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Foucault 論述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Foucault 論述分析方法

本節包含兩個小節:第一小節為 Foucault 論述分析法簡介,第二小節說明本 研究採用 Foucault 論述分析的理由和資料蒐集的範圍與運用。

壹、Foucault 論述分析法簡介

什麼叫做論述(discourse)?James P. Gee(1999)指出:論述是在世界中、

在歷史裡、在某一地區和某一段期間人們之行為、互動、語文符號的表達以及事 物、工具、和技術等所呈現出來的實體和活動,這些都是人們的社會實踐、心理 存有和材料實體(23)。張鍠焜(2014)則簡要地說:人們表達自己的想法所留

4.自我與生命本體間 的關係重建

5.生命教育的反思 與課程的核心基礎 3.生命本體的發現 與生命本質的呈顯 2.自我消融的途徑 1.自我建構的探究

73

下來的言論記錄與材料,通常稱為「論述」(247)。

什麼叫做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張鍠焜(2014)指出:研究各類 論述,以瞭解人們的觀點或想法,即是論述分析;因為任何社會現象都有它的特 徵,因此人們蒐集相關論述裡的主張、觀點、態度,用以分析社會中人們社會行 動的內在因素,目的在於理解社會現象的特質(247-248)。論述分析又可分為 對話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和傅柯論述分析法(Foucault Discourse Analysis),各可運用在不同的論述之上。

仔細地說,Gee(1999)認為任何論述都有情境上的意義,這些意義並不單 純地存在於個人的心裡,經常透過人們的溝通和社會互動而產生,它就存在於人 們的協商之中。這些情境要素就像社會聯結的網路一樣,牽一髪而動全身,於是 論述分析通常焦注在人們用來溝通的語言和文字上面,當我們針對某一情境和相 關意志進行分析時,其結果回應到社會所有人身上。若針對語言文字的安排細節 進行論述分析,可能找到與情境相關的主張和企圖(80-88),甚至更細的資訊,

包括猶豫、停頓、錯誤,以及語句之間的標記(110),因而找到意義的所在。15 本研究運用 Foucault 論述分析的方法,以探究自我的形成、解構與重構的可 能。因為在 Michel Foucault(傅柯)(1926-1984)的論述分析裡,雖然他的研究 主題是權力;然而他探討的卻是:人如何被塑造成為主體的歷程。這部分正如蘇 永明(2006)所稱的「權力的形上學」(metaphysics of power)用來推衍出權力 和知識間互為表裡的運作,並以說明規訓如何塑造個體的緣起(169)。

蘇永明(2006)指出,Foucault 的論述分析在前、後時期所採用的方法略有 不同,分別為考古學和系譜學;前者屬於鉅觀層面,是從人與知識的關係來探討 人的地位,而後者比較屬微觀層面,從權力與主體互動的角度來探討同一問題

(172-173)。本研究兼採他的兩種方法,先採用考古學方法,從社會學鉅觀的 角度來看社會與自我形成的關係;再採用系譜學方法,從心理學微觀的角度來探

15 後面這類的微觀論述分析是為對話分析。

74

究自我被形塑的歷程和可能造成的問題。

Foucault 論述分析表面上確實環繞著「人」這個主題,但是事實上,人卻是 在社會論述主導之下運作著。蘇永明(2006)認為由於社會論述形成較為明確的

「知識型」體系,它是 Foucault 透過考古學所挖掘的人類潛意識後的呈顯,這說 明人們使用自己無法掌控的文字來表達思想,可是卻沒有察覺到自己只是這些語 詞的僕人,只能遵循著語言規則的要求。蘇永明(2006)說:

知識型是超越在人之上,人反而是受到它的塑造。人在使用語言時,事實上 並不是在做自由或自主的表達,是在遵循著知識型而不自知。(174)

至於 Foucault 在《知識考古學和語言論述》(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nd the Discourse on Language)裡的觀點如何呢?他(1972)區辨了考古和歷史 研究的不同,並且指出:思想、知識、哲學等文件比我們想像的內容呈現出更多 的不連續性。歷史學者不允許事件的闖入,而傾向以穩定的結果來呈現,因為歷 史界定它的文件為整合的、整體的、一系列相關聯和連貫性的成堆資料。考古學 者對於沉默的遺跡、不具活性的事物、沒有脈絡的客體和過去所留下來的事物和 文件,反而投入其中,然後加以分析和理解。對歷史的不連續性,最困難的在於 需要把一系列的事物建構起來,界定其中的每一個元素,找出它們的限制和元素 之間的關係,然後加以描述,再把這些化石般的文件建立起一個連貫而同質的關 係(6-10)。對這兩者中間的矛盾,Foucault 就是透過考古學的方法來解決這樣 的問題。

Foucault 為何又要採用系譜學(genealogy)方法?他(2010a)指出:系譜 學的價值在於探討事物的緣起,對歷史事件所有起源的細節和偶發情境進行深掘,

小心地注意到鎖碎部分,以便能夠體認到歷史事件的衝擊和驚奇,掃除其中虛妄 的成分,分析問題所在,並且讓真相能夠呈顯(80)。但是,他(2010a)又強調:

