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價值與態度層面的優先目標

第四章 和平教育的優先目標

第二節 價值與態度層面的優先目標

本節旨在分析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認為應優先納入的「價值與態度層面」

和平教育目標,以及,不同背景教師觀點的差異情形。

「價值與態度層面」和平教育目標共計七項,包括「重視平等的價值」、「培 養尊重他人的態度」、「培養肯認差異的態度」、「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摒除 自我或種族優越感」、「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其他」。

壹、 整體目標的優先順序

研究者依據全體受試者對和平教育在價值與態度層面的各項目標之勾選次 數與百分比予以排序如表4-2-1。

表 4-2-1

「價值與態度層面」和平教育目標的排序一覽表

目標 勾選次數 百分比 排序 培養尊重他人的態度 144 24.7 1 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 121 20.8 2 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 106 18.2 3

培養肯認差異的態度 86 14.8 4

重視平等的價值 85 14.6 5

摒除自我或種族優越感 39 6.7 6

其他 1 0.2 7

合計 582 100

註:複選題,故勾選次數與人數不一致。1 位教師新增「其他」為「願意協助 並挑戰不平等」。

一、 「前三名」優先目標及其重要性

如表4-2-1所示,除了由受試教師(030403-03)在其他意見中新增的「願意 協助並挑戰不平等」人次為一人,因而排序第七名之外,原問卷設計給予的選 項中,以「摒除自我或種族優越感」的優先性最低。

相對的,約四分一的教師認為「培養尊重他人的態度」這項目標的優先性 最高,再來依序為「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經 由深度訪談結果發現,教師對優先性較高的前三名「價值與態度層面」目標的 深層思維分述如下。

(一) 「培養尊重他人的態度」為首要目標

何以在眾多價值與態度層面裡應優先教導這項目標呢?如同 H 教師指出:

「因為這是我們現在的學生最缺乏的,…尊重自己高於尊重他人,…公德心的 部份(H130529S)」。據此,研究者進一步追問與再次確認:「是指他們很有個 人的人權意識,但是卻忽略對別人的人權嗎?」H 教師:「對!(H130529S)」

換言之,現代的學生雖有人權意識,但若學生重視個人權益大於團體時,就會 只要求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卻忽略自己也須對他人尊重,為避免尊重落入單向、

非互惠式的誤用,因而應優先教導這項目標。此外,據此同時顯示認知層面人 權目標的正確運用之於培養態度層面尊重的重要性,也再次彰顯人權目標乃是 探究和平教育的認知基礎,以及陳怡如(2007)、謝若蘭(2005)論述人權保障 與和平維護的密切相關。

(二) 「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為次要目標

探究有關這項目標的質性分析發現,D、G、F 等多位老師都從相同角度凸 顯其優先性-針對社會匱乏者優先教導實有其必要性。例如,D教師指出:

因為目前的社會…大家趨於冷淡,…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似乎是比較少 的,包含執政者也是…無法用同理的角度去看待。(D130508M)

如同 Shapiro(2002)警惕,在社會集體缺乏具有療癒功能的關懷與同理能 力的現狀下,人們自然更缺乏正面力量去面對多元社會中由於差異和不公義議 題帶來的痛苦。可能的危機還包括那些在結構性的暴力中飽受折磨的被害者,

同樣在缺乏關懷與同理社群的療癒下,轉而採取暴力式的自我防衛行為後,不 僅成了加害者的一員,這般的惡性循環也就使得暴力更是永無終止之日,因而 應列為優先教導目標予以教導。

(三) 「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為重要目標

「容忍」並不是「不在乎或冷漠」,也不是因為持有「相同主張」而允許對 方行使公民權利的「贊同」,而是對包括「異己者」在內的每一個人在民主社會 中基本自由權利的認同(莊易霖,2005)。據此,分析這項目標的重要性在於這 正是教育目標中我們教導學生必備的態度之一。如同A教師指出:

在我們的教育裡,不同面向都要顧全到,不要去否認其他的面向。這些面 向出現的時候,如果我們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沒有能力看到背後說理的 面向時,就是一個徹底失敗的和平教育!(A130426N)

由此可知,為邁向成功的和平教育,其中能帶領我們看見其他不同面向之 可能性的關鍵態度正是「容忍」,因為「容忍」態度「就好像伏爾泰講的『雖然 我反對你的意見,可是我誓死保護你有說話的權力』(A130426N)」。

並且,在人際互動上,G 教師表示:

根據個人經驗,…覺得大家都太主觀了,…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才會容易發生衝突,或者說,無法互相理解、溝通。所以我覺得如果能接 受「別人跟你不一樣」是理所當然的,對和平這件事應該就比較容易了。

(G130517S)

另外,從社會結構的差異本質來看,A 教師「覺得以臺灣的社會狀況來講,

族群問題啊,容忍會特別重要(A130426N)」,因而應列為優先目標予以教導。

二、 應提升「容忍異見的態度」為首要目標

整體而言,普遍教師的選擇順序以「尊重」為優先,「容忍」在後。但在質 性資料中,則有不少受訪老師提出不同的看法,亦即,反而以「容忍」做為價 值與態度層面的第一優先目標。但何以如此?D教師認為:

