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馬來西亞與印尼對新加坡的影響

第二章 影響新加坡發展的區域脈絡-以馬來西亞、印尼族裔統治為中心 29

第三節 馬來西亞與印尼對新加坡的影響

馬來西亞與印尼兩國政府主張的族裔國族主義與族裔統治,不僅對該國的 華人造成了壓迫,其族群主張加上新、馬分離與印尼對抗的兩段歷史,都對於新 加坡政府的施政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影響。這些影響除了表現在兩國曾經直接影響 到新加坡之外,更迫使新加坡政府在謀求國家發展時,必須詳加考量區域脈絡。

是故以下在探討新加坡的區域發展脈絡對其所造成的影響,將分為三個方面來 談。首先,先討論馬來西亞、印尼兩國曾經對新加坡所造成的直接影響,其次分 析新加坡政府對於區域脈絡所產生的警覺,最後探究新加坡在外交與內政上對區 域脈絡的回應。

一、1960 年代的新馬分離及印尼對抗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印尼之間的衝突與對抗,主要來自於1960 年代的星、

馬分離以及印尼對抗事件。在1965 年新加坡獨立建國後,亦受到零星來自國內、

外人士所倡導的反政府、激進種族性言論的威脅。

(一)1960 年代的新馬分離與印尼對抗

殖民時期以來的新加坡一直與馬來半島維持著緊密的聯繫。但自第二次世 界大戰後的馬來亞聯邦、馬來亞聯合邦甚至是1957 年馬來亞聯合邦獨立時,新 加坡卻在殖民規劃下在政治上強制地與馬來半島切分開來。1959 年新加坡終於 得以籌組自治政府,開始了新加坡的自治時期。

1961 年 5 月 27 日,馬來亞聯合邦首相東姑阿都拉曼在新加坡的一場記者協 會午餐會中提出了「馬來西亞計畫」。他認為為了謀求共同的政治、經濟合作利 益並且促進更密切的團結,應該促使馬來亞聯合邦與新加坡、汶萊、砂朥越、北 婆(沙巴)等地進行結合。(曾鐵忱 1966:727)提議中的這些成員除了汶萊後 來為了維持自身的石油利益而未加入這項大馬計畫之外,1963 年 7 月 9 日英國 與其他成員於英國倫敦簽署「馬來西亞協定」,同意由馬來亞聯合邦、北婆、砂 朥越、新加坡合併組成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協定 1963:1)1963 年 9 月 16 日由東姑阿都拉曼為代表,宣布即日起合併正式生效,馬來西亞聯邦「成為永遠 的獨立自主的民主國家,以自由公道立國,永遠設法保衛和維護人民之間的和平 與和睦,並鞏固國與國之間的和平。」(東姑阿都拉曼 1963:1)

馬來西亞聯邦成立的過程並非平順。就內部而言,成立前曾經因種族的因 素而考量是否該將新加坡這個華人島嶼納入,而最終仍不免因種族的因素在1965 年將新加坡踢除在外。以1957 年的人口來看,馬來半島獨立時聯合邦內的人口

比例馬來人約占5 成、華人占 37%、印度人占 11%,但若將新加坡人口合併計 鐵忱 1966:727、729)早自 1940 年代中期起,印尼即有意將馬來亞納為「大印 尼」的一部份,在印尼的擴張主義之下,陸續地對原先的馬來亞及後來成立的馬

抗。這樣的僵局一直持續至1966 年印尼總統蘇哈托上臺取消對馬來西亞的對抗

56 可參見 Leifer, Michael(1965)“Singapore in Malaysia: the Politics of Federation,” pp. 54-70.

