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個案解讀

第二節 媒體經驗整體形塑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媒體經驗整體形塑

一、 個案Ⅰ:媒體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場域的變換以及媒體環境的變遷,個體在其生命成長 的各個階段皆蘊含著不同的媒體經驗內涵。在每個成長階段中,個體具有在該時 期的主要社會角色,而每個時期的社會角色在其與他人的互動中,媒體是為中 介,個體透由媒體與他人互動,進而賦予媒體不同層面的意義;此外媒體亦是個 體自我的喜好或陪伴。對從小便接觸各種形式的個體而言,媒體已然為「生活中 的一部分」(A:162),與它的關係密不可分,難以與之割捨。媒體滲入個體生活之 中,且在與他人互動以及與自己自處時,更使得自己與媒體的關係更緊密鑲嵌。

無論是社會環境提供、與他人互動或個體主動接觸,媒體皆是不刻意地、自然而 然地與個體產生連結(參見圖 4-5:「個體-他人/自我」媒體中介關係圖(個案Ⅰ))。

個體媒體經驗中所呈顯出媒體之於生命的意義,包含「娛樂休閒」、「傳遞訊 息」、「記錄生活」、「社交人際關係的連結」幾個面向。而其中對於一位身為幼兒 園教師及母親的個體而言,能「記錄生活」是其銘記媒體的最大價值。除此之外,

並非在其生命中所有接觸過的媒體皆有其重要意義,有些僅是在與他人的互動中 進而認識或擁有的媒體經驗,並未對其生命產生重要影響(參見圖 4-6:媒體於個 體生命歷程中所呈顯之意義(個案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娛樂休閒面向

個體與電視、廣播、電影、電腦這四種媒體互動的過程中,皆彰顯出生活中 對娛樂休閒的需求。

在童年媒體經驗中,電視雖為在父母管束下的受限經驗,但當時主要觀賞的 為固定時段的卡通節目,是孩子們生活娛樂的一部分。而電視在其現今生活中更 被標記為「唯一放鬆」的媒體,可見其對生活中娛樂休閒的需求中,電視是為最 大供給。此外,除了一般傳統電視以外,電腦上的網路電視亦是滿足個體看電視 節目以達到放鬆的娛樂效果。

個體離開家庭至外地求學時期,因離家而無法收看電視的情況下,廣播替代 電視成為個人娛樂消遣之用的媒體。收聽特定時段與主持人所主持的廣播節目並 與同儕討論廣播節目內容亦為其生活中的娛樂方式之一。

電影本身的誕生原初便與人類生活的娛樂相構連。個體從小到大的電影經驗 包含了童年時期的露天電影、婚前頻繁收看二輪片以及現今生活中一年看一次電 影的經驗,皆具有娛樂休閒之意涵。而從個體的電影經驗中亦可推映出社會生活 娛樂型態的轉變;人們看電影的場所從社區性開放式的露天電影移轉至機構性封 閉式的電影院,而原本社區性免費或便宜的娛樂享受轉變為機構營業性的消費性 娛樂,電影這項媒體隨著都市化發展,越來越趨近商業性高額消費的娛樂休閒媒 體。

(二)傳遞訊息面向

媒體本身即具有傳播訊息的功能,對於個體而言有其自身與外界連接的需 求。一方面個體透過媒體汲取大環境的公共訊息;另一方面則是在自身事務上的 訊息傳遞,在妍綺童年廣播經驗與現今電腦經驗中皆呈顯出這項傳遞訊息的需 求。

個體倚靠媒體汲取大環境公共訊息的需求於妍綺早期的廣播經驗中得以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性的新聞類即時訊息。

自身事務的訊息傳遞在其電腦經驗中最為顯明,對身為幼兒園教師與孩子的 母親的個體而言,工作上事務的處理需倚靠電腦傳遞訊息;此外,為能掌握孩子 的生活情形,其亦運用電腦與保母相互傳遞育兒訊息內容。

(三)記錄生活面向

在個體攝像經驗中展顯出「影中人」與「攝影師」不同身分的經驗。個體童 年時具有被父母親攝像的經驗,是為影中人。而隨著年紀的成長以及攝像技術的 學習而得有攝影師身分。

個體受家庭影響自幼起便有接觸攝像媒體的經驗,進入師資培育系統時這項 熟悉的媒體經驗亦隱隱牽動著媒體課程的學習,攝影技術及攝影手法的學習體驗 是為此時個體主要感受到的媒體經驗內涵。進入幼教現場工作後,攝像媒體經驗 仍繼續滾動,其運用攝影媒體記錄幼兒園中的各項活動以及幼兒的成長紀錄。個 體之攝像經驗內涵除了展現本身興趣關注外,亦隱含幼兒園教師學習媒體技術操 作的需求,一名幼兒園教師應具備操作攝像媒體工具之能力,方得助益於記錄幼 兒學習與幼兒園活動。

