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和平教育相關議題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和平教育相關議題與內涵

若分析不同層面的目標為認識和平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礎,探究可融入的相 關議題則為和平教育教學實踐的必要手段。以下依據和平與暴力的定義,分為 國際社會與臺灣兩個面向的相關議題加以論述,以做為探析本節所需內涵的重 要依據。

壹、 國際社會的和平與暴力議題

根據直接暴力的定義,防止暴力性的衝突與戰爭成為和平教育所欲達成的 目標之一,積極和平的促進則是和平教育的另一個面向。在國際社會上的援例,

以下分別就不同背景因素的肇因導致不同面向的暴力情形與議題加以論述。

一、 種族背景因素

在國際社會上的援例,其中不乏來自歧異的「種族背景因素」,釀成的暴 力性的衝突。例如,多部電影詮釋的非洲地區內戰,其成因在文化方面,複雜 的種族與語言結構,又缺乏良性溝通與互動,本就已加深了族群間的嫌隙與互 不信賴感。再加上在政治與經濟方面,儘管戰後非洲國家紛紛獨立,但由於並 未建立健全的民主政體,交戰派系間為爭奪政權征戰不斷;甚而,財團與原先 的宗主國為牟取境內豐富的天然資源,以軍火輸入換取礦產資源,導致內戰不 但無法平息,在多重背景因素的交織下,也就只有更趨惡化的局勢(嚴震生,

2009)。

二、 宗教背景因素

在「宗教背景因素」方面,新聞報導中頻傳的自殺式恐怖攻擊,部分即是 由受到宗教極端主義影響的激進份子引發,諸如,二00一年的九一一事件、

二00五年的峇里島爆炸案。以及,二0一二年十月底發生於緬甸西部佛教徒 與穆斯林之間的宗教暴力與流血衝突,導致慘重的人民傷亡與房屋毀損,讓力 圖改革的緬甸政府與聯合國都提出警告,這恐已嚴重危及緬甸企圖重塑的國際 形象與初萌芽的民主(張沛元,2012)。

三、 政治背景因素

在「政治背景因素」方面,諸如,亞洲地區中共的軍事擴充、北韓的核試 與飛彈演練,引發的軍備競賽。中東地區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持續的軍事武裝 衝突,造成無辜平民與財產的損耗不計其數。非洲地區自二十世紀起內戰不斷 的阿爾及利亞,其政府軍在二0一三年初與伊斯蘭好戰份子對峙下,不僅不改 強硬立場罔顧人質人身安全地強行攻堅,甚至還把專精的敉平叛亂技術,輸出 到埃及與敘利亞等國(魏國金,2013),在在都是國際社會關注的暴力性的衝突 與戰爭議題。

四、 經濟背景因素

在「經濟背景因素」方面,MacDonald(2003)指出,結構性的暴力導致顯 著的負面影響,包括貧窮、飢餓、失業、無家可歸、環境污染,以及當代核心 國對於邊陲國在資源上的掠奪造成資源分配的不均等情形皆屬之。Reardon

(1988)也表示,持續性的全球飢荒但同時也生產過剩,生產端的勞工階級領 受不相當的收入與待遇,邊陲國家的人民必須以高價進口購買自己生產的產

品,以及,某些國家在貧富差距愈趨擴大下其國民所得雖有提升、但同時也有 不少的人民墜入貧窮的深淵。在這些矛盾背景下引發的諸多問題,也刺激我們 去檢視積極人權、全球生態環境,以及操控世界經濟體系的不平等結構,更甚 於戰爭議題。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中,這對於經濟單元中有關永續發展的 分析與建立富含社會資本之地球村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教材依據。

五、 其他背景因素

國際社會關注的直接暴力議題,除了戰爭的防止外,各國由於不同的背景 脈絡,也有各國應深切反思的暴力性的犯罪議題。諸如,二0一二年聖誕節前 夕,發生在美國的槍殺學童事件,即引發世人關注槍枝濫用衍生的暴力性的犯 罪行為。同年年底發生在印度首都的公車輪暴案,更揭示這項暴力的嚴重性,

不僅讓近年來性侵案件數量遽增的新德里難以擺脫「強姦之都」的惡名,也彰 顯印度在刻板化社會制度的運作下,致使女權低落與不彰的結構性的問題(魏 國金,2012)。

綜合言之,包含能源爭奪、區域或國際戰爭、強權的軍備競賽、性暴力的 犯罪議題,皆應納入本研究在國際層次探討的和平教育議題。

貳、 臺灣社會的和平與暴力議題

普世人權的保障是近代人類社會的基本信念,相對的,對人權的侵害就是 一種暴力。據此,邁向和平不可忽略的是對於當代國際人權議題的正視與因應。

我國總統於二00九年批准聯合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 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後,立法院同時通過兩公約施行法。另外,之後於二 0一一年由立法院三讀通過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皆象徵 臺灣在人權議題上與國際接軌(黃國敏,2011)。並且,與國際接軌的意義,在

