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處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資料處理

訪談結束後研究者將語音資料轉錄為文字稿,並從文字所呈現的語言結構中 解析意義。依牛隆光所述,敘述內容可分為兩層面,第一個層面為故事(story),

是指內容與結構;第二個層面則為論述(discourse),是指表現的意義(meaning)。 分析時關注於報導人有說什麼(to say what)與如何說(how to say)兩面向(牛 隆光,2010:122-123)。不同於一般田野研究,由於敘述訪談分析歷程注重敘述 語言結構、語言指示器及敘述文本語料中不確定性等現象的解讀,所有訪談過程 全程錄音,並依轉錄系統代號逐字膳寫為可閱讀的文本(倪鳴香a,2004:30)。

該轉錄系統盡可能如實的重現訪談語料與情境,除了逐字轉錄語句外,訪談者與 受訪者的情緒反應(如:笑、哭、嘆氣等),或訪談時的情境(如:訪談中斷、

旁人打擾等)皆盡量地如實膳寫,愈精緻的文本愈能幫助研究者進行分析工作(本 研究之轉錄稿請參見附件)。

本研究參照Schütze所提出之理論建構分析方案(倪鳴香b,2004:27)進行 文本分析,著重於分析為受訪者之媒體經驗,試圖理解受訪者之媒體經驗內涵,

並輔以生命故事作為個案成長背景之理解。研究者於本研究中實踐四項分析步 驟:文本敘述基本視框規範分析、段落內容的結構描述、整體形塑及個案間對照 比較。

一、 文本敘述基本視框規範分析

Schütze提出協助理解文本的工具包括敘述基本視框、文本三結構(敘述、

描述與評論)及敘述的認知指示器之觀察(倪鳴香b,2004:27)。研究者依據認 知指示器所提供的線索進行進行文本之段落分段,依此分段出呈顯之主軸事件視 框,形成一片片之視框後,遂而能進行段落內容的結構描述。

二、 段落內容結構描述

上一階段之視框分析為研究者提供層層分析時的單位,就像為生命故事分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成一幕幕畫面,研究者再進入每一幕中探究其中意義。研究個案是為自身經驗的 報導人,而研究者企圖在這個階段去探析報導人在每一幕畫面中說了什麼(to say what)、她如何說出這段故事(how to say)以及每一幕的意義結構。除了上段所 述之認知指示器可協助理解文本外,文本三結構幫助研究者在此階段觀察報導人 如何敘述、描述或評論自己的生命故事。Wilhelm Dilthey認為對他人及其生命表 現的理解過程中,一切的嘗試都必須把言語概括為一種意義,並把一個整體的諸 環節意義概括為其結構,言語序列是給定的,但這樣給定的言語既是確定也是不 確定的,是故言語本身包含了意義的的可變性,因此需使得不確定的東西通過結 構使其產生意義(洪漢鼎譯,2005:10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整體形塑

Schütze強調「如果沒有生命事件與經驗的視窗,研究者是不可能對生命承 載者所提出之自我理論之知識內容有所理解的。」並主張關於生命知識的理解與 詮釋,乃是奠基於前面幾個分析步驟的堆砌(Schütze,1983:285-288;引自倪 鳴香b,2004:27)研究者經歷了上述兩階段分析步驟的爬梳後,於此階段冀圖 整理出每一段故事間的關聯並將其概念化,以期形塑整體意義。這一階段的語言 解讀亦如同Humbodlt所指,語言中存在著一種美妙和諧,但這種和諧在具體細節 方面往往不可把握,但就整體而言卻是一個出色交織的符號網絡(姚小平譯,

1997:31)。

四、 個案間比較

本研究選取兩位敘述取向懸殊之個案進行兩者間之媒體經驗內涵之比較,歷 經上述之分析三步驟後,結萃出兩位個案各自媒體經驗內涵之意義,並比較兩者 之間的異同,以及探討經比較後延伸而出的意涵(本研究分析步驟請參見圖3-2)。

圖 3-3:分析步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