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日本與各主要非洲援助國之比較

第一節 傳統援助國

傳統援助國(traditional donors)主要是指 OECD-DAC 的成員國(OECD DAC donors),這些國家的特色是在援助上必須遵守 OECD 的援助規定和實現聯合國「千 禧年發展目標」(MDGs);主要有美、日、英、法、德、義和加拿大等七大援助國 (G7) 。本捷探討的傳統援助國,除了日本和美國以外,大多曾經都是非洲的殖民 母國(詳見圖 5-1)。另外,本節也列入新加入 OECD-DAC 的韓國,然而韓國的援助 型態與新興援助國較為類似,值得注意。

資料來源:國立師範大學全人教育百寶箱 圖二

http://hep.ccic.ntnu.edu.tw/browse2.php?s=220 (查閱日期:2015 年 3 月 20 日) 圖 5-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各國在非洲的殖民狀況

雖然美國長久以來在國際援助中獨占鰲頭,但 2006 年以後才真正超越法國,

成為非洲的最大援助國(詳見圖 5-2);而 2013 年英國首度超越法國,成為歐盟中對 非洲的最大援助國;日本則是傳統援助國中,提供最多非洲援助的亞洲國家,超 越義大利和加拿大(詳見圖 5-3、圖 5-4)。另外,韓國 2009 年 11 月加入 OECD-DAC,

成為第 24 個成員國,也是第二個加入該組織的亞洲國家,在過去曾是受援國,現 在則被視為新興的援助國,正積極地參與國際援助,非洲是援助重點地區,希望 藉此提升國際地位1

資料來源:OECD Data http://data.oecd.org/oda/distribution-of-net-oda.htm (查閱日期:

2015 年 10 月 3 日) 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oda/shiryo/jisseki.html 圖 5- 2 1990 年至 2013 年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在非洲的 ODA

資料來源:OECD Data http://data.oecd.org/oda/distribution-of-net-oda.htm (查閱日期:

2015 年 10 月 3 日)

圖 5- 3 2012 年 G7 援助非洲的 ODA 淨額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韓國加入 DAC 向援助國轉換」

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j/200911/20091106644171.html (查閱日期:2015 年 5 月 5 日)

資料來源:OECD Data http://data.oecd.org/oda/distribution-of-net-oda.htm (查閱日期:

2015 年 10 月 3 日)

圖 5- 4 2013 年 G7 援助非洲的 ODA 淨額

一、美國

(一) 捍衛民主與人權的援助

早期美國對非洲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對抗共產主義蘇聯的威脅,除了確保取得 非洲的戰略資源,首要工作在推動非洲國家的政治民主化。故在冷戰期間美國採 取有限交往(limited engagement)或是選擇性的交往(selective engagement),提供親西 方非洲國家經濟和軍事援助,但也特意迴避曾屬於英法兩國殖民地的非洲國家事 務;1993 年美國宣布退出索馬利亞的「恢復希望行動」,不再接觸(disengagement) 非洲事務,坐視安哥拉、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等地內戰,盧安達、蒲隆地等種族大 屠殺;直到 1997 年柯林頓提出「非洲危機反應計畫」(African Crisis Response Initiative, ACRI) 2,才又再交往(re-engagement)。

卡特(Jimmy Carter)雖然是第一位訪問漠南非洲的美國總統,但美國對非洲外 政策大都出自於負責非洲事務的官員,美國總統咸少關切,直到 20 年後,才有了 第二位訪問漠南非洲的總統出現。執掌非洲事務的分工方式和日本外務省非常相 似,北非 5 國由國務院的近東及南亞司執掌(Bureau of Near Eastern and South Asia Affairs),漠南非洲則是由非洲司(Bureau of African Affairs)負責3。執行機構則是 1961 年成立的國際開發署(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ID),主要負責雙 邊援助,在世界有 97 個辦事處。

2000 年柯林(Bill Clinton)頓簽署了「非洲成長暨機會法」(African Growth and Opportunity, AGOA),對符合條件的非洲國家,提供優惠性關稅,促進非洲對美國 出口。而為了打開非洲市場和促進非洲民主化,1998 年 3 月底至 4 月初柯林頓便 訪問了迦納、烏干達、盧安達、南非、波札那和塞內加爾等 6 國,是有史以來訪

