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解讀

第三節 個案間的參照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個案間的參照

兩位教師出生年代皆在 1970 年左右,而成長歷程從出生、求學、工作到 結婚的時間點也相去不遠,唯個案Ⅰ擁有兩位孩子,而個案Ⅱ目前尚未育有幼子。

此外,兩位個案在生命歷程中的場域變換亦呈現類似的移轉;皆是在鄉村生長、

求學,再到都市繼續升學、求職並成立家庭。兩位個案的成長時空背景相似,

但家庭經濟條件有其殊異;個案Ⅰ生於公職家庭,經濟條件小康;而個案Ⅱ生於 務農家庭,經濟條件拮据。兩位個案小時候家庭經濟狀況迥異,遂而使得兩個 案自童年時期便開展出不同的媒體經驗面貌。

一、 生命經驗引動不同媒體經驗

個案Ⅰ生長於媒體已預備好的環境,一出生便有機會可接觸電視、廣播、電 影、攝像媒體以及印刷媒體;個案Ⅱ的童年在無法接觸媒體的狀況下,而擁有 自給自足的童年遊戲經驗。在此參照中,顯露了家庭的經濟條件影響個體童年 媒體經驗的富足與匱乏,不過媒體經驗的貧富差距並未等同童年生活的素質差 距,個案Ⅱ反觀自身童年媒體經驗的匱乏時則認為自己擁有優厚的童年生命體 驗。

童年的媒體經驗影響著日後的媒體經驗,兩位個案在師資培育過程中仍可 窺見舊經驗的印記。兩位個案在幼二專時皆修習了與媒體相關的課程。個案Ⅰ 在課程經驗中所體會的是媒體工具技術的學習與媒體工具所呈現的效果;個案

Ⅱ所體會的是不運用媒體所帶來的創意發想。個體是為有機體,其帶著自身固 有經驗去體驗學習,個案Ⅰ自童年被攝像的經驗中延展至如何操作媒體工具以表 達自身想法;個案Ⅱ自童年以來皆罕於接觸媒體,在媒體課程中所有的體會與 童年匱乏的媒體經驗相契,生活中沒有媒體反而能擁有另一層面的生命體驗。

兩個案的媒體課程經驗呈顯了師資培育系統所期待幼兒園教師應有的媒 體素養不僅是媒體工具的操作,亦期許幼兒園教師能有創意思考。不過即使兩 位個案都是在差不多時期接受師資培育,但不同的授課教師帶給不同的學生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課程經驗會其差異,且個體各自帶著不同的經驗與觀點進入課堂學習,所經歷 的課程經驗實有其個殊性。

兩位個案在各自幼教工作的媒體經驗中,呈顯出各階段的生命經驗與媒體 經驗交互作用之影響。個案Ⅰ因有童年被攝像經驗、翻拍舊照片及轉錄舊影帶的 經驗、幫自己孩子記錄成長面貌的經驗,加上本身對攝影的興趣,在這些與攝 像經驗有關的經驗內涵當中,攝像媒體能夠記錄生活與保留歷史,對個案Ⅰ而言 是媒體最重要的價值。在其幼教工作需求中,為了記錄幼兒園中幼兒的學習與 幼兒園的活動,個案Ⅰ所萃取的主要經驗為使用攝像媒體的經驗。個案Ⅱ認為接 觸媒體是一種學習,並視之為自我提升的方式,教學軟體的學習與應用為其教 學工作歷程中的主要媒體經驗。兩位個案的經驗萃取皆呈現了有機體生長環境 脈絡的影響,個案Ⅰ因從小至今的攝像經驗影響了自己在教學使用攝像媒體的觀 點,而個案Ⅱ接觸媒體的驅力亦展現在教學中媒體使用的經驗上。

結婚使得個體從原生家庭進入到自己與先生共同組成的家庭中,婚後家庭 生活中主要接觸的人是自己的伴侶以及小孩,兩位個案的伴侶皆對其婚後的媒 體經驗具有影響,而與小孩之間的相互影響則是顯現在個案Ⅰ的媒體經驗中。個 案Ⅰ的先生因喜於接觸各類媒體,進而影響她接觸各種媒體機會,在雙方共同經 營下,家庭環境乃為高媒體密度的環境;身為人母的她從小到大的攝像經驗沿 襲到自己撫育孩子時的攝像經驗中,而日常生活中看電視的經驗亦不可避免的 影響孩子的行為表現。個案Ⅱ的先生接觸媒體的態度和她相似,對她倆而言媒 體在生活中扮演不重要的角色,雙方經商議後達成共識將家庭生活中的媒體包 覆度降至最低,個案Ⅱ與先生共同營造的家庭環境是屬低媒體密度的環境。

總體而言,兩個案自童年開始所浸染的媒體環境便大相逕庭,遂而影響接 下來各個生命成長過程中的媒體經驗內涵,從童年至學生時期、幼教工作到結 婚生子,經驗與經驗間的流動沿襲與交織互動皆影響著媒體經驗的內涵。

