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印尼的族裔統治與華人處境

第二章 影響新加坡發展的區域脈絡-以馬來西亞、印尼族裔統治為中心 29

第二節 印尼的族裔統治與華人處境

印度尼西亞前身原為荷屬東印度,二次大戰以前長期受荷蘭殖民統治。二 戰期間日本佔領了荷屬東印度並協助土著民族籌畫獨立工作,1945 年 8 月 17 日,

亦即在日本宣布投降後的第二天,由蘇卡諾在雅加達代表全印尼人民正式宣布獨 立,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但印尼的獨立並不被原先的殖民母國荷蘭所承認,

1945-1949 年間獨立政府與重返印尼的荷人發生了軍事衝突,直到 1949 年荷蘭 才正式的將主權移轉給印尼政府。(陳鴻瑜 2006:425-428)根據中華民國僑務 委員會推估,2006 年華人約佔印尼總人口數的 3.4%,即 767 萬人,42印尼的華

-1999 年)、瓦希德(1999-2001 年)、梅嘉娃蒂(2001-2004 年),目前為第 6 任總統尤多約 諾(2004 年~)任內。

44 印尼在 2004 年以前總統由人民協商議會以間接選舉的方式選出,且在 1999 年以前總統任期 為期5 年,沒有連任的限制,1999 年憲法修正案通過後限制總統僅能連任一次;2004 年以後總 統改由直接民選。(陳鴻瑜 2006:442-446)

觸聯繫而聯合造反,(莊國土等 2003:186)如曾以住宅規則劃設華人的居住範 後印尼對抗荷蘭爭取獨立的期間也曾發生。(Yang 2002:390)日據時期如同馬 來亞的情形一般,日人佔領印尼後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與措施來打擊印尼的華 人,日人仇視華人支持中國對日抗戰,致使華人屢因抗日嫌疑而遭逮捕、殺害。

(陳烈甫 1979:365-366)日人亦拉攏土著打擊華人,刻意製造族群間的仇恨 以及擴大族群間的差異。(莊國土等 2003:187-188)日本軍隊曾先暗中慫恿貧 窮的土著去劫掠華人商店,再以軍隊去壓制這些暴民以綏靖華人,種下了華人與 生根感到擔憂。(Wang 2000:9、18)由於華人在戰後國家認同轉向的遲緩,增 加了當地土著對其不信任感,這種對於華人認同的猜忌不僅發生在馬來西亞,同

45 焦土政策(scorched earth policy)意指戰爭時軍隊在進入或撤出時,破壞任何對敵方有用的東 西。

6°至南緯 11°。破碎零散的國土中孕育出多元民族、文化,估計印尼約有 250 種

巽他 Sundanese 14.53 亞齊 Achehnese(Acehnese) 1.41 馬都拉 Madurese 7.28 巴鄰旁 Palembang 1.30

(雅加達) Batavian(Jakartan) 1.66 其他 Others 9.54

馬來 Malay 1.61 Total 100.00

資 料 來 源 :Statistische Zakboekje voor Nederlandsch-Indie 1940(Batavia, 1941),引自 Leo, Suryadinata(1988)“Government Policy and National Integration in Indonesia,” pp. 130-131.

根據 1930 年印尼最後一次以族群別進行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46印尼人口

47 Leo Suryadinata 在 1986 年的研究中推估華人人口約佔印尼人口的 2.8%,(Leo 1986:95)而 Mary Somers Heidhues 在 1998 年的《海外華人百科全書—印尼篇》指出,華人約佔印尼總人口 的2.5-3%,僑委會則估計 1997 年以來華人人口約佔 3.5 左右。(〈印尼 2006 年華人人口統計 推估〉,下載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www.ocac.gov.tw/download.asp?tag=P&file=DownFile/File_9894.pdf&no=9894。檢索日期:

2009.06.01。)

但人口卻高達全國的60.9%,印尼的島群中約有 7 千個是不見人跡的荒島。(李

(Gotong Rojong),亦即要建立以互助合作為立國精神的印度尼西亞。(Soekarno 著、鍾若遲譯 出版年不詳:8、40-70)

