李成桂自立君位,立國470餘年的王氏高麗政權就此 滅亡,李成桂建立的王朝就是後世俗稱的李氏朝鮮。李朝立國之初迫切希望與 明修好,但朱元璋雖默認李成桂為君,並為之代定國號為朝鮮,但又不與正式 策封。

一方面明太祖對內亂頻繁的朝鮮有不信任感,認為李成桂頑囂狡詐,另一 方面,兩國也傳出若干矛盾:包括朝鮮暗中招諭女真、朝鮮上文表籤內容輕侮 以及使者禮節不正等問題。29

兩國關係來到1400年,明朝爆發爭奪帝位的靖難之役,在這場惠帝先勝後 敗的戰爭中,朝鮮審時度勢決定站位,先後獲得明惠帝與明成祖的正式承認,

1402年靖難之役塵埃落地,兩國關係也隨之轉入平穩發展期,建立起近二百年 穩固的朝貢關係。

明朝與李氏朝鮮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在1592到1598年之間,中國稱之為

『萬曆朝鮮之役』,日本進攻朝鮮並揚言征服中國,雙方在朝鮮半島展開殘酷的 戰爭,最終以日本撤軍結束。

明代對朝政策有幾點值得探究:

首先,明朝對朝鮮採用的是『間接治理』,具體手段則是經濟與軍事並用,

比如朝貢對國家財政並無多大益處,大體目的即讓藩屬藉由朝貢行為表達臣服 之意,30另一案例是明成祖時將鐵嶺衛移置到遼東,並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以南

29 同上註,頁274~276.

30 全海宗著,全善姬譯,中韓關係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頁1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地歸還朝鮮,此二者都是在經濟或軍事上讓利,依循的是權力政治邏輯。

第二,朝鮮在文化上從佛教轉化為儒教,並素以禮儀之邦、小中華自居,

非常注意自己在明朝人眼中的形象,持續180餘年的宗系改正事件,也反映出這 種現象,31事實上,這表示兩國在交往中不經意的產生了文化同化,但這並非明 朝刻意為之。

第三,從史料脈絡來看,萬曆朝鮮之役明朝援助李朝並非真的那麼義無反 顧,而比較是不好說破的不情願,此一過程中,明朝還曾兩度對朝鮮是否不忠 產生疑慮,唯最後仍冰釋前嫌,32可見即使在雙方關係最好的時期,文化價值與 現實利益仍然是並重的。

最後,萬曆朝鮮之役中海權貫穿戰局全程,其重要性不下於陸權。戰爭後 期中日在朝鮮半島的陸戰大體上是拉鋸的,不過隨著時間流逝,中國開始在人 力物力上掌握戰略優勢,但最終關鍵戰役是露梁海戰,大明朝鮮聯軍於此役殲 滅日海軍大部,使日本失去對馬海峽控制權,是軍事上取勝的重大原因。

二、清朝時期的朝鮮半島安全政策

朝鮮與建立清朝的的建州女真僅有一江之隔,女真部落領袖努爾哈赤早期 曾想對朝鮮示好,但因明朝規定朝鮮與女真諸部不得私相往來而遭拒絕,1616 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建立後金政權,不久即與明朝決裂。

1619年明與後金爆發薩爾滸之戰,明朝要求朝鮮派兵支援,當時朝鮮內部 討論認為勝算不高,但基於君臣父子之義,以及萬曆朝鮮之役的恩德,仍舊派 兵出戰,33此戰後金大勝,但對朝鮮俘虜採寬大處置,並爭取到當時主政朝鮮的 光海君,朝鮮這段時期遂展開遊走兩國的靈活外交。

1623年朝鮮發生宮廷政變,光海君被大臣廢黜,其侄綾陽君繼位為朝鮮仁 祖,仁祖在政治立場上親明,當時朝鮮與明朝陸路已為後金隔絕,但後金無水 上力量,兩國於是倚靠水路往來,仁祖明面上敷衍後金,私下則配合明朝水軍 出兵遼東,騷擾後金後方,朝鮮因此遭到後金忌恨。

