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日本對非洲政策

第二節 國際因素對非洲外交政策的影響

一、 國際結構

在「經濟大國」的路線下,日本全力發展經濟力,1980 年代日美發生嚴重的

75 石油危機共有 2 次,1973 年第 4 次中東戰爭導致第 1 次石油危機,阿拉伯產油國決議減少石油 生產及停止出口,導致石油價格由 1 桶不到 3 美元,一口氣增加到 1 桶 12 美元以上;第 2 石油 危機的原因為 1978 年的伊朗政變,伊朗停止生產石油 2 個月,導致石油價格由 1 桶 12.7 美元,

1981 年 10 月增加到 1 桶 34 美元,但日本已做好減少石油依賴的準備,故衝擊較小。

76 根據 1973 年日本外交青書,1960 年至 1969 年日本進口中東的石油,佔總石油進口量 85.9%,

前三大石油進口國分別為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和科威特。其餘南洋地區 11.8%、非洲 1.7%和蘇 聯 0.2%。http://www.mofa.go.jp/mofaj/gaiko/bluebook/1973/s48-fuhyou-7-9.htm#m541 (查閱日期:

2014 年 9 月 30 日)

77 王正華,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華民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 年),頁 167-168、頁 588-589、頁 691-692。

貿易摩擦,日本對美國貿易大量出超,年度貿易盈餘高達 500 億美元,是 1985 年 世界最大債權國,美國卻成為世界最大的債務國。一般認為日本強盛是因為美國 提供軍事保護,日本在搭便車效應(free ride)下,產生的外部利益,當時日本是世 界第七大軍事國,1989 年、1991 年 ODA 總額居世界之首,加上蘇聯瓦解,日本 治下的和平(Pax Nipponica),甚至是日本主掌世界經濟的霸權論興起78

然而 1990 年波灣戰爭爆發,從此改變了日本國際貢獻的方式。以美國為首的 聯軍發動代號「沙漠風暴」(Desert Storm)軍事行動,要求日本派遣自衛隊參與任 務,卻被日本所推辭,只捐款了 10 億美元支援多國籍部隊,因此被美國譏笑為童 子軍的捐款。雖然事後再追加 120 億美元,歐美等西方國家仍然批評日本一味的

「支票外交」(checkbook diplomacy),指責日本應該承擔更多國際義務(Burden Sharing)。面對各方指責日本國際貢獻不力和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Bush)的施壓 下,1991 年 4 月海部俊樹指示派遣海上自衛隊至波灣進行掃雷任務,然而沒有法 律依據,引起了極大爭議。於是到了宮澤時期,1992 年 6 月 15 日第 123 屆臨時國 會中,通過了「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協力法」(簡稱 PKO 法)79。換言之,冷戰結束 後,世界各國將矛頭指向日本,促使日本改變了國際貢獻的方式,PKO 法賦予了 自衛隊參與聯合國國際維持和平的法源依據。

(二) 國際援助潮流

最早的國際援助起於 1947 年,美國杜魯門總統推出「歐洲經濟復興計畫」, 即著名的「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當時代表自由陣營的美國,為了對抗 共產主義的蘇聯,開始提供西歐國家經濟上的援助,加速戰後重建,另外還提供 希臘、土耳其及蔣介石政權等經濟援助,目的在對抗共產主義。1959 年美國以國 際收支惡化為由,開始尋求其他西方國家分擔對外援助,1960 年 1 月倡議成立「開 發援助團體」(Development Assistance Group, DAG),協調各國經濟援助,避免重 複浪費,使援助更有效率。1961 年 9 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立,DAG 隸屬於下,

更名為「發展援助委員會」(Development Assistance Committee,DAC)80

東西問題獲得相對緩解後,1960 年代南北問題卻相對上升,1970 年代發生石 油危機, 1975 年在法國的倡議下,英美法德日義加等七大先進工業國集團(簡稱 G7)召開元首高峰會,討論如何改善世界經濟的問題。為了解決拉丁美洲國家政府 機關龐大卻無能的問題,美國財政部和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oundation, IMF)、世界銀行(Internat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形成所謂的「華盛頓共識」(The Washington Consensus),要求受援國必須進 行政府瘦身和加強市場自由化。特別是石油危機和糧荒造成非洲國家嚴重的經濟 停滯和國際負債,引起國際社會正視非洲問題,1980 年代國際援助出現非洲熱。

1982 年 IMF 與 IBRD 提出結構調整方案(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es, 簡稱 SAPs),1996 年再度倡議提出「高度負債國計劃」(Highly Indebted Poor Countries Initiative, HIPCs Initiative),要求國際社會對 HIP 非洲國家實行債務減免。1999 年 9 月在聯合大會上,IMF 與 IBRD 決定對開發中國家制定「降低貧窮策略計畫書」

