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量化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先量後質的解釋式混合方法設計,主要在瞭解我國公立高中公 民與社會科教師的和平教育觀點。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以及和平與和平教育 之相關文獻,分別編擬第一個量化階段用的「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問 卷」,以及第二個質性階段用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和平教育觀點訪談大綱」

進行探析。本節針對第一階段量化研究工具中調查問卷的編製、效度分析,以 及調查資料的處理與分析共三個部分加以說明。

壹、 調查問卷的編製

研究者依據相關文獻與研究,編擬「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問卷」。 並且,編擬完成的預試用調查問卷,必須經過專家小組成員的評鑑,成員身份 包括和平教育相關研究的大專院校教授以及第一線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共 計十位,並達五分之四以上的同意或修正後同意,方可成為正式施測用的調查 問卷內容。14

問卷內容共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的內容並非試題,因而不提供受試 者填答。它是根據 Brantmeier(2003)、Galtung(1996)、Groff 與 Smoker(1997)、

MacDonald(2003)、Page(2008)等學者,在相關文獻中論述的和平與暴力內 涵,表列的暴力與和平之定義與類型,以協助填答者認識後續問卷中的相關名 詞。第二個的部分提供受試者實際填答之題目共計 36 題,各層面題數分配如表 3-4-1。以下就「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問卷」中受試者需填答試題與選 項的編製依據與內容,以及填答及計分方式,分別說明如下。

14

「專家諮詢名單」詳見本節的「效度分析」。

表 3-4-1

和平教育觀點問卷各層面題目分佈表

層面 題數 題號

和平教育的優先目標 6 1-6

和平教育目標與課程綱要的對應內涵 16 1-16

和平教育的優先議題 2 1-2

實施和平教育面臨的困難 2 1-2

個人基本資料 10 1-10

共計 3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一、 個人基本資料

有關調查問卷中的個人基本資料,分別就編製依據與內容兩個部分說明之。

(一) 編製依據

個人基本資料中各個自變項的編製依據,以 Bent(2009)針對一所秘魯國 際學校中三位英語教師,探討影響其教師觀點的內在因素(包括和平概念、教 材教法,以及,家庭、兒時、大學生活等早期經驗)與結構性因素(課程與評 量、教學資源、師生關係、特殊事件、學校氛圍)為主要來源。再輔以諸如,

Yablon(2009)探討的女性與和平假設、Kallarackal(2007)分析宗教信仰對於 和平概念的影響、Tannous 與 Oueijan(2011)提倡培育教師和平知能的重要性 等其他和平教育相關研究中強調的背景經驗建構之。並且,編擬內容須經十位 專家小組成員的諮詢,評鑑後達五分之四以上的同意或修正後同意者,方可成 為正式施測用的問卷內涵。例如,教師基本資料中原本有列入「原生家庭的教 育模式」、「學科專業訓練屬性」的分析,但經過專家評鑑後,超過四位專家秉 持不同意見,因而最後捨棄不用。

經修正後同意者,包括預試用問卷所列的「年齡」與「年資」兩項探究內 容相近的自變項,經專家建議後,選擇採用與教師身份本身直接相關的「教學 年資」。再者,有關「政黨傾向」的探討,研究計畫中的問卷設計乃直接請受試 者勾選為「民進黨/國民黨/…」當中的何者,但該選項涉及的敏感性極高,受試 者是否願意誠實作答必須謹慎,因而為提高填答意願與真實性,經專家評鑑的 建議,分析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有/無政黨傾向對和平的看法有何不同,而非不 同政黨傾向對於和平的看法有無差異,則不需要受試者表明屬於何種政黨傾 向,最後在「問卷設計」中簡化為「有/無固定的政黨支持傾向」的探討。同樣 據本研究目的所需,「宗教信仰」變項也簡化為「有/無宗教信仰」的分析。

另外,更有經專家建議後,成為本研究工具修正特色之處。例如,同樣是 個人基本資料,在「性別」的選項中新增「其他(含跨性別)」,這不僅呼應多 元性別概念是當代性別平等課題關注的重要觀點,對於和平教育來說亦復如 是,同時也凸顯與過去文獻或其他研究前所未有之處,以豐富本研究價值,因 而有新增的必要。並且,考量如跨性別、政黨傾向等敏感性較高的選項,依據 專家建議將個人基本資料的填答整體移至問卷的最後一個部分是重要的問卷設 計。

(二) 編製內容

1. 性別:分為男性、女性、其他(含跨性別),共三項。

2. 年資:分為 5 年以下、6-10 年、11-15 年、16-20 年、21 年以上,共五項。

3. 政黨傾向:分為有、無政黨傾向,共兩項。

4. 宗教信仰:分為有、無宗教信仰,共兩項。

5. 父親所屬族群異同:分為父母親是、否屬於不同族群的通婚,共兩項。

6. 任教身份:分為是、否曾兼任(含目前正兼任)導師職務,共兩項。

7. 任教身份:分為是、否曾兼任(含目前正兼任)行政職務,共兩項。

8. 學校所在地區:分為北部、中部、南部、東部與離島地區,共四項。

9. 師資培育課程的修習管道:分為一般大學(含研究所)的教育學程、師範大 學(含研究所)的教育學程,共兩項。

10. 曾修習的和平教育相關課程:分為民主政治、國際關係、人權教育、永續發 展教育、全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生命教育、刑法或犯罪防治、倫理與 道德教育等相關課程、其他(請寫出),共十項。

