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在一個歧異、全球化且瞬息萬變的當代,

和平教育的發展就在於回應,

包括人權、暴力、戰爭、衝突解決、社會與經濟正義等大量的相關議題。

(Wilson, 2007)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節先在研究背景上,剖析大環境中全球與臺灣社會脈絡下,對於和平與 和平教育需求的迫切性。其次,在研究動機上,以擔任公民與社會科教師與教 育研究者的雙重身分出發,探討我國中等學校教育中,高中教師觀點對於和平 教育的重要性,以綜合論述本研究主旨之由來。

壹、 研究背景

本研究背景就臺灣社會本身遭遇的內憂與外患、全球化趨勢下需面臨的差 異與衝突,以及,國際社會對於和平教育的重視等三個面向,分析在教育脈絡 中,投入和平概念與和平教育的重要性。

一、 臺灣社會的內憂與外患

直至今日,我們依舊都是暴力下的受害者,且往往在我們嚮往和平的同時,

卻也發現我們正身處暴力中(Perkins, 2002)。換言之,雖然暴力的形式與性質 已有轉變,但它依舊存在,只是以其他形式的衝突出現,因而問題仍在,也仍 值得我們去關注有關非暴力下的和平議題(Wilson, 2007)。

以我國為例,就外部局勢而言,臺灣與中共在兩岸關係上,雖已走過古寧 頭戰爭、八二三砲戰等實際戰役的「軍事衝突期」。但在解嚴後,卻仍存在諸如 一九九六年中共試射飛彈引發的臺海危機,以及二00五年中共通過得採取非 和平手段來應付臺獨的《反分裂國家法》等,在在皆讓我國人民持續身處「冷 暴力」下的隱憂與恐懼(楊守明,2007)。在內部脈絡方面,觀察實際的政治運 作,每逢選舉期間政客操弄下激化的統獨意識、族群對立等種種分化議題,以 及,無薪假、居住正義與貧富不均等民生問題的不滿情緒逐漸浮上檯面,使得 國內政局更趨動盪不安時,則仍顯示我們不僅正處於紛擾的內憂外患氛圍中,

這也激發人民對於非暴力之和平的需求。

二、 全球化趨勢下的差異與衝突

全球化趨勢下,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提供了人與人、

社群與社群,以及國與國之間,有更多的接觸與交流機會。這不僅有助於人類 文明的進展,也使國家與社會結構內部的差異性與複雜性與日俱增。然而,文 明不一定等同於和平,與差異接觸後產生的摩擦、衝突也可能隨之增長。甚而,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或現在,有許多的文明是建立在衝突的基礎上,並且,製 造許多觀念與行動去合理化不同形式的暴力(Danesh, 2008)。譬如,Shapiro

(2002)指出,無論是父母、教師或人民,普遍都認為,經濟與政治全球化趨 勢的增長,並未能減緩種族對立、社會仇恨與不容忍。全球化趨勢下,不僅帶 來了多元與歧異,對於傳統文化的侵蝕、造成社群的不穩定,以及貧富差距的 擴大,也為人類帶來更多的挫敗、憤怒與暴力。

據此,當前的我們更需要一套教育,它不再僅呈現功能論的觀點,更應能 夠從衝突論的角度去闡述我們如何與差異共處,為什麼我們會去製造戰爭、傷 害生命、霸凌與貶抑他人,以及因而導致我們對於種族主義的盲從或其他形式

的憤恨。並且,面對全球化,這套教育為我們帶來的應該是更為平衡的觀點,

同時,也要教育大家有能力與意願去創造一個能夠容忍與尊重差異,並以民主 的方式化解衝突的多元主義焦慮(Pluralism Anxiety)1,這也正是和平教育的宗 旨所在。

三、 國際社會對和平教育的重視

由國際社會對於和平的促進可知,和平教育對於當代的重要性。以聯合國 為例,自一九四五年創立後迄今,對於反對暴力,以及維持和平的推動工作一 直不遺餘力。周邊組織中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兒童基金 會(UNICEF)等,都致力於形塑一個和平、民主、平等、正義、無歧視、相互 依存的社會(Page, 2008)。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設,即是源自於創始 者認為,對他人的無知,會導致非理性的仇恨,甚而是集體屠殺等暴力行徑

(Prasad, 1996)。因而,該組織一再強調經由關鍵的教育以促進正向與積極的社 會發展與變遷(Wilson, 2007)。後來,更曾宣布二00一至二0一0年為世界 和平與非暴力文化的國際兒童日(Brantmeier, 2003)。

另外,它也透過各項國際條款,強調教育和平的必要性。例如,聯合國在 憲章中清楚地表示,教育無論在個人、團體、國家或國際層次,對於和平的促 進,皆扮演關鍵性角色(Niens, 2009)。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也指出,教 育不僅應加強對基本人權的尊重,也應促進理解和友誼,並進一步維持和平。

以及,它也藉由海牙全球和平運動公約(The Hague Appeal for Peace Global Campaign)呼籲社會大眾與各國政府,將和平納入不同形式的教育系統中,並 將和平教育的理念從學校、社會擴及到全球(陳建甫,2002)。