二、 從受限到開展之媒體經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雖兩個案在生命成長各個階段中的媒體經驗泰半皆呈現懸殊的面貌,但整 體來看個體與媒體間的關係變化仍有部分相似之處。

兩位個體從小至今的媒體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媒體科技的發展,皆呈現 了受限到開展的過程。個案Ⅰ即便從小便接觸許多媒體,然而年紀越長遇到的人 事物更多,生活中的媒體環境也越來越豐富,加上伴侶特質的加乘,媒體經驗 日漸開拓。個案Ⅱ的媒體經驗則是從無到有的過程,從沒有媒體的童年演變為 了學習或工作的需求而漸漸地接觸媒體,即使媒體含量不若個案Ⅰ豐富,但仍呈 現從受限到開展的面貌。

三、媒體提供娛樂休閒

媒體之於人類生活的其中一項重要功能「娛樂休閒」,亦同時展現在兩個案 接觸媒體的需求中。個案Ⅰ是從童年開始便展現媒體為娛樂休閒之用,其接觸電 視、廣播、電影與電腦的經驗即為其中的一部分;個案Ⅱ在此意涵的顯現直至 結婚後才較為顯明,尤其是與先生一同觀賞 DVD 的經驗,最吻合其以媒體做 為中介來滿足娛樂休閒的需求。

四、無銘印意義之媒體經驗

個體在有限的記憶裡萃取印象中曾接觸過的媒體,但接觸並非即具特別意 義。個案Ⅰ童年時因父母提供而有機會接觸兒童刊物,而婚後因先生的關係而接 觸許多類型的媒體,但這些接觸僅是有機會擁有,並未能從文本中窺見其經驗 的意義。個案Ⅱ的敘述中媒體含量極少,其在敘述時已揀選了認為對自己有意 義及影響的媒體,而有些媒體是在大環境之下促成她去接觸這些媒體,並非其 主體意識自動想要接觸的媒體,未具特別意義之媒體經驗尤其展現在其因社會 性驅力而擁有的媒體經驗,像是接觸電視、通訊產品、電腦的經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五、性格與媒體經驗之聯結

對照兩個案之生命故事,可窺見兩個不同的性格的個體亦會影響其接觸媒 體之行為。個案Ⅰ的生命故事敘述主題圍繞在「挫折」之中,包含人際關係的 挫折、課業壓力的挫折,其中又以前者最為困擾她。在高中以前的她,自卑無 自信,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她自述二專起結交到不錯的朋友,才讓自 信稍微有所提升。對照個體所呈顯出媒體之於生命的意義裡頭之「社交人際關 係的連結面向」,包含高中時期收聽廣播以搭建友誼橋樑以及婚前和友人頻繁進 二輪戲院看電影以維持友誼良好互動,便與其渴求轉變自己人際關係方面挫折 的心理產生聯結。

而個案Ⅱ之生命故事敘述中主要彰明清貧家境對她性格的影響,包含物質 欲望較低,以「實用」、「效益」來評估自己對物品的需求,以及父母「是非分 明」教養方式,也養育她「實事求是」的性格。對照個體所呈顯出媒體之於生 命的意義裡頭之「自我提升面向」,包含二專時以電腦呈現報告、在幼教工作中 學習各種電腦軟體且運用在教學之中以及閱讀報章雜誌有助於思考運作。講求 物體「實用」的性格與其接觸媒體是為「自我提升」產生直接聯結。

個案 2 個案I

娛樂 休閒 符應

社會 自我 提升

傳遞 訊息

社交人際關係的連結 記錄 生活

媒體 媒體

個體 媒體為中介 個體欲滿足的需求

少於接觸媒體 揀選媒體意識高

頻繁接觸媒體 揀選媒體意識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從兩個案的整體媒體意涵上看來,個體與媒體的接觸有其主體性意識程度 的差別,從小到大接觸媒體的意向亦使得個體發展出不同的媒體經驗意涵。個 案Ⅰ無須主動接觸媒體便散佈在其生活環境中,自然地成為其與他人互動的媒介 之一,其接觸媒體之主體意識較低。個案Ⅱ因童年無法接觸媒體而和媒體之間 產生距離,長大後所接觸的媒體多經過主體意識的揀選,主體意識較高。長期 頻繁接觸媒體的個體,對媒體的需求也就相對較大,使其對媒體有分不開的緊 密感受。而一直以來有意識篩選媒體的個體,認為不需要媒體也能擁有滿意的 生活,對媒體的需求相形較小。

人們的生命中皆有許多需求要被滿足,而常與媒體相處的個體會慣以媒體 為中介達到欲滿足需求的效果;而對與媒體保持距離的個體而言,媒體扮演滿 足需求的中介角色便不那麼高,僅是必要時才使用的工具爾爾。若以朋友關係 來比擬,那麼媒體是個案Ⅰ莊妍綺老師天天見面且交情深厚的朋友,但對個案Ⅱ 張書貞老師而言則是需要時才碰面的泛泛之交(參見圖 4-11:個案媒體經驗意 涵比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