互惠。(獨立協定 1965:1-2)但實際上,在 1965 年新、馬分離之後新加坡自 此喪失了原先在經濟上可能獲得的「馬來西亞共同市場」,(胡孝繩 1965:13)

馬來西亞國內仍舊對於新加坡存在著種族性的懷疑與敵視,使得分離之後雙方一 度存在著緊張甚至是出現了對抗的關係。57

(二)新加坡建國後的內、外部威脅

新加坡除了早期印尼對抗期間以及星、馬分離初期所感受到來自馬、印兩 國的壓力之外,亦有零星來自兩國的人士煽動祖籍為印尼或馬來西亞的新加坡人 進行反政府的活動,使得政府亦需對國內環境存在戒備。譬如來自於馬來西亞和 印尼的穆斯林神學家曾在新加坡製造反政府的政治言論:1973 年來自印尼的 Imaduddin Abdul Rahim 煽動在樟宜尾的穆斯林居民聯合起來,來保衛他們的馬 來家屋不被政府所拆除;1984 年來自馬來西亞的 Mat Saman bin Mohamed,表示 他對於新加坡因為都市發展而需要拆毀清真寺這樣的情形感到失望,另在 1986 年到新加坡時又主張新加坡是屬於馬來人的,因為馬來人是島上的原住民,他認 為馬來人變成少數民族都是因為大量的移民湧入的關係,因此主張馬來人必須要 聯合起來對抗居多數的華人族群。這些在新加坡宣傳反政府言論的人,後來都被 禁止再進入新加坡。(Religious Harmony 1989:16-17)

新加坡國內本身亦存著零星的反政府人士,並曾企圖與政府對抗。如Vicent Cheng 在 1960 年代晚期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左派思想,1970 年代及 80 年代當他 逗留在菲律賓時,學習到菲律賓共產黨如何利用教堂做掩護來遂行共產黨目標,

1980 年代他在新加坡利用菲律賓經驗打算以教堂做掩護,宣傳馬克思及左派思 想,建立起一個對抗政府的聯合陣線,後來被捕。又如1978 年有一位大學畢業 生成立了「Ikhwan」這個穆斯林的極端主義秘密團體,並以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 作為長遠目標,Ikhwan 主要滲入校園招攬學生加入,在他們各自的學校或組織 內成立宗教討論群體,後來政府以〈內部安全法〉逮捕了五名領導Ikhwan 的成 員,其餘16 名成員及他們的父母則受到內部安全部傳喚並受到警告。(Religious Harmony 1989:18-19)

二、新加坡對於區域脈絡的警覺

對於新加坡來說,區域脈絡所造成最大的衝突與壓力是來自早期的星、馬 分離與印尼對抗事件,但其後國內、外零星的反(新)政府或種族性言論所產生 的壓力,卻不斷刺激提醒著昔日的衝突情事,迫使新加坡必須存在著高度的警覺

57 可參見 Lau, Teik Soon(1969)“Malaysia-Singapore Relation: Crisis of Adjustment, 1965-68,” pp.

155-176.

心。國外激進的反華、排華言論及事件對於新加坡而言是一種極大的刺激,因為

坡命運的兩個國家。(宋明順 1980:45)

(Shared Values 1991:2、5)而在 2008 年的今日,新加坡總統 S R Nathan 在公 開場合的演說中亦不忘提醒人民必須記得「新加坡的獨立是突如其來的」,「我們 仍藉由貿易及文化事務致力於拓展外交關係。(Chan 1969:177-178)即便在 1963

59 MINDEF Singapore,

http://www.nexus.gov.sg/imindef/news_and_events/nr/2002/feb/07feb02_nr.html。檢索日期:

2009.05.15。

60 為新加坡總統 S R Nathan 於 2008 年 3 月 10 日演說〈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beginnings and future〉的內容。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ingapore,

http://app.mfa.gov.sg/2006/press/view_press.asp?post_id=3800。檢索日期:2009.05.15。

61 可參見 Chua, Beng-Huat(1985)“Pragmatism of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Government in Singapore:

a Critical Assessment,” pp. 29-46.