1

「多元主義焦慮」 (Pluralism Anxiety)係指一種與美國人口多樣性有關的憂慮。一般我們都會

推崇多元文化主義中主張的尊重、欣賞與包容,但美國由於面對境內愈來愈多元化的種族與

社會團體,這些族群間又各自堅持其主體性,使得在彼此的溝通與政策制訂上也愈趨分裂與

困難所產生的焦慮即屬之(陳文政,2011)。

貳、 研究動機

研究動機分別就中等學校為促進和平教育的重要途徑、高中公民與社會科 攸關和平教育的實踐、檢視教師和平教育觀點的重要性,以及,國內相關文獻 與實徵研究有待增補等四個面向,闡述促成本研究針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 師,進行和平教育觀點之探討的必要性。

一、 中等學校教育為促進和平教育的重要途徑

探究國外相關文獻發現,有許多論著在探討世界各國和平教育的實踐情 形。譬如,Bar-Tal(2002)指出,各國和平教育的共通目標在於為人類創造一 個更為美好且人性化的世界。但在細部內涵上,各國則是根據該國在政治、社 會與經濟等問題與需要,反映與發展出不同的和平教育內涵。實施管道方面,

Aspeslagh和Burns(1996)、Hermon(1988)顯示自二十世紀起,世界各國已透 過不同的途徑實施和平教育。眾多推廣管道下,學校常常被認為是最能夠正式、

廣泛且有目的性地達成「和平」這項任務的唯一機構(Bar-Tal, 2002)。

在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中,何項教育階段的實施效果最顯著呢?根據社會 化理論指出,針對十幾歲的青少年實施教育,對於他們的認知、情意與技能的 影響最有成效。另外,依據針對內團體與外團體之態度的研究發現,讓學生接 觸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們,能夠幫助青少年成為心胸更為開闊的人,以符合和平 教育目標所需(Niens, 2009)。由此可知,中等學校教育對於和平之培育的重 要性。

二、 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攸關和平教育的實踐

探究各國中等學校中的和平教育,普遍並未單獨設科,而是融入各種教育 科目之中,諸如,全球教育、人權教育、公民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Alter, 1997)。 相對的,在建構和平教育目標的同時,這些教育的內涵也成為重要的來源與參 考依據。就我國而言,若欲以現有的課程架構進行融入教學,最能圓滿貼近這 些醞釀和平教育內涵的課程為公民教育。這是因為公民教育的架構與內涵,明 確地包含和平教育工作者在建構和平教育時,時常會參考的全球教育、人權教 育、多元文化教育等議題。Andreopoulos(1997)、Davies(2005)、Niens(2009)

等學者也都指出,就中等學校教育科目而言,以公民教育之內涵與和平教育的 推廣最為息息相關。另外,Kerr、McCarthy 與 Smith(2002)、Wylie(2004)

也都表示,公民教育對於推廣和平教育的重要性在於,這項課程能夠提供機會 讓學生去辯論與協商社會中的認同感、群體關係,以及其中伴隨之不同程度的 暴力,這也正是和平教育所需。

相較於初期中等學校,Niens(2009)強調,若目標是致力於態度與行為改 變的認知導向教學計畫,則以後期中等學校學生最為適合。以我國中等學校的 公民教育脈絡來說,高中的公民與社會科目與國中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科相 較之下,無論是教材內容中所需富含的和平議題,或是在時間與空間的探討並 發展相關課程者,皆以前者較為充裕。因此,為了瞭解我國和平教育之實踐,

有探究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之必要,並釐清廣泛的和平教育在公民與社會科核心 內涵直接相關與對應之處。

三、 檢視教師和平教育觀點的重要性

Bar-Tal(2002)表示,與傳統教育相較之下,對於和平教育而言,教師的 角色更形重要。這是由於和平教育的實踐不僅依賴教育專家的學術報告,更仰

賴第一線教師的傳遞與實施。據此,教師不只需要教學專業,還要有能力去創 造與經營一個與和平教育目標相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處於和平教育描繪的學 習情境中-包括合作、容忍、尊重人權、多元文化,以及和平與非暴力解決衝 突等要素-去學習所謂的和平(Niens, 2009)。Bogart(2000)發現,具備和平 信念以建構和平教室文化,並在和平教學上重視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的教師,

能夠有效地培育學生的非暴力行為並促進積極和平。王秀津(2003)也指出,

教師無論在教學方法、教材選擇、時間掌控等課程規劃上皆攸關和平教育成敗。

簡言之,課程是由下而上去實踐的,教師又是教學實踐的靈魂,並非僅藉 由專家學者界定,並且,基於教師在課程中知覺的和平信念,對於實踐的重要 性,探討教師觀點有其必要性。那麼,在我國推廣和平教育時,扮演重要媒介 的公民與社會科,其教師在實施和平教育方面的情形是如何呢?以及,在研究 與實務均相當貧乏的臺灣現況下,第一線的教師又能夠提供什麼樣的觀點與建 議?值得我們關注。

四、 國內相關文獻與實徵研究有待增補

和平,和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一樣,是每個社會都嚮往的價值(Bar-Tal, 2002)。特別是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人類浩劫後,透過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 積極推動下,它不僅成為一項普世價值,同時也是各國在教育目標上的重要內 涵之一。因而也吸引諸多學者去探討有關和平應具備的內涵,以及和平在教育 上的發展情形。譬如,國際和平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Association,

和平,和自由、平等、正義等價值一樣,是每個社會都嚮往的價值(Bar-Tal, 2002)。特別是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人類浩劫後,透過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 積極推動下,它不僅成為一項普世價值,同時也是各國在教育目標上的重要內 涵之一。因而也吸引諸多學者去探討有關和平應具備的內涵,以及和平在教育 上的發展情形。譬如,國際和平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Assoc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