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研究的意圖在於檢視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

使用先量後質的解釋式混合方法設計,在量化階段之後蒐集質性資料,以深入 詮釋量化資料。

在研究的第一個量化階段中,採用自編的「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 問卷」,針對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進行北部、中部、南部、東部與離 島等四個地區的分層叢集抽樣,以實施問卷調查,並說明教師的個人背景、學 校背景、專業學習等自變項,在和平教育的優先目標、和平教育目標與課程綱 要的對應內涵、和平教育的優先議題、實施和平教育面臨的困難等四個面向之 依變項上的差異情形。

執行第二個質性階段是為了深入探究教師的背景經驗與教學觀點,此一探 索性的追蹤研究,分別針對四個地區共立意抽樣十位參與者,採用自編的「高 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和平教育觀點訪談大綱」,並在正式訪談前先行寄出訪談大 綱讓研究參與者可先就訪談內容予以檢視與構思,以進行深度訪談,訪談結束 且整理為逐字稿後,更針對部分寶貴資訊未確切取得者再次以電郵進行追問與 補充。蒐集質性追蹤資料的原因,在於能更有效地理解第一階段的量化結果。

壹、 研究方法

若旨趣是對大型樣本作現況的瞭解,問卷調查法可以滿足研究者一次考驗 諸多假設的需求,並運用統計方法將社會現象化繁為簡,以尋得普遍性事實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2008)。對於我國和平教育內涵之發 展未臻系統化之際,本研究為瞭解高中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第一個階段,先 採取量化途徑,針對學者提出有關和平與和平教育之文獻加以彙整,以自編之

「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問卷」實施問卷調查,以廣泛瞭解我國高中公 民與社會科課程中和平教育現況的實施趨勢。

第二個階段,為了避免量化研究下充斥過多以研究者為主要操弄者產生的 論述。並且,促成和平教育的有效條件之一為結合相關脈絡,一者意指影響教 師和平觀點的背景因素,通常也是左右其實施和平教育的重要根源,二者意指 在教材上讓學生所學更貼近生活背景所需,才有促進學習者付諸行動並加以改 善的可能性。若僅採用單一的量化取向時,無法得知受試者答案背後隱含的重 要脈絡。因此,本研究進一步施以質性途徑的深度訪談,並藉由第二種資料來 源中,參與者論述相關和平教育目標與議題的重要性等教學細節,探究不同背 景因素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呈現的和平教育多元觀點,以深入瞭解影響教 師和平概念與實施的實際經驗,也強化研究的完整性。

由此可知,基於「實用主義」(pragmatism)為哲學立場的質量混合方法研 究,其性質是務實的,它讓研究者可以更為自由與彈性地使用所有可能與適合 的方法以處理研究問題,也同時對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性的證據與圖像(謝志 偉、王慧玉譯,2010)。

基於研究目的所需,本研究採取的是混合方法研究中先量後質的解釋式設 計(explanatory design),解釋式設計的變型可分為追蹤的解釋模式(follow-up

explanations model)與參與者選擇模式(participant selection model),本研究 採用後者之模式(謝志偉、王慧玉譯,2010)。這是一種兩階段的混合方法設 計,先從蒐集量化資料並進行統計分析開始,再依據第一階段的量化訊息,進 行第二階段參與者的選擇與質性資料的蒐集,接著,將質性資料的主題分析連 結到量化的發現,以質性資料解釋最初的量化研究結果,以探究我國公立高中 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貳、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及其相關 情形。如圖 3-1-1 所示,本研究架構分為量化與質性研究兩個途徑。

在量化調查的部分,自變項包括個人背景因素、學校背景因素、專業學習 因素。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年資、政黨傾向、宗教信仰、父母親所屬族群 異同,共五個變項。學校背景因素包括任教身份、學校所在地區,共兩個變項。

專業學習因素包括師資培育課程的修習管道、修習和平教育相關課程總數,共 兩個變項。依變項為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分為和平教育的優先目標、和平教 育目標與課程綱要的對應內涵、和平教育的優先議題,以及,實施和平教育面 臨的困難等四個層面之調查。

在質性訪談的部分,則依據量化途徑下的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教師觀點深 度訪談,以瞭解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教學經驗中有關和平教育觀點的深層思維。

量化途徑

1. 性別:探究不同性別(含男性、女性、其他(含跨性別),共三項)下,其 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2. 年資:探究不同年資(含 5 年以下、6-10 年、11-15 年、16-20 年、21 年以 上,共五項),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3. 政黨傾向:探究有、無政黨傾向,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4. 宗教信仰:探究有、無宗教信仰的不同,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5. 父母親所屬族群異同:探究父母親所屬族群的異同,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二) 學校背景因素

歸納影響我國公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和平教育觀點的學校因素,共有 兩個變項:

1. 任教身份:探究是、否兼任導師/行政職務(行政職務的兼任含「協助行政」

在內),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11

2. 學校所在地區:探究學校所在地區(含北部地區、中部地區、南部地區、東 部與離島地區,共四項)的不同,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三) 專業學習因素

歸納影響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和平教育觀點的專業因素,共有兩個 變項:

1. 師資培育課程的修習管道:探究師資培育課程修習管道(含一般大學(含研 究所)的教育學程、師範大學(含研究所)的教育學程,共兩項)的不同,

11

問卷設計所列原為兩道題目,分別為「是、否(曾)兼任導師職務」與「是、否(曾)兼 任行政職務」,但經實際問卷施測後統計發現,研究對象中「 (曾)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 人

數過少,基於統計意義上的考量,將兩題合併為一個自變項,亦即,改採「是、否兼任導師

行政職務」的探究,以符合統計考驗的基本假定。另外,針對量化研究不足或未能呈現的部

分,則可藉由質性的深度訪談與發現加以補足。

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

2. 修習相關課程總數:探究(曾)修習的和平教育相關課程總數(含一至三科、

四至六科、五科以上,共三項)的不同,其教師觀點是否有差異。12

二、 依變項

歸納相關文獻,本研究欲探討的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和平教育觀點 共有四個層面,分別為「和平教育的優先目標」、「和平教育目標與課程綱要的 對應內涵」、「和平教育的優先議題」與「實施和平教育面臨的困難」。

其中,之所以讓教師針對不同和平教育目標與議題,排列其優先性的意義 在於,探索教師對於不同目標與議題的重視程度,以釐清不同目標與議題間的 重要程度,這在教師時間與資源有限,但對於欲達成的和平教育目標與議題之 慾望卻無限的狀況下,必須有所取捨時,是一件相當重要的研究工作。

12

問卷設計所列的和平教育相關課程為民主政治相關課程、國際關係相關課程、人權教育相 關

課程、永續發展教育相關課程、全球教育相關課程、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課程、生命教育相關 課程、刑法或犯罪防治相關課程、倫理與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其中,人權教育、生命教育、

全球教育、永續發展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相關課程的採納,是有鑑於這些教育主題可融入並 健全和平教育內涵的重要性;其他包括民主政治、國際關係、刑法或犯罪防治相關課程的探 討,則是針對顯性和平教育對於各種暴力性的攻擊行為與戰爭的防範所需認識而列入;另 外,

倫理與道德教育相關課程則是根據專家評鑑與建議所必要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