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俄羅斯對美國單極體系的看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俄羅斯對美國單極體系的看法

俄羅斯反對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的霸權,這是俄羅斯長久以來的立場,從多 項官方文件可以得知俄羅斯不斷提倡多極體系,期望以聯合國作為國際社會的最 高指導架構,認為美國長期以來在全球議題的單方面行動,違反了國際法並破壞 了國際社會的穩定。本節將透過檢閱俄羅斯總統國情咨文,以及前一節所提之重 要指導文件,理解俄羅斯對於美國單極體系之反應。

俄羅斯總統每年向「俄羅斯聯邦會議」(Federal Assembly)發表國情咨文,

報告該年度國內外與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對一年之總結。另外,每年底,官方皆 會舉辦一場總統年度記者會,為總統回應各家記者提問之場合,透過總統的答覆,

能夠獲取政府對國際情勢的直接反應。透過每年發表之國情咨文與總統年度記者 會,可以理解出俄羅斯政府對國際關係的看法與立場。

2009 年,梅德維傑夫發表之國情咨文中,說明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為:提 倡更加健全的多極體系,以聯合國作為國際機制以發展集體方式,俄羅斯將積極 強化它的地位。在安全領域上,梅德維傑夫說明對歐洲安全條約的注重,認為歐 洲─大西洋範圍不可分割,必須透過新的有效平台,以強化歐洲的安全。隔年,

梅德維傑夫表示,俄羅斯不只要發展軍事力量,也要在安全層面上發展國際合作,

並準備好與有興趣的國家在限制核武上進行合作。另外,文中強調俄羅斯必須要 發展經濟外交,基於對現代化所產生的實際好處評估其結果。同時,梅德維傑夫 對俄美關係有更高的期望,希望兩國的外交政策不能被限制於飛彈議題。俄美間 夥伴關係的機制應該被用來建立全面的經濟合作、改善投資環境與高科技交流。

2011 年,梅德維傑夫發表的國情咨文,說明俄羅斯的外交政策與地緣政治狀況、

國家安全確保的需求、以及與其他國家間基於俄羅斯公民利益為基礎之夥伴關係 相關,並談論與美國之間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有助於強化戰略性穩定以及防 擴散,並期望在未來透過歐亞經濟聯盟,與其他區域性組織聯合,並在全球經濟 中扮演具有影響力與「能力的夥伴」(prized partner)。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12 年,普丁再度就任總統後首次發表國情咨文,在對外關係上,普丁強 調了現代世界的多極特色,確認了俄羅斯更加傾向與鄰近國家的整合意願,他強 調「關稅聯盟」(Customs Union)與「共同經濟空間」(Common Economic Space of Russia)、白俄羅斯與哈薩克之間已經進行有效的合作。建立歐亞經濟聯盟的 努力已經開始,這個目標將會達成。2013 年的國情咨文中,普丁表示俄羅斯將 努力成為全球領導者,但並不渴望成為所謂的超級強權,並以敘利亞作為例證,

指出聯合國應作為國際政治中的中心。同時,不斷強調俄羅斯準備好在以共同、

平等以及安全不可分割原則為基礎的前提下,與所有夥伴進行合作。

普丁在 2014 年的國情咨文中,於第一部份就談論了烏克蘭的情況,並說明 國際安全議題,包含對抗恐怖主義,接續的議題為國家經濟發展、人口問題、醫 療與教育制度、公民參與等等。另外,普丁表示制裁只是美國或是其同盟對我們 在烏克蘭事件與政變上立場的反射回應,即使沒有烏克蘭的事件,美國與其同盟 仍會以其他理由來試圖「圍堵俄羅斯發展的空間」(contain Russia’s growing capabilities),在某種方式上影響俄羅斯,甚至取得優勢。同時,普丁說明圍堵政 策並不是近期才出現,該政策已經採用來針對俄羅斯多年,只要認為俄羅斯過於 強大或獨立,這些工具很快就會被採用。2015 年 12 月 3 日普丁所發表的國情咨 文內,最先向對抗恐怖主義的軍隊表示感謝,接著討論隔年的杜馬選舉,其他議 題包含司法改革、經濟發展與國際經濟合作,最後討論人力資源的發展,如人民 的醫療保健與教育制度,該年度普丁著重於國家的發展,沒有特別對美國以及國 際局勢發表言論。2016 年 12 月 1 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普丁則將重點擺在國家 的發展,著重於國家的經濟、社會議題與國內政策,討論包含增加國家人力資本、

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稅制改革、政府效能與貪汙問題等等,最後才提到俄羅斯 面對的外界壓力。在有關制裁的部分上,普丁認為他國藉由制裁,意圖使俄羅斯

「符合其他國家的步調」(dance to another’s tune),並且忽視自身的根本國家利 益。同時,普丁重申經濟發展的減緩主要原因來自於內部問題而非制裁。另一方

40 “Vladimir Putin’s annual news conference,” President of Russia, December 17, 2015. Available at:

<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50971> (Accessed: 2017/4/22)

41 Olga Oliker, “Unpacking Russia's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uary 7, 2016. Available at:

<https://www.csis.org/analysis/unpacking-russias-new-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Accessed:

2017/3/9)

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共同要素」(common dominator)為增加國際影響力。

最重要的為維持對獨立國家國協的控制,並且確保北約不干預該地區。國際對俄 羅斯身為強權的認可也為俄羅斯政府取得國內支持的要素。俄羅斯政府採取務實 的外交政策,善用資源與機會。在國際政治上,俄羅斯持續在國際社會中「進行 權衡」(play a balancing game),並善用夥伴之間的分歧,獲取最大之利益。與多 邊合作相比,俄羅斯更加仰賴雙邊關係,如此便能夠在面對較弱的夥伴時,取得

42 Roger E. Kanet ed., Russian Foreign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 54.

43 該戰略責怪美國與歐盟支持烏克蘭 2014 年的親歐盟示威運動,認為歐美支持違憲的政變,導

致烏克蘭社會嚴重的分裂與軍事衝突,使得烏克蘭成為歐洲長期的不穩定來源,並緊靠於俄 羅斯邊界。

44 Olga Oliker, “Unpacking Russia's New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January 7, 2016. Available at:

<https://www.csis.org/analysis/unpacking-russias-new-national-security-strategy> (Accessed:

2017/3/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歐洲─大西洋地區共同和平安全與穩定空間採取實際作為,且基於互信、透明與 可預測的原則。文件中也指出,考量到兩個國家對國際戰略穩定與國際安全的特 殊責任,以及貿易與投資、科學與技術與其他合作的大量潛力,俄羅斯也有意與 美國建立共同利益關係,並且在軍備控管上,俄羅斯致力與美國進行合作,但俄 羅斯期望美國在其國際舞台上的行動嚴厲遵守國際法的規範,其中最主要為遵守 聯合國章程。

(addressed those difference candidly),但是在具有共識的領域中進行發展,同時,

梅德維傑夫指出俄美成功的重啟雙方關係,將有益於區域與全球安全,接著說明 成就包含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rategic Arms Reduction Treaty,New START)以及其他國際議題的合作,梅德維傑夫也特別感謝美國協助俄羅斯加入

45 “Press Statements following Meeting with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President of Russia, September 24, 2009. Available at: <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48464>

(Accessed: 2017/12/2)

46 “Joint News Conference following Russian-American Talks,” President of Russia, June 24, 2010.

Available at: <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transcripts/8163> (Accessed: 2017/8/6)

47 “Meeting with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Barack Obama,” President of Russia, March 26, 2012.

Available at: <http://en.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14840> (Accessed: 20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