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歐俄能源關係

第二節 俄羅斯:能源出口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0

第三個因素是能源運輸安全的問題,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在 2006 年與 2008 年兩次的天然氣爭端,以及與白俄羅斯之間的石油爭端,顯示了烏克蘭與 白俄羅斯等國在經濟轉型時,所面對能源價格浮動的問題,能源運輸問題也影 響到歐盟的能源供給安全。最後一個因素是俄羅斯作為一個重要的能源市場行 為者,將會如何歐洲天然氣市場。對此,歐盟所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面向,

一是針對俄羅斯有意掌握歐盟能源下游產業,使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可以影響歐 盟在能源產業的競爭政策,亦使其他能源下游產業面臨較高的能源供給價格;

二是針對俄羅斯有意仿效石油輸出國家組織,在天然氣輸出國家之間成立類似 的國際組織,透過現貨市場(spot markets)發揮其影響力;最後則是透過能源運 輸管道的多樣化,以及掌握儲存設備等基礎設施,俄羅斯可以保留能源輸出方 式與市場的選擇與彈性,例如依照價格決定將天然氣輸往歐盟內部哪一個市 場,或是選擇出口天然氣至亞洲市場。26

第二節 俄羅斯:能源出口

俄羅斯擁有豐富的能源資源,能源出口為俄羅斯帶來龐大的經濟效益,其 中以歐洲市場獲利最豐。基於高度仰賴能源出口,俄羅斯在國內採取一系列能 源產業國有化的政策,使國家能掌握能源產業收入並確保其穩定程度,俄羅斯 天然氣公司為最顯著的例子。俄羅斯天然氣公司高度掌握俄羅斯的天然氣產業 與天然氣出口,並與俄羅斯政府保持密切的聯繫。在對外能源政策上,俄羅斯 最主要的目標是確保能源運輸的安全,因此中亞地區等國以及烏克蘭、白俄羅 斯等能源運輸管線過境國,以及能源運輸管線興建等相關計畫變成為俄羅斯對 外能源政策的重要目標。

一、 俄羅斯的能源出口

26 Ibid., pp. 18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1

歐盟是俄羅斯最重要的能源出口市場,2011 年,俄羅斯對歐盟的石油、天 然氣和煤炭出口分別占俄羅斯總出口的百分之九十、百分之七十和百分之五 十,歐盟市場對俄羅斯的能源出口不可謂不重要。27此外,伴隨著石油、天然 氣等能源出口而來的收益,大力促進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並維持政府的財政收 入,使得能源議題在俄羅斯國內政治上也極為重要。整體而言,能源議題深深 影響俄羅斯的對外關係與其國內政治。在對外關係上,作為全球重要的能源行 為者以及歐洲最大的能源供應者,「能源」無可避免地成為其外交政策與安全政 策的一環;在國內政治上,能源出口的收益是政府的重要財源,使得能源議題 在俄羅斯國內受到高度的政治化與安全化,俄羅斯政府在能源部門中扮演重要 的角色,並逐步持有與掌握國家能源。

俄羅斯是歐盟最主要的能源供給來源,亦是全球能源儲量相當豐富的國 家。2013 年,俄羅斯石油的已探知蘊藏量占全球總蘊藏量的百分之五點五,全 球排名第八位;石油生產量占全球總生產量的百分之十二點九,全球排名第二 位,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在天然氣方面,2013 年俄羅斯天然氣的已探知蘊藏 量占全球總蘊藏量百分之十六點八,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伊朗;天然氣生 產量占全球總生產量百分之十七點九,全球排名亦為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 煤炭方面,2013 年俄羅斯煤炭的已探知蘊藏量占全球總蘊藏量的百分之十七點 六,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美國;煤礦生產量佔全球總生產量的百分之四點 三,全球排名第三位,次於中國和美國。28整體而言,俄羅斯石油、天然氣與 煤礦各年度蘊藏量和生產量如表 3-1、表 3-2、表 3-3 所示。

27 Susanne Oxenstierna and Pekka Tynkkynen, “Introduction,” in Susanne Oxenstierna and Veli-Pekka Tynkkynen (eds.) Russian Energy and Security up to 2030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 6.

