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項 金錢救濟 第一款 被告所獲利潤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98 -

初步禁制令之准許,對於日後法院正式審理該案件並為判決,並無有利或不利 之影響。法院本身於裁判做成時,並不受先前法院於初步禁制令階段之聽證會所做 決定之拘束。初步禁制令之准許與否,考量重點在於兩造雙方相對應權利之平衡,

以及被告所行使原告宣稱其所擁有之權利,是否應受限制。

永久禁制令為美國法院准許禁制令之常態。原告欲請求法院准許對商標侵權之 被告為永久禁制令,須符合前揭初步禁制令准否之前四項判斷要件,即原告遭受不 可回復之損害、金錢賠償不足以彌補該損害、法院須綜合考量原告與被告所受利益 與不利益、禁制令之做成不得有違公共利益。

暫時限制命令之法源依據為聯邦民事訴訟規則(Federal Rules of Civil Procedure)

第 65 條(b)項。根據第 1 款規定,於宣誓書(affidavit)上所提供之特定事實或經證 實之訴狀(verified complaint)明顯證實原告有立即的、不可回復之損害/損失,來不 及等到被告之回覆或為相反主張之情況,法院可逕行發給原告暫時限制命令,而無 須以書面或口頭通知對造或其訴訟代理人。255暫時限制命令之效力最長僅十天,在 此期間內,原告得請求法院做成初步禁制令。

第二項 金錢救濟 第一款 被告所獲利潤

於商標侵權及不公平競爭之狀況,有五種方式可衡量對原告之金錢回復補償

(monetary recovery)256,其法源依據為藍能法第 35 條(15 U.S.C. § 1117),規定原 告得在衡平原則之下被賦予「被告所獲利潤」、「原告所遭受之損害」及「因行為所

255 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第 65 條(b)項第 1 款:

(1) Issuing Without Notice. The court may issue a 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 without written or oral notice to the adverse party or its attorney only if:

(A) specific facts in an affidavit or a verified complaint clearly show that immediate and irreparable injury, loss, or damage will result to the movant before the adverse party can be heard in opposition;

and

(B) the movant's attorney certifies in writing any efforts made to give notice and the reasons why it should not be required.

256 McCarthy, J.T., supra note 253, at § 30: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生損害」(the cost of the action)之請求權257

1. 被告因侵權行為所獲利益估算原告因此所致生之損失。

2. 以原告因該侵權行為所導致之實際商業上損失。

3. 原告因被告之錯誤行為所生自身利潤之減少(own loss of profits)。

4. 除原告實際損失外,為懲罰被告,另對被告處以懲罰性損害賠償(punitive damages)。

5. 原告可請求於訴訟過程中所生之律師費用。

關於被告因其侵權行為所獲利潤,早期實務見解認為,被告所獲利潤之估算,

即為填補原告之損失。其背後之法理為,被告因其不法行為而獲得原先若無侵權行 為應為原告所得之利益。惟採此一前提下之原告須負舉證責任,證明其有實質上之 損失,否則法院將不願為被告所獲利,潤之估算。職是之故,於美國早期商標侵權 司法實務中,當兩造雙方非為「直接競爭」對手,即無法證明原告銷售額之減少與 侵權行為人行為之因果關係,法院則以此否准原告對法院為估算「被告所獲利潤」

之請求。258

近期實務多認為,在原告蒙受損失或被告因侵權行為受有不正利益或被告具有 侵權之故意而須以償還其所受不正利益為嚇阻手段之情況,法院應將被告所獲不正 利潤還予原告。美國聯邦第五巡迴法院於 Pebble Beach Co. v. Tour l8 I Ltd.案259中做 出裁示,對於是否應將被告所獲不正利潤給予原告,列出六個考量因素:260

1. 被告是否蓄意使消費者混淆誤認或受騙。

2. 銷售走向是否自原告流向被告。

257 藍能法第 35 條(a)項前段:When a violation of any right of the registrant of a mark registered in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1125(a) or (d) of this title, or a willful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1125(c) of this title, shall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any civil action arising under this chapter, the plaintiff shall be entitled,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sections 1111 and 1114 of this title, and subject to the principles of equity, to recover (1) defendant's profits, (2) any damages sustained by the plaintiff, and (3) the costs of the action.

