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社會資本─「架接性社會資本」,並在就業上受到此類社會資本的影 響。綜言之,在此就業階段,「黏著性社會資本」及「架接性社會資本」

對於原住民之就業各有其功能。

第三節 落腳於臺北都會地區打拼

在都市裡走出自己的「路」、自在的「呼吸」、用力的「活」出原住民原來美 麗的樣式—巴奈.母路34

「部落」之外,我們在都會叢林落地生根,也在都會綻放生命光芒35 在競爭激烈的臺北都會地區就業,對於無論是以「迂迴曲折式」

或「直線跳躍式」模式進入臺北都會地區就業之原住民而言,找工作、

就業不僅是一個尋求立足點、過生活的經濟課題,也是一個多元文化 衝擊的文化學習過程,更是一段展現原住民如何在其既有之黏著性社 會資本之基礎上,積極積累其新的社會資本的過程,其中新的社會資 本包括與第二階段雷同之「架接性社會資本」、透過婚姻關係所產生的 新的「黏著性社會資本」及跨族群關係所產生之新的「架接性社會資 本」。

以下將透過「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現象與過程」、「社會資 本在臺北都會地區建構過程」、「社會資本之構成與運作方式」及「社 會資本結合之模式」等四種面向進行討論。

一、原住民於臺北都會地區就業現象與過程

離開原鄉的原住民穿梭在臺灣各城市間,對於如何落腳在競爭最 激烈的臺北都會地區以及找到自身的立足所在,從訪談資料顯示參與 受訪者之就業歷程充滿辛酸和富有奮進精神。

在進入臺北都會地區謀職的過程中,曾如第二節中指出訪談資料        

34摘錄自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1996 年 11 月出版《創造美麗新世界的原夢者—臺北市原 住民創業奮鬥史》乙書,該會主任委員巴奈.母路之序言。

3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之《原住民族季刊》第14 期封面標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顯示從原鄉到臺北都會地區之間大致有兩種移動模式出現,一則為迂 迴曲折式,由原鄉輾轉到其他各地區工作最後才逐步移入臺北都會地 區;再則為直線跳躍式,直接由原鄉直線跳躍地進入臺北都會地區。

前者在陌生城市初次就業的特殊現象已於前節說明,直線跳躍式者在 臺北都會地區初次就業也有其特殊之處值得描述。

直線跳躍式由原鄉直線性地進入臺北都會地區者,除了參與受訪 者清楚指出臺北都會地區所具有之優勢經濟因素前提外(南部不好 過,大家拼命的往北部擠,因為機會多、薪資也好、就業機會也好、

政府重北輕南、因為大公司都在這裡),其中主要影響因素在於「是否 受到黏著性社會資本」之影響,如圖 5-2。此與新近實證研究(李文 怡,2010)結論雷同,該研究指出原住民求職者在未進入都市就業服 務體系前多半是靠著非正式的人際關係,來取得就業的資訊以進入職 場,其就業的類型以藍領階級的就業類型居多。

直線跳躍式 → a.深受黏著性社會資本影響者 →職種清楚、固定

→ b.缺乏黏著性社會資本影響者→工作方向混亂、

不穩定等

圖 5-2 黏著性社會資本的不同差異對於移入都會區求職的影響

深受黏著性社會資本影響其就業狀況者,該影響往往是清楚鮮明 的,其所發揮的影響往往讓原住民之就業職種相當清楚、固定(如美 髮、廚師、公職系統中之教師、護士等),且其就業區位之走向很清楚,

臺北都會地區就是其目的地。

反之,缺乏黏著性社會資本支撐者,其雖然未在其他城市打拼過 卻勇於直線進入臺北都會地區,其或許因為有些熟識者已經在臺北都 會地區工作,能提供其短暫之住宿協助,但在工作上則並未發生效用,

此類原住民其在工作狀況上會出現工作方向混亂、工作不穩定及收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多之情形,而謀職的媒介上則會因為世代的不同出現差異,早期者 採用職業介紹所、傳統看板、報紙、廣告事找人紅紙條或透過進入臺 北後才初認識者介紹,近期求職者就會出現需要依賴網路、104 或 111 等人力銀行或政府正式謀職管道之方式。

其中早期者如︰

因為我的資訊就只有臺北,當時就坐國光號到臺北,就這麼一個站。那個 時候沒有火車,只有公車,那個時候我學長前輩有說高雄那邊比較黑,治 安比較差,也聽說北部發展比較好。當時我高中畢業就直接到臺北火車站,

我在那邊睡了三天,沒有親戚也沒有朋友。我就一個人,往那個中興站走 路走到那個三重,結果那邊有貼誠徵汽車學徒,我就去報名。我說不用付 我錢,老闆說那你明天上班,我說我今天就來上班,我就在旁邊工廠睡覺,

就這樣開始。(P 13)

當時,我沒有找好工作就跑上來,先在工廠做壓克力,工廠老闆不錯、對 我不錯,因為當時他也缺工人,是自己看小紅紙張貼廣告,貼在馬路旁邊 的廣告,自己去看,自己去找。……在工廠約 3 年,工廠收掉了。當時,