於讓我們在處理國內的人權議題時有普遍的準則可依循。就我國的脈絡來說,

臺灣社會近年來關注的和平與暴力議題大致可以分為人與環境之間、人與人之 間,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等三個層面。

一、 人與環境的層面

在人與環境的層面,諸如,由環保團體發起的全民認股守護白海豚運動,

或者,呼籲核電歸零的反核大遊行等環保行動,不僅喚起國人對環境權的再省 與重視,也顯示臺灣社會在經濟發展之餘,愈加渴望劉成(2010)提倡之自然 和平的需要性。

二、 人際關係的層面

在人際關係的層面,可進一步就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兩個面向的相關議題 加以闡述。

(一) 直接暴力相關議題

以直接暴力為例,首先,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議題之一就是家庭暴力,常見 的被害人以婚姻與家庭關係中的婦女與未成年子女居多,且往往涉及人身安全 的危害(詠玲,1995)。據此,我國於一九九八年制訂《家庭暴力防治法》,正 式宣告針對這項暴力議題,從私力救濟到公權力積極干預的法制化與入罪化階 段,並且,其中也同時擴及對於同志家庭的暴力約束(史長青,2010)。不過,

這項法律立法至今仍有諸如保護令內容過於保守、核發速度遲緩等多項侷限,

因而距離 Groff 與 Smoker(1997)在積極和平中期許的「社群、家庭與女性主 義的和平」仍有相當的長進空間。

其次,二0一0年臺灣人民針對臺灣司法界接連幾起法官輕判性侵幼童案 例的不滿而發起的白玫瑰運動,也再度引起國人對於性暴力的關注(黃以敬,

2011)。再者,曾躍上外國媒體版面,報導我國民意代表在國會殿堂上打群架的 議會暴力,不僅淪為國際社會的笑柄,也成為學子在面對衝突解決時的不良示 範值得深切檢討(司文,1994)。

(二) 間接暴力相關議題

以間接暴力來說,首先,在政治上,為選舉利益考量,政治人物操弄下的 政黨惡鬥,將國家認同下的統獨意識、省籍情節與貧富差距政治化為工具性的 話題,更添臺灣社會的不安定因子(蕭新煌,2007)。其次,在性別平等方面,

在職場上或校園中的性別偏見、性別歧視等間接暴力課題,也是值得討論的焦 點;針對這些議題,我國後來陸續制訂《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

等法規,即屬於在制度面的因應(司文,1994)。再者,在民族平等的議題上,

由於漢族中心主義下主流社會的文化霸權心態,導致國內的原住民與新移民在 經濟、教育、健康、文化權、社會認同等外在結構上的劣勢,也是臺灣社會現 存的文化暴力之一。最後,針對性資訊的傳播下媒體充斥的色情文化問題,是 另一種形式的間接暴力,例如,數年前引起軒然大波的動新聞事件就是一例;

據此,為顧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我國立法院於二0一一年底三讀通過《兒 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正案,明訂平面媒體不得刊載強制性交、猥褻、

自殺、施用毒品等行為細節的文字與圖片,或是過度描述血腥、色情細節,但 實際成效如何仍有待觀察(管婺媛,2011)。

三、 國際關係的層面

就國際關係的層面,最鮮明的暴力性的衝突與戰爭,從過去的國共內戰與 軍備競賽,到近年來南海、釣魚台等地的領土與主權爭議,這些持續的區域性

衝突皆屬之。另外也包括中共先在二00三年底正式將輿論戰、心理戰及法律 戰等三戰納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後來,更於二00五年制訂《反 分裂國家法》明訂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 整,這些舉動都讓兩岸關係更趨動盪不安(盧守謙,2007)。並且,這種權力制 衡下持續性的戰略嚇阻,也讓臺海間的和平發展,淪為以暴制暴的武裝和平(彭 連煒,2006)。

但若從消極和平的角度思考,有關兩岸和平關係的建構,不可或缺的是維 持彼此之間的交流與相互理解,例如,國民黨於二00八年執政後,提出有別 於過去烽火外交的外交休兵主張,即旨在共同促進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各 層面的交流與和平發展。另外,國內為因應政黨惡鬥下延伸的各種直接暴力情 事,更應提倡政黨合作與協商,共同深耕臺灣的民主政治發展與平和的國度,

然而,前提在於人民也必須先慎選行政與民意機關的代議士,透過責任政治的 落實,以督促以獲取選票、贏得執政權為目的之政黨,更加自我檢視與實踐其 和平使命,成為國人與國家未來主人翁在和平教育上的榜樣。

參、 和平與暴力議題的教學實踐

針對我國公民與社會課程中的和平教育教學實踐,若以近年來的新聞事件 為例,臺灣社會在二0一四年發生北捷隨機殺人案時,張智程(2014)即曾在

〈日本社會為什麼會出現「通り魔」?〉一文中提出嚴重的呼籲:

當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一個社會出現時,也就正式宣告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

當無差別殺人事件在一個社會出現時,也就正式宣告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