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理論探索

第三節 地緣政治與權力平衡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綠燈,過高的戰爭勝算則亮起第二道,倘若兩道綠燈皆亮,戰爭號角便隨時可 能吹起。

第三節 地緣政治與權力平衡

地緣政治從空間分佈等地理因素估算政策的合理性,地理因素構成國家投 射權力的障礙,影響了權力平衡,這至少包括以下三者:權力在空間上的衰減

、軍事權力結構的影響與樞紐基地的價值。

一、權力在空間上的衰減

權力不會選擇齊頭式的擴張,源自於權力的強度有限且並非始終如一,在 某些區域國家能擁有更好的經濟與軍事效益,反之亦然。無須一一舉證就能察 覺,地緣政治對國家估算風險與收益的幫助有多大。

地緣政治上的權力衰減是造成變化的主因,這是肯尼思.博爾丁(

Boulding, Kenneth)稱之為『力量損失梯度』(loss-of-strength gradient)的現象

,它的意思是指,一個國家的軍事和政治力量的遞減程度如同軍事單位遷移至 遠離其基地時所受損的程度。15

從這個現象裡可以看見,一國可以擁有極大的權力,卻在遠離權力中心的 某處損失殆盡,或被鄰近該地區的另一個國家超越,然而權力損失究竟受什麼 變數影響?

力量損失梯度最原始的概念只把距離當作力量衰減的唯一因素,的確有一 些學者採用這樣的研究方式,16不過這種說法很容易遭受挑戰,因為它無視地形 影響,地形對權力的衰減作用可不能只用『距離』表述,它甚至可能完全切斷 一國的影響力。

羅伯特.傑維斯(Jervis, Robert)的研究方式可以說是力量損失梯度的進階 版,他透過對地質特徵的分析,認為地理起到加劇或緩和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的重要作用,他結合軍事科技對攻守平衡的影響來討論國家政策,可

15 同上註,頁62。

16 Grygiel, Jakub J., 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12~1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說是一種開創式的研究。17

然而以地形作為研究方式極為困難,因為很難對地形做出切確的分析架構

,我們沒辦法簡單說明同樣高度的山脈,如何因山脈走向造成影響,同為森林 地形又該如何表述哪些部分並不構成運動上的障礙,因此出現了第三種研究方 式,雅各布.格利吉爾(Grygiel, Jakub J.)和王俊評採用的是交通線概念。

交通線控制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研究方式,交通線是現代國家直接施加力量 的主要工具,國家爭奪對陸路或海路交通線的控制力,是國家權力強度的展示 方式,王俊評就直接以海陸戰略交通線的控制能力作為劃分國家等級的主要依 據。18

筆者視交通線為力量損失梯度的主要變數,能否保持交通線決定國家權力 損失幅度的大小。由於現代商業與戰爭行為對物流的需求很大,可以說,喪失 地區交通線運用能力的國家,將喪失在該地區的權力基礎。

二、軍事權力結構的影響

軍事權力結構使權力在不同地理條件下的力量差異很大,此點甚為重要,

米爾斯海默在探討軍事權力時開宗明義指出,國際政治中的權力很大程度上是 一國軍事力量的產物。但是,大國可以獲取不同種類的戰鬥力量,每一種力量 的多少對均勢具有重要的意義。19

米氏強調陸權的重要性,但他的地面力量並不單指陸軍,米爾斯海默說:「 地面力量以陸軍為中心,但它也包括支持它的海空力量。」20按照這樣的定義,

海空力量總能被解釋為地面力量的一部份,這種比較方式容易得出陸權重要的 觀點,但終究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礎上。

軍種本身並不能用武裝類型來說明其作用。誠然,海軍幾乎都離不開艦艇

,空軍也總是裝備定翼機,但是海軍也可能有陸戰或守備部隊,空軍則時常將 防砲部隊納入作戰序列,所以雖然軍種有武器偏好,但武器不是區分軍事力量

17 Grygiel, Jakub J., 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8.

18 王俊評,和諧世界與亞太權力平衡:中國崛起的世界觀、戰略文化,與地緣戰略(臺北:致 知學術出版社,2014年),頁146。

19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 134。

20 同上註,頁4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構的方法,任務特性才是。

美國可以說是海權國家,這是因為美國在作戰時,所有部隊的任務幾乎都 環繞著航母戰鬥群展開,不妨回想那句美國總統的名言:「我們的航母在哪裡?