-1965 年加入馬來西亞聯邦時期,新加坡的防禦與外交移交由中央政府來執行,

外交部第二常任秘書 Bilahari Kausikan 明確地指出形成新加坡外交政策核 心的三項一般原則:首先,新加坡永遠是東南亞的一部份,無法切割分離,但不 能受限於東南亞;其次,新加坡的關鍵策略性規則為創造政治、外交和經濟空間;

最後,在世界及新加坡所在的區域必須維持強權均勢。而要達到這三項原則,「新 加坡必須保持相關」。(Koh & Lin eds. 2005:103、105-106)這三項原則指導著 新加坡對外關係政策的發展。

62 可參見 Boyce, Peter(1965)“Policy without Authority: Singapore’s External Affairs Power,” pp. 87

-103.

63 為新加坡總統 S R Nathan 於 2008 年 3 月 10 日演說〈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beginnings and future〉的內容。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ingapore,

http://app.mfa.gov.sg/2006/press/view_press.asp?post_id=3800。檢索日期:2009.05.15。

64 為新加坡總統 S R Nathan 於 2008 年 3 月 10 日演說〈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beginnings and future〉的內容。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ingapore,

http://app.mfa.gov.sg/2006/press/view_press.asp?post_id=3800。檢索日期:2009.05.15。

65 為 1988 年 11 月 15 日時任新加坡外交部部長與社會發展部部長的黃根成對新加坡報業俱樂部 所進行的演說內容。(Koh & Lin eds. 2005:50)

66 為 1988 年 11 月 15 日時任新加坡外交部部長與社會發展部部長的黃根成對新加坡報業俱樂部 所進行的演說內容。(Koh & Lin eds. 2005:51-52)

中求得這個以華人為主體的小邦的生存,是其不變的宗旨。」(陳杰 1988:70)

為了不為區域所制約,新加坡除了與周圍的國家維持友善的關係之外,更積極發 展與全球的關聯。作為新加坡自1965-1980 年的外交部部長的 Rajaratnam 認為,

新加坡不能僅是作為區域性的貿易中心,而是要作為全球環境下的重要節點,在 1972 年時他即提出了新加坡要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的概念,以世界作為它的 腹地。(Kwa ed. 2006:6)

在第二項原則之下,國際事務的參與成為新加坡外交策略中相當重要的一 環。獨立後首任的外交部部長Rajaratnam 在 1965 年表示,新加坡外交政策的首 要任務將永遠是保護國家的獨立免於受到外部威脅的侵擾,而為此,新加坡必須 要與所有的國家建立友善的邦交,特別是與這些最鄰近的國家;且除了個別邦交 之外,新加坡必須透過參與國際性組織來建立國際關係,以維持區域和平,減少 緊張與恐懼。(Kwa ed. 2006:28)為了避免在國際上受到孤立,新加坡更積極地 加入國際性組織及建立國際關係,以擴大經濟交流、尋求國際認同及透過國際的 力量來保障自身的主權安全(參見表 9)。如獨立當年即加入了聯合國及大英國 協,其後更參加東協、世界貿易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

第三項原則中,前外交部長 Rajaratnam 認為,必須維持東南亞地區的權力 均勢,以確保新加坡獨立的地位。他將區域比擬作星系,如果一個星系裡面有多 個太陽,那麼小行星可以有較大的繞行自由,而不會單繞著一個太陽旋轉。(Kwa ed. 2006:6-7)而對於亞太地區,新加坡亦抱持著一種「大國均勢」的想法,

認為無論是經濟方面抑或是安全方面,由幾個大國的多邊捲入和多邊支持才能使 新加坡這個小國從中求得生存,任何一個大國的一方獨霸都可能造成威脅。(陳 杰 1988:97)獨立以來新加坡積極發展外交及參與國際組織,以多邊捲入的大 國均勢形成亞太安全策略,藉由在大群體中及穩固的區域環境中得到安全感,積 極為自己這條小魚建造出一個安全的魚群。(魏煒 20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