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們生活的雙重世界

第四章 自我的建構

第四節 人們生活的雙重世界

人們生活在外在世界裡,從中習得各種知識、技能和立場,以之建構自我的 內心世界,並與外在世界相互運作和影響。本節試圖探討人們所生活的外在客觀 真實世界和內在主觀心理世界,以及這兩個世界間的差異和因而產生的問題。這 兩個世界哪一個更為真實呢?如果人們內在主觀心理世界也是人們真正生活著 的世界,人們如何建構這樣的內心世界,以及如何生活在這樣的內心世界?這一 個內心世界和自我之間是什麼關係?兩者可否被解構和重構?

本節內容包括:1.自我與人的生活世界;2.自我的內心世界;3.內外世界間 的差異與失衡;4.內心世界的解構與重構等四小節。

壹、自我與人的生活世界

人們生活在外在世界裡頭,這個外在世界包含客觀的自然世界和主觀的社會 世界。由於人們得同時與他人競爭和合作,取得自然資源以滿足各自的需求,並 集合群體以營造社會世界,再能進一步適存於其中。雖然我們都認為生活在同一 個外在世界裡頭,然而這個外在世界是所有人心目中所認為外在世界的最大交集,

每一個人所真正接觸的只是外在世界不同的一小部分。每個人的能力和性格各不

156

相同,人們所接觸的外在世界有所不同,所建構的內心世界自然也就不同,能夠 適應的外在世界也不一樣。人們不但要認識和適應外在自然和社會世界,同時也 不斷地改變所生活的自然和社會世界。

讓我們暫時回到自我的建構,自我究竟是什麼?自我原來不是一個實體,而 是許多自己與他人和事物的複雜關係,正如 Noddings(2002)提供的公式:

At=﹛(A1,B),( A2,C),( A3,D),…(A4,e),( A5,f)…﹜(97)

這公式裡的 A 代表著自我在t這一時刻之前的自我,而 B、C 等代表著其他 人們,至於 e 和 f 代表非人的事物和觀念等等。整體來說,自我是我們一生中和 所有接觸的重要他人和重大事物的關係組合。但自我還不僅是這一量的靜態集合 而已,不止以上這些關係的總和,而且包括著它們之間的互動,一種動態的函數 關係,Noddings(2002)又提出另外一個更為複雜的公式,研究者將之修改如下:

SR=Σ﹛(O1,W1),(W2, O2),( O3,W3)…﹜(修改自 Noddings,2002:98)

這裡的 Oi代表著當事人的身心機體的總合,換句話說不僅自我而已,Wi則 代表著所遭遇到客體的身心總合,至於 O 與 W 間的位置互換則代表著兩者間的 相生相成,或相互映照的關係,Σ 則表示一種累積或積分的意思,換句話說是所 有交叉作用所累積起來的總合。這樣的自我相當複雜,已接近我們整個內心世界。

當然我們的內心世界比自我還大,因為它包含著我們生活的所有背景資料在內。

從心理學家的角度,人們不僅生活在一個世界裡頭,William James(1981)

認為我們生活在多個世界裡頭,這些包括:感官的世界、科學的世界、理念的世 界、偶像的世界、超自然的世界、個人意見的世界、全然瘋狂或異想天開的世界 等(921-922)。除了感官世界和科學世界為具體的外在世界之外,James 所提到

157

的這許多世界都包含在我們為自己所建構的內心世界裡。

或許有些人認為只有外在客體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然而 James(1981)指 出:真實性得從我們的自我出發,真實或不真實是相對的,真實性只不過關係到 我們的情感和行為,也就是說只要激發我們的興趣即是真實。正如笛卡兒的我思 故我在一樣的道理,因為「我不能懷疑和我們生活密切和持續相關的任何事物」

(924-926)。中國人常說:「眼見為真」和「信以為真」,但何者才為真?眼見不 見得是真,我們看見某物時會動手去摸,因為有所懷疑,我們用手觸摸以確保所 見為真;反過來,我們在很多時候確實信以為真,我們相信內心裡的某些觀念或 客體的存在,我們相信我們自己在生活經驗中所建構的事物。

同樣地,Alfred Schutz 和 Thomas Luckmann(1973)認為世界的真實性是一 種程度的相對性,世界可以分成為客觀外在世界、幻想世界和夢境世界等三個世 界,對於外在客體世界,我們直接對外在環境採取行動並加以改變;至於幻想世 界,這些包括白日夢、遊戲、故事、玩笑和詩等,雖然我們不能真正改變外在世 界,然而對幻想者來說,他所幻的客體是真實的,正如唐吉訶德把風車當成真正 的巨人一樣,在某些想像的情況下我們確實可以兌現我們的計劃(22-32)。談到 夢境,一般人認為夢境並非真實,雖然醒來時承認夢境是假,但是當事人在夢中 時,對他來說即是為真,因為他在夢中確實看到怪獸,他奮力逃跑,所以他醒來 時發現自己滿身大汗,可見他當時所處的夢境,對他來說是一點都不假的真實。

那麼哪個世界才是更為真實,外在客觀真實世界?仰或內心主觀真實世界?

