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區概況:新加坡的多元社會與華人人口

新加坡是一個由移民所建立的國家,來自於中國、馬來半島、馬來群島、

印度半島及其他區域(以歐洲為主)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其他成為新加坡 的四大族群。各族移民將不同的語言、文化、宗教帶入了新加坡,使得新加坡呈 現多元社會樣貌。當中,又以華人人口佔絕對多數,華人構成為了新加坡社會的 主體。

一、新加坡的多元社會

多元社會(plural society),係指一個社會可以切分為幾個可辨識的族群,

彼此之間擁有著不同且非互補性的價值體系、規範、制度性角色及語言。(Chiew 1983:29)移民歷史下所形成的新加坡,明顯就是一個多元社會的形態,一般咸 認為新加坡社會係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其他等四大族群所組成。但 John Clammer 指出,新加坡實際上是一個由眾多小群體鑲嵌起來的社會,少數族群不 是被忽略而粗糙地被併入某個大的種族團體中,就是實際上的宗教、文化、起源 甚至是職業與其他群體不相同,因此表面上的四大族群事實上內部包含了多個較 小的次群體。(Clammer 1988:96、97)Warwick Neville 亦認為新加坡的四大族 群內部仍是異質的,各族群內部又包含了多個各具特色的群體。(Neville 1966:

237)事實上在建國以前,新加坡四大族群的概念僅作為一個習慣上的統稱,實 際上各族群內部具有複雜的文化或宗教上的歧異性,並沒有形成以大族群為認同 對象的族群意識,就華人而言,內部亦呈現複雜的認同情懷。20

根據1957 年人口資料顯示,新加坡人口來源基本上包含中國、馬來西亞/

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其他等四大來源地,當中以原鄉來自中國的華人人口所 佔比例最高,約佔總人口數的7 成 5,而來自於馬來西亞/印尼的馬來族群次之,

約佔總人口數的1 成 4,原鄉為印度/巴基斯坦的印度族群再次之,人口比例不 及1 成,而來自上述三大來源地以外的其他族群人口最少,僅約 2%。依照四個 來源地所區分出來的四大族群內部實際上包含了許多的異質族群,如華人主要包 含福建、廣東、潮州、客家、海南等五大方言群體以及福州等次要的方言群;光 是受英文教育的華人與受華文教育的華人之間,又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洪鎌德 1997:28)華人以外的其他三大族群雖僅佔新加坡人口的 2 成 5,但卻也包含了 多個宗教、文化相當雜異的次群體(參見表1)。另根據 2000 年所進行的人口普

20 關於華人社群內部的歧異認同方面可參見麥留芳(1985)《方言群認同:早期星馬華人的分類 法則》;崔貴強(2007)《新馬華人國家認同的轉向 1945-1959》;李威宜(1999)《新加坡華人 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

查資料顯示(參見表 2),雖然四大族群所佔總人口數的比例出現了些微變動,

福州(1.2)、上海(0.8)、興化(0.6)、福清(0.5)、其他(0.1) 75.4%

馬來西亞

資料來源:整理自Neville, Warwick(1966)“Singapore: Ethnic Divers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p. 238.

表2 2000 年新加坡居住人口的族群比例

族 群 次要族群(佔總新加坡居住人口%) 比例合計

華 人 福建(31.52)、潮洲(16.13)、廣東(11.82)、客家(6.08)、海南(5.14)、

福州(1.44)、興化(0.72)、上海(0.66)、福清(0.47)、其他(2.81) 76.78 馬來人 馬來(9.49)、爪哇(2.45)、巴威安(1.59)、其他(0.37) 13.90

印度人

淡米爾(4.60)、馬來亞拉姆(0.67)、錫克教(0.40)、印度斯坦(0.16)、

旁遮普(0.14)、信德(0.12)、北印度(0.12)、古吉拉特(0.10)、烏 都(0.09)、錫蘭(0.07)、其他(1.42)

7.90

其 他 歐亞(0.46)、高加索(0.34)、阿拉伯(0.23)、菲律賓(0.10)、泰國

(0.09)、日本(0.08)、其他(0.13) 1.42 資料來源:以Leow, Bee Geok(2000b)Census of Population 2000: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pp.