「記錄」不僅為工具層面的意義體現,在其生命歷程中,記錄更是隱含著情 感層面的意涵。身為人母的個體在其日常生活中,攝像功能的意義顯現於記錄自 己孩子的成長面貌,在這意義下,影中人與攝影師便產生時空的角色位移;影中 人從自己的小孩過渡到小時候的自己,而攝影師則由現今的自己移轉到自己的父 母親。父母親當年曾經攝錄的影帶和拍攝的照片,含藏著個體生命未能參與以及 曾經參與的影像畫面,為能保存這些珍貴的畫面,以新媒體技術改變舊媒體的儲 存方式,將可能瀕臨淘汰的舊媒體重新保存。在其攝像經驗中,媒體能記錄並重 現歷史是之於個體最大的意義。

父母當年所留下的舊影帶與舊照片是個體所珍視的物品,而父母早年賦予個 體的攝像經驗亦展露出個體沿襲其經驗於對待自己的小孩中。從父母輩到自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總而論之,個體在時間以及與他人互動兩層面的交織中形塑其媒體經驗。時 間層面包含了媒體的科技發展以及個體的生命成長。從其媒體經驗中,在其童年 時已有接觸印刷媒體、電子媒體以及影像媒體的經驗,而成年後遂而接觸新興數 位媒體以及各種新型媒體的經驗。個體生命在期成長的各個階段有其主要社會角 色,包含孩童、學生、師資培育生、幼兒園教師、妻子、母親;而除了自己本身 對媒體的喜好外,對其媒體經驗產生影響的他人包含父母、同儕或朋友、幼兒園 中的幼兒與同事、先生、自己的孩子。媒體經驗在個體社會角色與他人互動中形 成連結並產生意義(參見圖 4-7:個體媒體經驗的意涵(個案Ⅰ))。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中指明,媒體素養主要培養國民洞察媒體資訊 時應具備下列五項基本能力:「瞭解媒體訊息內容」、「思辨媒體再現」、「反思閱 聽人的意義」、「分析媒體組織」、「影響和近用媒體」(教育部,2002:14-15)。若 以上述所指之五項基本能力來闡述該個案之媒體素養狀態,其內容分述如下:

「瞭解媒體訊息內容」:個體在生活中不斷接觸各式新舊媒體,且了解如何 運用其功能,符應了「瞭解媒體訊息內容」層面;「思辨媒體再現」:個體知悉電 視內容會影響幼兒之日常行為,這部分呈顯其具「思辨媒體再現」之知能。「反 思閱聽人的意義」:個體在運用媒體記錄生活時會回顧及反思個人媒體行為,符 合「反思閱聽人的意義」中的部分意涵;「分析媒體組織」:整體媒體經驗中無提 及與媒體組織相關之訊息,無法辨析其是否具有「分析媒體組織」之知能。「影 響和近用媒體」:個體樂於接觸及近用媒體,且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影響媒 體方面未能在其媒體經驗中顯現出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 個案Ⅱ:媒體是運用的工具

個體於童年所能接觸到的媒體環境與其家庭經濟條件有密切相關。在回觀自 身早期的媒體經驗內涵,雖然因為經濟拮据而缺乏接觸各種媒體的機會,但貧乏 的媒體經驗卻使得個體認為自己擁有豐富愉悅的童年。「沒有媒體」和「有童年」

的對比觀點嶄露了個體對於媒體的感知,童年生命成長的豐富性不在於是否有機 會接觸媒體,而是與雙親及手足一起遊戲與親手製作玩具的生命體驗。

個體與媒體之間的距離從童年的貧乏媒體經驗中便開始產生,然而隨著時間 的推移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加上經濟條件不若以往受限,雖然個體漸漸地浸染於 媒體環境中,但其與媒體之間仍保持一段距離。「我用不到的我可能就不會去學」

的宣稱,將媒體推向學習或教學應用的工具。在個體接觸媒體的主體性高意識 中,始終維護著自己與媒體間的一段距離。

對和媒體之間始終保持著距離的個體而言,接觸媒體具有不可避免的社會性 驅力。時勢所趨使得生活中必須有媒體才可符應社會性需求以及與社會產生連 結,包括與他人通訊、課業與教學中使用電腦軟體與工作中使用電腦網路以及收 看電視新聞。個體接觸媒體之驅力除不可避免的外在社會性層面外,亦含有內在 主動性層面。個體願意主動親近媒體的驅力來自於該媒體對她的生活需有實質助 益,包括閱讀有助於思考的報章雜誌、DVD 影片、提供娛樂休閒管道的 DVD 與 電視綜藝節目。不過其中課業及教學中使用電腦軟體雖為符應社會層面的需求,

但亦含有個體學業學習與職涯成長的助益,屬於主體性驅力與社會性驅力之間;

電視一般而言對她而言並非生活中的要角,但為了接收新聞訊息而收看電視是為 社會性驅力,而偶時收看電視綜藝節目已達成舒壓是為主體性驅力,亦處這兩者 驅力之間(參見圖 4-8:個體接觸媒體之驅力(個案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