Cooley 從社會性的觀點看,他(1956)認為一個人的想像會變成真實,因為對 想像的人來說,一個看不見的人可能比一個看見的人更為真實,我們想讓一個人 成為真實,需要先在我們內心世界裡想像他的存在,從這一點來看,所有真實的 人都是想像的(頁 95-96)。真正成熟的人知道萬事得靠行動來實現,才能使夢想 成真;如果成人以幻為真,就可能產生很大的問題。人們運用想像力建構內心藍 圖,然後加以實踐以便改變外在世界,並使之成真。總之,我們確實是同時生活

158

在兩個世界裡:一個外在的客體世界,它具有感官和科學的客觀真實性;一個是 內在的心理世界,它擁有想像和情感的主觀真實性。

人是社會動物,不斷地與他人互動,我們每個人都要用我們的內心世界與他 人的內心世界相互溝通和影響。Schutz 和 Luckmann(1973)認為我們的生活世 界從一開始就是個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e)(15)。人與人之間既然互為主體,

每個人便不應該視自己為唯一主體,而應對等地視對方亦為主體;換句話說我們 要無時無地與人相互認識和溝通各自的內心世界,並進一步相互地影響。

總地說,人們並非僅僅生活在外在世界裡,人們藉著與外在世界的互動所獲 取的資訊建構內心世界,然後持續地在生活歷程中不斷地更新和重構這一個內心 世界,這個內心世界是人們適應外在世界的變化和讓自己適存於外在世界的重要 媒介和工具。因此,人們既然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就可能發生這兩個世界間的 互動無法保持同步的情況。

不過並非內外世界不相一致就是不好,若從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

對一個健康而積極的人,人們還會反過來先建構一個未來的內心世界,並用來改 變外在世界。換句話說,他不僅以外在世界來建構內心世界,而且倒過來,以內 心世界來改變外在世界,從很小的個人房間到巨大的社會世界。舉例來說,當我 們住進旅館時,我們基本上先熟悉客房的擺置,然後適應這樣的擺置,可是住一 陣子後,我們會安排我們自己的桌面,讓我們生活得更為安適,這時我們不知不 覺間,已經用我們的內心世界改變了外在世界。我們對自己房間的重新布置,新 購房屋的設計,再大一些,對公司的建築和人事安排,甚至建設一個國家,做為 世界的主人。在這裡頭,想像力和執行力成為重要的關鍵因素,人們於是透過內 心世界的建構,作為改變外在世界的藍本。

159

貳、人與自己的內心世界

人們經常不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樣也難以理解他人的內心世界,這可能 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與溝通上的許多問題。「知己知彼」確實是我們應該努力 的功課,我們需要重新探究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認識他人的內心世界。但是,

一般人對自己內心世界的運作並不自覺,我們如何可以知道內心世界確實存在呢?

舉例來說,當我們開車上班時,我們的腦中自然浮現從家裡到公司的路徑,等於 一種自動導航系統一樣。雖然人尚未到達辦公室,然而我們的內心已經開始設想 辦公室將會發生的情況,換句話說已經進入虛擬的辦公室內,並且由於現今手機 的方便,於是我們撥打電話到辦公室,請祕書或同事先行安排會議,事實上我們 已經活在內心世界的辦公情境之中。試以如下的對話來說明:「請你打開我的辦 公室的左邊抽屜,裡頭有個紅色卷宗」;「是的,然後呢?」;「裡頭有份報告,我 忘了第幾頁有一個表格」;「有的,在第四頁」;「上面的幾個數據可否麻煩唸給我 聽!」。這就是我們活在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裡,並且以之引導我們與外在世界 的溝通,雖然它未必和外在世界一模一樣,但確是大相彷彿。

這一內心世界是我們長期建構而成,然後我們先活在自己建構的內心世界裡,

再在活在外在世界當中。先以盲者為例,對於他們未曾去過的地方,他們需要別 人協助帶路,不過一旦他熟悉路徑之後,他們雖然看不見,但是卻能夠獨自行走,

而且速度相當明快,因為他們已經將外在世界的路徑內化成為內心世界,他們的 柺杖只不過用來確認他們內在路徑是否與外界的路徑相符而已。當然,人們所建 構的內心世界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世界,也就是人際關係。這一人們與社會所建 立的一一對應的社會關係,正是人們在真正人際活動中的主要基模。舉例說,當 我們今天上班將有一個重要會議時,並且有一位最重要的關係人可能會提出反對

而且速度相當明快,因為他們已經將外在世界的路徑內化成為內心世界,他們的 柺杖只不過用來確認他們內在路徑是否與外界的路徑相符而已。當然,人們所建 構的內心世界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世界,也就是人際關係。這一人們與社會所建 立的一一對應的社會關係,正是人們在真正人際活動中的主要基模。舉例說,當 我們今天上班將有一個重要會議時,並且有一位最重要的關係人可能會提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