蘇卡諾演講時所提出的建國五原則後來經過稍微的修正,被作為1945 年憲 法中的國家意識形態,經修正後的班察西拉為:(1)信仰至上真主的神道精神、

(2)公平文明的人道主義、(3)團結統一的印度尼西亞、(4)賢能代表領導下 的協商民主制度、(5)印度尼西亞全民性的公道社會。(Leo 1999:25-26;Soekarno 著、鍾若遲譯 出版年不詳:4)在班察西拉的實施之下,印尼將既不是一個伊斯 蘭國家,也不是一個非宗教國家,而是一個「班察西拉國家」。(Ragaz 1994:332)

自1945 年 8 月 17 日印尼宣布獨立建國後,班察西拉長久以來作為印尼的建國原

尼政府對於華人卻是採行排斥與歧視的政策。如同馬來西亞一般,印尼亦是主張

同化為土著的一部份。(Leo 1988:113)是故在印尼國家政策的實施之下,對於 華人的同化與排斥的矛盾政策是同時並行的。

和睦共處。」(蘇卡諾 1960:3)

-177、196)關於華文方面,政府於 1960 年起禁止華人商店使用華文招牌,同 時禁止華文書報進口,1965 年更禁止所有華文報刊出版,50使得公共領域上很難 尼的華人仍多為華僑身份。1954-1979 年間印尼國內的狹隘民族主義高漲,1958 年頒佈的國籍法轉以較嚴格的申請方式限制華人入籍。(莊國土等 2003:189-

的華僑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種族性社會經濟組織的存在,(Leo 1985:24)華人基本上無政治權利可言;1969 年頒佈〈內政部長關於改名換姓的1969 年第 6 號指示〉,要求仍保留華人姓名的 華裔印尼人選擇確切的印度尼西亞姓名。(莊國土等 2003:208-209)蘇哈托時 期對於華人的同化工作較蘇卡諾時期又嚴厲許多,1977 年成立民族統一意識交

52 這兩項規則分別為 the Presidential Instruction (Inpres) No. 2/1980 和 the Presidential Regulation (Keppres) No. 13/1980。(Leo 1985:18;莊國土等 2003:205-207)

華人亦成為被牽累攻擊的對象,如1998 年印尼數次物價調漲,但卻造成多起土 件。(陳秀容 2001:276、279)孫采薇(2004)的研究表示,印尼排華事件除了 受到長期以來當地族群對於華族經濟霸權、文化疏離、政治猜忌的影響之外,1970 等 2003:217-219)

面對政治環境下所產生的壓力,印尼的華人除了被迫接受現狀之外,也積

華人家長向政府爭取,而一度在1968-1974 年期間得以開辦特種民族學校,教 制度」(Cukong System)合資企業。(Leo 1985:23)1960 年代末起的蘇哈托時 期實施開放政策、吸引外資,並利用華人資本進行經濟建設,雖然華人仍然在幾

化色彩大幅淡化,尤其是土生華人,其風俗語言與當地的主體族群無太大差異,

印尼華人的族群意識主要靠主觀上的「華人認同」來支持。(莊國土 2005:30)

雖然印尼政府的政策成功使華裔印尼人變得更加印尼化,但華人仍然保有自己的 族群認同,族群間的分際仍然是相當明顯的。(Leo 1988:127)族群間界線的維 持一部份得歸因於政府的同化與排斥的矛盾政策。如同Leo Suryadinata 認為,雖 然印尼採用同化政策以語言、教育、公民權、商業合作等方式以將身為少數民族 的華人融入土著社會,但一些與同化相矛盾的歧視政策以及社會—政治現況,反 而使得華人更意識到自己的族群身份。(Leo 1985:26)但大體而言,在同化與 排斥策略之下,有越來越多的華僑入籍而成為華裔印尼人的身份,並在同化與排 斥的矛盾政策中逐漸地「印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