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傳統聚落中的公共空間

第五章 聚落公共空間的變化與社會網絡

第一節 傳統聚落中的公共空間

華人傳統聚落中的公共空間約可分為兩類,一為住宅屋外的公共空間,另 一為特設的公共空間,即廟宇。以下試說明之。

一、住宅屋外的公共空間

華人傳統聚落內部的公共空間多作為多元利用,既是居民的生活空間,同 時亦可能是一種生產空間。公共空間的存在並不是為了促進居民間情感認同而設 置,而是扮演著其他主要機能,但這樣的空間由於人群的聚集、接觸,也同時達 到了情感培養的效用。

基本上,當華人自屋內走出屋外,即進入了公共空間之中。市區華人的住 宅屋外公共空間大體包含有店屋騎樓、商業區域的河岸碼頭、街道(見照 21~

照22)等;鄉村地區亞答屋、鋅板屋的屋外空地、鄉間道路(見照 23~照 24)

即是公共空間。店屋騎樓是為了商店營業時,使顧客有個遮日避雨的地方而設 計,這樣的騎樓空間有時被作為商業用途使用,亦是三、五居民生活中碰面時的 臨時聊天場所;新加坡河南岸的商業區域河岸碼頭是河中船隻裝、卸貨品的地 方,這樣的生產空間亦成為商人間彼此進行貨物交易、資訊交換,或是苦力們等 候船隻時的一個休息、聊天的場所。鄉村住宅的屋外空地可供作為曬衣、孩童嬉 戲等多種用途使用,當人們在室外從事各種活動時,即增加了與他人接觸的機 會。而作為聚落內部的聯絡街道亦是人們最常無預期碰面、閒談的地點。由於華 人傳統聚落住屋建築樓層不高,市區店屋多僅為2-3 層樓高度,而鄉村住宅則 多為平房,加上道路系統較為單純,平面的生活動線使得人們相當容易在屋外彼 此碰面、寒暄,從而增加互動及情感培養的機會,織構出緊密的人-人關係。

此外,即使某些鄉村房屋周圍設有圍籬圍出庭院,屬於私有土地,但一般

採用阻隔性低的低矮圍籬(見照25),因此雖為私有土地但與外界的隔離性低,

跨出了屋外即為相對較開放的空間。人們隔著圍籬互相寒暄成為鄉村地區常見的 日常生活景象。

二、特設的公共空間:聚落廟宇

廟宇為聚落內特設的公共空間,是聚落內部居民的共同信仰中心。廟宇文 化是華人傳統聚落文化的一大核心,占有凝聚華人地方社群意識的重要地位。藉 由廟宇年中行事的各項活動、事務舉辦及參與,提供人們相互熟稔及共同合作的 共事場域,以促進地方集體意識形成。廟宇及廟埕亦成為聚落居民從事社交活動 的公共空間(見照26),為居民放工後閒暇聊天的場所,且為孩童時期孩子們一 起嬉鬧玩耍的絕佳地點。

華人傳統聚落中的土地、空間呈現多元利用形態。居民生於斯、長於斯,

生活、生產、信仰等三大空間在聚落中重疊、交織。聚落內部雖然沒有專門為了 促進聚落居民互動、增進認同而規劃設置的公共空間,但作為其他用途的公共空 間,卻也同時扮演著促進人們情感、認同的機能,織構出緊密的人際網絡(人-

人關係)與地方情感(人-地關係)。

照21 店屋騎樓及街道空間

(廈門街)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於2006.07.13。

照22 駁船碼頭原為殖民時期船運貨品 交易的公共空間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於2008.07.06。

照23 甘榜內的道路空間

(羅弄萬國甘榜)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於2008.07.21。

照24 甘榜住宅外的道路空間

(羅弄萬國甘榜)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於2008.07.21。

照25 私密性低的圍籬內屋外空間

(羅弄萬國甘榜)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於2008.07.21。

照26 作為公共空間的廟宇及其廟埕

(後港斗母宮)

資料來源:筆者拍攝於200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