31 蔣非非等著,中韓關系史:古代卷,頁285~286。

32 同上註,頁290~299。

33 楊仕樂,「東亞朝貢體系的實證檢驗:朝鮮的案例研究1618-1637」,問題與研究,第56卷第1 期(2017年),頁11~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26年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時遭明將袁崇煥擊敗,不久傷重逝世,其子皇太 極繼汗位,鑒於西攻受挫,皇太極轉向攻擊朝鮮,以鞏固後方及掠奪財富。此 役朝鮮大敗,但仍不願背離明朝,由於後金不欲久戰,最後僅簽訂江都之盟,

雙方約為兄弟之國,作為弟方的朝鮮需為兄方後金進獻『萬物』以示合好,盟 畢後金軍縱兵擄掠三日班師回朝,朝鮮史籍稱此次事件為『丁卯虜亂』。

朝鮮與後金的兄弟關係並不和睦,雙方積怨日深,1636年皇太極正式稱帝

,定國號為大清,朝鮮仍拒不稱臣,一意侍奉大明朝,使臣參與稱帝大典拒不 跪拜,皇太極於是率兵親征朝鮮,逼仁祖伏地請罪,朝鮮於是去明年號,繳納 明朝所賜誥命敕印,奉清朝正朔,朝鮮史籍稱此次事件為『丙子虜亂』。

丙子虜亂標誌著朝鮮由明朝的藩屬國正式變為清朝的藩屬國,這一轉變在 形式上很簡單,但適應困難。一者,朝鮮看不起女真文化,認為其粗俗低劣;

二者,清朝此一時期要求的進貢數額龐大,更販賣擄掠的朝鮮人口,並開市進 行不平等貿易,對朝鮮進行經濟剝削。34

到了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進入北京,明朝滅亡,清廷坐收漁翁之利,迅速 收服中原,清政府從盛京遷北京。順治帝時期,由於入主中原,朝鮮歲貢的經 濟價值降低,只有表示臣服的政治意義,於是送還質子、減少歲幣。35

明朝滅亡本應是李朝調整對清外交的良機,但朝鮮明面上稱臣,私下視清 朝為犬羊夷狄,稱清帝為『胡皇』、清使為『虜使』。朝鮮對南明政權、三藩勢 力以及鄭成功政權等反清勢力寄託希望,準備派遣使者渡海聯絡、夾擊清朝,

台灣鄭氏曾多次請日本聯合出兵伐清復明,朝鮮不但樂觀其成,甚至建議其『

假道朝鮮,出送援兵』。36

朝鮮以防禦日本為由擴軍備戰,伺機北伐,清朝警覺到朝、日、南明軍事 同盟的危險,於是遣使往訊,結果查明朝鮮早已與日和好,順治帝下詔切責朝 鮮國王,撤其用事大臣,這就是朝鮮史上有名的『六使詰責』事件。

大清於康熙時期勵精圖治,1683年統一台灣,消除了影響中、日、朝三國 關係的不穩定因素,朝鮮北伐計畫不得不壽終正寢,中朝關係終於進入穩定發

34 蔣非非等著,中韓關系史:古代卷,頁306~308。

35 同上註,頁322~323.

36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年),頁3762~376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時期,並維持朝貢關係直至甲午戰爭,也就是朝鮮所稱的清日戰爭。

此役過後朝鮮名義上成為獨立國家(成立大韓帝國),實際上半島成為日俄 兩國爭奪的勢力範圍,日俄戰爭後日本得勢,於是逼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

》,於1910年正式併吞大韓帝國,此後直到二戰結束,朝鮮人民才完成獨立建國 的願望。

清代對朝政策有幾點值得探究:

首先,清朝延續了明朝『間接治理』的政策,並且同樣是經濟與軍事並用 的權力政治邏輯,女真人曾將朝貢作為經濟掠奪手段,但入主中原之後,中韓

首先,清朝延續了明朝『間接治理』的政策,並且同樣是經濟與軍事並用 的權力政治邏輯,女真人曾將朝貢作為經濟掠奪手段,但入主中原之後,中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