按照這個基礎,國家可以區分為陸權與海權國家,分別適應於陸地與海洋 作戰,以及對應交通線的奪取。筆者不認為有空權國家,因為空權必須依附於 地基或海基平臺,無法長期保持,在現代戰爭中空權的取得往往短暫而不穩定

而且空權作為空間控制的紅利太低,獲得空中通道控制的國家,從空中能 獲得的物流能量遠遜於陸地與海洋,運輸的單位成本也較高,這意味著很難僅 靠空運投射足以克敵致勝的兵、火力,或者長時間的實施戰鬥。因此,今日空 權的重要性尚未上升到與陸、海權相提並論的程度。

陸、海權何者為重端視地緣政治條件而定。古羅馬是一個良好的案例,羅 馬本是以陸權起家,直到其已經統一義大利半島,開始向地中海求發展時,才 開始與海洋接觸。

布匿克戰爭初起時,迦太基享有強大的海權優勢,雙方形成典型的陸海對 抗,但羅馬最終靠發展海權,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導致迦太基的失敗,

儘管漢尼拔(Hannibal, Barca)在義大利半島上曾經贏得多次作戰性和戰術性的 成功。21馬漢在海權論中討論漢尼拔失敗的原因,即在於當羅馬控制了戰場中央 的海洋通道後,漢尼拔無法獲得迦太基政府的支援。22

筆者還能找到許多陸權或海權在不同環境下的優劣比較,地緣政治對此造 成的影響可說立竿見影,本文的論點是,在今日的技術條件下,陸、海權同為 最重要的軍事權力因素,其重要性因地緣政治環境不同將有所側重。

軍事權力結構除了包含陸、海權,核武器也是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組成。

核武器由於能在短期內造成空前的傷亡,被視為是一種革命,不過,對於核武 器如何影響大國政治,特別是均勢問題,沒有一致的意見。

21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57~58。

22 Mahan, Alfred T.著,冬初陽譯,海權論: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1660-1783)(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14年),頁27~3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米爾斯海默認為單一的大國獲得核優勢,將成為霸主,因為再也沒有大國 對手與之進行安全競爭,在這種世界中,常規力量對均勢不再產生影響。但是

,倘若兩個或更多大國擁有確保自己生存的核報復能力,那麼它們之間的安全 競爭將會持續。23本文的看法與之相同,而且核武器的問世使得國家在運用任何 形式的軍事力量攻擊對手時,都更為小心謹慎。

三、樞紐基地的價值

筆者談了力量損失梯度與軍事權力結構對權力的限制,現在說明國家如何 盡力避免這對本國軍事權力的削減。一種主要的做法是獲得樞紐基地,凡遠離 本國權力中心且具有交通線樞紐控制功能者都能稱之為樞紐基地,它表現出三 種重要功能而成為國家重要資產。

1. 區域控制與縱深

樞紐基地是軍事權力的外延,具有瞰制區域或要衝、預警及抵禦外敵的 能力;由於通常位於前沿,敵人在未清除基地力量前,會對確保交通線 產生疑慮,形同成為我方軍事縱深。

2. 避免力量損耗

透過資源預置以及與地區友好國家簽約,樞紐基地能將其配屬軍事單位 損耗降至最低,從而成為軍事力量投射的跳板。

3. 增加國家威望

就像航空母艦一樣,大型基地所費不貲,能維持基地運作本身就是權力 展示的一部份,這和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公海航行能展示威望的道理相通

,國家愈強,國外基地能維持的規模就愈大,國家聲望也日益昌隆。

國外基地一般透過三種途徑取得,藉由本國土地建造、與他國簽訂條約以 及軍事占領。藉由本國土地建造是爭議最少的方式,但大多數國家領土很難在 位置上符合要求;與他國簽訂條約是常見做法,簽約國未必心甘情願,但強國 總能透過『正規管道』達至目的;軍事占領在今日則已經很罕見,也難獲得國 際承認。

23 Mearsheimer, John著,王義桅譯,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頁 180~18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馬漢曾經提到海上交通地理節點潛在價值的大小取決於三個因素:與交通 線的地理遠近、戰時防禦能力的大小以及物資的多少。24這三項因素不只適用於 海上基地,應該作為所有基地價值評估的基準。可以這樣描述:樞紐基地取得 與維持不易,通常只能由大國長期運作,基地的價值取決於地理位置、戰時防 禦能力及物資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