首先是容忍異見,就是說,…能夠讓不同的聲音發聲,發聲之後,去瞭解 它的背景,才可以去「尊重」,所以我覺得放前面應該是有道理的。

(D130508M)

A老師也「覺得容忍異己的態度,是培養對別人的『尊重』(A130426N)」。

但A老師更進一步指出:

在我們的社會,目前的儒家教育會流於形式-我們很禮貌。我覺得學校不 是教禮貌,而是教尊重。尊重的落實方式是從「容忍」別人不同的見解開 始,容忍不同的髮型、髮色、衣服開始。但不是姑息,不是因此就沒有了 正義。那個容忍是,他是「不一樣」的看法。但是當是「不對」的時候,

我們當然要跳出來。(A130426N)

由此可知,不同價值與態度層面目標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即「尊重」的落 實要從「對『不一樣』的容忍」開始,因而應將「容忍」列為優先目標。但兩 者皆並非價值虛無,也非「對『不對』的姑息」,這是教導兩項目標時必須共同 謹慎之處。同樣是針對「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的論述,C教師指出:

我現在所處的學校,優秀的學生非常多,在國中之前他們可能是家庭的核 心。…但是當一群優秀的人在一個環境裡,這時候就會碰撞出火花,這其 實是一個協調跟相互去看待對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去聽不同聲音,

不是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培養「容忍」意見的態度,他也會慢慢去發展出 第六項目標的「關懷他人與同理心」。(C130508M)

據此,應將容忍態度列為優先目標,且教學順序應在「關懷他人與具備同 理心」之前,可藉此承先啟後以相輔相成。此外,藉此C教師也提醒我們,應 考量學校學生組成特質的不同培養所需的和平教育目標,如同Bent(2009)提 醒,學校所在地階級分佈的不同,會影響和平教育的成效。亦即,該地區學生 的特權地位,會成為教師在和平教育實施上的障礙,因為既得利益者思考的是 往往如何維持其地位與利益,而非把握機會試圖去改變社會中的不平等,因而 應列為優先目標予以教導後讓學生學習自我檢視與調整,以建構適應學校層次 所需且有助於和平教育教學實踐的內涵。另外,有關學生組成特質的分析,建 議可列為後續研究的範圍與變項予以探討。

三、 小結

整合量化與質性資料,論述價值與態度層面前三名優先目標及其重要性包 括如下。首先,「培養尊重他人的態度」之所以被列為首要目標,在於現代的學 生雖有人權意識,卻往往是單向的,只重視個人權益大於團體,也忽略自己對 他人的尊重,因而應予以優先教導。並且,認知層面人權目標的正確運用有助 於尊重態度的培養,同時也顯示人權目標確實為探究和平教育的認知基礎,也 彰顯相關文獻論述人權保障與和平維護兩者的息息相關。

次要目標為「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一方面這是當代勇於表達的年輕人 所欠缺,另一方面其重要性在於具有療癒功能的關懷與同理社群,有助於人們 在對抗結構性的暴力中不正義課題時所需勇氣。

第三大重要目標為「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除了基於這是做為價值與態度 層面其他目標的基礎目標,這也是教育應涵養多元面向時所必備,並且,為因 應差異本質的臺灣社會結構,以及考量學校學生組成的菁英特質所需培養內 涵,價值與態度層面不可不重視容忍目標的培養。

貳、 不同背景的差異情形

歸納量化研究結果為表4-2-2,顯示不同背景因素教師對和平教育在「價值 與態度層面的目標」之優先性的看法大致上具一致性,僅以「個人背景因素」

中「性別」變項由於未達顯著水準除外。然而,質性訪談資料是否也呈現大致 的一致的觀點?以及,性別差異導致優先目標不同的論述為何?將分述如下。

一、 個人背景因素

個人背景因素分別就性別、教學年資、宗教信仰、政黨傾向四個變項加以 論述。

(一) 不同性別教師主張的優先目標並不相同

「性別」是所有變項中唯一未達顯著水準的變項,亦即,雖不同性別教師 的首選、第三名是一致的,但女性與男性教師的次要分別是「關懷他人與具備 同理心」與「重視平等的價值」。

分析質性資料後發現,首先,「女性」教師的次要目標之所以與整體教師意 向同為「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訪問女性F教師指出「…關懷他人與具備同 理心,我覺得高中生很欠缺(F130515N)」,因而應列為優先目標,這項論述也 與整體意向中多數教師提出的原因相同。

在實際教學上,F教師則強調這項目標的培養應具備如下所述:

一定要有具體的接觸,他們才能夠設身處地的去瞭解。…我們學校像家政 老師,他們會透過一些比較具體的活動,譬如說,體驗身障,矇著眼睛有

一定要有具體的接觸,他們才能夠設身處地的去瞭解。…我們學校像家政 老師,他們會透過一些比較具體的活動,譬如說,體驗身障,矇著眼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