二、 和平教育的優先目標

有關調查問卷中的和平教育目標,分別就編製依據、編製內容、填答及計 分方式三個部分加以論述。

(一) 編製依據

本研究之「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問卷」中,有關和平教育目標的 內涵,主要依據 Bjerstedt(1994)、Brantmeier(2003)論述的顯性和平教育與 隱性和平教育兩大範疇,並佐以 Galtung(1996)、Groff 與 Smoker(1997)、

MacDonald(2003)、Page(2008)等學者的觀點,以編製可兼具探討消極和平 與積極和平內涵的問卷內容。然而,和平教育目標涉及的內涵範圍甚為廣泛,

本研究僅從公民與社會科的教學角度,探討可以和公民與社會科結合的和平教 育目標,以檢視若和平教育欲融入公民與社會科時,哪些是公民與社會科教師 認為該科應承擔的?哪些又具有優先性?亦即,將公民與社會科的學科性質納 入考量,這也是本研究在問卷設計上,建構不同層面之和平教育目標時應注意 的事項。

並且,編擬內容須經十位專家小組成員的諮詢,評鑑後達五分之四以上的 同意或修正後同意者,方可成為正式施測用的問卷內涵。例如,預試用問卷在 價值與態度層面所列的「重視形式與實質平等」,經專家建議後修正為「重視平

等的價值」。此外,針對技能層面的「採取行動以化解偏見、歧視與社會不正義」, 考量其中「化解」一詞是更深遠且艱鉅的目標,使用該詞會過於嚴苛或沈重,

因而修正為「採取『適當的』行動以『消弭』偏見、歧視與社會不正義」。

(二) 編製內容

和平教育目標的內涵可分為知識與理解、價值與態度、技能三個層面說明。

1. 知識與理解層面

和平教育在知識與理解層面的目標,包括認識人權的種類與保障人權的重 要性、認識直接暴力的意義及其造成的危害、認識以暴制暴的武裝和平及其限 制、認識結構性暴力及其導致的不平等、認識積極和平及其對人類的重要性,

共五項內涵,另列入其他(請寫明)的開放性選項。

2. 價值與態度層面

和平教育在價值與態度層面的目標,包括重視平等的價值、培養尊重他人 的態度、培養肯認差異的態度、培養容忍異見的態度、摒除自我或種族優越感、

關懷他人與具備同理心,共六項內涵,另列入其他(請寫明)的開放性選項。

3. 技能層面

和平教育在技能層面的目標,包括論述和處理文化差異的相關議題、論述 和批判偏見與歧視的相關議題、論述和批判社會制度的結構性不正義、採取民 主和非暴力方式解決問題與衝突、採取適當行動以消弭偏見、歧視與社會不正 義,共五項內涵,另列入其他(請寫明)的開放性選項。

(三) 填答及計分方式

本部分問卷共計六題,知識與理解層面、價值與態度層面、技能層面各二 題,各層面各有一題複選題及一題排序題。每個層面的第一個複選題,是讓受 試者先就題目選項選出三項認為最重要的目標。再依其看法將選出的目標從重 要排至不重要,成為一題的排序題。其統計方式是採用次數分配、百分比及排 序來表示受試者觀點在和平教育優先目標的分佈情形。

其中,之所以在讓填答者在各題選項中選出三項認為最重要的目標,是基 於統計上的考量,亦即,必須讓受試者選擇大約三分之一(以上)的比例,在 統計上的分析才有意義。另外,不直接進行排序題的原因在於,這樣的填答方 式對於受試者來說困難度較高,亦即,第一題複選題的作用,是為了幫助受試 者更方便與清楚地選出第二題的排序題。並且,第二題的排序題也有其作用,

也就是讓受試者排列其優先性的意義在於,探索教師對於不同目標的重視程 度,以釐清不同目標間的重要程度,這在教師時間與資源有限,但對於欲達成 的和平教育目標之慾望卻無限的狀況下,必須有所取捨時,是一件相當重要的 研究工作。同理可證,後續的和平教育議題之所以也會去探討其優先性的根據 亦然。

三、 和平教育目標與課程綱要的對應內涵

有關調查問卷中的和平教育目標與課程綱要的對應內涵,分別就編製依 據、編製內容、填答及計分方式三個部分加以論述。

(一) 編製依據

本研究之「高中教師和平教育觀點之調查問卷」中,有關和平教育目標與 課程綱要的對應內涵,主要參考前述的各層面和平教育目標,再對應普通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