2 ACRI 目的為提供非洲國家維持和平部隊的訓練,當非洲國家發生內戰或衝突時,能有立即應變 的動員。

3 嚴震生,美國對非洲外交政策的回顧與展望,問題與研究,第 41 卷第 6 期(2002 年),頁 126。

問非洲國家最多,也是時間最長的美國總統。

九一一事件後小布希(George W. Bush)視貧窮為恐怖分子孳生的來源,全面提 升美非關係,設立「千禧挑戰公司」(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 MCC),為 期三年,每年提供 50 億美元給符合民主條件的非洲國家改善貧窮;提供 150 億美 元,在非洲各地蓋診所、發放醫藥等物資,推動「抗愛滋病 5 年計畫」;提供 12 億美元防治瘧疾4。2003 年訪問塞內加爾,南非、波札那、烏干達及奈及利亞,其 中在塞國會晤西非 7 國元首;2008 年則訪問貝南、坦尚尼亞、盧安達、迦納和賴 比瑞亞等國。

前國務卿希拉蕊(Hilary Clinton)指出,歐巴馬(Barack Obama)非洲政策建構在 四大基礎上:促進商機與開發;加速經濟成長、貿易往來與投資;促進和平與安 全;同時強化民主體制5。但歐巴馬上任初期忙於中東戰事和全球金融風暴,連任 後,發表 2015 年前對外援助將增加至 500 美元,雖然訪問埃及和迦納,但無具體 的非洲政策,令非洲國家對這位「非洲之子」的總統感到失望。2013 年歐巴馬訪 問塞內加爾、南非和坦尚尼亞 3 國時,在南非開普敦發表了「電力非洲計畫」(Power Africa Initiative),將提供 70 億美元協助非洲地熱發電,在 2018 年前讓衣索比亞、

迦納、肯亞、賴比瑞亞、奈及利亞和坦尚尼亞等 6 國的電力普及率增加 2 倍以上。

此外,歐巴馬在行程最後訪問坦尚尼亞時,和在非洲從事慈善活動的小布希不期 而遇,刻意營造重視非洲的氣氛。

就援助國家而言,英語系國家是美國援助的重點。其中賴比瑞亞是 1820 年代 由美國解放黑奴所建立的國家,在冷戰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1978 年卡特除 了訪問奈及利亞,就是賴比瑞亞,2008 年小布希特地訪問賴國總統希爾利夫(Ellen Sirleaf Johnson),而希爾利夫也是非洲第一位的民選女總統。

(二) 對話機制

相對於其他援助國,美非之間的元首高峰會相當晚才成立,2014 年 8 月於華 府召開首屆「美非元首高峰會」(United States-Africa Leaders Summit),在此之前則 是每年定期召開的非洲成長與機會法案(AGOA)論壇,也就 1999 年 3 月柯林頓政 府首度召開的美非部長級會議(U.S.-Africa Ministerial)。2009 年中國超越美國,成 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面對中國在非洲佈局及日益擴大的影響力,促使歐巴馬 在訪問南非期間,透露要舉辦元首級高峰會的意願。「美非元首高峰會」的特色是 美國仍然強調非洲國家民主政治的重要,例如埃及、辛巴威、蘇丹、馬達加斯加 和幾內亞比索就被排除在邀請外,僅 47 國參加。

(三) 貿易關係

美國一貫的作法是以貿易代替援助,來協助非洲發展。例如 2011 年第 10 屆 在尚比亞舉行的 AGOA 論壇,提出「擴大非洲競爭力和貿易倡議」(ACTE),4 年 間提供 2,000 萬美元,協助非洲各國提高出口競爭力和生產附加價值高的產品。

4 2006 年 6 月 10 日大紀元「布希批准增援 4 個非洲國家對抗瘧疾」

http://www.epochtimes.com/b5/6/6/10/n1346252.htm (檢閱日期:2015 年 3 月 12 日)

5 希拉蕊‧羅登‧柯林頓著、楊明暐等譯,抉擇(台北:城邦文化,2014 年),頁 345。

2012 年第 12 屆 AGOA 論壇,則把重點放在能夠促進貿易的基礎建設6。「美非元 首高峰會」則公布將提供 140 億美元投資非洲,加深美非經貿關係和援助基礎建 設。目前符合 AGOA 的非洲 40 國中,奈及利亞、安哥拉和南非是美國在非洲的三 大進口國,從奈、安兩國進口的商品,石油佔了 94%,其次進口加彭、查德和剛 果民主共和國的石油;南非則是鉑、鈀和鑽石等礦物及汽車、汽車零件佔多數。