258 McCarthy, J.T., supra note 255, at § 30:64.

259 Pebble Beach Co. v. Tour l8 I Ltd., l55 F.3d 526, 554, 48 U.S.P.Q.2d 1065 (5th Cir. l998).

260 McCarthy, J.T., supra note 257, at § 30:6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0 -

3. 原告可獲得之其他救濟是否足夠。

4. 原告對於自身權利之維護/主張有無任何不合理之遲延。

5. 讓該錯誤行為無利可圖之公益考量。

6. 本案是否為假冒(palming off)案件。

實務上向來有爭議之問題為,為估算侵權行為人所獲之利益,商標所有人是否 須證明被告係出於故意或有意圖之侵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此問題並未做出統一 解釋,而法院多數見解認為,於商標侵權行為,「故意」並非絕對必要之要件,但其 對於是否可回復侵權行為人之利潤予原告,在衡平考量下為一高度相關之因素。261 此 爭議之源頭須回溯至西元 1999 年藍能法之修正以及美國聯邦巡迴上訴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Federal Circuit)於一代表性案例 “Romag Fasteners, Inc.

v. Fossil, Inc” 262中做成之見解。

原告 Romag 將其註冊商標 “ROMAG” 使用於皮夾及手拿包等產品之磁扣

(magnetic snap fasteners)上。被告 Fossil 設計、行銷、販售包含手拿包及小型皮 件等時尚配件。2002 年,兩造雙方合意,Fossil 可於其產品上使用有“ROMAG” 商 標之磁扣。2010 年時,Romag 發現其中一家 Fossil 授權製造其商品之廠商,竟在 Fossilg 手拿包上使用仿冒之 Romag 磁扣,於是對 Fossil 提起專利及商標侵權訴訟。

美國聯邦康乃迪克地區法院判決,由於被告 Fossil 之侵權行為不具故意要件,原告 Romag 對於被告所獲利潤並無請求權。

西元 1996 年以前,藍能法規定允許金錢回復者為受 15 U.S.C. § 1125(a)(第 43 條)即商標侵權及不實廣告保護之原告。1996 年修法時新增商標淡化保護之規範,

賦予受到淡化侵權之原告申請禁制令之權利,且若被告為惡意,原告得享有金錢救 濟。1999 年再度修法前之 15 U.S.C. § 1117(a)(藍能法第 35 條 a 項)賦予原告對於 被告侵害其註冊商標之專用權或§ 1125(a)所保障之權利時,於不違反衡平原則下,可 請求回復被告所獲之利潤、原告所蒙受之任何損害,以及相關訴訟所生之費用,但§

1117(a)並無如§ 1125(a)對於惡意淡化之相關規範。美國國會於西元 1999 年將§ 1117(a)

261 Id. at § 30:62.

262 Romag Fasteners, Inc. v. Fossil, Inc., 817 F.3d 782, 784 (Fed. Cir. 201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修正。263

Romag 主張由 1999 年之修法可看出,「被告具有侵權之故意」從此變為商標淡 化侵權原告金錢救濟之先決條件。但依國會立法時之文義解釋,藍能法第 43 條 a 項

(§ 1125(a))關於一般商標侵權及不實廣告部分,法條字面並無「故意」(willful)

字眼,故被告主觀上之故意要件應僅適用於商標淡化侵權之情況。本案巡迴上訴法 院對於原告前揭抗辯不為採納,理由為:由條文之歷史解釋觀之,1999 年之修法目 的係為彌補 1996 年法案之疏漏,§ 1117(a)法條文字增加「或故意違反§ 1125(c)」(or a willful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 1125(c))並不影響§ 1125(a)原先對行為人「故意」要 求與否之解讀。再者,修正後之§ 1117(a)新增關於商標淡化故意要件之規定,並不表 示行為人主觀上之「故意」從此於商標淡化案件原告請求以金錢回復之情況下皆為 必要之構成要件,而不適用一般侵權。蓋原告請求其所受損害之回復並不以被告具 有故意為要件,§ 1117(a)「故意違反」用語之作用乃在區分商標淡化與一般侵權事件 之「原告所受損害」及「被告所獲利潤」—立法目的即國會欲將原告於商標淡化事 件可請求損害賠償之情形限縮在「被告具有故意」之範圍。

學者 McCarthy 亦贊同前述巡迴上訴法院對故意要件之見解。其認為數個巡迴 法院皆運用自身對法律之解釋權限,將 1999 年所做之條文修正做超出立法者原意之 解讀,以便更符合衡平考量,賦予商標所有人更多保障,使其更容易獲得、回復利 潤。至於§ 1117(a)關於商標淡化外之其他商標侵權之金錢救濟(包含原告所受損害及 被告所獲利潤),法律條文本身並無明定「意圖」或「故意」要件;亦即,法院可行 使裁量權,綜合個案及衡平考量,自行決定被侵權之原告為被告所獲利潤回復請求 時,是否須以被告具有侵權之故意為限。264

另外,原告欲請求被告因侵權行為所獲利潤時,是否須證明其受有實質損害或 被告之行為使消費者產生實際混淆之情事?法院多數見解認為,兩者皆不需要—即 重申前已述及之被告所獲利潤回復之法理,讓原告得請求被告所獲利潤目的並非全 然在於填補原告所受損害,而係在承認被告因其行為獲有不正利益,期以此手段來

263 修正後之§ 1117(a) 如底線所示: When a violation of any right of the registrant of a mark registered in the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a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1125(a) or (d) of this title, or a willful violation under section 1125(c) of this title,….

264 McCarthy, J.T., supra note 26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102 -

遏止商標侵權歪風。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