我跟○○認得是我神學院學姊介紹認識,學姊是○○族人,……我就過去 想做音樂,……接著專輯出來以後,就開始打歌。去電視臺打歌、參加各 種活動到學校去唱,但是持續沒多久。後來我就自己去找事情做,去做保 全。工廠跟唱歌時間是重疊的,保全工作陸陸續續約 10 多年,也做到主任。

第一個保全我是看報紙找,有應徵我就去,應徵就錄取就開始做,我不喜 歡找別人幫忙。」(P 21)

近期之年輕者則逐漸出現使用網路平臺方式謀職,該方式則與一 般年輕人無異如︰

還是一個比較渾沌未知的狀況之下,自己就選擇來到臺北。到臺北找工作 就跟一般人一樣就上 104 或 111 人力銀行等電子求才系統。剛開始就是靠 自己的搜尋嘛,自己的時間去找這個過程當中,就是靠自己沒受到任何幫 忙。來臺北之後經歷過 3 項工作,每一個工作的經歷跟尋找工作之方向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不一樣。第一分工作是找○○量販店大夜班,那工作有 3 個人在輪,一個 禮拜只能分到 2-3 天個工作時間吧,所以一個月薪水不到 1 萬塊。工作了 3-4 個月之後,覺得這工作沒有前景。接著就去萬華的一個○○醫院的附屬 健康管理中心做櫃臺服務人員,這個工作也大概作了 3 個月。之後碰到一 個部隊的同事,他先我一年退伍。他不是我們原住民,他自己在臺北打拼,

他接觸了所謂傳(直)銷業。有賣電話卡的、也有推銷健康管理(檢查)

的,所以我就去當他們的直銷會員,但這個過程中,我是完全沒有賺到錢 的,因為沒有這個人脈啊!經驗啊完全不足!(P 1)

「我其實不那麼擔心,臺北的工作機會多,有時間的話,我都會上人力銀行 518、104、全國等去看,在臺北的工作我都是在網路上找的。目前有工作 可做,但是我還想再找更好的,所以還沒決定要去。」(P 2)

當兵約 1 年半。退役之後即透過 104 上網去找工作。退伍後不希望停 著,……,想學以致用。所以都是找機械畫圖方面之工作。想找繪圖員,

找一些做船、開模具、沖床方面的、做機構設計、製造,都有去找,但是 都不喜歡。跟我當初想要的不一樣,其實自己想要的東西,當初都知道。

面試談完,若跟自己預期的不一樣,就繼續再找,我都沒有去上班。所謂 預期不一樣,像剛退伍對於薪水,我不會那麼 care,還好啦!而是我想學 設計。但是都是一些抄譜或是做一些打雜類似這方面的,所以我都不喜歡。

之後又去當行政助理、跑跑腿、打打字也不是我想要的,所以待半年就離 開。(P 19)

此外,編號 P28 參與受訪者前曾表達之「我刷爆了十幾萬,……留在 臺東沒辦法定下心,……隔一天我看報紙找工作。」,則顯示也有基於想要戒 除以前習慣,勇闖臺北都會地區的原住民,因為自忖學歷不高,也未 具有任何專長,因此其雖然年輕,仍然透過報紙自己找工作,並想借 重以前工作經驗找類似工作。

進入臺北都會地區打拼之原住民,無論係以前述之迂迴曲折式或 直線跳躍式進入臺北都會地區工作,訪談資料顯示其就業歷程充滿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酸和富有奮進精神,然而,多數參與受訪者認為當初之決定是對的,

因此對於其在移動期間所遭遇的過程,並沒有太多抱怨。

關於原住民找工作除了社會資本對他的影響之外,族群認同及人 力資本對其亦有影響力。「族群認同」可能強化其對於離開原鄉之決 定,大多數參與受訪者認為原鄉找不到工作或是原鄉的工作養不起他 或是他認為留在原鄉將導致他面臨與部落內其他族人一樣的就業狀 況,或者其亦會認為某些族人留在原鄉其實是浪費了該人之人力資 源。有心想離開原鄉者,基本上高比例者認為其必須自食其力,也會 肯認其在都會的努力是值得的,並且也會將這些經驗拿來對照於原鄉 留住者,覺得本身之選擇是正確的;會對於某些留在原鄉之長輩覺得 這些人很可惜,若是當初這些人能跟他們現在一樣離開原鄉,其發展 應該會比現在來得好。

依據訪談資料顯示,以參與受訪者之個人經驗而論,其在臺北都 會地區就業過程中出現了幾種共通現象︰

(一)在臺北都會地區工作初期出現工作不穩定、薪酬不高、不知方 向在哪,且工作轉換頻繁等現象。

畢業後就直接踏入社會,嘗試摸索,尋找自己的興趣。曾經做過餐廳,也 做過廣播電臺主持人,之後又自己擺過小吃攤,做一些很好玩的事情後來 又進入一個公益性社團內的文化藝術團,在裡面做行政工作、規劃表演性

畢業後就直接踏入社會,嘗試摸索,尋找自己的興趣。曾經做過餐廳,也 做過廣播電臺主持人,之後又自己擺過小吃攤,做一些很好玩的事情後來 又進入一個公益性社團內的文化藝術團,在裡面做行政工作、規劃表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