78 Ezra F. Vogel, “Pax Nipponica?” Foreign Affairs, Vol. 64, No. 4 (Spring 1986), pp. 752-767.

79 信田智人,冷戦後の日本外交:安全保障政策の国内政治過程(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2006 年),

頁 23-43。

80 DAC 是 OECD 的委員會之一,目前有 28 個會員國和 EU 加入,日本則是在 1964 年加入。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Papers, PRSP),在受援國政府擁有主體意識(Ownership) 的前提下,與援助國、NGOs、公民及民間部門,共同參與策畫,以降低貧窮為目 標,進行為期 3 年的經社開發計畫。

而 PRSP 成為後來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的基本策略。2000 年 9 月聯合國發表「千禧年宣言」(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Declaration),提出「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具體列出八大目標81, 要在 2015 年前讓 1990 年世界貧窮人數減少一半。2003 年聯合國在墨西哥蒙特雷 (Monterrey)首度召開發展融資會議(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為達成「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籌措發展資金。除了援助的量,

援助國也開始重視援助的質,2005 年 2 月 OECD-DAC 第二屆援助成效高層會議發 表「巴黎援助有效性宣言」(The Paris Declaration on Aid Effectiveness),簡稱「巴 黎宣言」,確立各援助國應該遵循的「巴黎五原則」82,讓國際援助有效率、有效 果。2005 年 7 月第 31 屆蘇格蘭格倫伊格爾斯(Gleneagles)G8 高峰會,納入解決非 洲問題,各國承諾將對非援助金額增加一倍。

雖然日本主張冷戰結束後東西意識形態退燒,國際間出現援助疲態(aid fatigue),

事實上國際援助一直非常活耀,英國的 The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 甚至將 非洲比喻為擁擠的援助市場(an increasingly crowded donor marketplace)。日本除了 在聯合國大會倡議解決非洲問題,透過聯合國援助體系,包括「聯合國開發計畫 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國際糧農組織」和負責提 供融資和貸款的 IBRD 及 IMF 等機構,主張移植在亞洲締造的成功援助經驗,試 圖展現政治大國的「國際貢獻」,而 1993 年代表著日本發展政治利益的東京國際 非洲發展會議(TICAD),就是在這個時空背景下誕生。

另外日本也參與了 OECD-DAC、八大先進工業國集團(簡稱 G8)及各種區域開 發銀行,如「亞洲開發銀行」(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非洲開發銀行」

(the African Development Bank, AfDB)等,來凸顯日本參與各項國際和區域組織,

進行國際貢獻的努力。近年來,還有許多援助的競爭對手,特別像是中國、韓國、

巴西及印度等新興援助國(emerging donors/non-traditional donors)也紛紛出現83(三) 中國(中共)崛起

中國是影響日本 ODA 發展和對非洲援助的重要因素。首先,中國過去是日本 提供援助的重要國家之一,但是日本的援助間接助長了中國的軍事成長,加上波 斯灣事件的影響,於是「ODA 大綱」的限制軍事援助成為 ODA 四原則之一。

其次,中共成功取得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是日本借鏡的對象,因為中國是最早

81「千禧年發展目標」的八大目標為:(一)消彌極端貧窮和飢餓;(二)普及初等教育;(三)賦予婦女 權利並促進男女平等;(四)降低幼兒死亡率;(五)改善孕產婦保健;(六)努力對抗愛滋病和瘧疾;

(七)確保環境之永續發展;(八)促進全球合作發展。

82 巴黎五原則指:①主事權(Ownership),由被援助國決定發展計畫和優先順序;②整合性 (Alignment),援助國應該配合備援助國的計畫和制度;③協調性(Harmonization),援助國間應 該互相溝通合作;④成效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有效管理資源和改善;⑤共同責任(Mutual Accountability),援助國與被援助國間對於開發成果,負有互相說明的義務。

83 Leni Wild, Lisa Denney, Alina Rocha Menocal, and Matthew Feddes, Informing the Future of Japan’s ODA, Oct 2011, pp. 9-14.

發現非洲國家在聯合國具有影響力的國家。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 次的「中非合作論壇」(Forum of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CAC),作為中國和 非洲交流的國際平台,後來還提高會議的層級。往後胡錦濤更積極推動資源外交, http://202.84.17.73/world/htm/20000908/105241.htm (查閱日期:2014 年 4 月 25 日)

85 近藤大介,対中戦略:無益な戦争を回避するために(東京:講談社,2013),頁 149。

86 2005 年世界華裔、韓裔等社團共同發起“徵集百萬簽名反對日本申常”的請願活動。此次請願 活動始于韓國,並且很快得到了亞洲各國和全世界華裔,韓裔的積極呼應。

然資源和能源,自然成了中日亟欲拉攏和競爭的目標。

二、非洲地位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