75

當我們運用系譜學的方法時需要的是耐心、細節和廣博的知識,我們需要依賴大 量的原始資料,以便從糾結、籠統和離散的古老文件中尋找到它的緣起(76-77)。

Foucault 努力地運用系譜學從歷史文件中找出微小的機制正是論述分析的 重要關鍵,茲舉他的《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來說明。他(2010c)

指出:當一個人被徵召後,在操弄、形塑和訓練之下遵守和回應,並且變得有技 巧和能力提升,於是他被馴服、改良和利用(180)。談到懲罰,Foucault (2010b)

認為它被當作一個複雜的社會功能,一種施展權力的技巧,直接參與政治場域中 的權力關係,被用強迫的方式達到工作需求(170-173)。最後,Foucault (2010e)

認為權力的施展策略兌現了三個機制:最少支出的經濟性、社會權力的最大效果 性、提升人們的順從性。於是權力在這過程中以規訓來解決許多問題,形成一個 知識整體,它是人類整合財力、物力和人力聯結的技術發明(207-209)。

張鍠焜(2014)則認為在方法上,系譜學旨在探討我們當前的觀念和意識如 何在歷史中演變而成,這樣的演變不是一種線性的發展,而是曲折和重複呈現的 過程,由諸多偶然狀況下的推移所形成(263)。劉育忠、馮朝霖、李東諺(2014)

等則認為系譜學式論述分析,強調發生的偶然性與歷史發展的非線性,「特別關 注於我們自我經驗的構成,以及我們對世界與真實的認證,並得以提供某種根本 性的解構與重建的可能」,亦可對教育哲學思維的發生狀態與發展條件進行分析,

所以它是一種自我反省和反身性思考的方法,說明了探究知識的形成和權力的運 作,以拆解威權性詮釋和實踐(78-79)。

至於在 Foucault 論述分析方法的使用上,Jean Carabine(2003)指出如下的 幾個運用觀點:

1.權力的觀念當作各個不同層次社會中的一種操弄和循環。

2.正規化(normalization)當作運用權力的一種方法。

3.權力、知識、論述三者相互交結成網。

4.需要視社會脈絡和關係為座落於權力和知識的領域之中。

76

5.論述是建構而成的。

6.論述的觀念是不平衡的、相對的、相互競爭的。

7.知識、真理和論述都是社會建構和歷史性的陳述。(280)

總結地說,本研究兼採 Foucault 鉅觀和微觀的雙重角度來探討自我的形成和 問題。採用他的考古學觀念和方法,從社會學鉅觀的角度來探討自我和自我認同 如何在社會關係中被形塑而成;從系譜學式論述分析探討在社會脈絡、權力關係、

知識論述三者間的運作和聯結來理解微觀的心理學自我,如此試圖說明一個人生 活中的社會脈絡片斷、人我關係和自我建構三者間的緣起關係。

貳、採用 Foucault 論述分析法的理由和資料的蒐集與運用

本研究的第一個步驟針對自我的社會建構進行探究,以確認自我消融的可能 性。這部分採用 Foucault 論述分析的方法,從社會學的鉅觀和心理學的微觀等雙 重角度切入,以探討自我建構的緣起,最後再以人類學的綜觀來印證社會文化對 自我的形塑作用,藉此確認自我的解構和重構的可能性。不過,資料的蒐集並非 採用研究者採訪的第一手資料,而係借用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學者現成的 結論進行整理,並且從他們著作中的二手資料進行分析,以便相互比對和確認。

人們因為生活在家庭、社區、同儕團體等小型社會中建構自我,所以本研究 首先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自我的形成。正如 Foucault (1972)想要發現人類主 體的存有、意識、起源和主題的如何浮現、交叉、混合或分離,他借助考古學的 方法將獲得的資料找出中間的空白,然後漸進地形成一種論述(116-117)。他

(1972)認為考古學目的在描述出某層次論述的同質性,是以它具有時間性上清 晰的解釋,它建立一種秩序、架構和分歧;但並不要求一勞永逸(148)。考古學 是一種比較性的分析,它不能為了方便而減化差異和試圖達到整體性的聯結,而 是在區分差異中分化而成的形態,換句話說,不在整合而在分化的效果,它試圖 揭開原初的各種形式的同與異(159-160),其目的不在克服差異,而是為了加以

77

分析(171)。

若以 George Mead 的《心智、自我和社會》(Mind, Self, and Society)為例,

他(1967)認為人類一出生時並沒有自我,人格是人在社群生活經驗過程中,透 過語言和行為互動模式形成和內化的行為規範所建構。於是,家庭成員雖然都在 同一家庭裡生活,然而因為每個人天生氣質的不同和後天不同的互動,因而發展 出大同小異的性格,大同者在於家庭的常規和習慣,小異者在於各成員的各自生 活空間、床舖擺飾、時間運用、家中各自位置的安排和影響到的互動,都會產生

他(1967)認為人類一出生時並沒有自我,人格是人在社群生活經驗過程中,透 過語言和行為互動模式形成和內化的行為規範所建構。於是,家庭成員雖然都在 同一家庭裡生活,然而因為每個人天生氣質的不同和後天不同的互動,因而發展 出大同小異的性格,大同者在於家庭的常規和習慣,小異者在於各成員的各自生 活空間、床舖擺飾、時間運用、家中各自位置的安排和影響到的互動,都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