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

5.1 給予國內業者建議

5.1.4 以品質為後盾建立品牌

手機產業上下游水平分工的模式,非常接近電腦產業,但是電腦代工傳奇,卻 不見得能在手機重演,從過去大多的研究發現,強調產品開發與生產流程改造,

以降低成本幾乎是大多數研究者給予台灣手機製造商的一致結論,的確,從三 星電子個案看到很成功的集團直整合垂直整合供應鏈模式。

無線通訊卻有許多壟斷性的專利和技術,三星在組織上還維持高度的垂直整合,

三星集團旗下分別有 Samsung Elector-Mechanics 提供手機被動元件,也包括 SAW Filter、MLCC、Oscillator、PCB 等零組件,以及三星 SDI 提供手機用的 STN/TFT LCD Nodule、SRAM 等主要關鍵元件,有助於三星在手機零組件調度 以成本控管,在手機利潤上高於其他廠商,台灣的廠商如果要從 OEM、ODM,

提升到自有品牌,或是從電腦自有品牌延伸產品線轉型至手機品牌,在手機的 市場競爭上皆須掌握交貨速度,提高大量生產的良率,並有能力應付追加的訂 單,才能在低價競爭、強敵環伺的環境中轉型成功。

品牌是建立在信賴的基礎上,而信賴則源於產品品質與創造力,消費者選擇是 否與這個產品產生互動,是從「察其言,觀其行」開始的,因此產品一定要做 好,廣告宣傳才能讓人信賴,這是一貫的過程,實實在在的做產品、做服務,

追求品質的一貫性,是品牌樹立的第一階段,在消費者心目中,此時品牌的境 界僅限於「品質」。有什麼樣的品質,就有什麼樣的品牌,品牌能走多遠,取 決於優良品質的一貫性,品質稍有差錯,辛辛苦苦已建立起來的良好印象會逐 步消失。初期的品牌建設過程中最為漫長難熬的一段時光,需要特別的耐心和 涵養,很多廠商以為借助品牌之力可以搞定一切,在產品品質尚未穩定之時即 花費許多行銷預算進行大肆宣傳,徒然耗費經費卻無實質效益,消費者不買單 或是買單後成為拒絕往來戶。

從三星的個案我們可以觀察到三星優勢雖在於集團整合效益,但此效益的發揮 還是仰賴品質的控管與技術的精進,而非只為了迅速削減成本而所做的妥協,

一個產品可能具備性能好、速度快與價格低廉這三項優點,但是客戶通常必須 權衡折衷,選擇其中兩項優勢,假如廠商真的打算朝向品牌之路邁進,就必須 作出同樣的決定,反觀三星一年花在手機研發上的經費超過 90 億美元,是台 灣所有手機廠商一年產值的 4.5 倍之多,國內廠商在建立手機自有品牌的過程 中,相較於三星紮實累積做法似乎仍稍嫌不足。

今日消費者信任國內某些電腦大廠的品牌價值,可能因此轉移其信任度至該品 牌的手機產品,但卻頻頻面對手機產品的當機與使用上的問題,如此不僅是否 思考如何降低產品成本的抉擇,而是在銷售上欲振乏力甚至拋價都不可求售的 問題,台灣許多 OEM、ODM 大廠能為國際大廠代工出許多品質精良的產品,為 何在跨入自有品牌的產品上卻無法將其為客戶代工經驗要求品質的精良上複 製到自家的產品,除了降低成本的一貫思維以外三星堅持的品質與創造力,才 是得以致勝的關鍵因素,也是客戶持續購買或者願意購買的關鍵因素。

本研究發現,三星電子在手機產業上的成功,以及其他產品線如 DRAM、Flash memory、

顯示器、UMPC 等等資訊產品上的成功,除了南韓政府的大力培植與企業特殊的文化背 景之外,其特殊的母集團發展歷史,以及集團其他子公司產品品牌發展路線,都是影響 三星電子其手機品牌成功的重要關鍵因素。台灣許多跨足手機產業的電子大廠,如宏碁 以電腦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品牌,並跨足顯示器、伺服器、數位相機與手機等等電腦與資 訊產品,華碩則以主機板起家,其主機板產品長期居全球市占率第一,產品線延伸至繪 圖卡、筆記型電腦、無線網路、伺服器、手機、準系統等,皆與三星有相似的發展軌跡,

台灣廠商應參考三星電子如何成功運用其集團效應,以及不同產品之間的品牌操作方式

,並思考自身可取其轉化複製之處,運用於未來新的產品發展與品牌策略上。然而,不 同的國家條件與企業文化,是否可全然複製並締造如同三星電子的耀眼成績?三星的成 功,是否需有某些關鍵特殊的條件與因素才得以建構?可為後續研究以進一步探討釐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