43-54 人口資料計算而成。

多元族群雖然為新加坡添加了豐富的文化色彩,但卻也成為建國後塑造國 家內部凝聚力時的一大包袱。新加坡政府除了擔心祖籍為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馬來 人,可能受到兩國國內激進種族性言論所挑撥之外,就人口占絕對多數的華人而

言,內部亦存在著多個自我劃界、認同的小型社會。殖民時期新加坡華人內部各 2003:268、286)雖然 1869 年英殖民政府頒佈會黨註冊條例,所有秘密團體必 須向官方註冊,成為公開團體,且在1890 年再頒佈法令,以會黨為非法組織而

外國間戰爭失利簽訂條約,以及國內太平天國等內亂動盪的影響,開始有大批華 人離開中國前往東南亞與世界各地,(Wang 1989:553-554)究其移民原因又以 經濟因素最為根本。根據陳達在1930 年代於廣東汕頭所做的調查顯示,在他調 稱為「豬仔」,亦即西方研究中所稱的「契約勞工」(Indentured Labour)。(曹樹 基 1997:521)1871 年新加坡華商請求總督禁止販賣及誑騙「豬仔」來新,但 直到1890 年政府才取消發許可證給「豬仔館」的經紀人,停止「豬仔」勞工的

新加坡各族人口比例也大致自此時開始穩定下來。

表3 新加坡各族人口統計表 (單位:人)

年 華人 馬來人 印度人 其他 合計

1824 3317 6431 756 179 10683 1830 6555 7640 1913 526 16634 1836 13749 12538 2932 765 29984 1849 27988 17039 6284 1580 52891 1871 54572 26141 10313 3790 94816 1881 86766 33012 12086 5858 137722 1891 121906 35956 16009 7727 181598**

1901 164041 35988 17047 9768 226844**

1911 219577 41806 27755 14183 303321 1921 315151 53595 32314 17298 418358 1931 418640 65014 50811 23280 557745 1947 729473 113803 71927 22941 938144 1957 1090596 197059 129510 28764 1445929 1970 1579866 311379 145169 38093 2074507 1980 1856237 351508 154632 51568 2413945 1990 2252700 408000 229500 126200 3016400 2000 2505379 453633 257791 46406 3263209 2006 2713200 490500 319100 85500 3608300**

說 明:「」僅為居住人口(resident population)資料;「**」原引資料的總計數字與各族人 口累計不符,在此採各族人口累計的實際總和數字。

資料來源:Saw, Swee-Hock(2007)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p. 29.

1824 1830 1836 1849 1871 1881 1891 1901 1911 1921 1931 1947 1957 1970 1980 1990 2000 2006

1824 1830 1836 1849 1871 1881 1891 1901 1911 1921 1931 1947 1957 1970 1980 1990 2000 2006

其他

比例逐漸下降,象徵在本地出生的華人人口比例逐漸攀升。到了新加坡自治以前 的1957 年人口統計,在國外出生的華人人口已降至 32.0%,近 7 成的華人皆為 本地出生,其後國外出生的華人人口比例仍持續下降,移民在本地落地生根後所 繁衍的後裔已居華人人口主流。再進一步就華人人口的方言群結構來看(見表 5),殖民時期新加坡以來自中國華南地區的福建人、潮州人、廣府人、海南人、

客家人為五大方言群。雖然歷史人口中,五大方言群的比例稍有變動,但大致維 持穩定的發展。自治前的1957 年人口資料顯示,福建人占有新加坡華人人口的 4 成比例,居華人人口結構中的絕對多數,潮州人與廣府人的比例較為相近,分 別為新加坡華人的第二及第三大方言群體,海南人及客家人人口比例亦相近,分 別為第四及第五大方言群。

表4 新加坡華人人口中在國外出生的數目及比例

年 在國外出生人口數 佔華人人口比例 年 在國外出生人口數 佔華人人口比例 1921 240673 76.4% 1970 369447 23.4%

1931 268607 64.2% 1980 366172 19.7%

1947 308225 42.3% 1990 319610 15.2%

1957 349372 32.0% 2000 436756 17.6%

說 明:「」僅為居住人口(resident population)資料

資料來源:Saw, Swee-Hock(2007)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pp. 63, 65.

表5 新加坡華人五大方言群的比例 (單位:%)

方言群 1891 年 1901 年 1911 年 1921 年 1931 年 1947 年 1957 年 福建 Hokkien 37.6 36.0 41.7 43.0 43.0 39.6 40.6 潮州 Teochew 19.5 16.8 17.1 16.8 19.7 21.6 22.5 廣府 Cantonese 19.2 18.8 22.2 24.9 22.5 21.6 18.9 海南 Hainanese 7.1 5.8 4.9 4.6 4.7 7.1 7.2

客家 Hakka 6.1 5.2 6.6 4.6 4.6 5.5 6.7

說 明:統計資料中不包含海峽華人人口。

資料來源:Cheng, Lim-Keak(1985)Social Change and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a Socio-Economic Geograph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Bāng Structure, p. 14.

這些開埠以來大批湧入的華人移民,成為新加坡文化地景打造的主力。由 於華人占新加坡人口絕對多數且散佈於新加坡各地,新加坡島上各處皆可見到不

同於馬來、印度、歐洲風格的華人聚落景觀。且不同經濟能力的華人,所打造出 的聚落景觀亦有所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