28 British Petroleum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4 (London: BP, 2014);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檢閱日期:2015 年 4 月 27 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2

表 3- 1:俄羅斯石油蘊藏與生產量(2010 年至 2014 年)

年份 已探知蘊藏量占全球百分比

(世界排名)

生產量占全球百分比 (世界排名)

2010 年 5.6% (7) 12.9% (2)

2011 年 5.3% (7) 12.8% (2)

2012 年 5.2% (8) 12.8% (2)

2013 年 5.5% (8) 12.9% (2)

2014 年 6.1% (5) 12.7% (2)

資料來源:British Petroleum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2015)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表 3- 2:俄羅斯天然氣蘊藏與生產量(2010 年至 2014 年)

年份 已探知蘊藏量占全球百分比

(世界排名)

生產量占全球百分比 (世界排名)

2010 年 23.9% (1) 18.4% (2)

2011 年 21,4% (1) 18.5% (2)

2012 年 17.6% (1) 17.6% (2)

2013 年 16.8% (2) 17.9% (2)

2014 年 17.4% (2) 16.7% (2)

資料來源:British Petroleum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2015) http://www.bp.com/en/global/corporate/about-bp/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of-world-energy.html

資料來源:British Petroleum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2015) 為一種「武器」(energy weapon)。29對此,俄羅斯雖重申其與歐洲的能源貿易完 全基於經濟考量,偶發性爭端係肇因於市場因素,但仍未放棄國家對能源資源 的掌握,雖有意促進能源市場競爭,仍同時維持國家對於能源產業足夠的影響 力。30在國家管控能源產業上,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是俄羅斯有關「國家重點 企業」(national champions)的相關政策。「國家重點企業」與一般企業最大的差

29 Karen Smith Stegen, “Deconstructing the ‘Energy Weapon’: Russia’s Threat to Europe as Case Study,” Energy Policy, Vol. 39 (2011); Dominique Finon and Catherine Locatelli, “Russian and European Gas Interdependence: Could Contractual Trade Channel Geopolitics?” Energy Policy, Vol.36 (2008), pp. 425-6.

30 Nikolay Kaveshnikov, “The Issue of Energy Security in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Security, Vol. 19, No. 4 (December 2010), pp. 594-7.; Dominique Finon and Catherine Locatelli, “Russian and European Gas Interdependence: Could Contractual Trade Channel Geopolitics?” Energy Policy, Vol.36 (2008), pp. 425-6.

游產業。33例如普丁(Vladimir Putin, 2000-迄今)政府時期陸續有「自然壟斷法」

(Law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No. 147-FZ (I) On Natural Monopolies, 1995)、「天 然氣供應法」(Law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No. 69-FZ On Gas Supplies, 1999)及

「礦產資源法」(Law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On Mineral Resources, 2005),將 石油、天然氣等戰略性資源自 1990 年代葉爾欽政府(Boris Yeltsin)主導下的私 有、民營化再度國有化。34整體而言,俄羅斯積極運用政府政策權力,以直接 掌握能源相關的特定資產,或是確保單一企業取得優勢地位。35

在此類能源國有化政策當中,2003 年的尤科斯(Yukos)事件備受各界關注。

尤科斯當時是俄羅斯國內最大的私營石油企業,Mikhail Khodorkovsky 是當時公 司總裁,受利於 1990 年代俄羅斯私有化政策,富比士雜誌(Forbes Magazine)估 計當時其身價將近 150 億美元,為俄羅斯首富。36但隨著 Mikhail Khodorkovsky

31 Marshall I. Goldman, Petrostate: Putin, Power and the New Rus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p. 98-9.

32 Ibid., p. 99.

33 吳雪鳳、曾怡仁,「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能源政治─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問題與研

究,第 53 卷第 2 期,(2014 年 6 月),頁 113。

34 同前註,頁 112-3。

35 Nikolay Kaveshnikov, “The Issue of Energy Security in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Security, Vol. 19, No. 4 (December 2010), pp.595.

36 Marshall I. Goldman, Petrostate: Putin, Power and the New Russia, op. cit., p. 106.

張。此外,Mikhail Khodorkovsky 在主導尤科斯與外國政府或外國企業的合作 時,也頗有代俄羅斯政府執行「外交政策」之架勢,例如 2003 年與中國簽訂為 石油公司(Rosneft)併購,Mikhail Khodorkovsky 則在 2003 年 10 月遭指控逃稅、

詐欺與侵占而被逮捕,後判刑八年,於 2005 年開始服刑並於 2013 年出獄。38 最後以天然氣產業為例,「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是俄羅斯最重要的天然氣公 司,俄羅斯天然氣公司掌握俄羅斯百分之六十五的已探知天然氣蘊藏量,天然 氣生產量占俄羅斯總生產量的百分之九十,其收入占俄羅斯國內生產毛額的百 分之八,決策高層亦與俄羅斯政府關係密切,例如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在擔任俄羅斯總統以前曾是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董事長。392007 年俄 羅斯政府通過「天然氣出口法」(The Federal Law on Gas Export),確立俄羅斯天 然氣公司對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壟斷地位,並取得對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絕對 控股權。40

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壟斷天然氣出口的重要性在於區別國內天然氣使用與外

37 Marshall I. Goldman, Petrostate: Putin, Power and the New Russia, op. cit., pp. 105-20.

38 BBC News, “Profile: Mikhail Khodorkovsky,” http://www.bbc.com/news/world-europe-12082222 (2013 年 12 月 22 日)〈檢閱日期:2015 年 5 月 6 日〉

39 Karen Smith Stegen, “Deconstructing the ‘Energy Weapon’: Russia’s Threat to Europe as Case Study,” Energy Policy, Vol. 39 (2011), p. 6506.