而美國主要出口紡織和衣服。

二、法國

(一) 鞏固非洲法語系勢力,提倡合作夥伴關係

2006 年以前,法國對非洲的援助額幾乎都維持在世界第一,1994 年甚至達到 57.14 億美元。法國和非洲的關係,勝過其他援助國與非洲的關係,因為非洲是前 法國殖民地最集中的地區7,法語是非洲僅次於阿拉伯語和英語的第三語言。

在非洲的獨立浪潮中,1958 年戴高樂政府接連承認突尼西亞、摩洛哥和阿爾 及利亞獨立,主張以合作取代殖民政策,提倡建立「法蘭西共同體」,設立西非和 中非法朗區,並透過援助非洲來維持自身影響力,之後法國又接連創立「法語國 家組織」(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Francophonie, OIF)8和「法非高峰會」

(Conférence des Chefs d' Etats d' Afrique et de France, Franco-African Summit)。

但是 1995 年法國總統席拉克(Jacques Chirac)提出「法國新非洲政策」後,將 法非關係重新定位為「新型合作夥伴關係」,1997 年席哈克訪問馬利時,將法非關 係比喻為「兄弟關係」,而非「父子關係」,說明了法國力圖將法非關係由「依附 關係」轉變為「合作夥伴關係」9。另外,「法國新非洲政策」主張以增加投資和拓 展市場取代援助後,援助額就不斷下降,直到 2002 年才再度上升。原因在於 911 事件後,OECD-DAC 各國,尤其美國的援助快速增加,自然影響了法國。2002 年 席拉克宣布五年內增加 50%的 ODA,3 月在墨西哥蒙特雷大會上承諾,至少將一 半新的 ODA 用於非洲,11 月法非高峰會議正式宣布將增加 50%的援助給發展中 國家,其中漠南非洲的援助占總額 44%,加上北非,非洲占了將近 60%。2002 年 對非援助為 42.13 億美元,2006 年對非洲援助達到 58.11 億美元,這也是美法在非 洲援助競爭最激烈的時期。但 2008 年法國的經濟受到世界金融風暴影響,對非援 助減少到只有 31.40 億美元,2009 年後援助金額都保持在 40 億美元左右。

另外,法國在非洲有一項特別的援助,就是軍事援助。過去法國一直將非洲 視為後院,1960 年代開始,除了提供武器支持親法政權,與許多非洲國家簽有軍 事合作協定,派駐法國軍隊,截至 1994 年底,進行過 10 次軍事干涉。1997 年柯 林頓提出的 ACRI 時,法國甚至認為侵犯其傳統勢力範圍。

6 JETRO 主要国の対アフリカ戦略 http://www.jetro.go.jp/jfile/report/07001243/africa_strategy.pdf (檢 閱日期:2015 年 3 月 7 日)

7 法國在非洲原有 21 個殖民地,占非洲總面積 37%,相當於 19 個法國本土。

8 OIF 來自於「法蘭西共同體」的構想,1972 年在巴黎成立,1986 年密特朗召開首屆「法語國家 高峰會議」,每兩年召開 1 次,目前已進行 15 次。組織和會議的目的在加強法語國家間的交流 與合作,以維護法國在法語世界的中心地位。

9 李安山,淺析法國對非洲援助的歷史與現狀-兼談對中援助非洲工作的幾點思考,西亞非洲,第 11 期(2009 年),頁 15-16。

非洲對於法國具有重要的外交意義,是法國維護其世界性大國地位的重要舞 台10, 維 持 非 洲 親 法 勢 力 更 是 重 要 , 在 過 去 非 洲 常 被 稱 為 「 法 蘭 西 非 洲 」 (Françafrique),可見法國和非洲之間的深厚關係。就援助國別而言,摩洛哥和阿爾

非洲對於法國具有重要的外交意義,是法國維護其世界性大國地位的重要舞 台10, 維 持 非 洲 親 法 勢 力 更 是 重 要 , 在 過 去 非 洲 常 被 稱 為 「 法 蘭 西 非 洲 」 (Françafrique),可見法國和非洲之間的深厚關係。就援助國別而言,摩洛哥和阿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