40 吳雪鳳、曾怡仁,「俄羅斯對歐洲的天然氣能源政治─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觀點」,問題與研

究,第 53 卷第 2 期,(2014 年 6 月),頁 113。

(sphere of influence),包含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前華沙集團(Warsaw Bloc)會員 國,也有意干預該區域的能源產業。43俄羅斯之所以關心對周邊國家能源產業 的發展,主要是為確保俄羅斯本身能源輸出的安全。其中,中亞等國基於能源 運輸管道的重要性和本身豐富的能源資源,成為俄羅斯政府對外能源政策的重 要目標;俄羅斯企圖取得或至少掌握該地區部分的能源資源,並且希望能更加 有效掌握此區域的能源運輸管線。44

在能源運輸上,國營的石油運輸公司 Transneft 負責俄羅斯國內百分之九十 的石油運輸,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則主導天然氣管線網絡的運作,顯示俄羅斯政 府不僅透過國有化手段,控制國內絕大部分的能源資源,亦有效掌握能源運輸

41 Nikolay Kaveshnikov, “The Issue of Energy Security in Relations between Russi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Security, Vol. 19, No. 4 (December 2010), pp. 595-6.

42 Dominique Finon and Catherine Locatelli, “Russian and European Gas Interdependence: Could Contractual Trade Channel Geopolitics?” Energy Policy, Vol.36 (2008), p. 426.

43 Karen Smith Stegen, “Deconstructing the ‘Energy Weapon’: Russia’s Threat to Europe as Case Study,” Energy Policy, Vol. 39 (2011), p. 6507.

44 Ibid., pp. 6507-8.

48 Filippos Proedrou, EU Energy Security in the Gas Sector: Evolving Dynamics, Policy Dilemmas and Prospects, op. cit., pp. 81-3.

49 Jonathan P. Stern, The Future of Russian Gas and Gazpr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86.

50 吳雪鳳、曾怡仁,前揭文,頁 109-110。

52 Jonathan P. Stern, The Future of Russian Gas and Gazprom, op. cit., pp. 66-7.

53 Hanna Smith, “Politicizing Energy Security: Russia and the Europe Union,” in Susanne Oxenstierna and Veli-Pekka Tynkkynen (eds.) Russian Energy and Security up to 2030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pp. 86-7.

54 Gaël Raballand and Ferhat Esen, “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Cross-border Oil Pipelines- the Case of the Caspian Basin,” Asia Europe Journal, Vol. 5(1) (2007), p. 134.

55 Hanna Smith, “Politicizing Energy Security: Russia and the Europe Union,” in Susanne Oxenstierna and Veli-Pekka Tynkkynen (eds.) Russian Energy and Security up to 2030, op. cit., pp. 86-7.

56 Ibi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能源有別於一般商品而有其戰略意涵,亦有助於提升俄羅斯的國家地位。也因 此,自 2000 年普丁執政後,俄羅斯展開了一系列的國有化政策,有效掌握國內 能源資源及相關產業,以確保能源企業的政策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外交政 策目標。另一方面,俄羅斯能源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對歐洲地區的出口,使得 能源運輸管線成為俄羅斯對外能源政策的一個重要面向,由於其與能源運輸管 線過境國的雙邊關係將不只影響其對外能源貿易,亦同時影響其與歐盟的關 係,對俄羅斯而言不可謂不重要,也因此有意掌握能源運輸管線,以確保其能 源輸出安全。惟俄羅斯為提升能源輸出安全、掌握能源運輸管線的政策,往往 引起周邊國家的猜疑與憂慮,可能對區域安全帶來負面意涵。

能源有別於一般商品而有其戰略意涵,亦有助於提升俄羅斯的國家地位。也因 此,自 2000 年普丁執政後,俄羅斯展開了一系列的國有化政策,有效掌握國內 能源資源及相關產業,以確保能源企業的政策符合俄羅斯的國家利益與外交政 策目標。另一方面,俄羅斯能源企業的利潤主要來自對歐洲地區的出口,使得 能源運輸管線成為俄羅斯對外能源政策的一個重要面向,由於其與能源運輸管 線過境國的雙邊關係將不只影響其對外能源貿易,亦同時影響其與歐盟的關 係,對俄羅斯而言不可謂不重要,也因此有意掌握能源運輸管線,以確保其能 源輸出安全。惟俄羅斯為提升能源輸出安全、掌握能源運輸管線的政策,往往 引起周邊國家的猜疑與憂慮,可能對區域安全帶來負面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